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14年至2015年对厦门地区蚜虫虫霉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共鉴定出6种虫霉目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新蚜虫疠霉和普朗肯虫霉是春季蔬菜蚜虫种群中发生、流行的最重要病原真菌,夏季未观察到虫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近藤虫疠霉和伊萨卡虫瘴霉的18SrRNA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登录号分别为AF351133和AF351134),并于GenBank中的新蚜虫疠霉相应序列(登录号AF052405)进行比较。近藤虫疠霉有43个碱基差异,而伊萨卡虫瘴霉仅有38个碱基差异。这证明近藤虫疠霉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存在是合理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近藤虫疠霉和伊萨卡虫瘴霉的亲缘关系比它和新蚜虫疠霉更近。这对Humber的新系统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3.
黄勃  李振刚等 《菌物系统》2001,20(3):373-377
对近藤虫疠霉和伊萨卡虫瘴霉的18SrRNA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登录号分别为AF351133和AF351134),并于GenBank中的新蚜虫疠霉相应序列(登录号AF052405)进行比较,近藤虫疠霉有43个碱基差异,而伊萨卡虫瘴霉仅有38个碱基差异,这证明近藤虫疠霉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存在是合理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近藤虫疠霉和伊萨卡虫瘴霉的亲缘关系比它和新蚜虫疠霉更近,这时Humber的新系统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虫疫霉属2个新种及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北虫疫霉(Eryniaborea Fan et Li sp.nov.)发生于西北及东北地区的丽蝇成虫体上,菜叶蜂虫疫霉(Eryniaathaliae Li et Fan sp.nov)发生于陕西杨陵的黄翅菜叶蜂幼虫;新记录种近藤虫疫霉(Erynia kondoiensis Milner)发生于福州的烟蚜虫体上。本文详细描述了新种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飞虱虫疠霉 (Pandoradelphacis)与其它几种常见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新蚜虫疠霉(P .neoaphidis)、安徽虫瘟霉 (Zoothphoraanhuiensis)和根虫瘟霉 (Z .radicans)对桃蚜 (Myzuspersicae)毒力 ,证实了该菌的杀蚜应用潜力。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分析表明 ,飞虱虫疠霉杀蚜的各项毒力指标与其它几种虫霉相似或略高 ,但杀蚜速率更快。同时对培养性状、产孢特性和生长适温等的比较研究发现 ,该菌具有易发酵生产、产孢能力强和温度生长范围宽等特点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望研制开发成杀蚜真菌制剂的病原菌。此外 ,根据虫霉孢子主动弹射的生物学特性 ,提出了该菌的适用剂型 ,并对它们的流行学特性及其在设栽培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一个新种和3个新记录种。新种叶蝉虫疫霉(Erynia cicadellisLi et Fan sp.nov.)是我国南方稻叶蝉虫霉流行病的病原之一,与近缘种飞虱虫疫霉[E.Deiphaeis (Heri) Humber et Ben-Ze’ev] 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孢子较大,且不具有假根。蚜虫疫霉[E. aphidis (Hoffm.) Humber et Ben-Ze'ev]系世界不常见种,国内首次在陕西岚皋及福州的桃蚜上记录;飞虱虫疫霉和佩氏虫疫霉[E.Petchii Ben-Ze'ev et Kenneth)皆系南方褐稻虱虫霉流行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素对安徽虫瘟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虫瘟霉是目前仅发现于我国的重要蚜虫病原真菌,对桃蚜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研究了温度和紫外光对安徽虫瘟等固体培养性状及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徽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植物油对虫霉菌液体培养与保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谦  冯明光 《菌物学报》2001,20(1):79-86
在萨氏营养液(SDB)中加入用 0.1%蔗糖脂肪酸酯-15(SE15)乳化的0.50%芝麻油,可使在SDB中生长慢而结块的新蚜虫疠霉、安徽虫瘟霉、飞虱虫疠毒和根虫瘟霉等四种虫霉的五个菌株形成均匀分散的菌丝体和能稳定转接的菌液。在SDB中加入乳化芝麻油 ( 0.25%~1.5%)、菜籽油( 0.50%~1.5%)和色拉油( 80%花生油和 20%菜籽油,0.75%~1.5%),能明显提高新蚜虫疠霉F98018的生物量;而在SDB中加入0.50%乳化芝麻油,可使液培菌丝产孢量增加近一倍;在SDB中加入的三种植物油(0.75%),在F98018生长4d后,含量分别下降了85%~94%,但其中脂肪酸相对组成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生长能充分利用植物油中各脂肪酸。用萨氏培养基( SDAY)、加入 0.50%乳化芝麻油的 SDAY( OS-SDAY)和牛奶蛋黄培养基(SEMA)培养安徽虫瘟霉F97028和新蚜虫疠霉F98028,两菌株在SEMA上生长最快;在OS-SDAY以较慢速度正常生长;而在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在3℃下来保存上述四种虫霉的七个菌株,在OS-SDAY上?  相似文献   

9.
