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垩纪双壳类Isodomella在藏北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世宣 《古生物学报》1992,31(4):377-394
产于西藏北部改则县川巴和麻米附近的1个双壳类动物群,包括 Isodomella choinbaensis sp. nov. 和 Caestocorbula (Parmicorbula) perlonga sp. nov. 等9种,时代为早白垩世 Valanginian 至早 Aptian 期.从 Isodomella 揭示出的铰齿看,它应归入 Corbiculidae 科;所共生的种类反映 Isodomella 为与正常海有密切联系的半咸水生活的种类.Isodomella 被认为是日本特有的属,在日本以外尚属首次发现.这个属的动物从日本到藏北的迁移路线,很可能是经我国台湾、南海,绕中南半岛折向西北,又经我国滇西、藏东到达藏北的.这个动物群与东特提斯北部边缘的动物群联系密切,说明川巴和麻米所在的拉萨地块当时已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研究中生代地层的时候,总不免要为一种事实所惊奇,就是许许多多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东北部,分布很广的上白垩纪被子植物,从来没有在中国同期的沉积中发现过,虽然在微体植物方面,徐仁先生等最近曾经报道过甘肃酒泉下惠回堡系上部的木  相似文献   

3.
1961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南秦岭队,在甘肃南部文县一带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岷堡沟珊瑚动物群。经笔者研究,确定时代为早泥盆世埃姆斯期(Emsian)。这一珊瑚动物群以床板珊瑚占优势,而四射珊瑚以Aulacophyllum与Hallia为数最多。就笔者所知,已报道过的Aulacophyllum约  相似文献   

4.
中國东部烏桐系的植物羣曾經德國高騰教授和斯行健研究,他們决定其地質時代屬於下石炭紀的最底部。根据斯行健1943年的論文(Sze,1943,第66頁),东亞下石炭紀的烏桐系的時代,应当相当於歐洲的Etroeungtion期。因为在歐洲方面,下石炭紀所發現的植物化石大部分是發現於Viséan期的,而在定为Etroeung tian期和Tournaisian期的地層中發現植物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斯行健在1943年發表的論文第66頁中曾經提  相似文献   

5.
当前所描述的标本,Nankinolithus wanyuanensis Cheng et Jian (新种),系西北大学地质系1958年在大巴山中段——四川万源县的中巴乡发现的。标本产于厚约1米的黄绿色页岩中。其下为具有干裂纹的紫红色石灰岩,根据岩性及所含化石,似应相当于长江中游及陕西汉中一带的宝塔石灰岩。其上为厚约20米的黑色页岩、矽质页岩及紫红色页岩。页岩中含有笔石 Glyptograptus sp.,Monograptus sp.及 Rastrites sp.等下志留统常见的化石。  相似文献   

6.
Naraoia在亚洲大陆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araoia是一种奇特的三叶虫,它没有胸节,外壳尚未矿化,只有头部和尾部。一些作者认为它是三叶虫停滞发生(paedomorphosis)的典型例子(Whittington,1977;Conway Morris,1979)。这一三叶虫是加拿大落基山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南部中寒武世早期,世界上著名的布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动物群当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7.
浙江长兴茅山组修水鱼(Xiushuiaspis)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88,(2):256-262
一、引言本文为纪念穆恩之教授逝世一周年而作,他长期从事我国笔石及志留系的研究工作,为国内、外知名古生物学家.自五十年代以来,他一直致力和重视茅山组、关底组、迴星硝组等的研究,1985年穆老师曾给笔者来信讨论这些问题,现摘录如次,以表对尊敬的穆教授的怀念."不知湘西的迴星哨组与贵州的迴星哨组是否真的相同?有无化石依据?果能相当,这是很重要的.有人认为关底组底部红层与迴星哨组相当,有的则认为高于迴星哨组.如果两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近年来,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在滇西施甸地区上志留统“多房海林檎层”中采获到许多海百合萼部及茎部化石。在萼部化石中有20多个标本构造清楚,形态相当完整。经研究,其中除1个标本为Carollicrinus(?)(与Scyphocrinites同科,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义名),3个标本为Pisocrinid外,其余标本全是Scyphocrinites,计有Scyphocrinites  相似文献   

