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楠  苏玉虹 《生命科学》2007,19(4):438-445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DMD基因是人类最大基因,突变机制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DMD的基因和其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及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trophin)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就DMD的病理学特点,Dys基因结构、表达、功能,DMD突变及其相关检测技术,DMD实验动物模型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是一类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多见于男性患者,女性携带者一般不发病,因为女性体内会发生随机的X染色体失活,而使体内呈现镶嵌型。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DMD/BMD女性携带者发病的病例,其症状有轻有重,但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大多数研究认为与X染色体的偏斜失活有关,即携带DMD突变的X染色体异常活化,使正常DMD基因弱或无表达,从而无法生成正常功能的dystrophin蛋白,表现为DMD/BMD。本文主要综述了X偏斜失活与DMD女性携带者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DMD的ATP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DMD(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患者病变肌肉的酶组织化学病理改变,加深对其发病机制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对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肌肉活检,标本经处理,分别在HE染色、改良Gomori三色染色以及ATP酶染色(pH9.4和pH4.3)下进行观察,研究病变肌肉酶组织化学的病变特征及其意义.结果在DMD组织中肌纤维大小不等,肌纤维圆形化,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到不透光纤维.在再生肌纤维中可见到IIc型纤维.结论 DMD病变组织中纤维坏死显著,伴有不同程度的再生,故临床症状严重,病程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是一种最常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疾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由DMD基因的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致,极少数病例是由于染色体结构重排破坏了DMD基因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本文报告了1例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下一代测序检测后原因未明的、具有典型症状的DMD患者。采用核型分析、FISH分析及三代测序、 Sanger测序综合分析发现,患者存在母源性的X染色体臂间倒位(Chr.X:g.[31939463–31939465del; 31939466–131765063 inv; 131765064–131765067del])半合子变异。由于该变异破坏了DMD基因和HS6ST2基因,因此推测该变异是患者发病的遗传学病因。患者表现肌无力等典型的DMD症状,没有明显的Paganini-Miozzo综合征相关症状。本病例的明确诊断,提示结构重排破坏DMD基因也是导致DMD重要原因之一;常规遗传学...  相似文献   

5.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是常见的神经肌肉遗传病之一,由于骨胳肌肌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失引起。本文介绍了dystrophin的结构和功能,对DMD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基因治疗方式(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基因转染途径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指出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是有希望的治疗方向。经全身途径使目的基因广泛转染骨胳肌并实现心肌和膈肌的转染,是基因治疗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3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家系中的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内9个外显子缺失检测,在2个家系中检测到外显子45、48、51缺失,同时运用PCR技术扩增位于dystrophin基因内内含子短串联重复序列,对非缺失型DMD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正常女性.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缺失检测方法快速、敏感、准确,可在临床推广中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分析方法可用于DMD家系的产前基因诊断和携带者检出.  相似文献   

7.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ustrophy)简称DM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主要是骨盆与肩带肌无力,萎缩,而腓肠肌呈假性肥大。常于4—5岁左右发病,多在20—25岁前死亡。其发病率自1:3,075至1:7,689。因无有效治疗方法,危害严重,给  相似文献   

