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鲈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兼论髭鲷属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岗  章群 《动物分类学报》2007,32(4):835-841
通过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子标记,分析了石鲈科7属15种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并通过对部分种类16S rRNA基因片段的RNA二级结构的分析,对髭鲷属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种石鲈科鱼类分为3个类群,石鲈属Haemulon、Xenistius和Anisotremus属组成类群1,矶鲈属和胡椒鲷属组成类群2,髭鲷属组成类群3;在亲缘关系上类群1和类群2较近,它们与类群3相对较远;在遗传差异上,髭鲷属与其它6个属的遗传差异接近甚至超过其与外类群笛鲷科、鲷科和隆头鱼科种类的遗传差异.在NJ和MP系统发育树中,髭鲷属与外类群笛鲷科、鲷科和隆头鱼科种类聚集在一起,石鲈科鱼类未能构成单一分支类群;同时,横带髭鲷为代表的髭鲷属鱼类16S rRNA基因长度74bp的基因片段的RNA二级结构与其余石鲈科种类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因此,研究结果支持将髭鲷属从石鲈科中独立出来形成髭鲷科Haplogeniidae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鳐形总目Batomorpha(下孔总目Hypotremata)的团扇鳐科Platyrhinidae,团扇鳐属Platyrhin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共有2种,我国均产。中国团扇鳐Platyrhina sinensis(Bloch et Schneider),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亦见于马来半岛、中南半岛、朝鲜西南和日本南部沿岸;林氏团扇鳐P.limboonkengi Tang,只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对苯并[a]芘(BaP)富集(15 d)、释放(15d)过程中其鳃和肝胰腺组织的4种毒理学指标的响应.4种毒理学指标分别为7-乙氧基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LPO).设置了0.05 μg/L和0.45 μg/L两个实验组以及海水和丙酮对照组.结果显示,在富集阶段,与海水对照组相比,第1天时0.05 μg/L和0.45μg/L实验组鳃、肝胰腺组织的各毒理指标均显著受到诱导(P<0.05),诱导程度随BaP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后鳃、肝胰腺组织的EROD、GST活性以及鳃组织的SOD活性达到峰值后下降,肝胰腺组织的SOD活性以及鳃、肝胰腺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则持续增加.鳃组织的EROD、GST、SOD活性到达峰值时间早于肝胰腺组织,其活性以及MDA含量也低于肝胰腺组织.在释放阶段,0.45pg/L实验组鳃组织的SOD活性,0.05μ-g/L和0.45 μg/L两个实验组肝胰腺组织的SOD活性均依然显著高于同期海水对照组水平(P<0.05),其余各浓度实验组鳃、肝胰腺组织均能恢复到同期海水对照组水平(P> 0.05).实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的鳃组织对于BaP暴露响应时间比肝胰腺组织更早,但均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对苯并[a]芘(Ba P)富集(15 d)、释放(15 d)过程中其鳃和肝胰腺组织的4种毒理学指标的响应。4种毒理学指标分别为7-乙氧基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LPO)。设置了0.05μg/L和0.45μg/L两个实验组以及海水和丙酮对照组。结果显示,在富集阶段,与海水对照组相比,第1天时0.05μg/L和0.45μg/L实验组鳃、肝胰腺组织的各毒理指标均显著受到诱导(P0.05),诱导程度随Ba P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后鳃、肝胰腺组织的EROD、GST活性以及鳃组织的SOD活性达到峰值后下降,肝胰腺组织的SOD活性以及鳃、肝胰腺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则持续增加。鳃组织的EROD、GST、SOD活性到达峰值时间早于肝胰腺组织,其活性以及MDA含量也低于肝胰腺组织。在释放阶段,0.45μg/L实验组鳃组织的SOD活性,0.05μg/L和0.45μg/L两个实验组肝胰腺组织的SOD活性均依然显著高于同期海水对照组水平(P0.05),其余各浓度实验组鳃、肝胰腺组织均能恢复到同期海水对照组水平(P0.05)。实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的鳃组织对于Ba P暴露响应时间比肝胰腺组织更早,但均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成虫对3种植物的趋向选择性与取食偏好性的关系及其成因。【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和叶面积仪等分别测定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榆树Ulmus parvifolia、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 3种植物的趋向性和取食量,采用GC-MS分析鉴定这3种植物挥发物的成分,观测其对主要成分的嗅觉反应。【结果】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蓖麻的趋向性显著强于对苘麻和榆树的趋向性(P0.05),对苘麻和榆树的趋向程度相当;但对榆树叶片的取食量最大(P0.05),对苘麻和蓖麻叶片的取食量相近,雌虫与雄虫的取食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GC-MS分析鉴定发现,3种植物挥发物主要成分有明显差异。嗅觉反应结果显示,在10μg/μL浓度下,顺-3-己烯基异丁酸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顺-3-己烯基乙酸酯、芳樟醇、苯酚、水杨酸甲酯和β-石竹烯等化合物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力都显著强于对照(正己烷);但3-蒈烯、反-2-壬烯醛和α-水芹烯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力弱于对照,并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榆树、苘麻和蓖麻的趋向选择性不等同于取食偏好性。  相似文献   

6.
