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稻二九南一号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生化特性已有报道,发现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β淀粉酶等的同工酶有明显差异。此研究集中在花药中,无法探讨不同生长发育期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的遗传差异,同时他们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作负向分析。为探讨水稻二九南一号雄性不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育新类型玉米雄性核不育系,提出了为玉米核不育性添加温光敏感性的设想和选择与鉴定相结合的策略.同时应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为作物提供不同的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条件,以鉴定玉米雄穗的育性变化和对不同环境条件温光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春播环境下可鉴定和选择玉米的不育性,夏播环境下可鉴定和选择其温光敏感性。针对玉米核不育性难以找到保持系的特性,结合两种播期选择两种性状。但春播环境下选择的不育性群体难以通过选择单株来保持其不育性,为记录性群体选择。通过从春播入选的杂合不育性优良株系群体转移到其对应的夏播温光敏感性入选的同一优良群体中进行优良单株选择.能逐渐使不育性和温光敏感性相结合而选育出纯合温光敏不育系。这种新的选择程序主要包括应用分期播种法、记录性选择法和春夏两季交叉式选择法,使含有不育基因的可育株系逐步累积不育基因并增加了温光敏感性而育成玉米温光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倍性不结球白菜Pol CMS及保持系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Pol CMS及其保持系花蕾和薹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保持系,且各指标在不育系中四倍体低于二倍体,而在保持系中则四倍体高于二倍体;不育系MDA含量,POD、SOD、CAT活性均高于保持系,不育系中四倍体均高于二倍体.而保持系中四倍体均低于二倍体;薹叶中MDA含量,POD、SOD、CAT活性均为不育系高于保持系,不育系中四倍体高于二倍体;POD、EST同工酶显示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均具特异酶带,但不同倍性间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热激时,雄性不育高梁中4种酶的同工酶的变化以细胞色素氧化酶最大,酸性磷酸酯酶次之,淀粉酶第三,酯酶最小,说明不同酶对热激的反应不同,故与育性的关系也有差异。苗期与穗期同工酶谱互不对应,表明酶随发育而改变。不育系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酶带C5,C8随温度上升而减弱,达40℃时与可育的保持系相似,此现象与不育系的雄蕊在40℃时呈现可育态同时发生,说明此酶带与育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高等植物雄性不育特性的遗传本质,我们以具有野败型不育细胞质、细胞核相同的水稻二九南一号(Oryza sativasubsp.Indica)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β-淀粉酶、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叶蛋白,结果初报如下。一、正、负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所分析的7个组织(根、茎、叶、芽鞘、胚轴、花药、胚乳)中不育系与保持  相似文献   

6.
1 什么叫两系法杂交水稻我国是世界上第 1个将杂交优势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国家。袁隆平于 196 4年开始水稻杂交优势的应用研究 ,于 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配套 ,而两系法杂交水稻中的不育系则是一种光敏型核雄性不育类型。所谓光敏型核雄性不育是指雄蕊育性对光照敏感 ,在夏季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在秋季短日照下雄性又可育。有研究表明 ,在短日照下光感核不育基因不表达 ,但在穗分化期的任何阶段给予长日照 ,该基因即可表达 ,只有从第 2次枝梗原始体分化期开始 ,持续给予长日照花粉才彻底败育 ,由此可见从第 2次…  相似文献   

7.
张自国 《生命世界》1992,19(3):22-2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花粉育性,可依种植地区与种植季节而变化。同一品系既可用作不育系而制杂交稻种子,又可自交繁殖而省去保持系。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改“三系法”为“二系法”开辟了新途径。光敏核不育材料育性可转换是该材料的宝贵之处。同时,这种可转换特性,特别是温度参预育性转换的调控引起的育性波动,给生产利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这种困难同其他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一样,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以  相似文献   

8.
对野败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F1杂种(汕优63)线粒体DNA进行了AFLP比较,从M/PA引物对选择扩增产物中找到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条带ZA1、ZA2和ZA3。Northern分析表明,片段ZA1黄化苗期无转录产物,可能是非编码序列;而ZA2、ZA3两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F1杂种中的转录则有差异,其中片段ZA2在黄化苗期保持系转录,不育系和F1杂种无转录产物;片段ZA3在黄化苗期保持系和F1杂种转录,表明ZA3转录受核恢复基因Rf影响.  相似文献   

