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方法 比较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及未排斥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以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Scr)、尿素(BUN)、胱抑素C(Cys-C)、移植肾超声、移植肾穿刺活检评估肾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状态;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刺激的反应,评价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反应功能。结果 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含量[(5.53±0.74)CFU/g]明显少于未排斥患者[(6.84±1.66)CFU/g](P<0.05);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水平相关(r=-0.482,P=0.027;r=0.439,P=0.046);类杆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肌酐、胱抑素C相关(r=-0.457,P=0.037;r=-0.515,P=0.014;r=-0.463,P=0.035)。排斥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刺激的强度显著高于未排斥组(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并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此发现为合理应用抗排异药物、抗生素以及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或可为减轻移植排斥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前,抗体介导的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难以预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对内皮细胞相关基因的分析,可以提高抗体介导的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术前及术后的诊断特异性。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血小板在内皮细胞附近聚集凝固能力增强;(2)内皮细胞趋化炎性细胞作用增强;(3)干扰素-γ(IFN-γ)杀伤作用增强:(4)内皮修复再生能力降低。基因分析结合抗体分析有助于深化理解抗体介导的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提高诊疗效果、为新药开发提供新靶点,使肾移植成功率大幅提高成为可能。该篇综述将就上述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肾移植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P(HLA-DP)抗体,并探讨HLA-DP抗体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学单抗原磁珠法检测了323例患者的血清,这些患者来自4个不同的中心,并分为有功能组和排斥组。应用c2检验比较两组抗体例数的差异。结果 在138例有功能组的肾移植患者血清中有5.1﹪检测到HLA-DP抗体,而排斥组的185例患者血清中有19.5﹪检测到HLA-DP抗体(c2=14.176,P=0.000)。在有功能组和排斥组中分别有42.9﹪和63.9﹪的HLA-DP抗体阳性患者同时有DR/DQ抗体。在没有HLA-I类及DR/DQ抗体的患者中,在排斥组中有14.3﹪的患者可检测出HLA-DP抗体,而有功能组中只有3.5﹪有HLA-DP抗体(c2=7.165,P=0.007)。在排斥组中,DP0301的检出频率最高。结论 相对于有功能组来说,HLA-DP?抗体在排斥组中有更高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再次移植的患者来说,应该作HLA-DP的组织配型以避免HLA-DP等位基因引起的致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MICA)基因多态性和抗MICA特异性抗体在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对40例肾移植患者在移植术前和移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动态检测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分值的变化,同时采用SSOP方法分析16对肾移植供受者的MICA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再次肾移植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I类、Ⅱ类混合抗原板,对59例再次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鉴定抗体类型采用美国One lanmbda公司鉴定抗原板(LAT.1240)。同时检测移植肾功能。结果:59例再次肾移植患者中,抗体阳性患者16例,占27.12%(16/59),其中抗HLA-I类抗体3例,占5.08%(3/59),抗HLA-II类抗体9例,占15.25%(9/59),抗HLA-I+II类抗体4例,占6.78%(4/59)。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患者比较,肾功能下降或丧失具有显著性差异(x2=33.634,P0.001)。结论:抗HLA抗体阳性是影响再次肾移植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移植手术患者28例,根据移植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肝移植的28例患者分为急性排异反应组6例和无排斥反应稳定组22例,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急性排斥组及稳定组在移植术后3 d和7 d,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同时检测受检者外周血Th17细胞,受检者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显示急性排斥组随着移植时间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肝组织出现典型的细胞免疫性病理损伤,术后7 d肝脏汇管区、肝实质、小静脉壁、胆管上皮内及小叶间胆管被大量的淋巴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包绕及浸润,胆管上皮细胞内空泡形成、上皮细胞凋亡。病理改变明显比术后3 d严重;急性排斥组患者术后3 d和7 d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L-17含量较稳定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且Th17细胞及IL-17在术后急性排斥期7 d值均明显高于3 d(P〈0.05)。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的检测有可能成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刘鹏  钱冬萌  王桐梅  宋旭霞  王斌 《生物磁学》2013,(25):4921-4924
