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兽类学报》2009,29(2):109
2009年 3月27日,我国著名的兽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我国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兽类学报>的名誉主编夏武平先生仙逝,终年91岁.  相似文献   

2.
《兽类学报》2009,29(2)
我国著名的兽类学家、动物生态学家,中国兽类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兽类学报>名誉主编夏武平先生于2009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相似文献   

3.
2018 年5 月19 日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兽类学报》的创始人、中国第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创建者、著名兽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我国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开创者与奠基人夏武平先生诞辰100 周年。夏先生在推动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啮齿动物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武平先生于1981 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创办了《兽类学报》,并任首届理事长和首任主编。《兽类学报》现已成为我国哺乳动物学家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她见证了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和我国兽类学工作者的成长。     夏先生于2009 年仙逝。为了纪念他为中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做出的贡献,《兽类学报》曾设立纪念专栏,并特别刊发了他的最后一篇论文“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在夏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兽类学报》再次特设纪念专栏。这次邀请了《兽类学报》第三和第四届主编、兽类学分会第五届理事长王祖望先生,夏武平先生的同事、助手、《兽类学报》第五和第六届副主编钟文勤先生,《兽类学报》第五届主编、兽类学分会第六和第七届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兽类学分会第八届理事长魏辅文院士,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站长、兽类学报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编赵新全研究员,夏武平先生的学生、《兽类学报》第六届副主编、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副理事长蒋志刚研究员,以及《兽类学报》现任主编、兽类学分会副理事长王德华研究员等撰写纪念文章。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从不同的侧面,缅怀夏先生的为学、为人和为师,重温夏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夏先生是我国动物学和生态学界的楷模,他的思想和精神将勉励后人,继续对我国动物学界和生态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夏武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兽类学家、动物生态学家,中国兽类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是我国兽类学界和动物生态学界,甚或是我国动物学界的一座丰碑。夏先生的学术贡献、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在“夏武平先生生平”和“一代宗师,精神永存”两篇文章中都有精简的介绍(兽类学报,2009,29:109;兽类学报,2009,29:110-111)。夏先生学术思维活跃,学术思想深远,一生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仓鼠亚科小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仓鼠亚科是我国北部最常见的啮齿动物类群之一,数量多而经济关系甚大,为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种类。古北界现在种类共 5属11( 1?)种(Ellerman,1941;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我国境内仓鼠亚科的分类和分布,主要曾由Thomas(1917),Argyropulo(1933),Allen(1940),Ellerman(1941),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等作过较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各地区的兽类调查报告——《东北兽类调查报告》、《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新疆南部的鸟兽》中,也涉及到一部分种和亚种的分类。综合这些文献的报导,国内共有3属10( 2?)种,其中主要分布在西北高原的仓鼠(C.lama,C.alticola,  相似文献   

6.
三种啮齿动物气体代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环境温度是哺乳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哺乳动物能否适应各种环境又取决于动物本身的代谢和体温调节的能力。所以研究哺乳动物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对于了解它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一类恒温动物,所以采用啮齿动物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国外对啮齿动物的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研究,报道颇多,以居住类型而言而:穴居、挖洞型啮齿动物的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研究有分布在热带、温带的种类,也有分布在山区、平原、沙漠干旱地带的种类;地上活动型啮齿动物的这方面研究有分布在平原、山区、沙漠干旱地带、沿海和中湿地区的种类。而同一地区不同居住类型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7.
兽类(哺乳类动物)具有很发达的内骨骼,简称为骨骼。它的形态和构造因动物的种类大小和生活环境而不同。无论是研究兽类的形态、生理、分类、生态或进化等各方面,骨骼标本是最重要和最可靠的资料之一,在动物学教学上,骨骼标本也是最基本的教材。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些兽类骨骼标本制作的方法,以供读者参考之用。 (一)工具和用品刀和剪是制作骨骼标本最基  相似文献   

8.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之兽类骨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研究的经过和半坡遗址的简介西安东郊的半坡,曾经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村落。在这里,人类长期地和自然界艰苦地斗争,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仰韶文化。除了许多文化遗物,将有专刊发表外,还有一批科学上的材料,同样地被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本文所要叙述的兽类骨骼。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张洁 《兽类学报》1984,4(4):265
在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为食物链的主要环节之一,研究鼠类群落结构及作用是评价北京地区环境生态的重要内容。有关鼠类群落的研究,国外已有较多报道(Hafner,1977;Grant和Birney,1979),近年来也引起我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刘季科,1979;钟文勤,1981;周庆强,1982)。而北京地区尚无这方面的报道。 根据我们1982年8月到1983年底在北京地区的调查,兽类区系中啮齿类约占34%,其中约一半种类为不同环境中的主要种类,现将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0月,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在辽宁大连正式成立.分会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兽类学研究网络,组织和团结全国的兽类学工作者,并加强与国际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乃至世界兽类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上,夏武平先生当选为首任理事长.  相似文献   

