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粒的简介     
<正> 一、细菌染色体 原核细胞如一般称为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虽然有核样物质存在,但不象真核细胞(高等生物细胞)那样,在核与细胞质之间存在着清楚的核膜。另外,真核细胞在分裂时,出现由DNA遗传基因凝缩而形成的具有特殊结构的染色体。而原核细胞则看不到类似结构。但在原核细胞中可以看到链状排列的基因连锁,如大肠菌、沙门氏菌、枯草菌等就存在着单一的环状连锁。近来,随着核酸技术的发展,已证明这种DNA是一个环状分子。遗传基因的排列和DNA的构造相对应。在真核细胞的形态学研究中,已经发现了遗传基因的排列与染色体横的构造相对应。因此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部水 《遗传》1979,1(6):6-9
染色质是细胞形态学名词,指真核细胞有 丝分裂间期核内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相 当于生物化学上的核内DNA和蛋白质的复合 体。间期的染色质在有丝分裂时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到有丝分裂间期又变为染色质。因此染 色质和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运 动形态。  相似文献   

3.
李汝祺 《遗传》1983,5(6):1-4
人们对细胞分裂的认识,开始时只看到它 有,I接分裂”与“间接分裂”。直接分裂的例子 再没有比原生动物纤毛虫的大核(营养核)的分 裂为最典型的了。间接分裂后改称为有丝分 裂,因为这种分裂总伴随着纺锤休的形成,而 纺锤体上的微管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固定后 的切片标本都呈显为丝线状,由此这种分裂就 被称为有丝分裂。在某些特定的纺锤体内微管 束的支配下,细胞核膜逐渐消失,使核内形成的 染色体和其他产物与细胞质的物质直接得到接 触,这一过程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宝灵曼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端粒酶PCR ELISA,它能对培养细胞或其他生物样品的细胞提取物中的端粒酶活性作高度灵敏的定性检测。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DNA-蛋白质结构,端粒DNA的特点是含有大量串连重复并富含G的重复序列,这些序列在进化中是高度保守的。端粒被认为可以阻止基因组DNA被降解或发生有害的重组,如:末端融合、重排、染色体易位和染色体缺失。由于DNA聚合酶不能复制线性DNA的最末端,所以在普通的体细胞中,端粒的末端会随周期性的复制被逐渐的缩短;这种现象在体内、体外均已被证实,并看来与高等真核生物中正常体细胞的增生受到限制相关,亦似乎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mitotic clock”;参看Greider and Blackburn,  相似文献   

5.
李靖炎 《动物学研究》1996,17(3):275-286
分析了可能用作研究原始性细胞核的模型的涡鞭毛虫与双滴虫核,发现实际上只有后者是适用的。以蓝氏贾第虫(Giaridia lamblia)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核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其核中确实还没有核仁;核被膜上有天然的缺口;但核内已经有了核骨架及5种组蛋白。比较的免疫印迹检查表明,在检查到的各种原生生物中,蓝氏贾第虫的着丝粒/动粒蛋白最接近于原细菌的相应蛋白。有人怀疑蓝氏贾第虫缺少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等原始性特征实际上不过是由于过寄生生活所致。本文针对这种怀疑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其实所有过自由生活的双滴虫类都没有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看来也全都没有核仁,核被膜全都有缺口。依据上述的发现,对真核细胞发生之初原始性细胞核的特性进行了推断,进而对细胞核的整个起源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体内就已经有了核骨架;多个类核体的DNA结合在其上而构成了核区。我们关于组蛋白的分子进化研究表明,核小体组蛋白的共同祖先在极早的时候就已经分化成了4种。因此可以相信,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很早就有了4种核小体组蛋白和核小体。本文着重分析了染色体的起源过程并进一步发展了过去已经提出的核被膜起源于原始性内质网的学说(李靖炎,1979),并分析论述了原始性细胞核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核糖体     
陆学军 《生物学通报》1993,28(11):14-15
核糖体是存在于所有细胞细胞质中的微小颗粒,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有核糖体存在。它是活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的形态与结构核糖体为球形或椭园形的小体(210~220A×290~300A)。细菌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的形状相似,细胞器核糖体的形状尚未确定。每个核糖体均由一大一小的两个亚基组成。细菌核糖  相似文献   

