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amHI 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ria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 BsNPV)DNA 切为9个片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洗脱,将其酶切片段与 BamHI 切割后的质粒 pBR_(322)重组,转化大肠杆菌,经抗菌素筛选、电泳分折和菌落杂交3种方法证明了插入子的存在,从而表明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DNA BamHI 片段已经克隆。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BsNPV),用人工散布在茶园中引起油桐尺蠖幼虫患病死亡。并在使用过BsNPV的茶园中作连续调查,观察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油桐尺蠖种群中的持效和扩散途径,结果证明:施用BsNPV后三个月乃至一年,使油桐尺蠖幼虫死亡率达94~63.8%。油桐尺蠖成虫所产的卵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到多角体附着在卵的表面。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KN1基因遗传转化小油桐,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研究中分析了农杆菌菌液菌液的浓度、侵染时间和外植体的大小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KN1基因超量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苗龄15d左右的小油桐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6~0.8时,侵染8min,外植体大小为(0.8×0.8)~(1.0×1.0)mm时,遗传转化效果最好;对抗性芽及再生植株进行GUS及PCR检测结果表明,KN1基因已经整合到小油桐植物基因组中。KN1基因的超量表达可提高小油桐再生芽分化,影响转化芽及植株的外观形态及叶片的表型,包括芽及植株矮小,茎杆粗壮;叶片缩小,边缘分裂,对称性丧失,无子叶柄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导致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病率不断上升。CIN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基础肾脏疾病及术前血糖水平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对比剂会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同时对肾小管有直接毒性作用,最新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参与了CIN的发生,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CIN的早期诊断中,新的生化指标较血肌酐值可更早反应对比剂使用后肾功能的损害。除静脉水化疗法外,新型的药物在防治CIN中起到一定作用。CIN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认识和熟悉CIN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对预防冠脉造影术后引发的肾脏损害尤为重要。该文就CIN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早期诊断、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它的发育经过原肾、中肾、后肾3个阶段。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生物及物理因素的毒性作用可损害未成熟肾脏的发育,并严重影响胚胎和儿童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本文就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的药物、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真菌毒素、环境污染物等具体毒素对未成熟肾脏的影响及其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油桐是湘西山区森林群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油桐的分布及经营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森林群落演替的结果,而且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影响极大。因此,在大力发展油桐生产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森林生态规律,尽可能做到布局合理,经营方式科学适度,使油桐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维护生态平衡达到有机的统一。为此,本文拟就油桐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油桐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桐生产的发展方向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BsNPV感染油桐尺蠖及Bs484细胞的酯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薄层扫描技术测定了油桐尺蠖Buzurasuppressaria和Bs484细胞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酯酶(EST)含量及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尺蠖中肠FST的含量和类型在病毒感染8小时后就有明显的改变,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这二项指标都有较大的变化。而Bs484细胞的EST含量变化开始于病毒感染后3小时,细胞EST的类型则无改变。  相似文献   

8.
