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尿毒症患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抗HLA-DRB1抗体类型,收集尿毒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方法对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基因分型.经Luminex系统检测因尿毒症进行肾移植的患者中抗HLA-DRB1抗体的类型和频率,用HL...  相似文献   

2.
鼠源性抗雄性特异性抗原噬菌体Fab抗体的制备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获得抗雄性特异性抗原的噬菌体Fab抗体,首次采用雄鼠脾细胞对鼠源性抗雄性特异性抗原噬菌体Fab抗体库进行3轮亲和富集和2轮雌鼠脾细胞吸附,对筛选后特异性噬菌体Fab抗体进行ELISA分析,重组率鉴定及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5次筛选后的15个菌落中有9个能产生抗雄性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噬菌体Fab抗体的基因重组率为60%,E5克隆的重链、轻链可变区序列分别属于VH1和VκⅣ基因家族,这为挑选出高亲和力的抗雄性特异性抗原噬菌体Fab抗体奠定了实验基础,将推进雄性特异性抗原及其抗体的研究进程,并为性别控制研究开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抗体介导的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难以预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对内皮细胞相关基因的分析,可以提高抗体介导的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术前及术后的诊断特异性。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血小板在内皮细胞附近聚集凝固能力增强;(2)内皮细胞趋化炎性细胞作用增强;(3)干扰素-γ(IFN-γ)杀伤作用增强:(4)内皮修复再生能力降低。基因分析结合抗体分析有助于深化理解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提高诊疗效果、为新药开发提供新靶点,使肾移植成功率大幅提高成为可能。该篇综述将就上述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人胱抑素 C 鸡卵黄 IgY 抗体,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以人胱抑素 C 为抗免疫产蛋的罗曼鸡,采用水稀释-盐析法提取及纯化 IgY 抗体,采用蛋白质定量、SDS-PAGE、West?ern 印迹和 ELISA 法对 IgY 抗体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免疫后14 d 即可从鸡冠血中检测出抗胱抑素 C 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在28 d 达最高峰(1∶32000),并可维持2个月以上;收集高效价时的免疫鸡蛋,制备鸡卵黄抗体 IgY;还性 SDS-PAGE 显示抗体 IgY 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5×103和21×103的2条带,抗体纯度可达92%,得率为每个鸡蛋36.5 mg,抗体检出敏感度为15.63 ng/mL;Western 印迹证明该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结论:制备了抗胱抑素 C 的高效价、高特异性 IgY 抗体.  相似文献   

5.
安徽汉族免疫性不育症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与HLA-DQA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50例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育症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者的HLA-DQA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结果:2组均未发现DQA1I0104和DQA1I0302两种基因型。免疫性不育症组DQA1I04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R=5.5,P<0.05)。结论:DQA1I0401可能是安徽汉族免疫性不育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再次肾移植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I类、Ⅱ类混合抗原板,对59例再次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鉴定抗体类型采用美国One lanmbda公司鉴定抗原板(LAT.1240)。同时检测移植肾功能。结果:59例再次肾移植患者中,抗体阳性患者16例,占27.12%(16/59),其中抗HLA-I类抗体3例,占5.08%(3/59),抗HLA-II类抗体9例,占15.25%(9/59),抗HLA-I+II类抗体4例,占6.78%(4/59)。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患者比较,肾功能下降或丧失具有显著性差异(x2=33.634,P0.001)。结论:抗HLA抗体阳性是影响再次肾移植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分别提取湖南汉族人群108例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患者、96例HBV携带者和14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扫描技术分别对它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chain related A, MICA)基因第5外显子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应用DNA测序分析对不同的基因型进行验证,同时应用PCR/SSP技术进行MICA*Del检测,确定MICA基因第5外显子基因型。发现本研究的三组中分别检出44、A5、A5.1、A6、A9五种等位基因,且以A5和A5.1为主;在HBV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检出MICA*Del基因。结果同时显示慢性HBV患者组MICA*A5.1/A9基因型频率、慢性HBV患者组的MICA*A9等位基因频率、慢性HBV患者组MICA*A9表型频率和HBV携带组MICA*A5.I/A9基因型频率均低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而湖南地区汉族人群HBV携带者和慢性HBV患者问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表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因而推测MICA*A5.1/A9基因型和MICA$A9等位基因可能是抗HBV感染的一种保护性等位基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HBV的感染、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红细胞抗体筛选阳性的标本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与分析,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帮助。方法: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各医院送至本中心实验室检测的2623份血液标本,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采用低离子强度溶液-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方法和盐水直接离心方法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结果:共检出2744个红细胞抗体,其中2139个为同种抗体,509个为自身抗体,96份标本未能确定抗体特异性;在所检出的同种抗体中,Rh系统的抗体最常见,占比为54.7%(其中抗-E 26.2%,抗-c 8.7%,抗-C 7.7%,抗-e 6.9%,抗-D 4.9%),MNS系统、Lewis系统、Kidd系统、P系统、Duffy系统、Kell系统、Diego系统均有抗体检出。结论:在输血前检测中,为预防检出不规则抗体的情况出现,应提前备血,以免由此导致的延迟输血,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9.
