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形态学比较和对ITS-n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描述了产自我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缘囊体乳菇Lactarius cheilocystidiatus和多囊体乳菇L. polycystis由于具有真正的囊状体而与变红乳菇亚属L. subg. Plinthogalus的绝大多数种相异,它们与泰国的L. crassiusculus关系密切。新种粘果乳菇L. gloeocarpus和多见乳菇L. vulgaris是乳菇亚属L. subg. Lactarius的新成员,其典型特征为淡黄色胶粘菌盖、孢子具网状纹饰和较大的囊状体,它们与原初描述自中国的淡黄褐乳菇L. pallido-ochraceus、淡环纹乳菇L. pallidizonatus以及印度的L. thindii形成种复合群。新种湖南乳菇L. hunanensis与温带物种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它的典型特征为粘不规则交织型的盖表皮中具橄榄色被壳物质以及具斑马纹纹饰的孢子,属L. blennius种复合群。南方窝柄黄乳菇L. austroscrobiculatus原初描述自印度尼西亚,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该种。本研究的标本采集自安徽、海南、河南、湖南、江西和云南。这些物种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代表性乳菇类真菌。  相似文献   

2.
红菇属乳菇状亚组Russula subsect. Lactarioideae是一个形态特征较明显的类群,亚属内部分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在对我国红菇属乳菇状亚组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3个新种:丝黄红菇Russula byssina、奶油色红菇R. cremicolor和白果红菇R. leucocarpa,均产自我国贵州省,生于针叶林下。基于形态详细观察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新种和近缘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供了新种与乳菇状亚组和淡孢亚组R. subsect. Pallidosporinae中近缘种的物种检索表。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奶油色红菇与Delica-Brevipes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白果红菇和丝黄红菇隶属于两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3.
槭乳菇Lactarius acerrimus,乳菇中仅有的具有双孢担子的物种,曾经在中国被多次报道。我们在研究了该种的馆藏凭证标本后并未证实它在中国的分布,而是在中国发现了它的近缘种李玉乳菇L. liyuanus (新种)。李玉乳菇的典型特征为:菌盖黄褐色具环纹、边缘具短毛,菌柄具窝斑,乳汁白色、不变色、具辣味,孢子具尖而高的条脊。它的担子为4孢,孢子较小具高而尖的条脊,这两点与槭乳菇明显不同。文中提供了该种的条形码ITS序列、其他多基因序列和详细的形态描述,同时给出了对国内馆藏槭乳菇标本的重新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红菇属变红乳菇亚属的乳汁常变为红色,变黄的乳汁较为少见。在中国中南部亚热带壳斗科林下发现了一个乳汁迅速变黄色的物种。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变红乳菇亚属中乳汁变黄的物种,其独特的乳汁、褐色的菌盖、稀疏的菌褶和大的具极高翼状纹饰的孢子能将其与其他已知种区分开来,在此将其描述为新种,黄美乳菇L. mirus。本研究提供了该新种的DNA条形码ITS-LSU区域和形态特征描述,并将其与其他乳汁变黄的物种如马来西亚的L. flavorosescensL. pallidior进行了对比。这一发现为证实中国乳菇属的亚热带-热带地区与亚洲热带地区的亲缘增加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陈新  康恒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18,37(12):1562-1571
乳菇类资源分布广泛,且大多属于可食用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味乳菇组真菌。乳菇类真菌在传统分类中归于乳菇属Lactarius,但依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分别归于LactariusLactifluusMultifurca 3个属中。乳菇类真菌菌丝生长缓慢,无法采用死体有机质进行人工栽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与人工驯化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菇类真菌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菌丝分离培养、菌根化接种、种植园栽培管理技术及营养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其中松乳菇L. deliciosus菌根化和仿野生人工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并在新西兰等地开始商业化栽培。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乳菇类真菌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并对国内外乳菇类真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作者1984-1985年在广东北部山区所采集有关伞菌类中的13个种, 其中新种2个, 即粗糙孢湿星伞Hygroa ter trachyspocus Bi sp.nov.和糊精质孢矮菇Chanacota detiioidespora Bi sp.nov.以及11个国内新记录。其中矮菇属Chamaeota(W.G.Smith)Earle, 微菇属Mycenella(Lange)Sing.与翼孢菌属Pterospora Metrod均为国内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7.
依据形态学及ITS、LSU、β-tubtef-1α等4个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描述了产自中国的小脆柄菇属微小脆柄菇支系下1个新种及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翘鳞小脆柄菇Psathyrella squarrosa、斑褶菇状小脆柄菇P. panaeoloides和皂味小脆柄菇P. saponacea。翘鳞小脆柄菇发现于广东省,群生,担子体较小,以菌盖由长椭圆形至近球形膨大细胞组成的白色角状鳞片及囊状的侧生囊状体为主要识别特征。提供了详细的描述、线条图、生态照片及相近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娜琴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20,39(9):1783-1808
报道了小菇科小菇属真菌10个中国新记录种,香菌组:橙盖小菇Mycena aurantiidisca、黄白小菇Mycena flavoalba、粉黄小菇Mycena floridula;棘刺组:异刺小菇Mycena heteracantha;纤柄组:碱味小菇Mycena amygdalina;脆足组:粉被小菇Mycena zephirus;冬生组:绣线菊小菇Mycena speirea、冬生小菇Mycena hiemalis;小菇组:绒柄小菇Mycena flos-nivium,分别来自吉林等11个省份、自治区。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以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共计90条自测及下载ITS序列,在采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小菇属系统发育树中,新记录种均得到分子数据支持。凭证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9.