油桐是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当前对油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选优及低产林改造方面,而对油桐脂肪酸延长代谢的分子机理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油桐果实膨大期、油脂转化初期和油脂转化高峰期的种子为材料,采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对油桐种子脂肪酸延长代谢的3个不同时期转录组进行比较,以nr、Swiss-Prot、KEGG和COG 4个蛋白数据库为参考,对油桐种子脂肪酸延长代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油桐种子脂肪酸延长代谢途径的非冗余基因序列共37条,涉及的主要酶功能基因有9种;在果实膨大期、油脂转化初期和油脂转化高峰期中,调控脂肪酸延长代谢途径的基因存在明显的表达差异。综合分析结果绘制了油桐种子脂肪酸延长代谢途径,揭示了调控油桐种子脂肪酸延长代谢过程的基因作用规律。这些研究结果为油脂合成的遗传改良提供了资源和技术基础,同时为油桐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油桐是亚热带地区主要经济树种,桐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传统的出口物资,提高油桐的产量与桐籽含油量对国计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油桐种籽油分累积、转化和调节控制,可以为提高桐籽产量与含油量,提供理论依据及栽培措施。关于桐籽油分累积过程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代谢,四川等地已有报道,但对油桐种籽发育过程中脂肪酸代谢,国内尚无报道。本文主要研究油桐种籽油脂累积和脂肪酸的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模型加压兔子肾脏,监测加压前后肾功能变化,论证压力对肾功能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给多囊肾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A,B,C),A组兔子切除一侧肾脏,另一侧肾脏通过模型固定圆形气泡予肾脏加压;B组兔子切除一侧肾脏,另一侧肾脏通过模型固定塑料圆球予肾脏加压;C组兔子切除一侧肾脏,另一侧肾脏不予加压处理。分别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兔子术前术后肾功的变化(血肌酐、尿素)。对不同加压肾脏标本进行HE、masson和六氨银染色,了解肾脏加压后的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A行加压术后肾功相对术前与对照组C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组B行加压术后,肌酐、尿素升高明显,与术前、实验组A、对照组C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C一侧肾切除后相比术前肾功能无明显差异。病理示:肾脏加压后,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继发一系列损害肾功的病理改变。结论:对肾脏施加的压力足够大的时候,压力致使肾脏发生相应病理改变,肌酐、尿素升高,肾功能明显下降。因此传统的囊肿去顶减压术,仍是有意义的对症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油桐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 过去对油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栽培和常规育种, 与油桐种仁油脂合成相关的分子机理研究还未见报道。文章采用RNA-seq技术对油桐种子油脂合成的3个不同时期的转录组进行比较, 获得了大量差异表达的Unigene序列。在此基础上, 通过GO分类和Pathway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Unigene归类于128个代谢途径, 其中包含与油脂合成相关的脂肪酸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途径。桐酸经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合成后通过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以桐油的形式贮存。将这两个代谢途径的Unigene序列在KEGG数据库中进行比对, 获得了一些关键酶的同源蛋白质。文章通过对编码这些同源蛋白质的基因在油桐种子油脂合成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以期为油桐油脂合成, 尤其是桐酸合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参考, 并为油桐的遗传改良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 从而提高油桐的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2.
BaNPV感染油酮尺蠖及Bs484细胞的酯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胺电脉及薄层扫描技术测定了油桐尺蠖Bunura suppressaria和Bs484细胞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酶酶(EST)含量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尺蠖中肠EST的含量和类型在病毒感染8小时后就有明显的改变,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这二项指标都有较大的变化。而Bs484细胞的EST含量变化开始于病毒感染后3小时,细胞EST的类型则无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油桐(Vernicia fordii)基因组数据鉴定出3个NPR1家族成员,并将其命名为VfNPR1、VfNPR3、VfNPR5。