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穗醋栗种子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黑穗醋栗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中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r-亚麻酸等组成,尚有两种性质不清。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5%,不饱和脂肪酸占72.83%,未知物占3.92%,而r-亚麻酸含量占13.22%,它是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干旱对玉米叶片膜透性及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干旱导致玉米叶片中相对含水量降低,膜透性明显增大。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均导致玉米叶片膜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其中亚麻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脂肪酸作为烟草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对烟草的生长发育及烟叶的品质风格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脂肪酸代谢也被证实参与了烟草抗逆性的形成。烟草种子富含油脂和各类脂肪酸,随着烟草种子发育,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含量不断增加,可作为一类潜在的生物质能源加以开发利用。在烟草叶片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逐渐升高,开花时达到最大,随烟叶成熟衰老而逐渐降低,同时饱和脂肪酸逐渐转变为不饱和脂肪酸。烟叶中、下部叶片脂肪酸含量高于上部烟叶,栅栏组织中高于海绵组织中。此外,基因型以及光照、温度、地理因素、施肥、烘烤方法、机械伤害等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烟叶内脂肪酸的组成、含量及其脂肪酸生物合成和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低温锻炼可显著提高烟叶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烟叶的耐冷性。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烟草中过表达脂酰-ACP去饱和酶、酰基载体蛋白、脂肪酸去饱和酶及脂肪酸脱氢酶等基因可有效提高烟草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强烟草在干旱、高温、强光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下的抗逆性。基于以上结果,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高温胁迫对转反义LeGPAT番茄PS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冷敏感植物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下转反义番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LeGPAT)的番茄叶片膜脂含量、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等的变化,以探讨LeGPAT表达与番茄植株耐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转反义基因株系磷脂酰甘油(PG)的饱和脂肪酸含量(16∶0+16∶1+18∶0)显著高于野生型;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18∶1+18∶2+18∶3)却显著低于野生型.在45℃高温处理过程中,野生型和转反义基因的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Pn)、暗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都显著降低,但野生型番茄降低幅度更大;同时野生型和转反义基因株系的非光化学猝灭(NPQ)及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状态(A+Z)/(V+A+Z)都增加,但反义株系比野生型增加更明显.研究发现,转基因番茄植株LeGPAT的表达被抑制,其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高温胁迫下PSⅡ受到的伤害较轻光化学活性更高,植株抵抗高温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5.
<正>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的头号死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报告,一年有1 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1]。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和中风)的人数将增加至2 330万人[1,2],预计心血管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2]。那么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呢?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英国医学会杂志》(BMJ)上的一篇荟萃分析研究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该研究综合统计了22项队列研究文献后发现,增加膳食中的纤维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柏子仁与侧柏叶的脂肪酸组成.方法:用GC-MS方法对侧柏叶子与种子油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鉴定了柏子仁油中的8种脂肪酸,占脂溶性成分的93.56%;侧柏叶子油中12种脂肪酸,占脂溶性成分的93.39%.柏子仁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十六烷酸(8.11%)、硬脂酸(6.08%);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24.59%)、亚麻酸(59.77%),占脂肪酸的83.14%.侧柏叶子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为十六烷酸(14.70%)、乙酸(3.20%)、十七烷酸(2.50%);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二十二碳四烯酸(40.48%)、亚油酸(10.69%)、亚麻酸(17.62%).结论:柏子仁和侧柏叶均含有合理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结合单不饱和脂肪酸对SD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糖尿病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及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饱和脂肪酸组(S组)、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组(M组)、单不饱和脂肪酸+运动组(ME组),分别观察体重、体脂、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S组体重、体脂均增加(P0.01),血糖、FINS、TG、TC升高(P0.01),visfatin降低(P0.05);与S组相比,M组体重及体脂无明显变化,但ME组体重及体脂相比S组及M组均有降低(P0.05),M组及ME组血糖、FINS下降,TG、TC降低(P0.01),LDL-C的水平下降(P0.01),visfatin的水平升高(P0.01),并且ME组血糖、FINS、TG、TC、LDL-C的水平低于M组(P0.05),而血浆visfatin的水平则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与饱和脂肪酸饮食相比,运动及单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共同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并且变化的机制可能与内脏脂肪素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究不同类型膳食脂肪酸组成比例摄入对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作用,选择南方某医学研究院的志愿门诊病人60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摄入比例分别为1∶1∶1、1∶1.7∶1.2和1∶1.7∶2.3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后,研究对象血脂中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l和载脂蛋白B的变化情况,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健康人体和糖尿病患者的磷脂脂肪酸谱。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健康人体;摄入不同比例膳食脂肪酸后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均明显升高;摄入膳食脂肪酸比例为1∶1.7∶1.2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摄入脂肪酸比例为1∶1.7∶1.2时,载脂蛋白B无明显变化。说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曲线下面积的重要因素,脂肪酸构成比是选择合理糖尿病患者膳食脂肪酸构成比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我(鲵)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O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水分和灰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上升趋势.(鲵)鱼幼鱼短期饥饿胁迫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S0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经过不同时间饥饿后,氨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但S9、S12和S15的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52)℃条件下, 对初始体重为(23.652.82) g的瓦氏黄颡鱼进行30d饥饿处理, 于饥饿第0、第7、第15和第30天取样, 分析了饥饿胁迫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体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饥饿胁迫显著降低了瓦氏黄颡鱼肥满度、脂体比及肝体指数(p0.05). 肌肉脂肪含量也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0.05). 