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南侗族的手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湖南通道侗族337例正常人的指纹型、总指纹嵴数(TFRC)、a-b纹嵴线(a-bRC)、atd角、轴三角百分距(tPD)、大鱼际纹、小鱼际纹、指间区纹、掌褶纹、掌纹主线横向指数(MLIT)等手纹参数正常值,并与侗族不同人群和湖南周边不同民族进行了比较,发现湖南侗族手掌真实花纹和掌褶纹分布频率与湖南周边其他已研究过的民族和侗族群体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贵州从江侗族、威宁彝族、荔波瑶族的GSTs基因多态性。方法:在隔离自然人群中,采用多重等住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析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PCR-RFLP的方法和TaqMan-MGB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分析GSTP1(A1578G)基因多态性。结果:贵州从江侗族、成宁彝族、荔波瑶族的GSTM1和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6%~71.2%、39.4%~72.5%。其GSTP1(A1578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野生型(AA)为63.3%~75%、杂合子(AG)为23.2%~35.8%、纯合突变型(GG)为0~1.9%。等位基因频率:A为81.2%~86.6%,G为13.4%~18.8%。结论:贵州从江侗族、威宁彝族、荔波瑶族的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P1(A1578G)基因型频率和等住基因频率在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但其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贵州南部6个民族5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勋  余跃生  曹显明  何学华 《遗传》2006,28(4):399-402
对贵州南部地区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毛南族和汉族5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民族间基因频率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1)发型和鼻梁侧面观的显性基因频率均明显低于隐性基因频率,而鼻孔形状则相反。(2)内眦褶、鼻梁侧面观、发型和上眼睑皱褶的基因频率在民族间差异较大,而鼻孔形状则较小。  相似文献   

4.
侗族成人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探讨我国侗族成人的体型特征,本文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515例(男254,女261)20—60岁的土著侗族成人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表明:1)侗族成人男女的平均体型值分别为2.2—4.5—2.4和4.3—4.2—1.5,侗族成人男女分别属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和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侗族成人男女间SAD值为2.33,T为11.9,男女间的体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3) 与国内 、外资料相比, 侗族男女的内、中因子值和男性外因子值居中, 女性外因子值最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长期的民族植物学调查,我们发现通道侗族端午节文化习俗古老,保留有传统的祭祀、药浴、配戴饰品、食用保健野菜等习俗.在端午节中,人们利用的植物种类丰富,用于悬挂门户的植物有4种,涉及4科4属;用于药浴的植物有31种,涉及20科28属;用于保健的野生植物有47种,涉及33科44属.这些植物大多为野生药用植物,它们作用不一,用法也不尽相同,而其中一些能用来悬挂、药浴及保健的植物未见有相关报道,它们所包含的科学知识需要进一步去揭示.通道侗族聚居区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蕴藏丰富,值得仔细深入地发掘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贵州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和彝族人群线粒体DNA(mt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态性。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对贵州4个群体145例样本mtDNA编码区的8个SNP基因座及COⅡ/tRNAlys基因间9 bp缺失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贵州4个民族群体的9 bp缺失频率依次为土家族18.4%,侗族29.7%,仡佬族25%,彝族16.7%,平均缺失频率为22.8%;在8个SNP基因座中,A10398G、C10400T突变在4个群体中较普遍;A663G、C5178A和G12406A突变在部分民族群体中也有较高的频率;共检测出14种单倍型,其中仡佬族11种,土家族10种,侗族8种,彝族6种。结论贵州4个民族群体mtDNA编码区可能存在不同的突变热点,在等位基因和单倍型分布频率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广西那坡黑衣壮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按人类学的方法和标准对广西那坡黑衣壮族332名成人(男166人,女166人)进行活体观察和测量,观测17项,测量33项,经计算总结出黑衣壮族的体质特征。用Rm值和欧氏距离系数(D)与国内一些民族比较,黑衣壮族与水族以及彝族、侗族等较近,而与新疆哈萨克族等较疏远。  相似文献   

8.
水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4,他引:24  
对贵州三都县水族男性22岁和女性20岁至60岁且三代均为水族的407人(男203、女204)进行了活体调查。测量52项,观察17项。经计算总结出水族的体质特征。用Rm值和欧氏距离系数(d)与国内一些民族相比较,水族与贵州仡佬族、广西仡佬族、侗族、苗族、瑶族、彝族、壮族和湖南土家族等较接近,与新疆哈萨克族等较远。  相似文献   

