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护理经验,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出院给予健康指导。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7例,手术5例,患儿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心护理,术后细致观察,是治愈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重要环节。做好早期护理观察可为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余溪华  钟吉富 《蛇志》2009,21(4):306-307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1岁以下的肥胖儿童。随着B超、X线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从2003年2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62例肠套叠患儿,均在X线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发生肠套叠的恒河猴,采用手术治疗法挽救其生命。方法使用B超确诊具有肠套叠临床症状的恒河猴,确诊后动物实施手术治疗。结果经B超确诊肠套叠共5例,实施手术4例,手术成功率达100%,愈后恢复良好。1例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而死亡。结论 B超诊断技术是确诊肠套叠的一种好方法,手术治疗法是治疗肠套叠最有效的方法,用B超诊断技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及相关的外科手术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2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42例成人肠套叠CT均见肿块样改变,其中"靶征"27例(64%)例,"肾形征"18例(43%),"彗星尾征"15例(36%),"腊肠征"11例(26%),"双肠管征"8例(19%),"胎儿征"3例(7%),近端肠管扩张30例(71%),肠梗阻15例(36%),肠壁增厚12例(29%)。42例肠套叠均为继发性,共42处原发病变,其中脂肪瘤、息肉各8例(19%),腺癌6例(15%),恶性淋巴瘤、梅克尔憩室各3例(7%),间质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盲肠游离症、术后粘连各2例(5%),粘液腺癌、恶性间皮瘤、错构瘤、胰腺导管异位各1例(2%)。套叠部位:小肠型肠套叠17例(41%),回盲部型10例(24%),回-结肠型9例(21%),结肠型6例(14%)。结论: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诊断、原发病的确定和手术治疗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肠套叠早期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疾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年龄:小于4个月14例,4-10个月101例,11-24个月54例,24个月以上27例;144例(34.4%)患儿表现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50例(23.3%)仅有阵发性哭闹;25例(11.6%)仅有呕吐;24例(11.6%)仅有腹泻;7例(3.3%)仅有发热、哭闹;20例(9.3%)有呕吐、腹泻;15例(7.0%)有腹痛、呕吐、腹泻。早期行超声检查诊断肠套叠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未行超声检查者(P<0.05)。196例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成功199例(99%),失败2例(1%)。16例肠套叠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伴肠坏死,术后无病例死亡。结论:儿童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以4-10个月龄最多见。早期应行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行空气灌肠整复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肠套叠是某段肠管及其系膜进入邻近肠管引起的肠梗阻.多发生于健康婴儿.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急腹症.急性肠套叠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多发生于肥胖儿[1].我科从2002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86例,其中30例进行手术治疗,66例经空气灌肠复位.均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尽管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在注册前的大型临床试验中并不与增多的肠套叠危险相关,但根据最近国际机构的注册后资料提示,单价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后肠套叠的危险稍有增高。作者在美国的人群中检查了这一危险。方法 :检查对象是在疫苗安全数据系统(VSD)项目中的6个健康看护组织登记的4~34周龄的婴儿。作者审查了从2008年4月至2013年3月底单价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后7天内有关肠套叠的医疗记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螺旋CT检查和钡剂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患儿配合度等。结果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明显高于钡剂造影的85.0%(P0.05);螺旋CT检查诊断耗时与钡剂造影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检查中患儿的配合度为95.0%高于钡剂造影检查的77.5%(P0.05)。结论螺旋CT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准确率高,患儿的配合度高,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周爱国 《蛇志》2002,14(2):42-42
本院应用奥林巴斯纤维结肠镜复位治疗 4例成人肠套叠 ,均获成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2 8~ 68岁 ,发病 1 2 h至 7天 ,均行纤维结肠镜明确诊断 ,其中 3例为原发性肠套叠 ,1例继发于结肠癌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反复右下腹痛 ,恶心 ,偶有呕吐 ,便血 ,腹部包块。1 .2 治疗方法 按肠镜检查常规术前准备 ,将肠镜插入升结肠 ,见紫红色肠管套入升结肠 ,套入部肠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调整肠镜角度 ,反复注水冲洗肠腔 ,边注气、边进镜。随之套入的回肠慢慢回纳复位。1 .3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肠镜…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套肠症的病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从2例垂死的患败血症并肠套叠的斑点叉尾鮰血液、肝脏及脑组织中分离到2种类型的致病性细菌菌株,经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攻毒实验证实它们确为斑点叉尾鮰病鱼的病原。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及时对病区斑点叉尾鮰进行治疗,连续用药3-5天,发病的叉尾鮰即停止死亡。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丽珠肠乐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应用,以及用于肠套叠的肠道准备,都与抗生素效果一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复发性肠套叠(套叠3 次及以上)的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 年12 月~2013 年1 月期间收治的21 例复发性肠套叠(套叠3 次及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1 例患儿均予以腹腔镜探查,3 例患儿仅发现回肠末端肠系膜淋巴结 增生,18 例探及原发病灶:其中Meckel憩室10 例,结肠息肉3 例,肠重复畸形2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 例,异位胰腺1 例,小肠腺 瘤1 例。20 例术后随访至今均未再次复发,1 例失访。结论:年龄>2 岁,有多次复发肠套叠病史(套叠3 次及以上),尤其是短期内 复发频繁的患儿,大多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应积极手术治疗,且以腹腔镜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13.
