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06年11-12月,在国家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了一次长江豚类国际联合考察,对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江豚类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长江江豚整体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但依然不乏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天鹅洲故道的迂地保护实践。这是我们奋斗多年的成果,只要大家沿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长江江豚保护就有希望。光辉的历程我国对长江豚类开展系统性研究和保护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原地保护不足以拯救长江豚类。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佩薰研究员等首次提出了迁地保  相似文献   

3.
研究于2021年11—12月,设置12条考察路线,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2.23, P<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长江江西段,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其中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赣江下游,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次/km,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由此推测,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渚溪...  相似文献   

4.
长江东流河道整治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濒危水生哺乳动物,通常活动在江心洲和浅水缓滩附近。航道整治改变了鱼类栖息活动的水文环境,也给豚类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长江东流河道整治施工前和施工后各3 次野外考察资料,分析了3 种流态中江豚的数量与群结构。结果表明,该工程实施前江豚主要栖息活动在边滩的分离区,其次在洲头的分流区。工程实施后,整治江段的江豚种群数量年下降率达8. 9% 。江豚在分流区活动已消失,在分离区集群规模较小,且在流态之间移动增大。本文研究结果也提示长江江豚就地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从长江干流中把长江江豚迁入故道中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豚主要栖居在近岸浅水水域,喜好泥沙质类型的河岸。但在长江干流,有很多自然河岸被固化,河岸固化给长江江豚分布和栖息活动造的影响仍不甚清楚。2016年3月—2017年1月,对长江干流2个自然河段江豚的数量和分布做了12次考察,并收集了这2个河段岸型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固化河岸对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12次考察累计发现江豚215头次,平均每次考察观察到江豚(17.92±7.09)头次。研究区域的固化河岸约占岸线总长的59%,分析发现,仅约13.9%的江豚分布在固化河岸水域,86.1%的江豚均分布在自然河岸水域。江豚在单位河岸长度的分布数量与该段固化河岸长度所占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在自然河岸,分布在近岸50 m水域的江豚占31.8%,而在固化河岸,仅观察到2头江豚活动在近岸50 m水域内。由此可见,固化河岸对江豚的近岸分布有明显影响。调查还发现,安庆城区建设带约10 km江段12次考察均未发现江豚分布,城区建设带可能对江豚栖息已造成严重影响。长江干流的固化河岸所占比例非常高,研究结果提示这可能导致长江干流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加剧,在制定长江江豚保护措施必需慎重考虑此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2005年7月5日.人工饲养条件下第一头江豚在武汉白鱀豚馆繁殖成功。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建立一定规模的饲养群体并开展人工繁殖研究是保护长江江豚这一濒危物种的另外一种重要保护策略。自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先后从长江石首、嘉鱼和城陵矶江段引入3头江豚(2雌1雄)并取得  相似文献   

7.
三刺网在淡水豚捕捞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沿海及长江流域有误捕海豚、长江江豚和白豚的记录[2 ,3] 。所有近岸和沿岸误捕等渔具中 ,以刺网的误捕率最高。自 80年代始 ,我国鲸类研究人员就努力尝试在长江中围捕淡水豚 ,1 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用两条渔船正、反捆绑构成若干个放网船和若干个驱赶船 ,采用声驱网捕在长江中游捕获过 2头白豚[1 ] 。本文根据铜陵白豚养护场 (1 989— 1 997年 )在安徽江段先后组织 8次大规模长江江豚围捕实践活动 ,通过对豚类活体捕获网具和方法加以改进 ,旨在提高豚类活体捕获成功率。1 材料和方法1 .1 捕豚网具1 .1 .1 围网 系…  相似文献   

8.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呈斑块状分布在长江干流,对栖息地有明确的选择性.流态是栖息地水文环境的核心内容.为研究长江江豚对不同流态的选择性,本文根据1993-2021年对长江下游15次样线考察记录到的412次,合计1 117头江豚个体的栖息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年长江江...  相似文献   

9.
《人与生物圈》2014,(1):40-48
<正>为了能更有效地保护这最后的1000头长江江豚,我们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这场生态保护宣传战,现在:生态摄影家们来了,第一次获得了高清的科考照片和水下图像;地理信息专家们来了,第一次较全面地"图说"长江江豚统计数据;平面设计艺术家也来了,第一次用视觉信息表达技术直观展示长江江豚的可爱、可怜与可救;  相似文献   

10.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首次测定了湖北石首长江天鹅州白豚自然保护区野生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豚馆人工饲养的长江江豚血清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除了脯氨酸Pro、蛋氨酸Met和组氨酸His外,人工饲养江豚血清中其余14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丝氨酸Ser、精氨酸Arg、甘氨酸Gly、苏氨酸Thr、丙氨酸Ala、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赖氨酸Lys、酪氨酸Tyr、胱氨酸Cys)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长江江豚血清中相应氨基酸的含量.野生江豚和人工饲养江豚的血清氨基酸含量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野生江豚性成熟个体与未成熟个体之间血清氨基酸含量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所检测的17种氨基酸中,豢养江豚Glu含量最高,其次为Asp和Lys.野生江豚同样是Glu最高,其次是Lys和Asp.豢养和野生江豚都是Met含量最低.野生和豢养江豚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间的比率分别是0.83和0.92,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 <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