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流感是由正粘液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局部流行。流感起病急,剧烈头痛、发冷、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乏力、背部务上肢疼痛为主要症状。全身中毒症状很重,呼吸道炎症却很轻。严重病例发生下呼吸道并发症,如支气 、气管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流现毒传播快,新亚型出现,几个月内扫全球因流感大流行时,造成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机  相似文献   

2.
丝瓜提取物的抗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以乙型脑炎病毒皮下感染小白鼠为实验模型,观察丝瓜提取物(L 043)的抗感染作用。在感染病毒前腹腔注射L 043时,有很明显的预防作用,其保护率为60—30%;在感染病毒3.5小时后注射L 043时,其保护率(20—27%)较低。实验证明L 043对乙型脑炎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对组织培养细胞、小白鼠、家兔,未见有明显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流感是由正粘液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局部流行。流感起病急,剧烈头痛、发冷、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乏力、背部和四肢疼痛为主要症状。全身中毒症状很重,呼吸道炎症却很轻。严重病例发生下呼吸道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气管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流感病毒传播快,新亚型出现,几个月内横扫全球。在流感大流行时,造成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机关瘫痪,军队失去战斗力,医院人满为患。在历史上,流感曾发生很多次世界性流行。近百年来,发生过四次很大规模的流行。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病毒变异又有抗原漂流(Antigenicdrift)和抗原突变(Antigenicshift)之分。抗原漂流为血凝素抗原结构微小变异,抗原突变为病毒在自然界进行基因重组。每当新亚型出现时,人群对新病毒缺乏免疫力,往往造成大流行。只有加强流感病毒生态学研究,弄清病毒变异的规律,人类才能制服流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刺激家兔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所引起的加压反应(迷走-加压反应)和侧脑室内注射纳洛酮对家兔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家兔颈迷走神经中枢端而引起的加压反应可为侧脑室注射纳洛酮后而抑制,这提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家兔的迷走-加压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内含甲/乙型流感病毒部分序列的病毒样颗粒,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6个组氨酸插入MS2噬菌体包膜蛋白的β-发夹环结构中,建立通用表达载体D-pET32a-CP-his。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甲/乙流病毒cDNA的部分保守区域,将两种病毒的嵌合体基因序列连接到表达载体,转化BL21细胞。经诱导表达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含有甲/乙型流感病毒部分序列的高浓度和纯度的病毒样颗粒。该病毒样颗粒在4℃和-20℃条件下可稳定保存。本研究构建带有组氨酸纯化标签假病毒的通用表达载体,可以作为以后构建和制备耐RNase的mRNA标准品和质控品的平台;构建的甲/乙型流感嵌合体假病毒可为实验室流感病毒的检测提供新的标准品及质控品。  相似文献   

6.
李凤阁  李海兵 《蛇志》1996,8(4):17-18
给小鼠、家兔、豚鼠等3种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两种蝮蛇抗栓酶,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东北白眉蝮蛇抗栓酶未见神经毒反应,而浙江蝮蛇抗栓酶有神经毒反应,以豚鼠的反应最为敏感,主要表现为箭毒样毒性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B型(RSV-A、RSV-B)和腺病毒(ADV)五种主要上呼吸道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5.0分别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M基因、乙型流感病毒的PB1基因、RSV-A和RSV-B的F基因及ADV的hexon基因设计五对特异性引物,对Mg2+、dNTP、引物浓度及退火温度等进行优化,建立同时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RSV-A、RSV-B和ADV的多重RT-PCR方法,并验证该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结果:所建立的五种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可以同时或者分别扩增甲型、乙型流感病毒、RSV-A、RSV-B及ADV的141bp、635bp、525bp、377b和283bp基因片段,敏感度分别达到770PFU/ml、800PFU/ml、680PFU/ml、970PFU/ml和850PFU/ml,且五种病毒间无交叉反应。结论:所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RSV-A、RSV-B和ADV,为五种病毒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流感高发的季节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儿童是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易感、高危群体。乙型流感病毒虽然抗原变异性较弱,但仍可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因此对于儿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等角度出发对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特点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对乙型流感病毒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了解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特点,为儿童乙型流感的预防及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实验比较了小鼠对表达流感病毒A/NJ/11/76(H1N1)和A/Jap/305/57(H2N2)血凝素基因的痘苗病毒重组株HSW2和VInf1的免疫反应,两株重组病毒经静脉或静脉加鼻腔免疫小鼠后都产生相应血凝抑制抗体;用不同剂量的痘苗病毒重组株HSW2皮内接种家兔也产生相应抗体,且抗体滴度与接种的病毒量成正比关系,但用痘苗病毒野毒株免疫的家兔未测到抗体,这两株痘苗病毒重组株免疫的小鼠,能保护小鼠对流感病毒母株的攻击,HSW2和VInf1的保护指数分别为3.3和3.9个对数,但这两株病毒未能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观察家兔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紧张性高血糖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向家兔侧脑室内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或羧基肽酶 A 的抑制剂 D-苯丙氨酸以分别减弱或加强脑内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作用。结果表明,纳洛酮能使由乙醚或2-脱氧葡萄糖所引起的高血糖反应减弱,而使由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加强并延搁其回复过程。D-苯丙氨酸表现为相反的效应。在已对吗啡形成耐受的家兔,2-脱氧葡萄糖所引起的高血糖反应也呈减弱。这些结果提示,脑内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与紧张性高血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错位双链核糖核酸的热原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错位dsRNA的毒副作用得到降低,因此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抗病毒、抗肿瘤物质。研究中利用家兔实验评价了PolyI:C和PolyI:C12U引起的热原反应。在10mgml、1mgml、005mgml剂量水平PolyI:C12U均未产生发热和其他毒副作用,而PolyI:C实验组均有发热现象,甚至有家兔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发一种快速、简便的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的试剂盒,以用于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甲型流感病毒内部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两种抗甲型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混合液,制成免疫层析试纸。待测样品中的甲型流感病毒首先与胶体金标记抗体结合,后移动至硝酸纤维素上与固定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带。结果GICA试纸条与甲1型和甲3型流感病毒共16种毒株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与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无交叉反应。用三种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毒株的不同浓度标本与美国同类经过FDA批准的产品比较,灵敏度相同。结论GICA试纸条灵敏度能够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并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对甲型流感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能够同时检测常见呼吸道病毒的Array-ELISA方法。方法:未经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在96孔板的微孔中点制成阵列,生物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与待检病毒反应后,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放大反应信号,通过CCD传感器读取反应结果。结果:经过优化后,使用的抗体组合能够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其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1×102、1.3×103、5×103、2.5×103和1.5×104TCID50/m L,各病毒之间未见交叉反应。结论:建立的Array-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以上5种病毒,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较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分离了晚期11k蛋白编码基因的启动子,以痘苗病毒天坛株为载体,构建了双价的重组痘苗病毒。分别在7.5k和11k蛋白基因启动子的控制下,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EB病毒的膜抗原。用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的家兔,同时产生对这两种抗原的抗体。免疫电镜下观察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颗粒。  相似文献   