苏适  于洪敏  齐喆  杨爽  刘凤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03-6105,6050
目的: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为受血者选择合适的供血者血液成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地进行。方法:选择2009年10月1日~2011年10月31日在本院入院进行治疗性输血和手术备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抗体特异性鉴定。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结果:在39302例受血者血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69例(阳性率0.18%),其中抗-D 5例、抗-E 15例、抗-C 2例、抗-c 2例、抗-e 2例、抗-C,e 1例、抗-M 8例、抗-S 1例、抗-Lea2例、抗-Leb1例、自身抗体5例、25例未确定抗体的特异性。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保证输血安全、降低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时寻找相容血液及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海南汉族人群MIC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和PCRSBT方法对样本MIC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中有检测出10种MICA等位基因,其中MICA*002/019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偏低(OR=0.32,Pc0.05)。结论:MICA*002/019基因型可能与乳腺癌的保护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制备和验证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模型。方法:利用PCR法扩增出抗人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重链基因H和轻链基因L,然后分别将嵌合抗体重链基因H和嵌合抗体轻链基因L连接到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pBC1,从而构建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1-H和pBC1-L。分别将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BC1-H和pBC1-L线性化,然后使用原核显微共注射法获得8只转基因FVB小鼠,通过鼠尾直接PCR鉴定其转基因阳性。通过RT-PCR、荧光定量PCR鉴定转基因小鼠乳腺组织中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mRNA表达。使用小鼠乳汁采集器收集其乳汁并通过Western blot和夹心ELISA等实验鉴定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是否获得表达。结果:经测序验证,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嵌合重链基因H和嵌合轻链基因L分别与乳腺特异表达质粒pBC1正确正向连接。鼠尾直接PCR结果显示所获8只转基因FVB小鼠均为转基因双阳性小鼠,且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重链基因H和轻链基因L在它们的后代中稳定遗传,它们的后代中转基因小鼠双阳性率约为30%; RT-PCR和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转基因双阳性小鼠及其双阳性后代的乳腺组织中存在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mRNA表达; Western blot和ELISA等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双阳性小鼠乳汁中存在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蛋白质表达,而且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与羊抗人κ链抗体和羊抗人Ig G Fc-HRP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1-H和pBC1-L和制备了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模型,为今后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牛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抗B型肉毒毒素Fab抗体。方法:用重组B型肉毒毒素重链C端片段(BoNTB/Hc)免疫BALB/c小鼠,从其脾淋巴细胞扩增免疫球蛋白Fd段和κ链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Comb3中,并将抗体Fab段表达于噬菌体表面,建立容量为5.96×106cfu的噬菌体抗体库。以BoNTB/Hc为抗原对所建抗体库进行4轮亲和筛选,获得与B型肉毒毒素特异性结合的克隆,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构建了抗B型肉毒毒素Fab抗体库,筛选出特异性克隆1个。结论:从鼠源噬菌体免疫抗体库中初步获得了特异性抗B型肉毒毒素的Fab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SmD1抗体的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学方法分别检测SLE患者90例、非SLE病例对照组患者100例及健康对照组患者70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抗SmD1抗体的检测用ELISA方法;抗Sm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SLE组患者血清中抗SmD1抗体阳性率为75.6%;抗ANuA抗体阳性率为56.7%;抗Sm抗体的阳性率为24.4%;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7.8%。SmD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ANuA抗体、Sm抗体及dsDNA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抗SmD1抗体的特异性为98.2%。结论与传统的检测指标比较,抗SmD1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SLE的一项重要的特异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计SPLUNC1蛋白的一段多肽,快速制备抗SPLUNC1的多肽抗体,检测多肽抗体的性能,为SPLUNC1的功能研究提供可靠的平台. 用DS Gene1.1软件分析SPLUNC1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疏水性、亲水性以及抗原性等,综合考虑抗体设计的其它因素,设计出两段15~20个氨基酸的多肽.将合成后的多肽与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偶联,同时初筛出宿主血清与SPLUNC1无交叉反应的新西兰家兔,用与KLH相连的SPLUNC1多肽免疫家兔,2个月后获取血清,亲和纯化出抗SPLUNC1多肽抗体,通过ELISA法检测其效价,免疫印迹与免疫组化检测其特异性与适用范围.