目的: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前透析及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显著增加了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原发感染和潜伏感染被激活的机会。观察HCMV感染情况与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肾功能的变化,以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跟踪收集40例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血标本,应用RT-PCR技术检测HCMV,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结合肾功能判断是否发生急性排斥或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结果:肾移植术后HCMV感染率为52.5%,10例出现症状性感染(25%),出现阳性时间35.7±15.3天。症状性感染组CD3-bCD4+的水平和CD4+/CD8+的比值较无活动性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降低,CD8+水平较其他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无症状性活动感染者与无活动性感染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性感染组急性排斥或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8例(38.1%),无活动性感染组发生1例(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5,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HCMV感染能显著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尤其是CD4+/CD8+。并与急性排斥或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密切相关联,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对进一步机制的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空白组20只大鼠,大鼠为正常大鼠,对照组共40只大鼠(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和治疗组40只(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大鼠均采用改良三袖套法吻合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的动物模型。移植手术后空白组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1mL/d),治疗组用雷公藤多苷(50mg/kg-d)灌胃,连续灌胃5d。观察各组大鼠的肺的大体形态及镜下的病理变化,确定排斥反应的等级,并测量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活化率。结果:对照组大鼠病理改变较治疗组严重,治疗组排斥反应等级低于对照组的级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细胞活化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活化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活化率于空白组相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T细胞活化率达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以近交系大鼠Dark Agouti(DA)为供体、Lewis(LEW)为受体(A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观察手术情况、生存情况及肝功能和病理学检查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同时以LEW→LEW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1.3%;手术时间为(90.70±5.68)min;无肝期时间(9.96±1.19)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12.44±3.43)d,B组超过100d;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术后不断升高,在第10~14d最为明显,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d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时相点,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B组没有。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张威  许梅辛  孟庆刚 《生物磁学》2011,(16):3034-3037
目的:研究局部含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质粒时大鼠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4只Wister大鼠完全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切取SD大鼠的胫骨移植到Wister大鼠人工建模后形成的胫骨缺损区。TGF-β1组于移植骨局部一次性注射含有TGF-β1基因的质粒(40μg/只);空质粒组于移植局部注射空质粒;免疫抑制剂组术前3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10mg/kg)直至处死;异体移植组仅行异体骨移植,不予特殊处理。术后3、6、12周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异体移植组和空质粒组骨基质排列紊乱,骨细胞消失,基质区内见块状低电子密度区。TGF-β1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可见骨细胞和完整的成骨细胞,骨小管状态良好。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结果显示TGF-β1组(0-331±0.017)与免疫抑制剂组(0.501±0.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组与空质粒组(1.104±0.023)和异体移植组(1.206±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骨移植过程中局部注射TGF-β1质粒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降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巨细胞病毒被膜磷蛋白pp65的检测在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HCMV-pp65,同时用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HCMV-IgM抗体,共采集91份血标本。结果 91份血标本中,HCMV-pp65阳性24份(26.4%),HCMV-IgM抗体阳性4份(4.4%),在24例HC-MV-pp65抗原血症阳性的患者中,有20例出现HCMV感染症状及HCMV病。结论 HCMV-pp65在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中具有早期、准确的优点,可辅助临床对HCMV感染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用于肾移植术后监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时、准确地诊断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与移植肾存活率密切相关.本文对超声造影剂及超声造影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的移植肾动脉狭窄、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并发症的监测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小型猪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小型猪胰腺移植动物模型 ,探索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4 0只猪随机配对行胰腺移植 2 0次 ,将供胰所带的血管与受体髂血管吻合 ,所带小段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 ,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血气。术后测定受体的血淀粉酶、血糖 ,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 ,彩色多普勒检测供胰血流及超声引导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移植手术成功率为 90 % ,受体平均动脉压在吻合血管开放后有明显下降 ,与血流开放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输血有助于手术成功 ,受体术后平均存活 (12 6± 2 3)d。