李帆  钟俊生 《动物学研究》2007,28(5):539-544
描述分布于浙江省武义县武义江的吻虾虎鱼1新种,定名为武义吻虾虎鱼(Rhinogobius wuyiensis)。该虾虎鱼在头部斑纹上与雀斑吻虾虎鱼(R.lentiginis)相近,但有如下特征可区别于相近种:具眼肩胛骨管及前鳃盖管(vs.无任何感觉管孔);椎骨数10 16=26(vs.27);臀鳍分支鳍条7-9(vs.6-7);头部斑点大小不等且不规则,常呈线状交织(vs.具规则的小圆斑);鳃盖条部内侧无斑点(vs.密布小点)。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髭鲷属鱼类的分类地位,克隆了两种髭鲷属鱼类(横带髭鲷和斜带髭鲷)的线粒体Cyt 6基因全长序列,并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鲈总科6个科29种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髭鲷属与石鲈科的其他5个属的遗传距离超过了科问水平的遗传距离,存在较远的遗传分化.29种鲈总科鱼类分成了两大类群,石鲈科的矶鲈属、仿石鲈属、厚唇椒鲷属、异孔石鲈属和石鲈属的物种聚为一起形成石鲈科的一个独立分支,与亲缘关系较近的鲷科、梅鲷科和笛鲷科形成一个类群;而隶属于石鲈科的髭鲷属与石鲷科及雀鲷科形成另一个类群.髭鲷属与其他石鲈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已经超过了科问的遗传分化水平,而在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分析上髭鲷属仍然隶属于鲈总科.本研究支持将髭鲷属提升为髭鲷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海海樽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生态特征指标和聚集强度测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东海海樽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东海海樽类优势种有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Doliolumsp.、软拟海樽(Dolioettagegenbauri)等4种。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和软拟海樽适温适盐范围较小,属于狭温狭盐性暖水种;Doliolumsp.和小齿海樽属于广温广盐性的暖水种。狭温狭盐性的暖水种往往具有较高的丰度、聚集强度和较低的出现频率,广温广盐性的暖水种则与之相反。冬夏季是两类不同优势种交替的季节。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小齿海樽数量与水文环境因子线性关系不显著,Doliolumsp.丰度与底层温度呈正相关(F=4.17,P=0.042),软拟海樽与底层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F=18.3,P<0.0001)。春季海樽类优势种在东海南部的高丰度区与黑潮表层水对陆架的入侵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一致。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是冬、春、夏3季黑潮暖流指示种,软拟海樽仅是春、夏季黑潮暖流指示种  相似文献   

10.
