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Capno菌与牙周病的关系,本实验分别对25例成人牙周炎、17例牙龈炎患者以及153名健康人(36名儿童,34名青年,49名老年人及34名与牙周病患者对照研究的健康成人)的龈上菌斑、龈下菌斑和唾液标本中的Capno菌的检出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表明:Capno菌在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及健康人的菌斑及唾液中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认为该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之一。Capno在健康人菌斑中的检出率以儿童、青年为高,可能是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2.
口臭症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口臭症患者口腔菌群分布。方法 :选择 3 0例口臭患者和 3 0例健康人 ,分别采集舌背舌苔和牙周袋菌斑作细菌的需氧、微需氧和厌氧菌的定量培养 ,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衣氏放线菌做抑菌试验。结果 :口臭组舌背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总数 (12 .2± 1.3 2 )与健康对照组 (9.5± 1.2 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口臭组需氧菌总数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口臭组牙周袋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总数 (13 .12± 1.2 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11.3± 1.82 )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而需氧菌差异无显著性 ;口臭症舌背以小韦荣菌为主 ,其次是黑色普氏菌 ;牙周袋菌斑以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黑色普氏菌为主 ,其次是衣氏放线菌。并筛选出两类抗菌漱口水和一种中外合资抗口臭牙膏 ,对舌背及牙周袋菌斑的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衣氏放线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口臭症患者口腔菌群分布和总数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的差异 ,与牙周病有关的致病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据抑菌试验结果采用有效的漱口液及牙膏可明显降低口腔内致病菌和改善口臭症状。  相似文献   

3.
从34例成年人牙周炎和18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及24例正常人的龈下菌斑中分离并鉴定了26种共311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其中产黑素类杆菌、牙龈类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具核梭杆菌、衣氏放线菌和梅氏放线菌是牙周炎患者龈下优热菌群,小韦荣氏球菌的检出率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提示牙周炎为非单一的病原体所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根面龋充填后细菌分布变化,以及不同充填材料与主要致龋菌比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根面龋患者60例,采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及菌落形成单位记数的检测方法,以充填前患牙龈沟菌丛为基线,追踪观察牙体复合体充填和银汞合金充填后即刻、1个月、6个月充填体周围1 mm范围内菌丛变化情况。结果根面龋充填后即刻充填体周围菌斑中的数量与种类显著减少,且放线菌、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3种菌落数量降低和占总菌落的百分率下降(P<0.01);根面龋充填后1个月细菌数量仍低于充填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复合体组3种主要致龋菌落占总菌落的百分率低于银汞合金充填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面龋充填后6个月细菌丛与充填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充填材料组3种菌落占总菌落的百分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采用何种材料,根面龋充填本身可改善菌斑的微生态环境,复合体充填根面龋后短期内可以有效地抑制充填体龋洞周围菌斑中主要致龋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年内Xive种植体周常见致病菌的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临床选取32名种植患者的44枚种植体,记录了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四个时段,入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1),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采用产黑菌、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及厌氧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几种龈下菌的检出量除牯放菌外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最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厌氧菌总数、产黑菌、核梭菌、粘放菌的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在6个月和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临床指标和X-线指标随时问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定量观察临床全冠修复患者牙体预备完成 1w内 ,其龈沟菌丛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颗需进行全冠修复的第一磨牙作为研究对象 ,以同颌同名牙作为研究对照 ,分别采集牙体预备前、预备后 72h及 1w时 ,预备牙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的标本。经细菌接种、厌氧培养、生化鉴定 ,进行可培养菌计量。比较同一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与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 ,以及不同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间可培养菌量的变化。结果 :(1)牙体预备后 1w内 ,预备牙龈沟菌丛中多数细菌菌量接近或超过预备前水平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以放线菌为主的 G+性杆菌增多明显。(2 )同一时期以放线菌为主要的 G+杆菌和奈瑟菌的菌量在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1)牙体预备后 ,预备牙龈沟菌丛的自然变化过程 ,与天然牙菌斑形成过程相似 ,其龈沟菌丛菌量和菌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2 )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以放线菌为主的 G+杆菌和奈瑟菌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应用微生态制剂生态蛇胆霜治疗寻常座疮30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0.0%的较好疗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并对治疗前后皮肤菌群变化与健康人对比及疗前疗后蠕形螨虫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痤疮病人面部常住菌及过路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疗后寄生菌与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与健康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面部蠕形螨检测结果证实本品有抑制蠕形螨虫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龋病相关牙菌斑4种摘要细菌,变链菌、血链菌、放线菌和乳杆菌的体外耐酸能力.方法 采用96孔微量板液体培养法观察不同pH条件下,单一或复合培养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单一培养细菌,乳杆菌的最低耐受pH为2.0 ~3.0,变链菌的最低耐受pH为3.0 ~4.0,血链菌最低耐受pH为4.0 ~5.0,放线菌的最低耐受pH为5.0 ~6.0.