外周血免疫学监测指标早于供胰的组织病理改变 ,两者的改变均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结论 小型猪适用于胰腺移植模型的建立 ,加强术中循环功能的管理、及时输血有利于受体成活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供胰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监测外周血免疫指标均适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非协调性异种器官移植时,目前已经证实表达人α-1,2-岩藻糖苷转移酶(HT)或者补体调节蛋白的供体动物器官均可以部分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是否共表达人HT和补体调节蛋白(衰变加速因子与CD59)的转基因小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能更有效的克服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利用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建立转人HT,DAF和/或CD59基因的小鼠动物模型,流式细胞技术筛选表达不同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将小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与15%的人血清共孵育,检测细胞表面天然抗体的沉积、补体的激活以及黏附分子的表达等.三种目的基因均可以在转基因小鼠体内表达,并且HT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少了引起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半乳糖α-1,3-半乳糖(α—Gal)的表达.功能实验表明,与单一目的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鼠相比,共表达HT/DAF或HT/CD59的转基因小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对抗人血清介导溶破细胞的能力显著增强.而且三基因共表达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对抗人血清介导溶破细胞的能力最强,可以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并且可以减少黏附分子的表达.高水平表达人HT,DAF和CD59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可以完全克服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并且可以部分克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本研究表明,表达三种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的器官异种移植时存活时间可以显著延长,对异种移植来说也许是更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HLA-G5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G5表达与器官移植排斥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移植术后2个月以上的50例肝移植受者和60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HLA-G5的表达情况。结果:肝、肾移植受者中HLA-G5阳性表达受者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受者。结论:HLA-G5的表达与肝、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同系移植组、异系移植组和TGF-β1组。于术后第5d取移植心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情况。结果异系移植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明显升高(与同系移植组相比,P〈0.01)。TGF-β1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明显降低(与异系移植组相比,P〈0.01)。结论TGF-β1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所见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破裂诊治并复习国内外病例文献资料。结果:移植肾动脉破裂口均不在吻合口,离吻合口距离为0.5~0.8cm;破裂原因:3例为霉菌感染,1例为细菌感染;经行移植肾切除和抗真菌、抗菌治疗后,2例受者恢复血透,1例因术中肺梗塞死亡,1例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结论:移植肾动脉破裂临床上较少见,后果严重,不仅会影响到移植肾功能,更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早期诊断、紧急手术探查和特异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发现的辅助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是不同于辅助T细胞1型(Thelpercell1,Th-1),辅助T细胞2型(Thelpercell2,Th-2)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T细胞亚群,有其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且互相影响。它由初始T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TGF—B)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1L23)联合作用及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素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lated orphan nuclear receptorm,ROR-γt)的协同诱导精细的调节下分化而来。其主要分泌的生物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一种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在免疫和造血系统等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就是炎性反应。因此深入研究Th-17细胞分化及其相关生物效应,有助认识其在器官移植排斥中的病理机制,也为治疗移植排斥反应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在早期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本研究构建C57BL/6→BALA/C小鼠allo-HSCT aGVHD模型,动态对移植后小鼠的肺脏进行CT、肺组织病理和肺组织内TNFα和IFNγ检测.单纯照射(A组)、同基因移植(B组)和异基因移植(C组)小鼠aGVHD发生率分别为0%,0%和100%.移植后+3,+7天3组小鼠肺部未见影像学异常,A组+12天(濒死前)10只小鼠有两只出现双肺弥漫性毛玻璃状渗出影,B组+12,+14天小鼠未出现影像学异常,C组+14天(aGVHD后3天)10只小鼠有6只出现双肺弥漫性毛玻璃状渗出影.3组小鼠移植后+3天肺组织病理病变类似:轻度间质性肺炎.A组:+7天肺上皮细胞水肿、增生;+12天肺泡上皮细胞坏死,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出血、蛋白物渗出.B组:+7天病变较+3天减轻,+14天恢复正常.C组:+7天肺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淋巴细胞浸润;+14天肺组织水肿,淋巴细胞浸润与巨噬细胞浸润,蛋白物渗出,血管周围性炎症.肺组织内TNFα组内比较:A组+7天低于+3天;B组+3天达高峰,+7和+14天呈下降趋势;C组+7天达高峰,+7与+14天比较无差异(P=0.816).IFNγ组内比较:A组+7天高于+3天;B组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时间比较没有差异(P值分别为0.521,0.118,0.340);C组+7天达高峰,+14天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aGVHD是allo-HSCT后造成早期非感染性肺损伤的原因之一,淋巴细胞和TNFα参与aGVHD肺损伤的发病机理,IFNγ在aGVHD发生后水平下降可能与晚期非感染性弥漫性肺损伤中肺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