9.
前言榆林、神木、府谷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1982至1983年本单位陕北中生代课题组对该煤田区开展了多方面的煤田地质工作.笔者在测制考考乌素沟剖面时于延安组第二段中部采得大量双壳纲化石,经鉴定为 Hunanella-Margaritifera (Qiyangia)动物群.计有5属21种,这个动物群在我国北方神木地区为首次发现,对于我国  相似文献   

10.
1974年秋,我队在开展四川黔江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根据贫下中农提供的线索,在黔江县正阳公社群众大队三羊岭的红色砂岩(即所谓“东湖砂岩”)中,首次发现了丰富的恐龙化石。化石有各类牙齿、脊椎、尾椎、肢骨和趾骨等。经初步鉴定,有巨龙类、鸭嘴龙类和肉食类恐龙。这样,产化石的地层——“东湖砂岩”的时代不是第三纪而应属晚白垩世早期。“东湖砂岩”一名,为李四光所创(1924),它广泛分布于川、鄂、湘、黔边境一带的山间红色盆地中。在鄂西分布尤为普遍。长期以来,“东湖砂岩”的时代一直未能解决,在不同的地区,所定的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一件龟化石,名为准噶尔新疆龟,新属、新种 (Xinjiangchelys junggarensis, Gen. et sp. nov.),其时代可能为中侏罗世.这是新疆地区侏罗纪龟类的首次记录.早、中侏罗世是龟类的早期进化阶段,国外材料甚少.文章在讨论了新疆龟的系统分类后,综述了我国早、中侏罗世的龟类记录,并结合泰国近年发现的晚三叠世的龟类,认为亚洲是迄今所知拥有龟鳖类进化各时期记录最完全的地区,是探索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藻类化石Nuia siberica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南京大学地质系苏南碳酸盐岩专题队,测制了南京附近仑山、汤山、幕府山的奥陶系剖面。在下奥陶统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藻类Nuia siberica,这种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南京大学生物系朱浩然教授,地质系俞剑华,张永辂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西南同志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徐富林同志清绘图件,于此表示感谢。 Nuia siberica是一种在奥陶系分布很广的微体化石。苏联学者赛依切夫和巴克洛夫斯卡娅早在1950年首次发现这类化石,鉴定为分类位置不明的粗枝藻科“Dasycladaceae incertae sedis”,1954年马斯洛夫和戈尔特同时分别描述了采自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13.
1977年,内蒙古区调一队在西乌珠穆沁旗猴头庙一带工作中,在巴彦青敖包的石炭二叠纪剖面内找到一些珊瑚化石。现把地层剖面列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脂肪酸合成酶体系中,fabA基因编码有双功能的3-羟基脂酰ACP脱水异构酶,其异构产物能被fabB基因编码的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Ⅰ延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该FabA-FabB途径被认为是缺氧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经典途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SmFabA与EcFabA相似性达到60.6%,具有相同的保守活性位点和两个保守的α螺旋结构;SmFabB与EcFabB相似性达到61.1%,具有相同的Cys-His-His活性中心.用携带SmfabASmfabB的质粒载体遗传互补大肠杆菌温度敏感突变株CY57和CY242,在添加三氯森(TCL)抑制烯脂酰ACP还原酶活性的条件下,转化子能在42℃恢复生长,且放射性薄层层析能检测到转化子中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Δ9C16:1)和十八碳烯酸(Δ11C18:1)的合成.体外重建脂肪酸合成反应表明,SmFabA能催化羟脂酰ACP的脱水反应且能够使反-2-癸烯酰ACP异构化,SmFabB能催化不同链长的脂酰ACP和丙二酸单酰ACP的聚合反应.另外,未得到SmFabASmFabB的突变株,表明SmFabA和SmFabB可能是苜蓿中华根瘤菌脂肪酸合成酶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蛋白.上述结果证实了苜蓿中华根瘤菌fabAfabB两个基因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川西高原白垩纪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横断山地区和川西高原金沙江两岸广泛分布红色碎屑沉积,自德格县错阿乡的红色沉积之上部深褐灰色含铜砂岩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孢子花粉化石。在该孢粉组合中稀指孢子居绝对优势,被子植物花粉极少,推测其地质时代应属晚白垩世,可能为晚白垩世早期。因此,当前孢粉组合的发现证明了川西高原横断山地区不仅有第三纪红层,也存在白垩纪红层。组合中含有大量的稀指蕨隐孱和少量麻黄花粉,而不同见喜湿植物的孢子花粉,推测该地区白恶霸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介绍的植物化石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地层上的分布则只限於下白垩纪的一种标准化石。它最先发现於欧洲下白垩纪的瓦尔登期(Wealden)的地层中,后来在北美的波托马居(Potomac Formation)及日本的领石统中都有大量发现。此化石除在日本有唯一的例外,一度见於略低的手取统(上侏罗纪)外,其余各处都是出现於下白垩纪的地层中,并且一向被认为是下白垩纪瓦尔登期植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此种化石过去在中国从无报道,所以此次的发现无论就它的地理分布和封於决定所在地层的时代来说,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Archaeoperisaccus属在中国云南东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Archaeoperisaccus的记载及其在我国的发现Archaeoperisaccus属的孢子,形态特殊,特征明显。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和苏联西部的蒂曼(Timan)等地有所发现。长期以来,该属的孢子在这些地区,一直当作晚泥盆世早期的指示化石。但是,Coquel等(1977)报道在伊朗的晚泥盆世晚期(upperFamennian)的地层中也有该属的发现。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泥盆纪地层中,也常发现Archaeoperisaccus 的分子。  相似文献   

