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林  丁运敏  艾晓辉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2):1793-1797
通过建立中华鳖浸泡感染模型评价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油乳剂灭活疫苗对中华鳖的免疫保护效力。在主动免疫保护试验中,疫苗免疫组中华鳖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在使用10×LD50的嗜水气单胞菌T3株进行浸泡攻毒后,保护率为100%(10/10),生理盐水对照组中华鳖的存活率仅为30%(3/10)。在被动免疫保护试验中,疫苗腹腔免疫异育银鲫抗血清能80%(8/10)保护中华鳖抵抗10×LD50的T3株的腹腔接种的攻击,生理盐水对照组中华鳖的存活率为20%(2/10)。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佐剂油乳剂灭活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学原性,可有效预防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华鳖红底板和肠道败血症等疾病。  相似文献   

2.
银鲫口服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免疫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室内恒温条件下(水温24±1℃)分别用微胶囊疫苗与全细胞疫苗口灌免疫银鲫,口灌免疫后每周取血和前、中、后肠肠黏膜,间接ELISA检测其抗体效价。结果发现:微胶囊疫苗组鱼血清抗体效价较高,峰值为1∶80,且维持时间较长;各肠段的黏膜抗体中,后肠黏膜抗体效价最高,微胶囊疫苗组峰值达1∶320,前肠的肠黏膜抗体效价也有一定的水平为1∶40;肠道免疫组化试验也得到相似结果:在不同时间对前、中、后肠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从光镜下观察到肠黏膜外层和黏膜下层都有阳性着色,以包裹全菌苗为最多,未包裹菌苗较少。同时进行两组疫苗的池塘网箱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微胶囊疫苗组与全细胞疫苗组的相对百分成活率分别为61.1%和50%,微胶囊疫苗组略高于全细胞疫苗组;口服免疫后两组鱼血清中均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效价,在30d左右抗体效价最高达1∶512,能维持较长时间约8—10个月,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析了西伯利亚鲟细菌性败血症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X1菌株、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XL2-T菌株、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W1菌株与无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M3菌株等水产养殖主要病原菌与抗血清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结果显示具有致病性的同属菌株X1菌株、XL2-T菌株、W1菌株交叉反应程度较大,说明这3株菌表面存在较多相同抗原决定簇。而无致病性菌株M3与其他3株致病性菌株免疫交叉反应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Cpx系统在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及毒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利用融合PCR和基因同源重组原理, 以自杀质粒pRE112为载体构建缺失57—1879 bp序列的cpxR-A基因簇突变株 Δcpx, 然后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在生长、生物膜形成、应激耐受及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普通PCR及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了突变株中cpxRA基因簇片段的部分缺失, 表明突变株构建成功; 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 突变株在形态、生长、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等方面与野生株没有显著差异, 两者主要在应对高渗透压、SDS (十二烷基磺酸钠)刺激及含有EDT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或多黏菌素B环境表现不同。结果表明Cpx双组分系统在嗜水气单胞菌应对外界刺激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在毒力方面则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嗜水气单胞菌和河弧菌二联疫苗对鲫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Aeromonas hydrophila和Vibrio fluvialis二联全菌疫苗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用该工艺制备的疫苗对鲫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注射免疫鲫4周后,抗A.hydrophila和V.fluvialis血清凝集效价分别为:1:4--1:32和1:2--1:16,平均都为1:10,但对攻毒均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浸泡免疫、高渗浸泡免疫或加多糖浸泡免疫在免疫4周后,对A.hydrophila攻毒均无保护作用;然而,加多糖浸泡免疫对V.fluvialis攻毒可产生有效的保护。免疫扩散试验表明,在煮沸并经超声波处理后的A.hydrophila的A.hydrophila或V.fluvialis菌液中均存在两种优势抗原。  相似文献   