9.
贵州四个民族人群线粒体DNA Region V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世居贵州的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彝族人群线粒体DNA Region V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PAGE和克隆测序法对4个群体108份样本的mtDNA Region V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只检测到标准型和短型(即9-bp缺失)两种多态。贵州四个民族人群的平均9-bp缺失频率为22.2%,在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彝族人群中依次为32.1%、22.6%、17.2%和15.0%。结论贵州四个民族mtDNA9-bp缺失频率均较高,这与其地域分布相一致;贵州彝族和土家族显示了相似的缺失频率,提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侗族民间在饮食习惯、常用医药、传统民居、生活用具、生产方式、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等方面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结果表明:该地区侗族日常生活涉及的植物约122种,在侗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染料植物、信仰植物、民居建筑及生活用具植物等。黔东南侗族在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的民族文化,这些传统知识对植物资源的保育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mtDNA的群体遗传特点。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对3个民族男性个体mtDNA上12个SNP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285名个体共检出47种单倍型和12种单倍群。主要单倍型H32、H36、H10在3个民族间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民族共有单倍型为11种(72.98%)且在民族间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群B(21.05%)和M7(21.05%)频率最高,B在苗族、布依族中分布频率与侗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人群mtDNA单倍型分布相似,单倍群频率及主成分分析表现出南方群体特征。侗族母系遗传结构较苗族和布依族更为复杂,民族间存在基因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正在贵州省从江县,侗族人民自纺、自织、自染,因此他们所穿衣服的布料大都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的。在侗寨,每一个家庭都有印染作坊,这套古老的工艺主要由侗族妇女来完成。纺纱、织布、染布花费了侗族妇女们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妇女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她们种植、制作蓝靛,最后印染。没有文字的侗族人,通过言传身教,使得工艺在不断重复和轮回中保留下来,并流传了数千年。蓝靛是一种天然的草本植  相似文献   

13.
湖南2个民族5种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报道了湖南侗族328(男150,女178)例和苗族321(男164,女157)例的卷舌、三叶舌、叠舌、尖舌和翻舌各类型的出现率。研究显示,2个民族的卷舌和尖舌频率在国内民族中处于偏低水平,而三叶舌出现率在国内民族中处于偏高水平,同时侗族是一个翻舌能力较强的群体;5种舌运动类型中,除三叶舌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民族间差异,但只有尖舌出现率同时在2个民族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5种舌运动类型间相关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体质调查   总被引:38,自引:19,他引:19  
对三江县男性22岁和女性20岁至60岁且三代均为侗族的404人(男203、女201)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计算出49个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38个指数值和16个观察项目的百分率,总结出三江侗族的体质特征。用Rm值与国内一些民族相比较,三江侗族与广西巴马县瑶族、广西德峨彝族、湖南江华县瑶族及广西德峨苗族人较相似。  相似文献   

15.
湖南侗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575名侗族成年男(295)女(280)进行了活体测量,根据身高、头面部等测量结果,分析该民族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占匹拽",是侗族的敖包相会。在海拔近1?000米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下盘村山顶侗人古寨,一个红军长征走过的大山里,至今还延续着一种古老的"占匹拽"传统婚恋习俗。"占匹拽"是侗语,直译成汉语是"吃亮叶桦树皮",意即侗族青年男女白天相邀到山坡上吃亮叶桦树皮、吹木叶、哆毽、对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肠,夜晚再到吊脚楼、鼓  相似文献   

17.
以湘桂黔侗族聚居区统计数据、田野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侗族村寨的选址布局特征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内容。结果表明:1)传统侗族村寨主要在海拔500~900m,坡度7°~15°,坡向为北或西北方,与水源距离小于100m的区域选址建寨;2)侗族村寨整体上在高程、坡度、坡向和与水系距离上属于高值分布,侗族村寨选址布局的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3)传统侗寨的选址布局具有地势中等、坡度适宜、背风向阳、易取水的特点,蕴含着主动适应环境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思想,对于维持人地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香禾糯是侗族地区广泛种植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类糯稻农家品种。探讨香禾糯地方品种多样性变化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有利于及时制定与侗族地区经济和传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香禾糯种质资源保护策略和措施。本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自2005年以来,对贵州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为期12年的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历史上香禾糯在侗族地区的栽培和利用非常普遍,但从清雍正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侗族地区经历了3次大型的"糯改粘"运动,导致香禾糯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大幅度减少;目前黎平、从江和榕江县侗族地区香禾糯品种大约为100个,比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到的363个品种减少了72.5%,即使在黄岗、高仟等香禾糯种植传统保持相对较好的侗族村寨,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也减少了50%以上,而且这种减少趋势越来越严重。香禾糯品种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而近年来随着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与变迁,香禾糯品种多样性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冲击,消失速度加快。香禾糯的多样性维系与侗族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贵州凯里药市的侗族药用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里药市最初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发组织,药市中不仅有大量的苗族传统药用植物,而且侗族传统药用植物十分丰富,为了掌握该药市侗族药用植物的现状,该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等方法于2014—2017年对凯里药市交易的侗族药用植物进行了6次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药市出售的侗族药用植物种类较多,共有65科100属111种,其中以广义百合科(Liliaceae)植物(6种,5.4%)为主,其次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菊科(Compositae)、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各5种,各占4.5%),再次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4种,3.6%)。从植物生活型来看,草本占有绝对优势,共有88种,占79.3%;用药部位具有多样化,但全草类药材占总数的一半。该研究还对药市中侗族和苗族交易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凯里药市交易的侗族药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尤以治疗风湿关节、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为主,并对凯里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对显脉旋覆花进行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比较了不同民族的使用习惯.结果发现显脉旋覆花作为跌打损伤药是湖南通道侗族居民特有的用药方式;资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显脉旋覆花市场需求大,种植繁殖困难,导致资源锐减.应加强显脉旋覆花的引种栽培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