块状耳霉的分离、鉴定、培养和寄主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自感染真菌的扁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虫尸上分离到一株虫毒菌,经鉴定是耳霉属的块状耳霉(couidiobolus thromboides Drechsler)。该菌易于分离和培养,在培养基上可形成大量休眠孢子,休眠孢子容易萌发,六天中萌发率达53%。经试验该种虫霉可以感染多种蚜虫,是一种有希望制成杀蚜菌剂的真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982年从危害萝卜的菜缢管蚜罹病虫体上分离到的毒力虫霉(Entomophthora virulenta),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分生孢于在0—5℃下可存活10个月以上。在pH6.5温度27℃条件下,休眠孢子发芽率可达94%以上。毒力虫霉的代谢产物对蚜虫、叶螨有较强的触杀作用,田间小区防治棉蚜效果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植物油对虫霉菌液体培养与保存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1,20(1):79-86
在萨氏营养液(SDB)中加入用0.1%蔗糖脂肪酸酯-15(SE15)乳化的0.50%芝麻油,可使在SDB中生长慢而结块的新蚜虫疠霉、飞虱虫疠霉和根虫瘟霉等四种虫霉的五个菌株形成均匀分散的菌丝体和能稳定转接的菌液。在SDB中加入乳化芝麻油(0.25%-1.5%)、菜籽油(0.50%-1.5%)和色拉油(80%花生油和20%菜籽油,0.75%-1.5%),能明显提高新蚜虫疠霉F98018的生物量;而在SDB中加入0.50%乳化芝麻油,可使液培菌丝产孢量增加近一倍;在SDB中加入的三种植物油(0.75%),在F98018生长4d后,含量分别下降了85%-94%,但其中脂肪酸相对组成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生长能充分利用植物油中各脂肪酸。用萨氏培养基(SDAY)、加入0.50%乳化芝麻油的SDAY(OSSDAY)和牛奶蛋黄培养基(SEMA)培养安徽虫瘟霉F97028和新蚜虫疠霉F98028,两菌株在SEMA上生长最快;在OS-SDAY以较慢速度正常生长;而在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在3℃下来保上述四种虫霉的七个菌株,在OS-SDAY上,所有菌株在9个月后仍保持活性,而在SEMA上有五个菌株死亡;同时比较F97028和F98028在用OS-SDAY保存前后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无退化产生。  相似文献   

12.
麦蚜虫霉流行病的初始侵染源及传播途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  冯明光 《中国科学C辑》2003,33(5):414-420
在河南省原阳县麦区于2002年4~5月期间自空中诱捕到迁飞性有翅麦蚜共1092头, 其中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415头,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642头, 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22头,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13头. 每日诱获的有翅蚜带回室内在试管麦苗上单头饲养7 d, 共发病死亡341头(麦长管蚜224头, 禾谷缢管蚜106头, 麦二叉蚜3头, 麦无网长管蚜8头), 全部在饲养的前5天死亡, 其中前3天的死亡占78.9%, 有翅蚜的总带菌率为31.2%. 病死有翅蚜经逐头镜检确认病因, 全系虫霉感染所致, 其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占84.6%, 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占5.5%, 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占9.9%, 另有4例为新蚜虫疠霉和暗孢耳霉的复合感染. 基于迁飞性有翅麦蚜高比例带菌和田间麦蚜虫霉流行病的调查资料, 可以认为麦蚜的虫霉流行病可能主要借有翅蚜的迁飞定殖而异地传播, 并讨论了这种传播方式对蚜虫流行病研究与利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虫霉目真菌是害虫的一类重要病原菌。迄今已记载160多种,多为昆虫病原。据初步统计,约41种侵染同翅目昆虫,其中21种侵染蚜虫;约37种侵染双翅目,其中16种侵染蝇类;约19种侵染鳞翅目,13种侵染鞘翅目。由此  相似文献   

14.
陈名君  林俨  黄勃 《菌物学报》2019,38(10):1653-1660
根虫瘟霉是最常见的一种虫霉,寄主广泛,世界广布。目前有学者认为该种是个复合种。本研究对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的根虫瘟霉及其近缘类群总计19个菌株,进行3个靶位点(ITS、LSU rDNA、RPB2)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根虫瘟霉ITS长度较为保守性,介于1 321-1 324bp之间,而所研究的虫霉亚门的其他类群的长度范围较大,为556-1 654bp。本研究确认根虫瘟霉是单系种,同时西虫瘟霉、矛孢虫瘟霉和英吉利虫瘟霉具有明确种的分类地位。鬼笔状虫瘟霉种应该被视为西虫瘟霉的异名。  相似文献   

15.