6.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X1,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5.62×105 cfu/ml,具有较强毒力;经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X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X1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35654(登录号:X74676.1)的亲缘关系最近,其同源性为99%.用0.30%福尔马林灭活,将菌株X1制成灭活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进行注射免疫.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能够明显提高西伯利亚鲟的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西伯利亚鲟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此外,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也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50%,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更好,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70%.因此,将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用于西伯利亚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投喂甘草提取物, 研究了甘草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的作用。连续投喂56d, 从28d开始, 药物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先升后降, 呈抛物线趋势, 低剂量组在42d出现最大值(158.4±34.7) U/mL, 高剂量组在35d出现最大值(178.3±28.8) U/mL, 两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在最后两次采样期, 即42d和56d时, 肾脏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最大值均出现在42d, 分别为(59.4±8.5)%和(58.4±5.2)%。同期相比, 药物组白细胞比容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 高剂量组在28d时白细胞比容值为(5.8±1.7)%, 低剂量组在56d时为(5.5±0.8)%, 高剂量组在56d时为(5.9±1.7)%, 三者都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的脾脏脏器系数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最后一次采样(56d)后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对照组死亡率为90%,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都为60%, 均低于对照组, 而药物组免疫保护率为33.3%, 也都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投喂甘草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鲵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隶属于气单胞菌科(Aermonad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为人、畜及水生动物共患的条件致病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是多种水产动物的主要致病菌。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许多研究,现普遍认为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许多学者从分子水平上对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研究,为阐明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并建立起针对几种主要毒力因子的检测手段。本文将嗜水气单胞菌目前的研究策略、部分主要毒力因子及其检测手段作一综述,以期为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及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嗜水气单胞菌铁载体的提纯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纯了嗜水气单胞菌(Ah)J1 株的铁载体(siderophore) ,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Ah J1 株的培养上清液经聚酰胺柱层析、双蒸水洗脱、乙酸乙脂沉淀和真空冻干,获得白色粉末。用CAS法及Arnow 法检测均为阳性,证实为铁载体,含有2 ,3二羟基苯甲酸(2 ,3DHB) 功能团,属酚盐类铁载体。高压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此种铁载体仅含甘氨酸、赖氨酸及色氨酸。上述纯化的铁载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促进产铁载体为弱阳性的Ah N9a 株的生长,且能对抗EDDA 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显示铁载体能促进细菌的增殖,在细菌的感染致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毒素的提纯及其特性分析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从患发性传染病的家养鲫鱼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其培养物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及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纯化,获碍一种单一多肽的外毒素,分子量为52.5kd。该毒素对热敏感,对胰酶有抗性,最适pH5—8,具有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腹腔注射致死小白鼠和鲫鱼.其生物学活性可被同源抗毒素中和。鉴于该毒素的独转性质,建议命名为hec毒素。  相似文献   

11.
鲈鱼生长激素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葡聚糖凝胶G-100过滤和反相高儿液相色谱纯化两步法,首镒从鲈鱼脑垂体中分离出鲈鱼生长激素,通过SDS-聚丙烯凝胶电泳测得鲈鱼非还原性的和还原性的生长激素分子量分别为19.2和20.7kD;等电聚焦证实鲈鱼生长激素等电点为7.15。Western免疫印迹反应证实,鲈鱼生长激素具有与大麻哈鱼生长激素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交叉反应的特性,而与大麻哈鱼催乳素和生长催乳素抗体无免疫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2.
饲料中三聚氰胺对花鲈生长、生理机能及组织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花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进行56d的花鲈摄食生长实验, 探讨三聚氰胺对花鲈的生长性能、生理机能、组织残留及肾脏组织学的影响。实验设计为5个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0、500、2000、5000及10000 mg/kg)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花鲈初始体重(30.6±0.1)g在半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 定期检测水质。实验结果表明:56d实验期内5个处理组花鲈的三聚氰胺日摄入量分别为0、8.26、32.38、80.34及148.83 mg/kg.w/d。三聚氰胺显著影响了花鲈的摄食与生长(P0.05)。三聚氰胺对花鲈的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结束时, 各处理组全鱼的水分、粗灰分及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三聚氰胺添加量的升高, 花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逐渐升高, 500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花鲈的肝脏和肌肉中均检测到了三聚氰胺的残留, 在三聚氰胺日摄入量为148.83 mg/kg.w/d时,肝脏三聚氰胺残留量达到57.9 mg/kg,肌肉中三聚氰胺的残留量在三聚氰胺日摄入量80.34 mg/kg.w/d和148.83 mg/kg.w/d处理组分别为47.63 mg/kg和73.17 mg/kg。5000和10000 mg/kg饲料组花鲈的肾脏受到严重损伤,但没有发现结晶样物质存在。三聚氰胺对花鲈56d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为8.26 mg/kg.w/d。    相似文献   