8.
DMD/BMD缺失基因的检测及其表达产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基因缺失及其表达产物--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细胞中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9对引物多重PCR技术对42例DMD/BM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并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对5例DMD,2例BMD肌细胞膜上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观察分析,以2例正常人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共发现21例外显子缺失,缺失片段长度各异,其中16例(76.2%)累及中央缺失热区,5例(23.8%)位于5'端缺失热区,尤以48号外显子缺失频率最高.5例DMD患者胞膜抗肌营养不良蛋白染色阴性,其中1例未检出基因缺失,但抗肌营养不良蛋白无表达.2例BMD患者染色弱阳性,可见间断斑片状荧光带.结论:DMD/BMD病情轻重可能与基因缺失的数量和片段大小不呈平行关系,而是与外显子的缺失类型有密切关系;基因的表达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呈高度的遗传异质性.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乏或表达异常是造成DMD/BMD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缺失程度,还取决于缺失区域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重PCR(multiple polymerase reaction/mPCR)技术,联合DMD基因内部及附近11个短串连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位点连锁分析,对缺失型Duchenne/Beeker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成员进行DMD基因分型,确定家系中女性成员是否携带者,并进行产前诊断。3个家系中的4名缺失型患者,其中2例为新发突变:4位女性成员中,1名为携带者。应用mPCR和11个STRs的连锁分析,能快速、准确、客观判断家系中女性成员是否携带者身份,适于DMD/BMD临床研究机构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常规应用。但在mPCR分析过程中,发现45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在不同凝胶中电泳迁移率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s Electrophoresis/PAGE)对mPCR产物分析快速、清晰,但需要注意片段迁移率,以防止分析错误。  相似文献   

10.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是一种由于DMD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建立一种既可以对携带者进行检测又可以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方法, 文章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 STR)为遗传标记连锁分析的方法对26例有高风险再生育患儿的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家系的孕妇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26例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羊水标本中有7例诊断为男性患儿, 4例诊断为女性携带者。MLPA可以作为筛查DMD基因缺失和重复突变的首选方法。联合应用MLPA和STR连锁分析, 可以提高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的产前基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我国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目前广泛应用的动物模型是mdx小鼠,但其没有很好地模拟人类疾病特点。最近,Sacco等报导了一个新的小鼠模型mdx/mTRG2,它不仅有抗肌萎缩蛋白的缺陷,还有端粒酶的缺失,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疾病的症状。通过该模型,人们认识到抗肌萎缩蛋白的缺陷引起肌细胞退化,肌肉干细胞被激活对抗其退化,但干细胞的过度增殖又导致端粒长度下降,引起肌肉干细胞增殖能力的衰竭,最终产生了肌营养不良的表型。该模型使人们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模型dko小鼠的鉴定方法,评估干细胞移植后dystrophin的再生水平。方法采用SSP-PCR方法鉴定杂合子鼠交配产生的子代鼠的基因型。生化分析仪测定dko小鼠血浆肌酸激酶含量,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学变化。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注射到dko小鼠后肢肌肉,2个月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杂合子鼠交配可以产生三个基因型的子代鼠,21.2%的子代鼠可以鉴定为dko小鼠的基因型(285 bp)。dko小鼠显示了肌营养不良的症状,血浆肌酸激酶含量高达(16,988.52±617.48)IU/L,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肌纤维大小不一,多见核中移细胞,结缔组织增生或炎性细胞浸润。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dko小鼠后肢肌肉,2个月后可检测到人dystrophin的表达。结论采用SSP-PCR可用于鉴定dko小鼠基因型,dko小鼠是研究干细胞治疗DMD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崔敏娴  张菊英  宋如梅 《遗传》1985,7(3):33-34
Duchenn。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ustrophy)简称DMD,是一种遗传性 疾病,其特征主要是骨盆与肩带肌无力,萎缩, 而排肠肌呈假性肥大。常于4--5岁左右发病, 多在20-25岁前死亡。其发病率自1:3,075 至1:7,689。因无有效治疗方法,危害严重,给 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极大不幸。我们于1982- 1983年间,在浙江省几个山区和个别城市进行 了调查,企图检出携带者。  相似文献   

