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竹红菌甲素对红细胞膜的光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敏化剂竹红菌甲素在可见光区有三个吸收峰,其波长为475nm、545nm和585nm。在有竹红菌甲素存在时,红细胞膜样品用250W碘钨灯照射,其光强度为48尔格/平方毫米·秒。辐照后观察到以下一些效应:1)膜蛋白SH基含量减少。2)膜蛋白敏感的氨基酸残基,如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降低。3)膜蛋白发生光??聚集作用。4)多聚不饱和类脂发生过氧化作用。竹红菌甲素光照不同时间后和竹红菌甲素光照后放置一段时间,再加到红细胞膜中,均能观察到膜蛋白SH基含量降低。提示竹红菌甲素的光氧化产物是稳定的,能引起红细胞膜的光损伤。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光生物和光化学的定义,反应机制的类型和光敏化作用等做了阐述。下面例举几个光疗的成果 1.光疗牛皮癣 经常使用的8-甲氧基补骨脂素在UVA的照射下,从基态被激发到三重态。它主要和DNA中的胸腺嘧啶,其次和色氨酸进行光环合加成,形成交联,阻止DNA和RNA的合成,抑制具过度增生 2.血卟啉衍生物(HPD)治癌 HPD有定位于癌组织的能力和光动力作用,可推断病人体内癌部位。 讨论了HPD的光疗机制,和酞菁相比,有各自的优缺点。 3.竹红菌素 主要治疗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和疤痕疙瘩,抑制癌细胞生长。 讨论了竹红菌甲素和乙素及它们的氧化物的结构和活性。 在大于510nm的光照射下,也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列举了竹红菌素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竹红菌甲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相蒸发技术制备了竹红茵甲素脂质体体系,测定了其光谱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竹红菌甲素的Ⅰ吸收峰、荧光峰均出现红移且有荧光增强效应。竹红菌甲素-脂质体(浓度0.05~0.5mg/ml)在4℃下存放2-3d,光密度下降5%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各种常规色谱分离技术对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氯仿(v:v=1∶1)溶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竹红菌丙素(3)、竹红菌丁素(4)和macrosphelides A(5)。  相似文献   

5.
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2-ethanolamino-2-demethoxy-17-ethanolimino-hypocrellin B,EAHB)是一种新型的可吸收600 nm以上红光的竹红菌乙素衍生物。本文研究了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光动力诱导HeLa细胞死亡的效果及其氧化应激机制。结果发现,红光诱导后,MTT法检测到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光动力作用使HeLa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且存活率与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成反比;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光动力诱导HeLa细胞内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同时,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显著降低,细胞脂质过氧化标志分子丙二醛显著升高,并检测到细胞质膜损伤标志分子乳酸脱氢酶的渗出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说明新型光敏剂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可有效光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而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二乙醇胺基竹红菌乙素光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三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7.
竹红菌光敏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纸片法作为筛选光敏物质及光敏作用的研究方法。结果证实了(1)竹红菌Hypo crella bambusae中含有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光敏活性的成分;(2)从中筛选到一种红色的光敏色素,属苝醌的一个新的衍生物,取名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简称“甲素”);(3)揭示了“甲素”是对可见光敏感、作用光谱较宽的光动力学(photodynamic)物质。从化合物的类型、光敏特性、治疗方法、治疗对象及其效果看,可以认为甲素是一新型的光化学疗法药物。  相似文献   

8.
用纸片法作为筛选光敏物质及光敏作用的研究方法。结果证实了(1)竹红菌Hypo crella bambusae中含有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光敏活性的成分;(2)从中筛选到一种红色的光敏色素,属苝醌的一个新的衍生物,取名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简称“甲素”);(3)揭示了“甲素”是对可见光敏感、作用光谱较宽的光动力学(photodynamic)物质。从化合物的类型、光敏特性、治疗方法、治疗对象及其效果看,可以认为甲素是一新型的光化学疗法药物。  相似文献   

9.
竹红菌乙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的光敏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竹红菌乙素(以下简称乙素,HB)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AH)的杀伤作用,并初步解释了其杀伤机理。实验证明乙素对AH细胞杀伤与乙素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乙素杀伤细胞的能力与竹红菌甲素(以下简称甲素,HA)相等,比血卟啉强,但比原卟啉弱,电镜观察可见:损伤细胞的膜失去连续结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形,最终导致细胞空泡化。此外,细胞变形,表面微绒毛精细结构丧失,也是光敏损伤的主要特征。造成细胞死亡的原因包括~1O,O_2~-和·OH在内的活性氧,而·OH主要由O_2~-转换而来。  相似文献   

10.
 利用竹红菌甲素并结合其光敏特性进行了动物体内的抑瘤试验。发现患瘤局部表皮涂布竹红菌甲素软膏或局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甲素花生油溶液、并经光照致敏后能使小鼠S-180实体肉瘤生长减缓,甚至有个别消退。同时利用细胞培养法和~3H标记化合物参入法进行了甲素抑瘤作用的定量分析。发现作用时间固定时(光照40分钟后继续培养3小时),大于12.5ng/ml浓度的甲素能明显抑制~3H-TdR、~3H-UR和~3H-Leu对S-180肉瘤细胞的参入速率;剂量与抑制率呈正相关。据此结果求出甲素对S-180肉瘤细胞的有效抑制浓度(LD(50))为40ng/ml。光照组与无光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用Ebrlich腹水癌细胞为研究体系也得到了类似的试验结果。实验结果提示竹红菌甲素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光敏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庞程  李瑞高  梁木源  李洁维   《广西植物》1989,9(1):77-81
本文报道猕猴桃不同嫁接时期、嫁接方法和不同分类群的砧木试验结果,猕猴桃最适宜的嫁接时期是落叶后至翌年萌芽前,嫁接方法以切接为好,嫁接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同种和同一分类群的砧穗间有良好的亲和力,嫁接均有较高的成活率。不同分类群间嫁接效果较差,如中华猕猴桃桂海4号嫁接于中华猕猴桃砧木上的成活率,生长情况均比嫁接其它分类群为砧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Sporulation of vegetative cells adjacent to heterocysts is prevented by detachment of the two cell types, probably without impairment of the capacity of those vegetative cells to sporulate. Apparently, therefore, heterocysts are in part responsible for the sporulation of vegetative cells attached to them.  相似文献   

17.
18.
19.
云南森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政  裴盛基   《广西植物》1991,11(4):293-303
云南森林植物(系指木本植物)主要起源于新生代,少数古老种起源于古生代至中生代。云南森林植物区系成分极为丰富而复杂,据研究已知森林植物149科(蕨类植物1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138科),840属,5271种。本文根据对云南森林植物15个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证明云南森林植物区系明显富于热带性同时兼有丰富的温带成分,热带属占总属数72.12%,温带属占总属数21.87%,中国特有属在云南有46属,占云南总属数5.33%。中国特有属的三个分布中心。有两个分布中心在云南(即新特有属中心和古老特有属中心)。本文还对云南森林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起源;云南森林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丰富之成因;云南森林植物开发利用之前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