161.胰管贯穿征Penetrating Duct Sign;PD Sign 又称管道穿通征。在胰管因限局性病变而扩张,管腔光滑(~不正齐),在此低回声肿物内可描出贯穿的胰管声像称之。见于肿瘤形成性胰腺炎。162.多重同心层征 Multiple ConcentricLayer Sign;MCL Sign 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在肠套叠时横切该段常呈同心圆征(Concentric Cir-cle Sign),或多重同心环征(MultipleConcentric Ring Sign),纵切则呈套筒征(Sleeve Sign),两者综合声像即本征。163.箭头征 Arrow—Head Sign;A-H  相似文献   

14.
扩张莫氏绦虫病的流行学及其自然传播媒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家畜体内的裸头科绦虫(Anoplocephalidae)约有25种,其中扩张莫氏绦虫对牛羊的侵袭最为严重,特别对幼年牲畜的感染造成大量死亡。有些畜牧场由于莫氏绦虫病而引起80%的幼畜死亡。当莫氏绦虫集中肠管一定部位时,严重妨碍宿主食物通过而引起肠管堵塞,肠套叠,粪滞,肠扭结和肠破裂。虫体代谢产物常使宿主产生中毒和贫血。  相似文献   

15.
异位胰腺是指在正常胰腺解剖位置以外的胰腺组织,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造成的。其常在外科手术或内镜检查时发现,多为单发。临床常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等,在小儿可表现为肠套叠和上消化道梗阻。近年来超声内镜的广泛应用为异位胰腺的术前诊断提供了新的、更加准确的方式。目前多认为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随访;有症状、诊断不明的患者中,可以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腔镜下手术切除或开放手术切除。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注册后的国际研究已经明确,用第二代轮状病毒疫苗Rota Teg(RV5,五价疫苗)和Rotarix(RV1,单价疫苗)接种后有增高的肠套叠风险。作者在美国的婴儿中间研究了这种联系。方法:研究用的资料来自列入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的"迷你哨点研究计划"的3个美国健康计划中所登记的5.0-36.9周龄的婴儿,通过程序代码和诊断代码对2004至2011年中期的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轮状病毒VP4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状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轮状病毒感染最为有效的手段,但在轮状病毒导致的死亡率较高的非洲和亚洲部分低收入国家,目前已经上市的轮状病毒疫苗的有效性较低,且会增加肠套叠的风险。更加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对于降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国科研人员试图从多个方面提高轮状病毒疫苗的有效性,非复制型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目前轮状病毒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文中就目前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特别是基于VP4蛋白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轮状病毒疫苗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童过敏性紫癜30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诱因:感染进食特殊食物、接种疫苗。②有消化道症状者中以腹痛为最常见。其中4例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套叠、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细菌性痢疾。⑤有肾脏受累者挖例。其中12例同时存在消化道症状③预后:28例治愈好转,占93.33%,1例于2年后再次发病。结论:①HSP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发病诱因以感染为第一位。患者中可表现较多的肾外症状,较易发生肾功能损害,及时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硫酸铵盐析从嗜麦芽假单胞菌培养物中提取其胞外产物,通过腹腔注射方式,进行了嗜麦芽假单胞菌(P.maltophilia)胞外产物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损伤的系统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嗜麦芽假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较强的毒力,对斑点叉尾(42.5±4.4)g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3.21mg蛋白/kg体重。病鱼出现神经症状,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满大量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套叠,肝、脾、肾肿大等临床病变。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脑、骨骼肌、肝、脾、肾和胃肠道的损伤较为严重。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固缩;研究中还发现嗜麦芽假单胞菌胞外产物可致淋巴细胞凋亡,脾和肾间质内淋巴细胞均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移,或核固缩成一个或数个团块凝聚在核膜周边,形成凋亡小体。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pH 2.5)组化染色技术研究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黏液细胞的分布特征。圆尾鲎消化道外形为一直管状,中肠部位有分支。H.E染色结果显示,食道、胃、幽门、中肠与后肠的管壁一般结构由外至内分为外膜、肌肉层、黏膜下层、黏膜层。食道是一段短管状结构,肌肉层较胃壁的薄但几丁质层极厚。胃则为一膨大的砂囊结构,内含一定数量的纵行黏膜皱褶,肌肉纤维排列整齐,几丁质层较薄。幽门与中肠套叠,幽门壁肌肉层很薄,几丁质层清晰可见。中肠和后肠结构差异不大,具有一定数量的黏膜皱褶,上皮细胞间分布比较多的黏液细胞,均无几丁质层。AB-PAS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消化道有Ⅰ和Ⅱ型两种黏液细胞,不同部位分布数量差别很大。食道和幽门未见黏液细胞。胃黏膜下层有少量Ⅱ型黏液细胞。中肠和后肠黏液细胞数量比较多,尤其是与幽门套叠的中肠前端区域,均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和黏膜上皮。在后肠黏膜下层有Ⅰ型黏液细胞分布,而黏膜上皮则分布密集的Ⅱ型黏液细胞。圆尾鲎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分布特征反映其不同部位功能的差别,体现食性与消化机能相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