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0年到2013年间分别在广西大瑶山、广东南昆山、江西九连山和江西三百山共采集到8个红吸盘棱皮树蛙(Theloderma rhododiscus)标本,为江西省的新纪录。结合已有的资料,红吸盘棱皮树蛙已知分布点共有10个,红吸盘棱皮树蛙的分布区域可从原先的广西金秀、龙胜和南宁,向南扩展至越南北部和云南东南部,向东沿南岭山脉扩展至福建武夷山中段的广大连片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2010年至2012年对海南鹦哥岭两栖类动物进行了调查,野外采集到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的蛙卵,对蛙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对蝌蚪与幼蛙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该蛙繁殖时间为3月中旬,蛙卵孵化时间为14 d,6个月左右完成变态,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Ⅱ。该蛙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建议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们极少关注的两栖动物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corticale)为研究对象,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与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部湾棱皮树蛙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结果显示,北部湾棱皮树蛙的外周血由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栓细胞7种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平均含量为2.43×105个/mm3,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泪滴形、梨形、逗号形、梭形,具椭圆或圆形核,核染色质密集,偶尔可观察到正在进行直接分裂或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比红细胞少,平均含量为1.74×104个/mm3,其中,小淋巴细胞占40.02%±1.77%、大淋巴细胞占10.83%±2.53%、单核细胞占23.17%±3.16%、嗜中性粒细胞占10.08%±4.62%、嗜碱性粒细胞占9.25%±2.69%、嗜酸性粒细胞占6.72%±1.50%。血栓细胞呈纺锤形和梭形,常单独存在,或者呈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个集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河南树蛙科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年5月采自河南商城县的一种树蛙科标本,经鉴定为河南省新纪录大泛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白线树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雷  陈红  曾强  吕红军 《动物学杂志》2010,45(3):159-162
2009年8月,在实验室整理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标本时,发现有两个标本形态特征不同。经鉴定,该标本为白线树蛙(R.leucofasciatu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和3月在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境内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绿背树蛙Rhacophorus dorsoviridis Bourret,1937,为中国两栖纲新纪录.主要特征为:外侧3指蹼较发达,介于1/3蹼到1/2蹼之间;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肩部;体背面绿色为主,体侧近胯部和股前后有近椭圆形黑斑;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绿背树蛙与黑点树蛙虽形态相似,但黑点树蛙外侧3指仅具1/4蹼,雄性具单咽下外声囊,喉部皮肤薄而松弛,故其应为关系较近的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采自湖南洪江市雪峰山的广西棱蜥(Tropidophorus guangxiensis Wen,1992),是在湖南的首次记录,同时棱蜥属(Tropidophorus DumrilBibron,1839)也是湖南的新纪录属。标本现藏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2010年7月29日在贵州黔南州三都县拉揽乡来楼村采得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1只,经鉴定为贵州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快速瑞氏-姬姆萨(Wright's-Giemsa's)染色法对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外周血细胞进行观察,并与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己有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三种蛙的血细胞均由红细胞、白...  相似文献   

11.
海南一新记录科——伯乐树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海南一新记录科,即伯乐树科。这是该科在中国最南端的分布,而且是分布于热带山地雨林中。文章并对其地理分布和保护建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中介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8月8日,在辽宁省凌源市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红石砬子山主峰(40°47'N,118°55'E,海拔1 253 m)采集到2号亚洲蝮属(Gloydius)蛇类标本,经鉴定为中介蝮(G.intermedius),系该种在辽宁省境内首次发现。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标本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其分布格局和生物地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19年7月于海南岛儋州市石花水洞网捕到1只蝙蝠,形态特征、头骨特征及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鉴定证实其为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该物种为海南岛蝙蝠分布新记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中等体型,前臂长69.6 mm;第二指无爪;有一短尾,尾长12.9 mm,明显突出于股膜之后;肛腺发达;头骨较大,头骨和吻部相对较长,颅全长35.2 mm,吻长11.4 mm。本文报道了海南岛长舌果蝠的外部形态、头骨特征以及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16日—9月21日,在湖北省咸丰县二仙岩(海拔:1543m,29°43′72″N,108°47′98″E)采集到一批两栖类标本。经分类鉴定,发现其中采到的一标本(雌性)为湖北省新记录——仙琴水蛙(Hyiarana daunchina)。标本存放在华中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室。主要鉴别特征:体长40mm,头长15mm,头宽15mm,眼间距5mm,上眼睑宽3mm。其头长宽相等,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鼓膜、眼几等大;体背面皮肤光滑,背侧较窄,但两背侧褶的间距较宽,后肢胫部有明显的纵行肤褶。体背面颜色灰棕色,背正中有一条浅色脊线;两侧上颔上缘自鼻孔后缘至前肢基部相嵌有一条乳黄…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23日,在广东省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条菱斑小头蛇(Oligodon catenata),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该新分布区的发现说明菱斑小头蛇在我国可能并非间断分布。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在广东省境内的深圳梧桐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井山林场观察到福清白环蛇(Lycodon futsingensis) 8条,采集到标本5号,为广东省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黑带腹链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8年7月,在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一条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此新纪录的发现对于认识黑带腹链蛇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发现绯鼠耳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吉林省集安市采到绯鼠耳蝠 (Myotisformosus)样本 5只 ,为吉林省蝙蝠科新记录。对其体型与头骨进行了测量。对回声定位声波进行了录制和分析 ,发现其回声定位声波为FM型 ,一次完整声波包括1~ 2个谐波 ,主频率 (5 4 5 4± 6 3 9)kHz,通过回声定位声波特征推测 ,绯鼠耳蝠在较简单的环境中捕食中等大小的昆虫。  相似文献   

19.
南蝠海南岛分布新纪录、回声定位信号和ND1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网捕到5只蝙蝠标本.形态特征及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的研究证实其为蝙蝠科南蝠属南蝠(Ia io),该物种为海南岛翼手目新纪录.本文详述了海南岛南蝠的形态与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