9.
热激处理与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转变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对水稻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在幼苗(2叶或3叶)和孕穗期(抽穗前8天)分别进行一次热激处理,并比较了其同工酶组成、花粉育性以及自交结实性的变化。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热激处理能使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的POX和Est的表达发生不同的改变,导致两系在这两种同工酶组成上的原有差异缩小;育性观察结果显示,在正常温度条件下,热激处理对珍汕97A的育性表达几乎无影响,而在有高温作用(穗分化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温度高于30℃)的条件下,3叶期幼苗往后的热激处理似乎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珍汕97A的育性稳定性。简要讨论了热激处理与不育系育性转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卓凡  黄玲  刘永明  张鹏  魏桂  曹墨菊 《遗传》2018,40(5):402-414
玉米是最早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的作物之一,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typ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C)在杂交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育性恢复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应用价值。然而,玉米CMS-C的育性恢复机理复杂,且至今仍不明确。为进一步探究玉米CMS-C育性恢复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玉米CMS-C同质异核不育系C48-2、C黄早四和C478为母本,分别与测验系18白、自330、5022以及恢复系A619组配杂交获得F1。其中育性恢复F1通过自交获得F2,并以育性恢复F1为父本分别给育性保持F1授粉,组配双交群体,共获得4个F2群体,6个双交群体。同时以不育系C48-2、C黄早四和C478为母本,各自的保持系48-2、黄早四和478为父本杂交组配不完全双列杂交F1。将所有杂交组合的F1、F2以及双交组合群体分别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观察,通过植株田间育性调查并结合室内花粉镜检鉴定育性表现。结果表明:1) 同一测验系对玉米CMS-C同质异核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暗示不育系的核背景参与调控育性恢复表现;2) 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对(C48-2×A619) F2群体进行种植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下F2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均符合15∶1,但在云南种植的可育株的育性级别主要为Ⅲ和Ⅳ级,而在四川种植的可育株的育性级别主要为Ⅴ级,表明环境对恢复系A619恢复后代的育性表现有影响;3) 通过恢保关系测定发现18白不能恢复C478,48-2也不能恢复C478,但双交群体[(C478×18白) F1S×(C48-2×18白) F1F]后代却出现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同理,双交群体[(C48-2×自330) F1S×(C478×自330) F1F]的后代也出现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因此,本文推测C48-2、C478核背景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这些微效基因与18白、自330中的微效恢复基因通过杂交聚合后能使C478、C48-2的育性恢复,暗示玉米CMS-C的育性恢复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认识玉米CMS-C育性恢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为深入研究玉米CMS-C育性恢复机理以及加快CMS-C在不育化制种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型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育性转换是受光周期及温度所调控,光周期和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稻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为此,不少研究者通过研究光温诱导产生的生理生化等的变化与育性表达的关系来探讨两用稻的育性转换的机理。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稳定产物,也是生物体内许...  相似文献   

12.
以1B/1R类K型不育系K3314A及其保持系3314B,非1B/1R类K型不育系732A及其保持系732B,YS温敏雄性不育小麦A3017为材料,提取不同温度处理下各时期小穗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对AY914051和AY660990两个目标基因进行半定量PCR和电泳分析,测定其在小麦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以分析其与这几种不育系的育性相关关系,探讨这几种不育小麦败育的关键发育时期。结果表明,除AY914051基因在2种保持系3314B和732B中表达量变化不大之外,其它均有明显差异;2个目标基因与这几种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有关,但与育性相关程度不同,不育系两个目的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变化影响程度明显大于保持系。由实验结果推测,1B/1R类K型不育系、非1B/1R类K型不育系和YS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败育关键时期为单核期或单核期至二核期之间;温度差异可能会导致YS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相关基因表达时期错位,错位后的表达差异积累可能最终导致其败育。  相似文献   