李伟  甘雅玲  盛承发 《昆虫学报》2007,50(2):202-206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 (Remaudière & Hennebert) Humber初生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后孢子萌发、入侵以及菌体突破虫体的整个侵染过程。结果表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初生分生孢子在3~5 h后即有60%以上的萌发率,萌发的孢子形成芽管或产生球形或棍棒状的附着胞;12 h后大部分孢子均已萌发,并成功入侵寄主虫体;接种60 h后,呈掌状分枝的假根首先从桃蚜胸部的腹面突破虫体长出体外,明显区别于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 (Remaudière & Hennebert) Humber假根突破虫体的位置;假囊状体不多见,且仅分布于蚜虫身体两侧,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努利虫疠霉产孢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的生物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陈梦姣  解廷娜  陈春 《菌物学报》2019,38(3):372-380
光在调控真菌的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光照对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产孢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波长光源(蓝光、绿光、白光、红光、黄光)和无光黑暗条件对新蚜虫疠霉分生孢子弹射能力的影响,通过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对新蚜虫疠霉的蓝光受体蛋白基因pnwc-1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对蓝光光源不同照射时长下pnwc-1的表达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蓝色光源(波长460–465nm)照射后的新蚜虫疠霉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波长光源,排序为:蓝光>绿光>白光>红光>黄光>无光。另外,分析克隆获得的全长为2 423bp的pnwc-1基因发现,其编码的蛋白具有蓝光受体蛋白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比对结果显示新蚜虫疠霉与接合菌门真菌归为一类但相对独立。qRT-PCR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照射时长增加,蓝光处理能显著提高pnwc-1的表达量,而且pnwc-1的相对表达量与累积产孢量存在正相关(R2=0.9798)。本研究为后续蓝光及其受体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并促进以新蚜虫疠霉为代表的虫霉目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金武  董志超  陈春 《菌物学报》2021,40(10):2833-2842
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是虫霉菌亚门Entomophthoromycotina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的代表菌,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蚜科专化性病原真菌。其主动弹射分生孢子的能力是引发高强度流行病控制蚜虫种群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以新蚜虫疠霉菌丝制备的弹孢胶囊(模拟感病蚜尸)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对其在蓝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和分生孢子弹射距离进行了测量;同时利用高速显微摄像技术对弹孢胶囊的分生孢子弹射进行了拍摄观察和软件视频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分析图像视频并进行了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菌丝胶囊经蓝光照射处理后弹射出来的分生孢子数量和孢子弹射速度均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下的处理(P<0.05);分析高速显微拍摄视频计算所得的孢子弹射初始速度从114mm/s到2.07m/s不等,速度在弹射后期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急速下降;采用Stokes模型进行预测的结果显示其分生孢子的弹射路径与实际路径拟合度较高(R2=0.8941)。综上,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新蚜虫疠霉弹射相关的流行扩散模型和生物学适态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不同虫态间的集团内捕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是控制蚜虫重要的广谱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明确这些昆虫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观察了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各虫态(蛹除外)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设置30个虫态(虫龄)组合处理,于温室盆栽棉花(无蚜虫)上接种等量的试虫,观察24 h后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当参与双方的虫态不同时,晚期虫态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早期虫态;当参与双方的幼虫龄期不同时,高龄幼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低龄幼虫;成虫对卵、1龄和4龄幼虫的捕食程度随虫龄增大而呈抛物线增大,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当参与双方的虫态(龄)相同时,多异瓢虫成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七星瓢虫,但大于大草蛉成虫;多异瓢虫幼虫(1龄和4龄)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大草蛉,而与七星瓢虫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在没有集团外猎物(蚜虫)存在的情况下,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只在参与者的虫态或虫龄不同时取决于发育阶段,而当参与者虫态或虫龄相同时,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探讨努利虫疠霉Pandoranouryi(Remaudi埁re&Hennebert)H櫣mber在田间蚜虫种群中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对感菌虫尸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水琼脂培养平板上感染努利虫疠霉的桃蚜虫尸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产生大量的初生分生孢子,在30℃下,仅弹射极少量孢子。8℃下,孢子弹射可以持续120h,当温度高于15℃,大部分的孢子会在48h内完成弹射。相对湿度小于95%,虫尸停止产孢。20℃下,光照条件不会影响虫尸弹射孢子的总量。在8℃和30℃时,24h后处于水琼脂培养平板上的孢子萌发率分别为45.23%和61.74%,显著低于15~25℃温度范围内的孢子萌发率(95%以上)。处于叶片上的真菌孢子,当相对湿度大于74%时出现萌发,但在盖玻片的表面,当湿度低于100%时未发现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0.
虫霉真菌是低等真菌的重要成员,目前包含280余种,多为节肢动物的专性寄生真菌,少数腐生于土壤和枯枝落叶。本文在Humber发表的虫霉真菌分类框架上,结合近期发表的虫霉真菌分类单元,对该类真菌分类系统名录进行更新,介绍了1门、3纲、3目、10科和25属的分类学特征,并对当前虫霉真菌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