《菌物学报》2017,(11):1463-1482
报道了乳菇属乳菇亚属的7个新种。它们为中国西南地区亚热带-热带或亚高山带森林下具代表性的乳菇物种。窄环乳菇Lactarius angustizonatus、淡环纹乳菇L.pallidizonatus、淡黄褐乳菇L.pallido-ochraceus和中华环纹乳菇L.sinozonarius属于环纹乳菇亚组L.subsect.Zonarii,近短柄乳菇L.subbrevipes属于窝柄黄乳菇亚组L.subsect.Scrobiculati,紫栗色乳菇L.purpureocastaneus归属于淡白乳菇组L.sect.Pallidini。短囊体乳菇L.brachycystidiatus以其干燥具鳞片的菌盖和较粗的盖表皮菌丝暂被置于具色乳菇组L.sect.Colorati。文中提供了这7个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与其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相似文献   

10.
李素玲  刘虹  郭丽杰  范黎 《菌物学报》2020,39(9):1719-1727
基于多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吕梁山区俗称为大把子的一种传统野生食用蘑菇是隶属于假杯伞科Pseudoclitocybaceae杯桩菇属Clitopaxillus的一个分类学新物种,本研究将其定名为大把子杯桩菇C. dabazi。该种与分布于欧洲的C. alexandriC. fibulatus形态特征相似并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大把子杯桩菇的鉴别特征为菌盖半球形,菌盖边缘稍内卷,土黄褐色至灰白褐色,菌柄粗棒状,具蘑菇香味。大把子杯桩菇在秋季发生,在整个吕梁山脉均有分布,在中北部的管涔山、关帝山区域,主要生长于云杉Picea sp.、落叶松Larix sp.林内的草地上;而在南部的五鹿山一带,则发生于松Pinus sp.、栎Quercus spp.混交林内草地上。本文还提供了杯桩菇属已知3个物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1.
粤北小皮伞属的种类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志树  李泰辉   《广西植物》1987,(3):225-228
本文报道了作者1984—1985年自广东北部山区所采集有关小皮伞属16个种,其中1个新种:Marasmius australis Bi et Li,sp.nov,以及11个国内新纪录。并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广东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Fr) Qulet 17个种,其中1个新种,15个国内新记录。新种是近变小脆柄菇Psathyrella subincerta Bi sp.nov.。文中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广东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er的23种,其中新种4个,国内新记录种17个。新种为肉色粉褶蕈Entoloma carneum Bi sp.nov.,拟灰白粉褶蕈Entoloma pseudo-griseoalbum Bi sp.nov.,绒毛粉褶蕈 Entoloma tomentosum Bi sp.nov.以及橙黄粉褶蕈Entoloma aurantiacum Bi sp.nov.。17个国内新纪录是:白粉褶蕈E.albidum(Murr.)Hesler,小白粉褶蕈E.albinellum(Pk.)Hesler,变灰褐粉褶蕈E.canobrunnescens Horak,卡罗琳尼粉褶蕈E.carolinianum Hesler,角柄粉褶蕈E.ceratopus Horak,黄肉色粉褶蕈E.flavocerinum Horak,脆柄粉褶蕈E.fragilipes Corner et Horak,烟色粉褶蕈E.fumeum Hesler,灰色粉褶蕈E.grayanum(Pk.)Sacc.,贺斯同美粉褶蕈E.hallstromii Horak,类洁粉褶蕈E.purddes Horak,方形粉褶蕈E.quadratum(Berk.et Curt.)Horak,圆孢粉褶蕈E.rotundisporum Horak,近白粉褶蕈E.subalbidum Murr.,亚亮粉褶蕈E.sublucidum Murr.,近方形粉褶蕈E.subquadratum Hesler及紫褐粉褶蕈E.violaceobrunneum Hesler。文中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厚孢孔菌属(Pachykytospora)的一个新种,即大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major G.Y.Zheng et Bi和一个国内新记录:瘤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tuberculosa(DC.:Fr.)Kotl.et Pouz.。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广东深圳市两种海洋观赏鱼(采白海洋馆,引种于本地养殖网箱)鳃上寄生单殖吸虫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 Bychowsky and Nagibina,1978、海盘虫属Haliotrema Johnston and Tiegs,1922中的4新种。文中量度μm,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广东省阳山县太平洞乡的一个亚硬孔菌属Rigidoporopsis Johan. &Ryv.新种,命名为大孢亚硬孔菌Rigidoporopsis macrospora G.Y.Zheng et Bi。三个国内新纪录:榆硬孔菌R.ulmarius(Fr.)Ryv.;薄皮蜡卧孔菌Ceriporia leptoderma(Berk.&Br.)Ryv.和新西兰背孔菌Chaetoporus novae-zelandiae(G.H.Cuna.)G.H.Cunn. 硬孔菌属和亚硬孔菌属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孢子光滑,非淀粉质反应;而后者则为轻微粗糙或具小疣,淀粉质或拟糊精质反应。另外,前者的担子较后者小得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的31个种,其中17个为新记录种。并附分种检索表,表中含6个新种。 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粉褶蕈属[Entoloma(Fr.)Kumm.]的31个种,其中17个为新记录种。并附分种检索表,表中含6个新种。 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