通过该方法得到了高效价与高特异性的SPLUNC1多克隆特异性抗体,ELISA法测定其效价可达到1∶105,通过对包含有PLUNC家族不同成员的蛋白混合物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证明,该多肽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与同一家族中的其它蛋白发生交叉反应,而且该抗体可用于免疫组化,说明所制备的分泌性蛋白SPLUNC1抗体具有高特异、高效价等特点,将为SPLUNC1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有用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获得抗人CD24分子成熟多肽核心蛋白(hCD24N)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制备CD24表达阳性的人肿瘤细胞cDNA,采用PCR法扩增hCD24N的编码基因,构建pGEX-KGV-hCD24N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乳糖诱导表达;经GST亲和柱层析、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制备并鉴定纯化的GST-StraptagII-hCD24N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并用rProtein A亲和柱层析纯化多克隆IgG抗体;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ting鉴定抗体特异性,同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对抗体的特异性和应用可行性作进一步评价。结果: 实现了hCD24N基因的克隆以及在原核细胞中的可溶性重组融合表达,得到了纯化后的目的融合蛋白,并以其为免疫原获得了效价高于1:100 000的抗hCD24N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证明该抗体与当前市售的抗人CD24抗体具有相似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并且能够与CD24阳性人肿瘤细胞表达并加工的高度糖基化CD24天然分子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结论: 抗hCD24N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以CD24分子为靶点的肿瘤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癌症的诊断试剂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注射基因导入法制备小鼠抗棉铃虫FK506结合蛋白(FKBP12)的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构建重组质粒pc DNA3-FKBP12并测序验证序列的正确性,利用基因导入法将重组质粒pc DNA3-FKBP12注射到小鼠体内,免疫4次后用ELISA检测法确定抗体的效价,并对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小鼠抗FK506结合蛋白血清的效价达到1∶25 6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此抗血清能与融合蛋白His-FKBP12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棉铃虫3龄幼虫不同组织中FKBP12均有表达。说明电注射基因导入法制备的小鼠抗FK506结合蛋白的抗体在滴度和特异性结合方面都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FKBP52人源单链抗体,并进一步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FKBP52为抗原,通过吸附、扩增、洗脱等过程,从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特异性单链抗体,采用ELISA方法进行特异性测定,采用生物膜干涉方法测定亲和力,再经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完整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PCR及序列测定对构建的载体进行验证。结果:经过4轮筛选,获得15种与FKBP52特异结合的噬菌体抗体,其中7种得到可溶性表达;序列分析表明,7种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分属VHⅠ、VHⅢ和VHⅣ亚群,轻链可变区分属VκⅠ、VκⅢ和VλⅠ亚群;特异性结合活性较好的4株抗体的亲和常数分别为9.723×10-8、3.500×10-8、1.203×10-8和5.323×10-8;将亲和力较好的一株单链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别拼接到含有人κ及Ig G1恒定区基因的p CMV-L和p CMV-H真核表达载体中。结论:筛选获得多株人源抗FKBP52单链抗体,并构建了完整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8.
分别提取湖南汉族人群108例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患者、96例HBV携带者和14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扫描技术分别对它们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 related A,MICA)基因第5外显子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应用DNA测序分析对不同的基因型进行验证,同时应用PCR/SSP技术进行MICA*Del检测,确定MICA基因第5外显子基因型.发现本研究的三组中分别检出A4、A5、A5.1、A6、A9五种等位基因,且以A5和A5.1为主;在HBV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检出MICA* Del基因.结果同时显示慢性HBV患者组MICA*A5.1/A9基因型频率、慢性HBV患者组的MICA*A9等位基因频率、慢性HBV患者组MICA* A9表型频率和HBV携带组MICA*A5.1/A9基因型频率均低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而湖南地区汉族人群HBV携带者和慢性HBV患者间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表型频率无显著性差异;因而推测MICA*A5.1/A9基因型和MICA*A9等位基因可能是抗HBV感染的一种保护性等位基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HBV的感染、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MICA*A5.1基因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的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 SSP检测样本中的MICA*A5.1基因,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Ct-DNA。结果 在122例不孕患者组中有33例Ct感染阳性,140例对照组中有16例Ct感染阳性,2组Ct感染率分别为27.1%和11.4%。经PCR-SSP方法检测,不孕患者组中MICA*A5.1基因阳性个体有35例,Ct感染阳性且同时MICA*A5.1基因阳性的个体有5例;对照组中MICA*A5.1基因阳性个体有43例,Ct感染阳性且同时MICA*A5.1基因阳性的个体有1例。MICA*A5.1基因阳性个体和MICA*A5.1基因阴性个体之间Ct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孕患者组P=0.046;对照组P=0.022;两组合并P=0.01)。结论 不孕患者组Ct感染率要高于对照组;与MICA*A5.1基因阴性个体相比,MICA*A5.1基因阳性个体的Ct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链抗体(sc Fv),鉴定其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基于单链抗体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从分泌抗人EGF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提取总RNA,利用5'RACE技术扩增轻链和重链可变区(VL、VH)基因,构建具有VL、VH基因的单链抗体基因,并将构建的单链抗体基因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 DNA3.1中进行表达和鉴定。ELISA鉴定单链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Fortebio检测抗原抗体间的亲和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单链抗体结合肺癌细胞系天然EGFR的功能活性。结果:获得唯一的轻重链可变区序列VL、VH,成功构建EGFR-sc Fv,特异性与天然EGFR蛋白结合,亲和力达3.22×10-9mol/L。结论:成功构建了抗人EGFR单链抗体,为肺癌免疫导向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