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然而,视网膜是人体再生能力很差的一类组织,成年机体无法自我更新那些病变中丢失的视网膜细胞,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不可逆性。因此,恢复患者视觉将依赖于引入外源细胞替代丢失的视网膜神经元。胚胎干细胞(ES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形成机体所有类型细胞的巨大分化潜力。这两个特性使得ES细胞成为细胞替代疗法的理想供体细胞。近年来,人们在探索将E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甚至整个视网膜方面已取得多项进展,并且体外形成的视网膜细胞可以与宿主视网膜整合。在此篇综述中,首先简要概括哺乳动物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然后,重点阐述近年来科研工作者探索ES/iPS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细胞和组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离子导入疗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12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4例(58眼),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44例(64眼),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离子导入疗法进行护理。观察患者视网膜改变、视力的改善及自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实施干预后,视网膜改变、视力的改善、自觉症状的改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离子导入疗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血液循环。促进出血点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操作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对视觉功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网膜变性是全球不可治愈性致盲疾病的重要原因,它由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失常所引起。因此,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是视网膜变性患者恢复视力的一种最有前景的手段之一。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多能干细胞(PSC)到有功能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体外分化诱导技术已经成熟,其中包括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等。此外,从患者特异性iPSCs分化而来的RPE更能用于阐明发病机理并有针对性地个体治疗。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诱导得到RPE的移植不论在动物模型中,还是在临床试验里都已经得到了可喜的治疗效果。本文回顾PSC来源RPE干预治疗视网膜变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鸡、大鼠和人视网膜中的穆勒胶质细胞(muller cell)在一定条件下,可显示出视网膜干/前体细胞的功能.但是,有关人类近亲猕猴穆勒细胞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首先使用基础培养基(DMEM+10%FBS)建立猕猴的穆勒细胞系,其表达GS、vimentin、CRALBP和EGFR等穆勒细胞标记,不表达GFAP,与人的穆勒细胞基因表达相似而与啮齿类差异较大.穆勒细胞经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一周后可表达pax6、nestin、sox2、otx2、six6和six3等视网膜干细胞标记,继续使用视黄酸诱导,部分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这说明猕猴的穆勒细胞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去分化为视网膜前体细胞,有望成为视网膜疾病细胞替代疗法的一种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如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 PSC)等,可在特定的条件下向包括视网膜感光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分化。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类由组织细胞合成、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因子,特定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作用于干细胞诱导其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目前,对干细胞体外培养,通过使用不同的诱导培养方案,探索干细胞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成为热点。早期,研究者们主要在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E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开始探索在无共培养条件下小分子化合物诱导E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化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诱导i P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化。本文主要就小分子化合物促进ESC和i P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科研快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3):2601-2604
《科学-转化医学》: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眼病效果显著美国研究人员2月8日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3名遗传性眼病患者接受基因疗法治疗后,视力显著提高且无排异反应等不良情况发生。这为利用基因疗法治疗其他视网膜病变带来了希望。这3名患者患有罕见眼疾--莱贝尔先天黑内障。这种病通常在患者年幼时发作,患者视网膜细胞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引起严重致盲的常见眼科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仍是棘手难题.视网膜组织难以获取且无法培养,使视网膜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及治疗很困难.由于动物与人的视网膜存在显著的种属差异,既往诸多动物实验结果往往难以转化落地而解决实际治疗问题.视网膜类器官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希望.它使视网膜相关疾病能重现在细胞培养皿中,用于疾病致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研究,更重要的是可用于细胞移植替代变性的视网膜细胞,有望使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但也必须认识到视网膜类器官模拟疾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分化稳定性低、缺乏血管及神经免疫细胞等瓶颈问题.虽然微流控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应用改善了视网膜类器官的分化和培养,但当前的技术只能做到“类器官”,尚未达到“视网膜器官”的标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视网膜类器官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发展可用于再生医疗的视网膜器官,以期更好地推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研究是近年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来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进步已经给治疗甚至是治愈某些变性疾病和不能治疗的人类疾病带来了希望.在体外,睫状缘色素上皮细胞来源的视网膜干细胞能增殖形成克隆球,并能分化成视网膜各种细胞类型,包括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等.视网膜干细胞的移植可以作为治疗一些致盲性眼病潜在治疗方式.因此,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对于视网膜变性疾病,如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现就视网膜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增殖、分化、移植以及信号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的培养条件对猴骨髓间充质细胞(BMMSCs)和人脂肪干细胞(hADSCs)生长的影响,旨在获得更适合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供体细胞。方法通过细胞形态观察、MTT实验、克隆形成率、PCR检测、以及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检测等,研究MAPC培养条件下猴BMMSCs和hADSCs的特征,并用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进行RCS大鼠视网膜下腔移植,通过视网膜电图(ERG)和TUNEL检测,判断细胞移植治疗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培养基相比,MAPC培养条件能促进猴BMMSCs增殖,细胞变小,但传2代后,细胞变得宽大扁平,出现衰老征象;然而,MAPC培养条件下的hADSCs细胞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率均增强,形成的克隆较大可稳定传10代以上,且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表面标记物及细胞因子出现差异表达:CD140b、CD90、CD47、HGF和PEDF显著上调,CD73、CD105和IL-6显著下调。与对照组相比,移植DMEM/LG和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P4)3周后,RCS大鼠的B波波幅明显升高,外核层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MAPC培养条件培养的hADSCs显示出更好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极易因激光意外事故、中枢神经或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发生异常改变,严重威胁视功能。目前,仍没有针对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的完善修复机制。视网膜“干细胞”穆勒胶质(MG)细胞不能自发进入细胞周期,基因编辑手段可使MG细胞转分化,从而具有视网膜祖细胞的能力。转分化相关信号通路及调控因子对MG基因组重编程至关重要。基因编辑治疗利用腺病毒、慢病毒等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促使哺乳动物受损视网膜中MG细胞激增和去分化,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再生。与传统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药相比,基因疗法的出现有望实现通过一次治疗达到修复目的。