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阿勃小麦为材料,对其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细胞学行为和细胞凋亡情况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其减数分裂前期的凝线期存在明显的染色质胞间转移现象,并发现从偶线期到粗线期均存在细胞凋亡现象,而在此前或此后两者均几乎不发生。结合已有的资料分析认为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尤其是粉线期的细胞凋亡主要是由异常的染色质胞间转移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蚕豆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同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压碎、石蜡切片及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观察蚕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现:1.蚕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凝线期也出现染色质胞间转移现象;2.在8.08%的花粉母细胞内,染色体偏离正常的数目(n=6);3.染色体结构也有显著改变,其中包括染色体断裂、桥和长度的增减;4.出现双核和无核的花粉母细胞。大量证据表明,这些畸变现象同凝线期的染色质胞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同源四倍体水稻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及期间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减数分裂前及减数分裂早期,小孢子母细胞核糖体密度高,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丰富;粗线期核糖体密度显著下降,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数量减少;终变期核糖体密度逐渐恢复到减数分裂前状态,而其他细胞器的数量除在二分体时期出现短暂的回升,终变期以后的时期均较少.(2)小孢子母细胞间的连接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以典型的胞间连丝为主,进入细线期,胞间连丝数量显著减少,宽孔道的胞质通道逐渐增多,粗线期小孢子母细胞间基本通过胞质通道连接,终变期小孢子母细胞间完全分离.(3)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药壁四层细胞逐渐液泡化,绒毡层细胞中部分小液泡融合成大液泡,形成胞内"空腔";药室内壁细胞出现大量的具有叶绿体结构特征的质体,内含丰富的淀粉粒,到了四分体时期质体数量及内含的淀粉粒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许多重要变化都发生在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又将其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五个阶段。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偶线  相似文献   

5.
家蚕联会复合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以表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制备标本,从亚显微水平对雌、雄家蚕联会复合体(Synptonemal Complex,SC)的行为及组型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减数分裂前期,雌、雄家蚕SC的形态和行为均无明显差异。SC的形成起始于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开始于双线期。在粗线期可见28条清晰的SC,在各SC均未见有相当于着丝粒区域的分化结构。无论在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中,均未发现异形双价体。从早粗线期到晚粗线期,SC的平均总长由205.5μm伸长至348.9μm。作者根据10个细胞的测量及分析结果,绘制了家蚕SC组型模式图,并就家蚕的性决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洋葱(AlliumcepaL.)花粉母细胞为材料,采用DGD包埋去包埋原位技术,对花粉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内、细胞间微梁骨架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花粉母细胞核内存在粗细不等的微梁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紧密相连,随着发育的推移,其均一性发生改变。在核周有核纤层样的结构存在,与细胞核和胞质中的微梁骨架紧密相连,到前期结束时解体。洋葱花粉母细胞内具有发达的胞质微梁骨架,这种结构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变化不明显。在胞间连接(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也有精细的微梁骨架分布,并且与两端细胞中的骨架相连。在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有胞质或核内微梁骨架与穿壁转移的胞质小球和核小球内骨架相连。此时细胞核偏向一边,但细胞的其余部位仍充满了胞质微梁骨架。初步探讨了核微梁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核纤层与细胞核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内、细胞间微梁骨架与细胞融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洋葱(Allium cepa L.)花粉母细胞为材料,采用DGD包埋去包埋原位技术,对花粉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内、细胞间微染骨架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花粉母细胞核内存在的粗细不等的微染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紧密相连,随着发育的推移,其均一性发生改变。在核周有核纤层样的结构存在,与细胞核和胞质中的微染骨架紧密相连,到前期结束时解体。洋葱花粉母细胞内具有发达的胞质微染骨架,这种结构在减数分裂前期Ⅰ变化不明显。在胞间连接(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也有精细的微染骨架分布,并且与两端细胞中的骨架相连。在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中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有胞质或核内微梁骨架与穿壁转移的胞质小球和核小球内骨架相连。此时细胞核偏向一边,但细胞的基余部位仍充满了胞质微染骨架,初步探讨了核微染骨架与核仁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核纤层与细胞核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内、细胞间微染骨架与细胞融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已在植物营养组织和生殖体中观察到细胞核或染色质在细胞间的穿壁迁移.但多年来涉及这一研究的学者大多倾向于将它看做是人为赝象而未予深究.50年代中期,自吴素萱在葱(Allium L.)、蒜(Allium sativum L.)等植物中重新发现了核穿壁运动现象以来,我国植物细胞与生理学家随之进行了系统与广泛的探讨.穿壁运动的研究及进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养组织中原生质的细胞间运动,由吴素萱、娄成后合作主持的有关研究项目着重与营养组织中有机物的运输、分配与再利用生理过程相联系.