肝脏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 而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p0.05). 此外, 肌肉中的n-6和n-3及肝脏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 而肝脏中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 表明瓦氏黄颡鱼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 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 饥饿胁迫15-30d, 瓦氏黄颡鱼肝脏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及肉碱酰基转运酶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0d)(p0.05), 而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明饥饿胁迫可能会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供能, 降低脂肪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受精卵、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总氨基酸组成在受精卵和卵黄囊仔鱼之间变化明显,但是在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开口仔鱼与其摄食的轮虫的总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关。受精卵、卵黄囊仔鱼、开口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9 mg/g、3.6 mg/g和2.5 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2.3%、3.6%和2.5%。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从受精卵到卵黄囊仔鱼明显下降,但是发育到开口仔鱼含量无显著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而EPA和DHA的含量从卵黄囊仔鱼到开口仔鱼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在早期发育阶段半滑舌鳎主要利用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对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程度大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半滑舌鳎似乎需要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和ARA。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鮸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水分和灰份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上升趋势。鮸鱼幼鱼短期饥饿胁迫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S0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经过不同时间饥饿后,氨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但S9、S12和S15的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病是我国成年人致死的最主要的疾病,而脂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阐述研究揭示脂代谢异常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本期专题主要一方面综合评述了脂蛋白组分与脂质代谢,以及甘氨酸的心血管疾病保护作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并分别展示了国内学者有关于PCSK9/LDLR通路、模拟人apoE结构域的小分子多肽EpK、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联素、LXRα- ABCA1途径和普罗布考等在脂代谢中的作用及相应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让更多的人进一步深入了解脂质代谢以及,了解心血管病发病的复杂机制和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综述中风、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生风险与钠摄入量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并从试验设计、钠摄入量估计方法、膳食影响因素、人群特征等方面分析不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为控制钠摄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渗透胁迫下稻苗中游离脯氨酸累积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杂交稻幼苗经聚乙二醇(PGE4000)渗透胁迫(-0.95MPa)处理,幼苗含水量及相对含水量下降,游离脯氨酸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质膜透性增大。随PEG渗透胁迫时间延长,幼苗膜脂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减少。脯氨酸累积与MDA增长及膜透性加大呈正相关性,与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呈负相关性。讨论了游离脯氨酸累积与细胞透性的相关性,以  相似文献   

16.
抗磷脂综合征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主要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抗磷脂综合征显著增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而抗磷脂抗体所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被认为是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抗磷脂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饥饿和再喂食对泥鳅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立新  蔡勋  陈炜 《生态学杂志》2006,25(1):101-104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在18±0.5℃下,饥饿20 d和恢复喂食8 d的生化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初期,泥鳅鱼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地下降,饥饿15 d后,脂肪的降低量减少并趋于稳定,而蛋白质的含量则进一步显著降低。这表明在饥饿过程中,泥鳅首先动用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源,饥饿至一定程度后则主要利用蛋白质。恢复喂食后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均迅速回升,其中恢复喂食5 d后,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均达到初始水平。水分和灰分在饥饿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恢复后便开始下降;饥饿20 d后,鱼体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有一定的增加和降低,另外n-3系列脂肪酸含量升高,而n-6系列脂肪酸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8.
干旱对玉米叶片细胞透性及膜脂的影响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叶片相对含水量随聚乙二醇(PEG)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复水后它能恢复到对照水平;叶片质膜透性随PEG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依次增大,复水后它能不同程度地恢复;PEG处理时叶片膜脂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复水后膜脂脂肪酸配比与复水前相似。干旱条件下叶片细胞的各类细胞器膜脂脂肪酸配比的变化与叶片总膜脂的变化相似;在轻度干旱条件下的叶绿体Mg~(++)-ATP酶活力低于对照,复水后能迅速恢复到对照水平,中度干旱条件下Mg~(++)-ATP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但复水后均有不周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以索氏提取法为对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萃取韭菜籽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韭菜籽油成分进行分析,NIST 02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SC-CO_2萃取压力为22.25 MPa、温度为40.40℃条件下萃取86.7 min时,萃取得率为17.52%,共分离鉴定出17种物质,其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6.25%)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 9.05%;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69.71%)和油酸(19.53%),占脂肪酸总量的90.50%.采用索氏提取得率为16.50%,共鉴定出10种物质,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7.22%)为主,占总脂肪酸量的9.84%;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69.34%)和油酸(20.12%),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0.16%.另外SC-CO_2萃取韭菜籽油还检出单不饱和脂肪酸7-棕榈烯酸、角鲨烯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20.
20 ℃下贮藏果实的脂氧合酶(LOX) 活性随着后熟进程持续上升,其活性与果实硬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组分比例变化较大,而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组分比例变化很小;0 ℃贮藏果实中的LOX 活性被强烈抑制,果实后熟软化进程被明显延缓,5 种脂肪酸组分比例变化均较平稳;外源乙烯处理显著促进了LOX 活性的增加,加速了果实后熟软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