与乳杆菌共培养,变链菌或放线菌的pH耐受均降低.放线菌与血链菌(19246-10556)混合培养,观察到二者依pH变化的比例反转.结论 牙菌斑各主要细菌具有不同的耐酸性,这种耐酸性可能与牙菌斑细菌的继承和龋病的进程相关.乳杆菌在低pH条件下对其他共同生长细菌的抑制,可能有乳杆菌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咽癌病情监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对75例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同步检测40例慢性鼻咽炎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结果:鼻咽癌组Ⅲ~Ⅳ期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与治疗前比较,Ⅰ~Ⅱ期、Ⅲ~Ⅳ期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慢性鼻咽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鼻咽癌复发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治疗前组比较,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复发组治疗后明显上升(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监测一个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30例咽异感症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人咽拭进行L型菌培养,发现咽异感症与咽喉部L型菌感染具有明显关系。正常健康人咽拭L型菌检出率为6.67%,咽异感症咽试L型菌检出率为56.6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提出L型菌的产生与治疗不当有关,并对咽异感症L型菌产生的原因、致病性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倩倩 《蛇志》2016,(4):476-477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根治性放疗患者分为A组60例和B组40例。B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A组给予早期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副作用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放射治疗后,皮肤反应、情绪变化、口腔黏膜反应、腮腺反应及全身放疗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A组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B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中采用早期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放疗副作用,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局部晚期鼻咽癌分别接受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PF)化疗联合时辰放疗以及PF化疗联合常规放疗时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我科45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时辰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分别为22例和23例。两组均采用相同放射治疗方法和治疗剂量,同步给予PF方案化疗。时辰放疗组放疗时间在20:00-22:00,而常规放疗组在8:00-10:00。结果:两组患者在放疗结束3个月和6个月进行时比较发现,时辰放疗组患者的鼻咽部及颈部的肿瘤完全消退率(CR率)均比常规放疗组高(P<0.05)。而时辰放疗组的各种急性副作用发生率较常规放疗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时辰组CD4/CD8升高,常规组CD4/CD8降低(P<0.05)。结论:时辰放疗联合PF同步化疗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好,毒副作用轻,同时可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有效抗炎基础上定期补充乳杆菌活菌胶囊对哺乳期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远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行产后42 d检查时发现的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红核妇洁洗液及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抗炎治疗7 d,观察组患者于第8天开始给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每日睡前上药1粒,治疗10 d,停药后1周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首次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进行定期随诊,了解两组患者阴道炎的复发情况。且观察组患者于治疗后第3个月随诊结束后再次给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补充上药1疗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阴道pH值及H2O2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治愈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与对照组(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银屑病患者咽颊部口腔微生物的组成变化与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的关系,为银屑病的个性化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集临床上经过严格筛选的15例银屑病患者(试验组)和1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咽颊部黏膜样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后的DNA样本进行16SrR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Illumina测序)。测序结果与Greengenes Database进行比对,通过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分析银屑病患者咽颊部口腔微生物结构组成与正常人的差异。结果在菌群门的水平上,试验组中厚壁菌门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其余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也依次占有一定比例;对照组中厚壁菌门在数量上同样占有绝对优势,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等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虽然在相对丰度上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菌群属的水平上,试验组患者中颗粒链球菌与梭杆菌占有明显的相对丰度,对照组则以颗粒链球菌、巨型球菌、Bulleidia、Parvimonas、梭杆菌为主。两组菌群在构成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另外,在银屑病患者的咽颊部菌群中颗粒链球菌、梭杆菌和Bulleidia的相对丰度有所升高,而Oribacterium与产线菌(Filifactor)则明显降低,与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0,P0.05;t=2.0875,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咽颊部微生物组成结构在属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咽颊部微生物在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蚯蚓吞食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与放线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土壤理化性质与放线菌多样性在蚯蚓吞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将蚯蚓生活土壤、肠道内容物和蚓粪视作蚯蚓吞食前、中、后阶段的3种特殊生境土壤,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纯化3阶段中的放线菌;克隆文库法分析3阶段中的放线菌多样性;国标法测定吞食前、中、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放线菌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从生活土壤、肠道内容物和蚓粪中分别获得27株、15株和17株放线菌,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鉴定生活土壤放线菌分为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束丝放线菌属,肠道内容物和蚓粪放线菌均属链霉菌属;放线菌多样性从生活土壤、蚓粪、肠道内容物依次递减。