文章就视网膜修复机制、调控视神经再生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治疗修复损伤视网膜研究现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相关的发展趋势。未来基因编辑治疗将会给视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带来深刻变革,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30例(42只眼),患者均接受了闭合式睫状体经扁平部三切口入路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分析其术前及术后情况。结果: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中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9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8眼,玻璃体积血10眼,同时伴有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积血有5眼;在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者有36只眼,占85.71%,无提高者有6只眼,占14.29%;术前平均视力为(0.15±0.09),末次随访时平均视力提高至(0.31±0.16),两者平均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49,P0.001);42只眼视网膜解剖结构复位良好,视网膜平伏;OCT检查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黄斑劈裂平均面积(0.22±0.18)mm2,与术前黄斑劈裂平均面积(1.07±0.52)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1,P0.001),黄斑微囊样改变有改善;随访期间5只眼出现并发症,占11.90%,其中2眼术后发生PVR且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只眼发生白内障,1只眼出现玻璃体积血,术后视网膜解剖均复位良好。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视网膜解剖复位及提高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视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型。采用含EGF的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并利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结果:从骨髓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贴壁生长,表型相对均一,表面标志为CD90、CD44、CD147阳性;而CD34、CD38、CD45、CD14、HLA-DR阴性。体外诱导后可以得到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标志物Rhodopsin呈阳性表达的细胞。结论:从骨髓中分离培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控制高血糖和改善组织缺氧无疑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如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进行治疗,能延缓其发展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很多方法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人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高压氧治疗是许多急慢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已有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因此,作为一种新疗法,高压氧疗法可能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令人恐惧的并发症,高血糖被认为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不断地破坏视网膜的微血管系统最终导致视网膜的许多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微脉管系统中形成树枝状供应视网膜神经,这些内皮细胞的解剖和生理符合重要视觉保护的营养需求[1]。一方面,内皮组织务必确保氧的供应和代谢活跃的视网膜营养供应;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有助于血-视网膜屏障将循环产生的毒素分子,白细胞促炎性物质排出体外来保护视网膜,这种特性也可能会引起疾病,比如: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新生血管,炎性物质转移,因此,视网膜内皮细胞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血管炎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炎症或感染尤其是后葡萄膜炎。使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有必要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血管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以异常增生的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旁分泌作用传递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细胞间的物质与信息交换。其中,miRNA等内容物在传递信息中起关键作用,可调控缺血缺氧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增殖、管腔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且能够通过血视网膜屏障而不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在眼科疾病治疗中极具潜力。本文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中miRNA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外泌体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塞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CRV)的最低血流速度(Vmin)、最高血流速度(Vmax)及平均血流速度(MV),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NBL)、全血高切黏度(NBH)、红细胞变形指数(D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E)及血沉(ESR)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对照组的EDV、Vmax、V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BL和NB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PS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V、RI、Vmax、V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NBL、NBH、DE、Hct、AE及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OLAND公司RETIscan系统对24例40眼糖尿病患者,同时对27例40眼正常对照眼记录mfERG。按机器的默认值一阶反应进行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中可以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为时间47秒。结果:mERG测得的糖尿病患者组1~5环所在位置的P1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降低,P1波和N1波幅值降低和潜伏时延迟。各象限的P1、N1波振幅密度、波幅值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受累的区域多发生在黄斑部,功能上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早期功能改变最先出现于视网膜的后极偏颞上方;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改变时各个象限视网膜的外层已经严重受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电图P1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予以雷珠单抗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尿微量白蛋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试图了解其差异及相关性。我们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00例,根据其有无视网膜病变、有无肾病、术后有无黄斑水肿分为合并组和未合并组,同时选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未合并和合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CRT),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nminuria, mALB)、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 MBG)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aemoglobin, HbA1c)水平,进一步分析了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组患者的CRT水平较对照组低,SFCT、mALB、MBG和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合并视网膜病变、合并肾病和合并黄斑水肿组患者的CRT水平较未合并组低,SFCT、mALB、MBG和HbA1c水平均高于未合并组;黄斑水肿患者的m ALB水平与CRT水平负相关,与SFCT、MBG和HbA1c水平正相关。本研究得出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较薄,脉络膜厚度(SFCT)变厚,且与尿微量白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马美英 《蛇志》2006,18(2):149-150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它本身的色素上皮层分离。它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性、致盲性眼底疾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特别是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应争取早日手术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巩膜外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5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8岁。全部患者均行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术后全部患者视网膜均达到解剖复位,且无感染发生。2护理2·1术前护理(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视网膜脱离而视力减退,心理负担很重,既希望尽快手术,又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