18.
异羊齿(Alloiopteris Potonié,有人亦称之为Saccopteris Stur)这一属植物距今一世纪前就已在欧洲被发现,后经许多古植物学家研究,它的整个面貌已知道得比较清楚。这一个属在东亚的有关文献中尚无记载,故当前在我国发现的材料,虽属破碎,也值得作一简单报导。当前材料系产于甘肃红水县中石炭世的羊虎沟羣中,与它共生的植物有:Neuropteris Kaipingiana Sze,Palaeoweichsclia?yuani Sze,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Rhodea sp.,Linopteris sp.等。  相似文献   

19.
Sagittopteris  belemnopteroides gen.et sp.nov.在山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晚古生代植物自赫勒(Halle,1927)研究以来向为世人瞩目。解放后,李星学(1963)又对华北广大地区月门沟群的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近年来,山西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中,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笔者在鉴定中发现不少有意义的分子,本文报道的即系其中之一。化石为作者之一肖素珍于1976年在晋东南参加剖面测制时采集的。本种在山西其他地区亦有出现。如太原西山、沁水杏峪、柳林、沁  相似文献   

20.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LM1212菌株与典型的Bt菌株表型不同,可分化形成芽胞、形成细胞和晶体产生细胞。在LM1212菌株中,转录因子CpcR不仅参与了细胞分化过程,而且能够激活晶体蛋白基因cry35-like的启动子(P35)。【目的】筛选cpcR同源基因,验证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本研究克隆了2个cpcR同源基因,来源于蜡样芽胞杆菌的cpcR-c1和来源于东洋芽胞杆菌的cpcR-t,将cpcR及其同源基因分别构建在pHT304-P35-gfp、pHT304-P35-lacZ报告载体上,获得的重组质粒转入无cpcR基因且无晶体蛋白基因的Bt HD73菌株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重组菌HD(cpcR-c1-P35-gfp)和HD(cpcR-t-P35-gfp)的细胞表型并进行芽胞计数实验。测定HD(cpcR-c1-P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