15.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由甲型、乙型和丙型等流感病毒引起。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可导致季节性流行甚至全球大流行。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是病毒复制、传播和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酶,因而研发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是对抗流感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中国,许多用于清热解毒的中药单独使用或作为中药配方来治疗流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如何从中药中快速分离出活性物质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6.
将乙型脑炎病毒prME及其信号肽基因片段克隆到穿梭载体AcBacmid中,构建重组穿梭载体AcBac-prME。Lipofectine介导其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prME。Western-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电镜观察,证实Ac-prME介导prME在Sf9细胞中高效表达,且形成了病毒样颗粒。小鼠免疫和攻毒试验表明,该病毒样颗粒免疫可以使小鼠获得有效抵抗乙型脑炎病毒强毒株攻击的能力,保护率高达100%,从而为研制基于乙型脑炎病毒样颗粒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继Issacs&Lindenmann二氏发现用灭活的流感病毒处理鸡胚绒毛尿囊膜能产生干扰素以来,已证明若干人类病毒在组织培养系统或动物亦能产生干扰素或类干扰素(病毒抑制物质)。其中包括大病毒(如牛痘病毒)和小病毒(如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含DNA的病毒和含RNA的病毒。这说明病毒引起细胞产生这种抵抗感染发展的物质的性能是很普遍的。然而,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干扰素尚未见有报告。  相似文献   

18.
921143对流感病毒具有胞内免疫性的转基因小鼠〔英〕/A rnheitcr,H.…了Cell(Cambridge)一1990,62(1)一51一61二译自ANI,1991,3(4),3503〕 已产生了在干扰素反应调节片段控制下表达胞内抗流感病毒蛋白M对的转基因小鼠。用流感病毒侵染时,高反应品系小鼠在病毒复制起始位点处产生Mxl蛋白,限制病毒扩散并抗其侵染。低反应品系小鼠,则病毒扩散范围宽,且只能抗大剂量病毒侵染。为了抗低剂量病毒侵染,需同时给小鼠注射干扰素。_匕述结果表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是由侵染病毒剂量与抗病毒寄主因子Mxl浓度间精确的平衡决定的,通过种系转化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正>微小病毒科(PV)是迄今所知最小的一类含DNA病毒。该科中的微小病毒能自身复制并有众多脊椎动物宿主,能引起小哺乳动物的各种疾病。最近又发现它们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本文重点论述PVB19。 PVB19的发现 1975年,Cossart等在常规筛选乙型肝炎抗原(HBAg)时发现几份血清免疫电泳阳性但血凝和放射免疫分析结果阴性。在11份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B19。电子显微镜(EM)可观察到直径20—25nm的圆形病毒颗粒及其碎片,空壳。该抗原的血清学反应不同于HBAg。他们推测这种新的病毒为一传染性病原体,并注意到30%成人血清B19IgG抗体阳性。遗传学和生化学分析证实B19属于PV科。几年以后,二位士兵出现一种短暂发热性疾病,通过EM观察到血清中的PV样颗粒。血清人类微小病毒(HPV)B19抗原阳性。这是症状性HPV感染的首例报告。  相似文献   

20.
将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序列插入痘苗病毒基因组中。该序列受痘苗病毒早期启动子的控制。通过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丧失表达而筛选出的重组体稳定且保留其原有的感染性。用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出HBsAg颗粒,该种颗粒在抗原性、多肽组成、浮密度、沉降速度和大小方面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的血清中的颗粒没有什么区别。用该重组病毒接种的家兔能迅速产生抗HBsAg抗体,这表明它有可能用作免疫人的活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