镧对鲤鱼肾和鳃抗氧化性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条件下采用静水换水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1、2.0和5.0mg·L-1)的LaCl3对鲤鱼肾和鳃抗氧化性和酯酶(EST)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aCl3,实验浓度范围内,处理4个月后,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肾中SOD活性、鳃中过氧化脂质(120)含量及0.01、O.1、5.0mg·L-1组肾中LPO含量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0 mg·L-1组肾中LPO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0.01、0.1mg·L-1组,肾和鳃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值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或P<0.01),5mg·L-1组,肾和鳃P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同工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La3 能导致鲤鱼肾和鳃SOD、EST谱带亮度发生明显变化,鳃和肾EST同工酶原有的一些酶带消失,肾EST同工酶出现一些新的谱带,这种影响因La3 浓度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阿新兰(AB,pH 2.6)和过碘酸雪夫氏(PAS)反应染色方法,对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和日本海马(H.japonicus)鳃组织与消化道中的黏液细胞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染色结果显示:两种海马的鳃组织和消化道中均含有黏液细胞,日本海马的鳃组织中含有Ⅰ型和Ⅳ型黏液细胞,三斑海马的鳃组织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两种海马消化道各部位的黏液细胞类型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日本海马的食道中Ⅰ型细胞最多,而三斑海马的食道中Ⅳ型细胞最多;日本海马的前肠中只含有Ⅰ型细胞,而三斑海马的前肠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其中Ⅰ型细胞含量最多;日本海马的中肠中含有Ⅰ型、Ⅲ型和Ⅳ型细胞,其中Ⅲ型细胞含量最多,而三斑海马中肠中只含有Ⅰ型细胞;日本海马与三斑海马的后肠中都分布有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两者不同的是,日本海马的后肠中Ⅲ型细胞含量最多,三斑海马的后肠中Ⅳ型细胞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2.
大黑鳃金龟属Holotrichia Hope,是我国北方农、林,牧区最重要的为害优势类群,它们种类多、分布广、为害重。在辽宁初步查明有9种,其中最常见的是4种。即: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Bates),远东大黑鳃金龟H.ernesti Reitter,小黑鳃金龟H.picea Waterhouse和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Motschulsky)。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背眼虎鱼亚科中薄氏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boddarti)、青弹涂鱼(Scartelaos histophorus)、新几内亚弹涂鱼(Periophthalmus novaeguineaensis)和点弹涂鱼(P.spilotus)3属4种弹涂鱼鳃参数的测定,比较了各种之间鳃的形态度量学差异。结果表明,4种弹涂鱼的鳃参数(Y)与其体重(W)均符合方程logY=log a+b logW,且各鳃参数与体重的相关性显著(R2=0.50~0.98,P0.05)。等体重的弹涂鱼相比较,青弹涂鱼的总鳃丝数、总鳃丝长(mm)、鳃丝一侧鳃小片数(/mm)、总鳃面积(mm2)和相对鳃面积(mm2/g)均最大,薄氏大弹涂鱼相应鳃参数次之,新几内亚弹涂鱼和点弹涂鱼相应鳃参数较小。弹涂鱼鳃结构的这种梯度退化,表明青弹涂鱼和薄氏大弹涂鱼水生性较强,而新几内亚弹涂鱼和点弹涂鱼陆生性较强。4种弹涂鱼的总鳃丝长和总鳃面积明显小于其他等体重水生鱼类,这与弹涂鱼的两栖生活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4.
鳑鲏鱼类产卵时对河蚌鳃不同位置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燏  刘焕章  沈建忠 《动物学报》2006,52(2):272-278
鰟鮍是鲤科中的一群小型鱼类,在繁殖季节,鱼类产卵于河蚌的鳃腔内,鰟鮍鱼卵在河蚌鳃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不同的鰟鮍鱼类对河蚌不同物种的选择,而对鱼类产卵时在河蚌鳃的上具体位置研究很少。本研究分为野外和室内两部分,野外现场解剖16种河蚌并统计观察鱼卵在鳃上的位置;室内选择六种代表性的淡水河蚌鱼尾楔蚌(Cuneopsispisciculus)、圆顶珠蚌(Unioclouglasiae)、失衡丽蚌(Lamprotulatortuosa)、洞穴丽蚌(L·caveata)、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woodiana)和射线裂脊蚌(Schistodesmuslampreyanus),在分别养殖6d和3d的条件下,观察高体(Rhodeusocellatus)卵寄生在河蚌鳃上具体位置。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在繁殖时有不同的适应策略。在野外条件下鉴定出3种鱼类,短须(Acheilognathusbarbatulus)、越南(A·tonkinensis)和广西副近似种(P·cf·meridianus),它们用其较长的产卵管将鱼卵寄生在河蚌内鳃的前部和中部,而室内属鱼类产卵管短,对河蚌鳃的前、中、后部位置选择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其仔鱼所具有的发达翼状突起可以将其稳固地寄生在河蚌内鳃。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类群为了给其仔鱼提供最大的生存机会而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些结果与鰟鮍和河蚌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是一致的[动物学报52(2):272-278,2006]。  相似文献   

15.