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表明:1)核物质的穿壁运动是广泛存在于植物营养组织中的固有正常现象,是一定生理状态下有机物在细胞间运输与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一种方式;2)通过对蒜芽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珠心、胚乳等组织的显微活体观察与亚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与记录了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全过程与动态细节,发现参与穿壁过程的不限于核,核和胞质各组分可同时、亦可分别借自身的主动伸缩穿壁迁移;呈现穿壁运动的组织中,壁上部分胞间连丝结构剧烈变更,胞间通道明显扩大,可达100~300 nm,核或胞质可经此开放通道迁移而不致有损通道外沿质膜的完整;3)原生质穿壁运动的动力来自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微丝活动密切有关,穿壁的原生质组分呈现活跃的ATP酶活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麦胚乳细胞中作活跃伸缩运动的胞质纤索是由F肌动蛋白集束组成,肌动蛋白纤丝可跨胞分布而存在于常态胞间连丝中,从而使相邻细胞的胞质骨架得以实现胞间连续.另一方面是生殖体中染色质的穿壁运动研究,主要在郑国主持下开展,着重探讨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对多种植物的系统观察证明,染色质穿壁出现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凝线期,染色质通过胞质通道在一系列细胞间依次迁移;由电镜观察可见,参与穿壁运动的还包括胞质的多种成员;穿壁运动的动力被认为由原生质的收缩蛋白提供.郑国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染色质穿壁运动可导致染色体数目、结构的改变,由此产生的部分有活力的配子体经受精后有可能导致新一代个体出现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引起遗传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高等植物中原生质细胞间运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初已在植物营养组织和生殖体中观察到细胞核或染色质在细胞间的穿透迁移。但多年来涉及这一研究的学大多倾向于将它看做是人为赝象而未予深究。50年代中期,自吴素萱在葱(Allium L.),蒜(Allium sativum L.)等植物中重新发现了核穿壁运动现象以来,我国植物细胞与生理学家随之进行了系统与广泛的探讨,穿壁运动的研究及进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养组织中原生质的细胞间运动,由吴素萱、娄成后合作主持的有关研究项目着重与营养组织中有机物的运输,分配与再利用生理过程相联系。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表明:1)核物质的穿壁运动是广泛存在于植物营养组织中的固有正常现象。是一定生理状态下有机物在细胞间运输与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一种方式;2)通过对蒜穿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珠心、胚乳等组织的显微活体观察与亚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与记录了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全过程与动态细节,发现参与穿壁过程的不限于核,核和胞质各级分可同时,亦可分别借自身的主动伸缩穿壁迁移;呈现穿壁运动的组织中,壁上部分胞间连丝结构剧烈变更,胞间通道明显扩大,可达100~300nm,核或胞质可经此开放通道迁移而不致有损通道外沿质膜的完整;3)原生质穿壁运动的动力来自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微丝活动密切有关,穿壁的原生质组分呈现活跃的ATP酶活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麦胚乳细胞中作活跃伸缩运动的胞质纤索是由F肌动蛋白集束组成,肌动蛋白纤丝可跨胞分布而存在于态胞间连丝中,从而使相邻细胞的胞质骨架得以实现胞间连续,另一方面是生殖体中染色质的穿壁运动研究,主要在郑国昌主持下开展,着重探讨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对多种植物的系统观察证明,染色质穿壁出现在减数分裂前期I的凝线期,染色质通过胞质通道在一系列细胞间依次迁移;由电镜观察可见,参与穿壁运动的还包括胞质的多种成员;穿壁运动的动力被认为由原生质的收缩蛋白提供。郑国昌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染色质穿壁运动可导致染色体数目、结构的改变,由此产生的部分有活力的配子体经受精后有可能导致新一代个体出现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引进遗传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桔梗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桔梗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第一次细胞质改组,表现为:粗线期/双线期,核糖体数量消减,质体和线粒体结构简化;末期I,核糖体数量恢复,四分体时期,质体和线粒体获得正常结构。单核靠边期到二细胞花粉时期,发生第二次细胞质改组,表现同第一次细胞入组相。两次核糖体消减过程,均涉及到粗面内质网的。在和分前和有丝分裂前期存在核周腔膨大形成核液泡现象。结果表明,核糖体数  相似文献   

11.
甜菜夜蛾细胞分裂期染色体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精巢组织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夜蛾的染色体数目为n=31;染色体为弥散着丝粒染色体,2条染色体上存在次缢痕;晚偶线期出现染色体互锁现象;从早粗线期到晚粗线期联会复合体逐渐伸长;终变期同源染色体形成环状、端部交叉、尾尾相对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应用普通电镜和DGD去包埋技术 ,研究了烟草花粉母细胞中的细胞融合现象及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变化。观察发现 ,处于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 ,其内含物 ,包括细胞器和染色质 ,主要通过胞质通道向相邻细胞发生转移。DGD去包埋观察发现 ,花粉母细胞中核骨架与细胞质内及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胞质骨架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整个细胞融合过程中 ,均有核骨架纤维与染色质相连。本文讨论了细胞骨架在细胞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包括HeLa裂解液和游离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的实验体系,用于研究Ca2+及其下游信号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启动的影响.游离的卵母细胞生发泡可以在M期细胞裂解液中发生减数分裂启动,表现为染色质的凝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a2+信号的存在对G2期细胞裂解液促进减数分裂启动是至关重要的,G2期中期的细胞裂解液只有经Ca2+诱导后才具有启动生发泡减数分裂的作用,而G2期晚期无论Ca2+存在与否均诱发减数分裂的启动,但是G2期早期的裂解液元启动减数分裂的作用.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实验分析也表明,抑制CaM和CaMKII的活性可以阻止GVBD和抑制第一极体的释放.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eLa细胞裂解液中的MPF从G2期中期到M期均存在,且Cdc2亚基的Tyr由磷酸化向去磷酸化转变.结果进一步证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启动可能是通过一种Ca2+/CaM依赖的途径来推动的.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孢子和雄配子形成过程中,中期Ⅱ、小孢子和生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增加和减少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与前一时期(中期Ⅰ、中期Ⅱ和小孢子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增加和减少细胞的百分率相近,而中期Ⅰ染色体数目增加和减少细胞的百分率又分别与凝线期2.3→1和1→2.3型染色质胞间转移的百分率相近,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据此认为:(1)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与染色质的胞间转移活动有关;(2)中期Ⅰ那些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的细胞基本上都能够进一步发育,直至形成雄配子。  相似文献   

15.
