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记述的中生代淡水软动物化石包括山东、陕西、甘肃三处材料。山东的标本是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修理莱阳恐龙化石时,由恐龙骨骼堆中修出的;西北的材料是石油管理总局各野外地质队1952年在陕西北部及甘肃潮水盆地所采。西北的材料较多,除淡水腹足类及斧足类外,尚有许多鱼类、昆虫及甲殼类化石在一起发现话阒猩舐较喑粱牡夭隳?淡水斧足类及腹足类常是最易被找到的化石,并且保存也常较完整,对地层层位的确定和沉积环境的了解上都很  相似文献   

2.
辽宁阜新的肉食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近收到几块显然是属于肉食恐龙的骨骼化石。这几块化石是田景瑞等同志在辽宁阜新矿区,东梁车站北,吐呼鲁村小土窑的煤层中采到的。根据已有的记载,在中国境内,在煤层里采到的脊椎动物化石为数不多。这次所发现的几块肉食恐龙的骨骼化石,虽然都很破碎,不能作种的鉴定,但是给我们提示了在我国分布很广的煤层中,找到更多更好的脊椎动物化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恐龙化石中蛋白质的研究孙家明译由分子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组已经查明一种保存在恐龙骨骼中的蛋白质,打开了利用古代分子帮助区分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可能性。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在数百万年前的材料中找到的蛋白质不可靠,因为这样的有机分子通常很快...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5.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7.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郊区那龙乡大石村西部的一条小溪岸边发现恐龙(Dinosaurs)化石。最近,广西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工作者多次前往调查,采集到脊椎骨、肢骨和肋骨等一批。脊椎骨的椎体直径达167毫米,椎体双凹型,较扁。恐龙骨骼的骨松质全被方解石等矿物质填充,石化很深。这是南宁市郊首次发现恐龙化石,这一恐龙化石地点早在六十年代末期兴修水利时就被发现了,当时挖出了大批骨骼化  相似文献   

9.
吕君昌  黄东  何建平 《化石》2005,(3):38-38
2005年4月9日至4月11日,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及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协办的“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河源市举行,会期3天。这是河源市首次举办国际性恐龙学术研讨会。自1996年在河源市城南南湖山庄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来,在河源市政府、博物馆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拯救发掘和征集了万枚以上恐龙蛋化石,并于去年11月成功地申报了“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世界第一”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加上1999年以来,发现四个恐龙骨骼化石点,初步修理出8具窃蛋龙化石,和一件未研究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10.
1975年三月,自贡市自流井区红旗公社会溪六队的社员,在改田改土中,发现古脊椎动物骨髂化石。我馆在该队社员的配合下,进行了发掘和清理。清理出的化石有:颈椎、肋骨、尾椎、坐骨、耻骨、肱骨、趾骨等。经鉴定,是一较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这具恐龙骨骼化石保存在棕紫色砂质泥岩中,含化石层位属侏罗系重庆群的上沙溪庙组。这一发现,为研究自贡盐卤、天然气、石油的成因及自贡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向广大群众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动的“天命观”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1.
1922年,在蒙古的沙巴拉克乌苏地区发现带有恐龙胚胎的蛋化石,这一消息曾轰动世界,许多人将这一发现视为天下奇闻。于是,恐龙蛋化石就一跃而成为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中的珍品。许多单位为了拥有蛋标本甚至不惜重金购买。  相似文献   

12.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琥珀是一种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天然树脂化石,亦是一种有机宝石。琥珀在全球范围分布较广,尤其在欧洲的波罗的海、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的缅甸等区域有着大量的发现。全球各地琥珀中,昆虫包裹体最为常见,脊椎动物包裹体数量较少。但相对保存于沉积岩中的传统脊椎动物化石来说,保存于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包裹体可以额外提供生物体的软组织、原始死亡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且可以保存比传统骨骼化石更直观、立体、精细的生物形态学信息,为研究生物演化、恢复古环境、古生态和古行为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主要总结了来自全球各琥珀产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各种脊椎动物包裹体,包括了非鸟恐龙、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演化信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山西榆社一蛙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内所记述的材料系1955—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队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发掘时采集的,在同层位中还有大量的鱼化石,已由刘宪亭、苏德造研究。这部分两栖类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经笔者观察系属于蛙属(Rana)一新种,这不但代表蛙化石在山西省的初次发现,而在地史分布上也很有意义,故记述于此。本文在完成过程中,承刘宪亭先生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成都医学院刘承钊教授惠赠有  相似文献   

15.
恐龙化石的研究是古脊椎动物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近30年来发展较快。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很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鸟蛋型蛋壳,蜂窝型蛋壳和网型蛋壳等3个结构形态。恐龙蛋壳结构的演化是有方向的,即在白垩纪这段时间内,它们各自沿着3个方向演化发展,恐龙最后的绝灭可能与其繁殖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根据中国发现的材料及其研究成果,简略介绍恐龙蛋的一般性质及其古生物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根据自贡市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职工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发现的化石线索,重庆市博物馆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从1974年3月开始,进行了三个月的发掘工作,共获得106箱化石。此批化石系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兽脚类和剑龙的部分化石。蜥脚类有二具长约15米左右较完整的个体。剑龙有部分牙和牙床、椎骨、肢骨、骨板和尾刺等,此外还发现少见的肉食性恐龙的幼体,在这批化石中还有上述几类恐龙的牙齿300多颗,材料比较丰富。为了及时修复、整理、研究这批重要化石材料,重庆市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相似文献   

17.
王烁 《化石》2003,(3):17-18
在博物馆里展出的很多恐龙化石已被大家所熟悉 ,但恐龙足印化石却鲜为人知 ,这是因为恐龙足印化石的形成过程复杂 ,形成条件极为苛刻。爬行动物足印化石同其它足印化石一样是动物的遗迹 ,这就区别于骨骼等实体化石。实体化石可经受一定的风吹雨淋 ,而足印化石则很容易受到地表侵蚀而消失。所以 ,足印化石的形成一般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 )要有适于脚印形成的地方。大多数的足印都保留在泥质或沙质岩石上 ,这就意味着足印形成在含水丰富松软适当的地带。一般来讲 ,松软的湖岸或海岸是形成足印的理想场所。 (二 )需要有适当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磊 《化石》2001,10(1):27-28
山东莱阳是世界发现恐龙化石最早而又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23年,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就曾在莱阳的将军顶一带发现比较完整的谭氏龙,以后王恒升、周明镇、杨钟健等在这里采集过化石,其研究结果已在著名刊物上发表。尤其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西北沟挖掘出举世闻名的“青岛棘鼻恐龙”化石以后,对莱阳恐龙的研究达到了高峰,丰富多彩的化石,使专家学者兴奋不已,被誉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的杨钟健先生在仅仅对莱阳蛋化石进行研究之后,便向世人宣称“莱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蛋化石最丰富的一个区域(古生物学报1954年12月第三卷第四期)。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兽头类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秋间新疆地质翻查所李逢源同志来京参加1951年召集的地质会议,带来一包化石,让我鉴定。这化石是李同志未参加新疆地质调查所工作之前收集的,他同意把这些化石送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作为研究材料。经过初步鉴定工作,作者觉得这些化石十分重要。因为大部分材料属于一个头骨,并且无疑地可归于兽孔类的兽头类一亚目。这一类的化石,一向仅在南非洲的喀鲁系发现过,从未见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因之,我们的发现,无论从地层方面看或是古生物方面看,都是极有价值的。而且这个头骨除了后部损坏外,保存得十分完好,使得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