鳙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感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1993年8月到1994年11月,对感染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鳙鳃丝、鳃耙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调查研究表明;鳃丝、鳃耙的感染率范围为0-100%(83.33±25.47%)、(61.13±44.45%),感染强度范围分别为0-109.15(54.89±34.09)、0-125.57(41.18±49.34),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分别为0-97.76(46.94±26.25),0-125.57(40.61±49.71);当鳙体长小于90mm时,鳃丝、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随着其体长的增大而增长;当体长大于90mm时,三项指标随着其体长的增大具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鳃耙的变化规律明显;当体长大于141.7mm时,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都为0;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    相似文献   

16.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nov.)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Li,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vs.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vs.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vs.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vs.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vs.0.8-1.1)。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在三斑海马的鳃和皮肤上发现了海马丽克虫(新种)Licnophora hippocampi sp.nov.,为丽克虫在脊椎动物上的首次发现。虫体小而长,64(50—87)×25(16—31)微米。大核长链状,13(7—19)段,分为3组。小核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长2.1(1.5—3.1)微米。严重感染时可妨碍鳃的气体交换,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淡水浸洗2分钟。  相似文献   

18.
一、属的一般概况 研究历史 吊钟花属Enkianthus是Loureiro〔Fl.Cochinch.1:277(1790)〕根据我国南部的植物标本建立的属,他所建立的种Enk.quinqueflorus是个好种。1848年Griffith描述了从Himalaya采来的Rhodora deflexus,后来(Schneider 1911)才知道是Enk.deflexus。1895年Franchet描述了Enk.chinensis和Enk.brachyphyllus,标本是他自己、Dalavay和Farges在四川和云南采的。1907年E.H.Wilson描述了Enk.pauciflorus和Enk.quinqueflorus var.serrulatus,1911年Schneider将后者提升为种。Wilson的种是他自己采的标本,以及Henry从四川和云南采集的标本。1911年Leveille描述了四个种,但经研究后,这些种都是不可靠的。1919年Craib发表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作者对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的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真菌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文报道8个种,其中椭圆散斑壳(L.ellipticum Y.R.Lin)是新种,喜马拉雅散斑壳(L.himalayense P.F.Cannon & Minter)和库曼散斑壳(L.kumaunicum Minter &M.P.Sharma)为我国新记录种,南方散斑壳(L.australe Dearn.)等5种为国内已记载种。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对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记述。另外,记载了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肠呼吸抑制胁迫对气呼吸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和肠道呼吸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生理反馈调节机制,本文选取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n=60)进行肠呼吸抑制胁迫实验。分别对实验组(肠呼吸抑制,n=30)与空白对照组(n=30)的大鳞副泥鳅饲养驯化2周,测定其整体静止代谢率、呼吸频率、鳃和肠道各段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NK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肠呼吸抑制胁迫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鳞副泥鳅整体静止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呼吸频率显著加快(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后肠琥珀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显著降低(P0.05)。同时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后肠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大鳞副泥鳅鳃和前中肠的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后肠则有显著性升高(P0.05)。当大鳞副泥鳅肠呼吸受到抑制时,会加强其鳃部有氧呼吸代谢,弥补肠呼吸缺失部分,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而气呼吸的后肠会有一定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