生活土壤文库含40个OTUs,分为11科,未知菌占24%,类诺卡氏菌科是优势菌群;肠道内容物文库含20个OTUs,分为6科,未知菌占3.3%,微杆菌科是优势菌群;蚓粪文库含30个OTUs,分为6科,未知菌占11.7%,链霉菌科是优势菌群。3种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生活土壤其余理化含量均最低,肠道内容物速效氮含量最高,蚓粪的有机质、全氮、钾及有效磷、钾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蚯蚓吞食过程中,土壤有效磷、全氮、全钾、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对放线菌多样性影响较大,其中全氮、有效磷与放线菌多样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1,从而为明确蚯蚓、土壤与放线菌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致鼻口等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作用,用随机数字法将行调强放疗治疗的8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放疗期间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干预,对照组常规生理盐水干预,比较两组放疗前后气导听阈变化、放疗后鼻咽粘膜反应程度、不同放射剂量III度黏膜损伤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放疗结束后语言频区平均气导听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结束后鼻咽黏膜反应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剂量31~50 Gy、51~70 Gy时3度黏膜损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耳炎、副鼻窦炎、鼻腔粘连、后鼻孔狭窄及咽喉干燥感发生率分别为27.50%、57.50%、15.00%、10.00%、2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87.50%、37.50%、30.00%、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调强放疗治疗期间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鼻咽黏膜损伤程度,有效减少鼻咽口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和分析稀有放线菌中新的线型质粒。【方法】从植物内生菌中分离链霉菌之外的放线菌菌株,检测、测序和分析线型质粒。【结果】从中草药植物紫花前胡的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放线菌25L-1-1c,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属于拟诺卡氏菌。从该菌株中检测到一个约25 kb的线型质粒pNPL1。克隆和测序了pNPL1新的端粒,含有多个小的回文序列。测序获得全长为24 621 bp的线型质粒pNPL1,预测编码22个基因,其中2个基因与链霉菌质粒的端粒复制基因同源,1个基因与链霉菌质粒主要的接合转移基因相似,其余19个基因为未知功能。携带pNPL1端粒复制基因的质粒不能转化变铅青链霉菌,暗示需要发展拟诺卡氏菌的遗传操作系统。【结论】这是首次在拟诺卡氏菌中发现和描述线型质粒。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唾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其中观察组患者需收集化疗前及化疗后两个时间点的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菌群构成,分析两组对象组间及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结果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粪便样本菌群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富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前,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及粪便样本中放线菌门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变形菌门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中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富度显著上升(均P<0.05);同时粪便样本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上升,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富度显著下降(均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唾液样本中韦荣球菌属、罗氏菌属、普氏菌属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增加,放线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粪梭杆菌属丰度显著下降(均P<0.05);同时粪便样本中链球菌属、肠志贺菌属、乳杆菌属丰富度较化疗前显著增加,粪梭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丰富度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化疗对胃癌患者口腔菌群及肠道菌群构成有一定程度影响,患者口腔菌群中韦荣球菌属丰度上升,而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受抑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肛肠外科收治的50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和直肠全系膜切除并达Ro切除治疗,均保留放疗前后的直肠癌组织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观察放疗前后病理表本中EGFR蛋白表达变化,根据肿瘤病理消退结果评估放疗敏感性,分析EGFR蛋白表达和放疗敏感性的的关系。50例患者放疗前后病理组织EGFR蛋白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13例EGFR蛋白表达降低,21例表达无变化,16例表达升高;放疗后肿瘤病理消退42.00%(21/50),58.00%(29/50)患者病理消退并不明显;肿瘤病理消退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方案、放疗总量、放疗前EGFR蛋白表达、放疗后EGFR蛋白表达变化是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因素(x2=8.324,6.721,6.324,5.72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疗方案、放疗前后EGFR蛋白表达变化是放疗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47,19.824,均p0.05),放疗后EGFR蛋白表达升高提示结直肠癌患者放疗抵抗。结直肠癌患者放疗后病理组织EGFR蛋白表达变化不一,而放疗前后EGFR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是放疗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病变区菌群变化。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选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4天口腔病变中心区细菌检出率、构成比和数量。结果 患者术前病变区链球菌属的构成比(67.63%)和检出率(93.89%)最高,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奈瑟菌属和普氏菌属。检出细菌数量为(4.06±0.42)~(5.49±0.53)CFU/cm2。患者术后病变区链球菌属的构成比(75.48%)和检出率(81.45%)最高,其次为普氏菌属、韦荣菌属、葡萄球菌属。检出细菌数量为(2.76±0.39)~(4.54±0.63)CFU/cm2。患者手术前后奈瑟菌属和梭杆菌属的检出率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数量和细菌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区各细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链球菌属的构成比和检出率最高,未检测出梭杆菌属和奈瑟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