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其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分布、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及启动子顺势作用元件等,研究了大戟科5个物种及拟南芥NPR1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了油桐NPR1家族成员在不同类型花、不同发育时期种子和根系尖孢镰孢菌胁迫响应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油桐NPR1家族3个成员属于疏水性蛋白,VfNPR1/3/5分别在chr 8、chr 10、chr 4染色体上,VfNPR1定位在细胞核中,而VfNPR3/5定位在叶绿体中;大戟科5个物种中的NPR1家族成员可明显划分成亚类Ⅰ、亚类Ⅱ、亚类Ⅲ3个亚类,其中蓖麻、麻疯树、油桐出现明显的收缩;npr1-1(His334Tyr)、npr1-2(Cys150tyr)和nim1-2(His300tyr)等重要功能位点在大戟科5个物种中有较高的保守性;油桐NPR1家族3个成员在雌花、雄花、两性花中都显著差异表达,且都在雄花中表达量最高,在油桐种子不同发育时期,VfNPR1/5在早期(花后10周、15周)表达量较高,VfNPR3则在后期(花后30周)表达量较高,在尖孢镰孢菌不同侵染时间的油桐幼苗根系中,NPR1家族3个成员表达被显著抑制,其中VfNRP3在侵染后期被完全抑制表达。由此表明,油桐NPR1家族3个成员可能参与了花果发育和根系系统获得性抗性信号途径,该研究为油桐丰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林木抗病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阻滞(CSB)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制作放烧严重烧伤伤大鼠大鼠模型,在伤后即刻及连续4天内进行双侧颈交感神经阻滞,观察生命体征、肾功能指标、肾脏组织学改变、血流灌注、抗氧化能力、肾组织Bcl-2表达改变。结果:经过颈交感神经阻滞处理后,伤后各时相点动物肾功能均较对照组为好,组织学病变减轻,器官血流量下降幅度减小,总抗氧化能力好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CSB组肾组织中Bcl-2的表达较严重烧伤组明显增高。结论:颈交感神经阻滞可改善严重烧伤大鼠肾脏血液灌注,增强抗氧化能力,预防伤后肾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油桐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过去对油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栽培和常规育种,与油桐种仁油脂合成相关的分子机理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比较了油桐种子油脂合成3个不同时期的转录组,获得了大量差异表达的Unigene序列。通过GO(GeneOntology)分类和代谢途径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的Unigene归类于包含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在内的128个代谢途径。随后将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54个Unigene序列在KEGG(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获得了14个关键酶的同源蛋白质。本研究通过对编码这些同源蛋白质的基因在油桐种子油脂合成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油桐油脂合成,尤其是桐酸合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油桐的遗传改良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从而提高油桐的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6.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是大戟科(Eupborbiaceae)的木本油料植物,是我国优良的油料树种。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油桐林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数量,及其固定、消耗、分配、积累与转化的特点,可以为合理经营油桐林,不断提高生产力提出有益的见解和理论依据。石门县属全国油桐重点产区县,是湖南省油桐基地县之一。据解放30年来的资料统计,桐油产量居全省第一位。主要分布在磨市、太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毒性疾病临床发病情况的分析,阐述我国宠物中毒性疾病有群发率下降、毒源种类增多、误食性中毒减少、医源性中毒比例较大的发生特点,而且有品种和区域性差异。鉴于目前中毒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尚未普及,临床上确认毒物有一定难度,依据在寻问病史、类症鉴别的过程中掌握中毒的类型、毒物的接触方式及中毒途径,针对不同毒物的毒性损害、毒理变化及临床特征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快速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稳定生长的油桐尺蠖幼虫血球细胞系,称为WIV-BS-02细胞系,原代培养始于1981年4月,至今已传至第83代,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8~72小时,形状有圆形和梭形两种,具有鳞翅目昆虫的典型染鱼体。比较了6种培养液和3种培养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观察了同源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病理变化及电镜下病毒的形态发生,测定了细胞培养物对油桐尺蠖的体外培养细胞和幼虫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19.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是油桐主要害虫之一,也为害油茶、乌桕、板栗、梨、李、桃、花椒、橙、杉、栎等。油桐尺蠖可在几天内把整片油桐叶吃光,造成当年果实难于成熟,使第二年结实量大大减少,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油桐生产。  相似文献   

20.
《生理通讯》2008,27(3):76
3月13日为今年的世界肾脏日,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发表在2008年3月Am J Kidney Dis上的一篇文章表明,中国北京有接近150万人罹患肾脏疾病,而仅有小部分人得知自身存在肾脏疾病。这一发现也表明了肾脏疾病不仅仅在西方国家常见,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肾脏疾病同样常见,究其原因就在于肾脏疾病的两大高危因素——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近年来的显著增加。在约14000例北京居民中,13%的人存在慢性肾脏疾病并表现出肾脏损害症状,这部分人群最终将进展至终末期肾衰,需接受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