13.
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嗜水气单胞菌4332株(Ah4332GFP),检测其在温暖水体中的存活及稳定性.在灭菌自然塘水中,Ah4332GFP存活47d之久,该菌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呈现两个峰值;在非灭菌自然塘水中,Ah4332GFP存活18d,该菌浓度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表明Ah4332GFP和天然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其稳定性.用M9培养基检测Ah4332GFP质粒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传代培养40、70代后,质粒稳定率分别保持在473%和205%.可见pGFP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质粒,Ah4332GFP可用于微生物生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1.25、2.5、5、7.5和10 g/kg的壳聚糖,投喂12 g左右的俄罗斯鲟50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研究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5和5 g/kg的壳聚糖可显著提高俄罗斯鲟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P < 0.05),而当添加量超过10 g/kg时会抑制其生长(P < 0.05);1.25和2.5 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试验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2.5和5 g/kg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当壳聚糖添加量超过7.5 g/kg时则会抑制血清溶菌酶活性(P < 0.05);1.25和5 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各试验组IgM含量不受壳聚糖的影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提高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增强其免疫能力,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非特异性免疫为综合评价指标,壳聚糖添加量以2.5 g/kg为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大黄鱼和鲈为实验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PY)和非淀粉性多糖酶(WX和VP)对其氨氮和可溶性磷(PO3-4-P)排泄的影响.以含植物蛋白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向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mg植酸酶(酶的活性为2500IU/g)、 800mg WX(主要包括葡聚糖酶、戊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各种酶的活性皆为50IU/g)、 400mg VP(主要为木聚糖酶,酶的活性为1000IU/g)以及800mg WX 400mg VP配制出5种实验饲料.实验鱼在海水网箱中经过8周的摄食驯养后,转入室内水族箱中进行氮磷排泄测定实验.在水族箱中经2天的适应后,测定饥饿状态下氨氮及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然后饱食投喂,并连续测定摄食后48h内鱼体氨氮和可溶性磷的排泄率.实验期间水温为26.5-32.5℃,盐度为32.5‰-36‰,溶氧在7 mg/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实验鱼的氨氮和可溶性磷排泄不受实验饲料影响(p>0.05).而在饱食条件下,实验饲料中添加非淀粉性多糖酶(WX、VP及WX VP)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p<0.05),而添加植酸酶组实验鱼的氨氮排泄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处理对实验鱼可溶性磷的排泄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植酸酶组实验鱼的可溶性磷排泄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探讨了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茯苓(Poria cocos Wolf.)、熟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甘草(Glycyrrhiza urale...  相似文献   

17.
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外膜蛋白对欧洲鳗鲡的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制备出4株分属3个不同血清型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外膜蛋白(MOMP)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亚单位疫苗,腹腔注射免疫欧洲鳗鲡,ELISA法测得免疫后第14d和第30d所采集的血清的平均抗体效价在1∶320-1∶1280之间。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印迹膜上对应的位置均可检测到MOMP的主要蛋白条带。第40d的免疫保护试验表明,免疫欧鳗对TPS-30菌株约100倍半数致死剂量的攻击无免疫保护作用,其中的3组被测免疫欧鳗对TPS-30菌株约10倍半数致死剂量的攻击的免疫保护率皆在80%以上。上述试验结果提示,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外膜蛋白是重要的保护性抗原,在制备成ISCOMs亚单位疫苗的情况下,较小的剂量免疫一次即可显示出较高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且没有明显的血清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4.00±0.02)g]为研究对象,采用2×4双因素设计,设2个VE水平(0和75 mg/kg)和4个L-肌肽水平(0、50、100和200 mg/kg),研究VE和L-肌肽对其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6尾鱼,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1)在饲料中添加75 mg/kg VE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 < 0.05),L-肌肽添加量≤100 mg/kg对实验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量为200 mg/kg时鱼体WGR、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2)VE和L-肌肽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VE 75 mg/kg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和100 mg/kg时血清GSH-PX活性最高,L-肌肽添加量为100和200 mg/kg时血清CAT活性最高且与添加量为50 mg/kg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00 mg/kg肝脏T-AOC和SOD活性达到最高且50 mg/kg组的SOD与10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VE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SOD及肝脏CAT活性(P < 0.05),L-肌肽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 < 0.05);(3)VE和L-肌肽对血清补体C3和LZM活性交互作用显著,在75 mg/kg VE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 mg/kg时,补体C3水平最高(P < 0.05),主效应显示,VE和L-肌肽对血清总蛋白(TP)影响均不显著(P>0.05);(4)添加VE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 < 0.05),添加L-肌肽显著降低了血清TG含量,且在L-肌肽50 mg/kg时达到最低。综合考虑大菱鲆幼鱼[(14.00-39.43)g]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得出,在实验配方条件下(鱼油70 g/kg,大豆卵磷脂10 g/kg),添加VE 75 mg/kg时,L-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50 mg/kg。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估黄连须(FRC)和小檗碱(BBR)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非特异性免疫及对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 鱼喂食含1.00%、0.50%、0.25%, 0.10%, 0.00%的FRC和0.05%BBR的饲料28d。喂养28d后, 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 记录感染14d后的存活率。检测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补体C3水平来评价药物对草鱼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相比, 喂养饲料含有FRC和BBR的各组提高NBT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吞噬活性和草鱼补体C3水平。喂食0.50%FRC组感染细菌后的存活率最高, 与模型组比较增加44%。FRC和BBR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最小抑菌浓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FRC和BBR可以用作免疫刺激剂以提高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和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疾病的抵抗。    相似文献   

20.
以平均体质量为(2.00±0.56)g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幼鱼为研究对象,探究氨氮胁迫浓度为0、3.5、6.0、10.4和18.0 mg/L时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免疫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经过56d的氨氮胁迫试验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终末体质量(WF)、增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