11.
寒温带牧林交错区生境复杂度对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铗日法对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5个生境梯度中啮齿动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地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大林姬鼠是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地面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啮齿动物的捕获率和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其物种丰富度随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此外,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灌丛区和林-灌交错区内大量的低矮灌丛与萌生丛改善了生境的隐蔽条件与食物资源,为更多物种的共存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使得两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小型啮齿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栖息地的复杂程度有关,但地面植被对小型兽类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力度并不是等同的,对地面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统计生境复杂度或异质性时应考虑不同植被型/生境类型距地面的高度,不同植被型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程度随其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发刊词     
我国近代兽类学的起步并不太晚,本世纪20年代即曾进行过广西瑶山的哺乳类考察,对古兽的研究因受北京猿人工作的推动,发展更快。但经过抗日战争受到很大的破坏,以至解放初期,除古兽类学较有基础外,对现生兽类的研究实际上处于空白状态。解放后31年来却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1950年我改作啮齿动物研究,1952年彭鸿绶先生归队,同时由寿振黄先生开始在中国科学院领导发展兽类学的工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1959年编著1962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是其代表,它总结了解放后第一个十年的兽类学工作,但在十年动乱中,兽类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汪松 《兽类学报》1982,2(2):218
长久以来,国际上没有一本完整的全世界兽类的分类名录。这对兽类专业工作者或与之有关的各方面人员,往往感到十分不便,虽然,有些专类可以通过专著查考,如啮齿目;有些地区可以通过地区性的分类名录查考。如古北界、北美;但毕竟不如有一本综合全世界兽类的分类名录查考方便。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类学家Corbet和Hill合作编篡的这一本世界兽类名录的问世,基本上可以满足各方面一般查考兽类分类及分布之需。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还要说居维叶。他之所以提出"灾变论",根源还是因为坚信物种不会改变,因此他还是拉马克进化论的坚决反对者。而他之所以不能接受生物进化的事实,除了宗教的因素之外,还因为他擅长的解剖学研究——他曾经仔细研究过古埃及留下来的动物木乃伊的骨骼,发现它们与仍然活着的相应物种的骨骼没什么区别,既然这些动物经过了4000多年都没有形态变化,居维叶也就坚信物种永远不会变化了。  相似文献   

15.
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6~7月采用铗夜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海拔2500~4500 m范围内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与其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关系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共捕获19种275只小型兽类,其中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齐氏姬鼠(A.chevrieri)、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和大足鼠(Rattus nitidus)分布的海拔梯度跨度最大,分布范围较广,占据垂直空间生态位宽,是当地小型兽类群落的优势种.19种小型兽类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幅度差异很大,大绒鼠(E.miletu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中麝鼩(C.russula vorax)的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大足鼠、齐氏姬鼠与滇攀鼠(Vernany fulva)、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ati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空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解剖学方法对1只雄性洪氏环企鹅(Spheniscus,humboldti)骨骼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表明:企鹅骨骼结实、沉重不充气;喙长,前端略下弯,颞部呈深凹陷状;肩胛骨及胸骨龙骨突发达;胸椎不愈合;前肢骨骼扁平,特化为鳍状,翼内关节活动性较小,第一掌骨及拇指消失;髌骨发达,跗跖骨短而宽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了洪氏环企鹅对海中潜水、游泳、取食以及陆地直立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流域环境退化对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2006,26(9):3066-307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物的分布区、物候期,繁殖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于2003~2005年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发现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与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青海湖流域气温增幅较为显著,其中以秋、冬两季增温显著,20世纪末青海湖流域的平均气温较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1.26℃.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干燥度呈缓慢的上升趋势.1959年以来,青海湖的水位下降了3.7m,面积减少了313.3 km^2.1976年以来,湖东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356.4 km^2增加到735.9 km^2.同时,沼泽面积从25.08km^2减少到4.73km^2.1949年以来,青海湖流域人口增长了近10倍,建立了由便道、省道、国道和铁路组成的路网,并建立了大面积的围栏草地.由于近代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湿地面积减小,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和水禽的适宜生境变小.湖水退缩后,部分裸露的湖底演变为沙地,随着沙地面积的扩大,沙蜥的适宜生境面积扩大.在研究期间,湿地生境中观察到46种鸟类10种兽类,沙漠生境观察到3种鸟类和19种兽类,在高山草甸生境观察到63种鸟类和36种兽类.在居民地观察到鸟类、兽类分别为16种和6种.不同栖息地中啮齿动物种类差异显著,湖周沙漠啮齿动物种类最少,高山草甸啮齿动物种类最多.一些鸟类从青海湖地区消失了,大型兽类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从青海湖流域消失了,而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藏原羚、原麝的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8.
河南一尤因他兽头骨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型尤因他兽类在北美曾发现过许多头骨和头后骨骼化石。但在亚洲,以往虽有这类动物化石的报道,因材料零星且不完整,而不能确定。河南尤因他兽头骨的发现可以肯定大型尤因他兽类在亚洲的分布,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在中始新世亚洲与北美大陆的哺乳类也有交往。从这里记述的意外尤因他兽来看,卢氏组下部的时代可认为是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四肢骨,结果表明,地下啮齿动物高原鼢鼠的四肢骨比地面种类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对应骨骼粗壮,显示其较强的挖掘能力。与挖掘效率相关的尺骨挖掘动力臂系数,高原鼢鼠为0.3617,而高原鼠兔和根田鼠不到0.17。高原鼢鼠与其他两物种的四肢骨重量分布也明显不同:高原鼢鼠的前肢骨重量超过后肢骨,而高原鼠兔及根田鼠则正好相反;高原鼠兔及根田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最低,而高原鼢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则最高。这些特征反映了地下啮齿动物为了适应地下生活方式,其四肢骨骼系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于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的进化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光  田然  徐士霞 《兽类学报》2021,41(5):591-603
中国兽类物种丰富,且具有150个特有种。本文综述了60年来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的研究进展,内容涵盖系统发育关系重建、遗传多样性评估、种群遗传结构、适应性进化以及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本文重点概述了食肉目(大、小熊猫)、有蹄类、翼手目、灵长目、小型兽类以及海兽类等重要类群的研究进展,为中国兽类的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本文还对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包括运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新型遗传标记和候选基因(调控序列)、结合表观遗传学并借助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方法,以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兽类分类地位、起源以及特异表型产生和独特适应的发育遗传学机制等,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保护生物学的新理念和新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