7.
茅一萍  蒋清  王世滚 《遗传》1982,4(4):15-16
染色体组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是连续存在 的。但在光镜下观察,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间 期核仅能见到网状的结构— 染色质,只有当 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才出现凝聚和盘绕成棒状 的染色体。然而,运用体细胞融合技术使有丝 分裂的细胞和间期细胞相融合,将会导致间期 核的染色质凝聚为染色体样的结构。1970年 Johnson和Ra。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熟前染色体 凝聚(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简称 PCC[5]。这种类似染色体的结构被称为成熟前 凝聚的染色体(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 亦简称为PCC, PCC技术可使我们用光镜直 接观察间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细胞的起源     
作者从19世纪“细胞学说”提出后,纵观细胞学的研究,阐述了真核细胞的进化和起源问题。对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染色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作了概括的论述,说明真核生物的祖先与古代嗜高温、嗜硫的原细菌关系密切,但真核生物不可能来自真细菌类。  相似文献   

9.
梁凤霞 《生物学通报》1991,(10):16-16,8
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显著的细胞结构是核仁。在光学显微镜下,核仁通常呈均质而致密的球体;在电子显微镜下,核仁主要分为三个区,即.1)颗粒区,含有核糖体前体颗粒;2)致密的丝状区即纤维区,包含有正在转录的RNA分子;3)浅染色区,或称为核仁内染色质,该区包含有从染色体核仁组织者区来的DNA,其中含有rRNA基因。因而,从成份上说,核仁是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装配核糖体亚单位。  相似文献   

10.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erase, PARP)是存在于多数真核细胞中的一个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酶,它可催化组蛋白H1等重要核蛋白及它自身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作用.细胞受到外界损伤因子作用时, DNA发生链断裂,PARP结合到DNA断裂口,其催化活性被激活,修饰受体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这种性质使PARP有可能作为细胞内的分子感受器和传感器,启动细胞内对损伤作出反应的信号传导机制,从而根据细胞受损程度决定细胞的命运:修复或是死亡.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     
在真核细胞中,作为重要遗传物质的DNA分子,过去一直被认为只存在于细胞核中,从而把细胞核看成是唯一的遗传控制中心。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细胞质中某些  相似文献   

12.
DNA的核骨架结合序列(MARs)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骨架结合序列(Matrix-associated Reg-ions,MARs)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质中的一段与核骨架特异性结合的DNA序列。它常常位于基因的侧翼区内,与一些调控因子相邻;序列具有A-T丰富的特点,而且常常含有拓扑异构酶Ⅱ的酶切位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ARs参与了细胞的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染色质的组装,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因此,MARs被认为是一种决定染色质结构性和功能性区域的新的顺式调控因子。本文对MARs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核骨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分级抽提,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在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的细胞核内显示出了一个纤维网络结构。此网络结构不溶于CSK液和可抽去微管与微丝的溶液,不被DNase所酶解和热三氯醋酸所抽提,因而是一个非DNA性质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它的一系列形态结构特征——整个呈网络形态,纤维的粗细为2.8—24nm,与细胞质内的中间纤维有广泛的连接,含有少量对维持其结构完整性所必需的RNA成分等,都十分相似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骨架结构,但所显示的核纤层为一层不均匀、不连续的结构,这有别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纤层。 本工作首次证实了特殊涡鞭毛虫——尖尾藻已进化产生了核骨架结构,且与典型真核细胞的核骨架在形态结构上已很接近。  相似文献   