对果胶酶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的活性进行了电镜细胞化学定位,以研究其在次生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细线期,酶反应产物主要存在于光面内质网及其衍生小泡内;偶线期,当次生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开始形成时,反应产物明显增强.同时果胶酶活性也出现在细胞壁上,尤其是出现在简单或者复杂分枝状的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部或沿着它们附近细胞壁的中胶层分布.胞吐小泡中的酶活性表明果胶酶和纤维素酶一样,也是通过内质网及其衍生小泡由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壁的,并在那里通过特异性降解果胶质而和纤维素酶协同作用导致次生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细胞周期中, 与染色质凝集偶联的一类组蛋白修饰是组蛋白H3的磷酸化.运用H3-Ser 10磷酸化的特异性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检测了磷酸化组蛋白H3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中的分布.有丝分裂时,H3磷酸化起始于早前期,消失于末期,在中期与后期,H3磷酸化主要分布在着丝粒两侧的异染色质区.减数分裂时,H3磷酸化起始于细线期向偶线期转换时,并且从前期Ⅰ到后期Ⅰ保持均一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上,直到末期Ⅰ消失,而中期Ⅱ与后期Ⅱ在着丝粒两侧的异染色质区的信号略强于染色体臂,直至消失于末期Ⅱ.磷酸化组蛋白H3在两类细胞分裂中的不同分布暗示这种保守的翻译后修饰可能发挥着除参与染色体凝集外的更复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普通电镜和酶联免疫电镜技术,研究了烟草花粉母细胞中的细胞融合现象及细胞融合过程中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的变化。观察发现,处于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其内含物,包括细胞器和染色质,通过胞质通道向相邻细胞发生转移。免疫电镜观察发现,花粉母细胞中的细胞质及核中存在线状和粒状的肌动蛋白微丝。在细胞融合过程中,有微丝骨架纤维与穿壁转移的染色质和细胞器相连。本文讨论了肌动蛋白微丝骨架在细胞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麂、黑麂、赤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工作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小麂(Muntiacus reeuesi)、黑麂(M.crinifrons)和赤麂(M.muntjak)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yna ptonemal complex,SC)进行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SC的平均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同有丝分裂细胞相应染色体的数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SC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绘制了三种麂的SC组型图。雄性黑麂减数分裂前期形成一个复杂的易位多价体,意味着其核型的演化过程涉及两次染色体易位和一次臂间倒位。 2.在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同常染色体的有明显差异,如性染色体嗜银性较强,配对延迟等。XY的配对起始于早粗线期,在中粗线期,Y的全长均同X配对;XY-SC开始解体于晚粗线期。 3.在粗线期,X染色体未配对区域出现自身折叠,形成“发夹”状结构。这种“发夹”结构的形成,可能是在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通过不对称易位得到的重复片段在减数分裂前期同源配对的一种细胞学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采用去污剂微铺展——硝酸银染色技术研究熊猴、平顶猴、藏酋猴、恒河猴及其亚种毛耳猴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核型、SC的结构及其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结果表明这几种动物的SC核型以及SC的发育过程基本一致。SC的形成开始于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解体于双线期。在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轴呈强嗜银性,配对明显落后于常染色体。根据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性染色体的配对可分为五种类型。此外,本文还对XY染色体的同源性和侧轴加粗等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SCP_3在小鼠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CP,蛋白在雄性小鼠减数分裂各阶段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及定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初步检测SCP,蛋白在曲细精管中的细胞定位,进一步利用免疫荧光FITC/DAPI共染技术显示该蛋白在减数分裂各阶段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完整的曲细精管内只有精母细胞呈阳性染色。免疫荧光分析证实在减数分裂1前期的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及双线期精母细胞核内均有明显的SCP,绿色荧光信号,并且在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核内阳性着色条带的数目、状态不同。在处于终变期及中期Ⅰ的精母细胞核内,只有散在的片状或点状荧光信号,直至后期Ⅰ阶段完全消失。结论SCP,蛋白在雄性小鼠减数分裂各阶段精母细胞核内的表达与SC的形成、成熟、解体同步,参与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和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