13.
利用HPLC和GC分别测定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并研究了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MGBG和乙烯前体ACC生成抑制剂AVG对两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以及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其保持系幼穗,外施AVG引进两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不育系幼穗多胺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幼穗,外施MGBG使两系幼穗Spddisp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将原有的玉米雄性不育系转化为新的不育系,回交4—5代,新不育系绿叶面积、光合势略高于保持系,植株外貌极为相似,可供育种工作利用。在净同化率和产量方面,同组合的不育单交种较可育单交种为高。同时,通过对不育系育性的鉴定,初步认为威西137、维尔44、威153和瓦8等4个自交系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水稻同源三倍体中鉴定出无融合生殖种质TAR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稻杂种优势的成功应用使水稻单产提高了20%,这主要得益于70年代初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利用。但传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必须做到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程序和杂交种子生产环节较复杂,以致培育目标组合的周期长、效率低、推广环节多,同时种子成本高、价格贵[1]。80年代光敏核不育水稻以其“一系两用、配组自由”等优越性大有取代三系杂交水稻的趋势。但是,光敏核不育特性同时又受温度的调控,加之育性波动等缺陷使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利用受到严重制约[2]。80年代后期,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水稻杂种优…  相似文献   

16.
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E型不育系及其蓝粒标记的同型保持系为材料,采用细胞学鉴定方法对其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在花粉母细胞MI的主要染色体结构为2n=21”(包括浅蓝粒种子植株和白粒种子植株),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结构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认为利用蓝位标记的VE型不育保持系为4E染色体的蓝粒基因片段转移而形成的易位系。田间育性调查表明利用这个保持系生产的不育系的不育性是可靠的.同时,由于蓝粒基因片段的易位仍然能够恢复该不育系的育性,证明了4E染色体的育性恢复基因和蓝色胚乳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臂上.对保持系和不育系分别与普通小麦和蓝二体附加系的杂种F1减数分裂的细胞学观察表明,VE型不育、保持系确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但在这两个组合中多价体的细胞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苎麻雄性不育系生化代谢和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温度和日长处理盆栽材料,测试苎麻雄性不育系的温光反应;于雌雄性器官发育期取盆栽植株顶部展开叶往下数第7叶,分析不育系的生化代谢;根据杂交及自交后代育性分离情况,鉴定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方式.结果如下高温加速营养生长,而短日促进生殖生长,短日高温明显加快不育系的发育进度,但高温的促进作用随日长增加而减弱,以至消失.不育系的叶片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比可育系减少,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减少明显,但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代谢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苎麻雄性不育的原因.不育系GS14-1、SS370、GSA-2、GS15-8和SS387等的不育性遗传与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相符,已找到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H9A小孢子败育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光学、电子显微技术及生化指标测定法, 对辣椒(Capsicum annuum)雄性不育材料H9A及其保持系H9B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雄性不育材料H9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前期, 由于绒毡层细胞极度膨胀, 四分体受挤压后破裂并降解, 无法形成正常的单核花粉粒, 属于孢子体败育。不育材料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四分体时期开始明显高于保持系, 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从单核小孢子期开始明显高于不育材料; 不育材料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低于保持系, 但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19.
以赤茄(Solanum integrifolium)和栽培品种远缘杂交选育得到的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05-506及其保持系05-507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了叶片激素、叶绿素、游离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茄子不育系苗期叶片中IAA和GA3含量低于保持系,ZR含量高于保持系,ABA/(IAA+ZR+GA3)比值约为保持系的1.3倍;不育系叶绿素含量幼苗期低于保持系,盛花期和保持系相近,结果期高于保持系;可溶性糖和游离总氨基酸含量高低随光合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幼苗期C/N比值低,盛花期C/N比值增大,碳水化合物代谢加强,结果期C/N比值下降,但不育系下降幅度较保持系少。不育系与保持系的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即有光合“午休”现象;Pn值顺序不育系为幼苗期<盛花期<结果期,保持系为幼苗期<结果期<盛花期;不育系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光饱和点均高于保持系,光补偿点在幼苗期和盛花期高于保持系,但结果期比保持系低。  相似文献   

20.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H9A小孢子败育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电子显微技术及生化指标测定法, 对辣椒(Capsicum annuum)雄性不育材料H9A及其保持系H9B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雄性不育材料H9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前期, 由于绒毡层细胞极度膨胀, 四分体受挤压后破裂并降解, 无法形成正常的单核花粉粒, 属于孢子体败育。不育材料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四分体时期开始明显高于保持系, 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从单核小孢子期开始明显高于不育材料; 不育材料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低于保持系, 但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