14.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TheMoleculBasicofSomaclonalVariationinPlantsZhangChunyiYangHanmin(BiologyDepartmentof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近年来,随着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断发现在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变异,其中有些是可以遗传的,这种可遗传的变异被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39].变异的发生有其遗传学基础,具体表现在显微水平上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与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突变、碱基修饰、基因扩增或丢失、基因重排以及转座因子的激活而影响核及细胞质基因的表达等等.目前,人们在已经积累的大量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可能用作研究原始性细胞核的模型的涡鞭毛虫与双滴虫核,发现实际上只有后者是适用的。以蓝氏贾第虫(Giaridialamblia)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对其核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其核中确实还没有核仁;核被膜上有天然的缺口;但核内已经有了核骨架及5种组蛋白。比较的免疫印迹检查表明,在检查到的各种原生生物中,蓝氏贾第虫的着丝粒/动粒蛋白最接近于原细菌的相应蛋白。有人怀疑蓝氏贾第虫缺少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等原始性特征实际上不过是由于过寄生生活所致。本文针对这种怀疑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其实所有过自由生活的双滴虫类都没有线粒体及典型高尔基氏器,看来也全都没有核仁,核被膜全都有缺口。依据上述的发现,对真核细胞发生之初原始性细胞核的特性进行了推断,进而对细胞核的整个起源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体内就已经有了核骨架;多个类核体的DNA结合在其上而构成了核区。我们关于组蛋白的分子进化研究表明,核小体组蛋白的共同祖先在极早的时候就已经分化成了4种。因此可以相信,真核细胞的原细菌祖先很早就有了4种核小体组蛋白和核小体。本文着重分析了染色体的起源过程并进一步发展了过去已经提出的核被膜起源于原始性内质网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染色质是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存在形式。染色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在细胞分裂期凝缩而在间期松散(成为弥散状)的称为常染色质;在所有时期一直凝缩着的称为异染色质。实际上异染色质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凝缩状态,最晚进行复制的异染色质,这类异染色质不含有结构基因,没有什么“功能”,称之结构异染色质;另一类则是在有些细胞或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和生理条件下才表现为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这类异染色质虽含有结构基因,但从生理上讲绝大多数基因是失活的,…  相似文献   

17.
导言:研究指出;无论是抗癌基因导入到染色体 DNA 的特定部位,还是一段破坏性序列插入到致癌基因中,都可以通过求助于转座子 Tn3而做到(X.C.Wang,1987,Arthur。1979,Reed.1981)。Tn3转座子,作为细菌中小的 DNA 分立结构而存在。当它被转移到其它细胞中时,它也可以复制其自身,新的拷贝还能“跳”到细胞 DNA 上,插入其中。结果或者发生复制子间转座过程,或者发生分子内转座过程。(Sherratt,1979)基于这样一种特点,可使它用于特定 DNA 片段的定向导入的实验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部位,无疑在农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高等植物 细胞中存在有两类核糖体,一是70S,存在于 叶绿体中;另一为80S,存在于细胞质中。70S 核糖体蛋白质,大多数报道认为是由叶绿体 DNA与核DNA分别编码的;而80S核搪体则 是由核DNA编码的。  相似文献   

19.
甲藻(涡鞭毛虫,dinoflagellate)的细胞核是现存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我们采用整装细胞制样和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超薄切片电镜技术,结合选择性生化抽提方法显示在寇氏隐甲藻(Cryptheccdinium cohnii)细胞中存在一个以水不溶性纤维蛋白成份为主的,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纤维网架系统,即核骨架-中间纤维结构体系,而Lamina结构不明显。免疫印迹法显示,甲藻细胞中存在类角蛋白组分,分子量为63kD和67kD,哺乳动物Lamin抗体与甲藻细胞全蛋白反应阴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原始真核细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核骨架和中间纤维,并提示核骨架-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可能起源于真核细胞起源早期。本文对Lamina与中间纤维在进化上的关系及Lamina在真核细胞进化中的功能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细胞外囊泡(EVs),也称为膜小泡,是真核细胞和细菌分泌的囊泡状小体.它通过携带蛋白质、DNA、RNA和各种代谢物进行细胞间物质的交流传递.根据内容物的不同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如传递营养物质、参与免疫反应、治疗癌症等.目前大多数研究专注于真核细胞和革兰氏阴性菌囊泡的探索,而对革兰氏阳性菌中分泌的囊泡研究较少.这篇综述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