14.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由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编码基因突变引起的进行性肌肉萎缩疾病,机体无法产生正常功能的dystrophin,最后由呼吸肌或心肌衰竭引发成年早期死亡。全身系统性基因治疗是最大程度治疗DMD的最有效方法。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AAV)是当前极具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在多种遗传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针对DMD的AAV载体基因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包括无法容纳dystrophin全长编码序列,载体的肌肉靶向性不足且大量滞留在肝脏,AAV在体内大幅降解严重降低转导效率,机体对AAV衣壳蛋白产生免疫反应,AAV规模化制备的实施难度,以及安全性风险等。AAV载体优化旨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其相关特性以定制适用于DMD基因治疗的最佳载体。本文综述了AAV载体优化的方向及策略,以期跨越DMD基因治疗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了缺失热点区的两个DMD cDNA片段1b-2a及8为探针检测Duc-henne型及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患者的基因缺失。在34例不相关患者中分别检测到5例及8例基因片段缺失,缺失检测率分别为14.7%及23.5%,总检出率为38.2%。结果表明,中国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缺失也不是随机分布的,主要集中于基因中心附近,其次在基因5′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SARS-CoV X4基因转染后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研究SARS-CoV X4蛋白潜在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并探讨其与SARS-CoV致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利用RosetteSep分离法分离外周血T细胞,以Amaxa核转染仪将pEGFP-SARS-CoV X4真核表达载体转入T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瞬时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CBA技术检测T细胞细胞因子。结果:SARS-CoV X4基因转染后12h得到了明显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EGFP绿色荧光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率为245;与空载体转染组相比,SARS-CoV X4基因转染能显著促进T细胞IL-6及TNF-α的分泌。结论:SARS-CoV X4蛋白可诱导T细胞分泌前炎症因子IL-6及TNT-α,SARS-CoV X4蛋白可能在SAR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Li SY  Sun XF  Li Q  Zhang HM  Wang XM 《遗传》2011,33(3):251-254
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源于横纹肌的一种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由编码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突变所致。为了探讨中国人群中D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突变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文章采用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720例DMD患者及其母亲和20例正常成年男性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检出率为64.9%(467/720),54.3%(391/720)的患者为基因缺失;10.6%(76/720)的患者为基因重复。累及Exon45-54缺失突变型占全部缺失型患者的71.9%(281/391);重复突变型累及Exon1-40占全部重复型患者82.9%(63/76);检出的患者中,DMD型和中间型营养不良症(Intermediate muscular dystrophy,IMD)型占90.6%(423/467),Becker型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型占9.4%(44/467)。表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以dystrophin基因缺失突变为主,突变发生在整个基因中非均匀分布,存在突变热区,在缺失和重复的位置和片段长度与肌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窖蛋白-3(caveolin-3,Cav-3)是整合在窖上的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人cav-3基因定位于3p25,其主要突变包括跨膜区的错义突变及支架区的染色体微缺失,所导致的表现型包括肢带型肌营养不良(1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1C,LGMD-1C)、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自发性和家族性高CK血症(hyper CKemia,HCK)、末端肌病(distal myopathy,DM)和波形肌肉疾病(rippling muscle disease.RMD)等。Cav-3不仅与肌肉营养不良症相关,也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利用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在年轻小鼠中阻断了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的进展。如果该技术可以有效且安全地用于DMD患者中,那么其或将帮助开发首个基于基因编辑的疗法来治疗人类致死性的疾病。DMD是男孩儿中常见的一种严重形式的肌营养不良症,主要特点为肌肉进行性地退化且表现出虚弱,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X染色体相  相似文献   

20.
Wang Q  Cao DH  Lin CK  Wang ZD  Cui WT  Jin CL 《遗传》2011,33(4):347-352
为了探讨人类UTROPHIN蛋白表达上调的可能因素,文章利用P-match软件预测人类UTROPHIN基因启动子区域可能的调控元件,应用CHIP和EMSA实验加以验证,并利用RNA干扰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人类EN1转录因子调节UTROPHIN表达的作用机制。经P-match软件预测,UTROPHIN基因启动子区域有2个转录因子EN1的可能结合位点,经CHIP和EMSA实验证实位点2是真正结合位点。通过RNA干扰实验,发现在HeLa细胞中EN1基因沉默后,可使UTROPHIN mRNA水平上调。以UTROPHIN蛋白为靶点可能为DMD(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