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脑出血患者抢救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重度脑出血患者,根据自愿原则,40例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进行抢救治疗为观察组,其余40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颈部疤痕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较短、颈部伤疤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抢救重症脑出血合并呼吸道梗阻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快且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62-264
目的观察Glidescope可视喉镜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院前需气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A组)24例,可视喉镜组(B组)2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时暴露声门的时间和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时间;同时记录插管前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B组插管暴露声门的时间为(4.23±1.08)s,明显短于A组的(7.36±1.5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声门的有效率,B组(100%)明显高于A组(58.33%)(P〈0.05)。(2)B组插管时间(19.42±3.24)s明显短于A组的(38.32±5.5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插管的成功率(90.9%)明显高于A组(54.17%)(P〈0.05)。(3)与A组比较,B组患者插管后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氧饱和度改善明显(P〈0.05)。(4)与B组比较,A组插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54.17%)明显高于B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idescope可视喉镜可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术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赢得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佐辛结合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饱胃清醒患者80例,依据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结合表面麻醉,研究组患者采用地佐辛结合表面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T1时,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研究组患者HR、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气管插管诱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研究组患者体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结合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应激反应较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视气管导管在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的患者220例,其中使用可视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观察组,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插管的11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气道插管后(T_2)、气道插管后5 min(T_3)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的HR、SBP、DBP均低于T_0、T_2、T_3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T_3两组患者HR、SBP、DBP、Sp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喉痛发生率为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气道插管时使用可视气管导管插管效果满意,可有效的减少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研究喉罩与气管插管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眼科短小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行眼科手术的ASAⅠ~Ⅱ级小儿共8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40例)和气管插管组(40例)两组,所有患儿均给予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喉罩组采用喉罩通气,而气管插管组则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监测T1(诱导后下颌松弛)、T2(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后1min)、T3(喉罩或气管插管拔出前)、T4(喉罩或气管插管拔出后1min)四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两组患儿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的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的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喉罩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四个测量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四个测量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2时间点均高于T1时间点,T4时间点均高于T1、T3时间点。两组患儿置入喉罩或者气管插管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或者气管插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患儿发生呛咳的比例高于喉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患儿发生呛咳的比例高于喉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复合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眼科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泵气管内给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诊断为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单纯静脉给药;B组:采用静脉给药加气管内持续给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终点时的有效率,疗效比较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静脉给药加气管内给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3.7%,单纯静脉给药组的总有效率为5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P<0.05).静脉给药加气管内给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治疗.结论:静脉给药加气管内持续给药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呼吸衰竭患者院前和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急诊医学科出诊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92例,所有患者根据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使用喉罩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7例,而B组则使用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h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_2)等生命体征指标,对比喉罩与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 h后HR、RR均较治疗前降低,SpO_2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1h后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喉罩插管置入时间明显短于B组的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且A组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1/47),低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效果基本一致,但其操作更简单更安全,可缩短插管置入时间,提高一次性成功率,争取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CU重症患者经皮旋转扩张气管造口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造口术的ICU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时间等指标.结果 1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平均出血30 ml,平均手术时间15 min,术后出现切口溢痰和切口感染1例;19例患者均未见气管后壁损伤.结论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早期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对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DT行气管切开的87例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组(≤7d Early tracheotomy,ET)共42例,晚期气管切开组(7 d Late tracheotomy,LT)共45例,其中ET组男性23例,平均年龄41.36±14.12岁,LT组男性26例,平均年龄46.38±13.87岁。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组显著缩短了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在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虽然ET不影响患者预后及VAP发生率,但可缩短患者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故对于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采取早期PD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导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择期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心理指导组)80例,对照组(常规组)8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麻醉前访视.观察组术前一天由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或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及心理指导,系统讲解麻醉的相关知识,重点解释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前后可能存在的咽喉部异物感或轻度疼痛、吞咽不适感等感觉,以及如何配合拔除气管插管;在手术当日麻醉前30分钟再次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麻醉苏醒期相关知识宣教.重点观察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前后是否合作及合作程度,手术后24小时随访.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评分为1和2的百分比分别为20%与70%,对照组中评分为1和2的百分比分别为40%与20%.两组中评分为1和2的病例明显不同(P<0.05),说明观察组的心理指导与干预是有效的.患者对麻醉过程满意度,观察组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45%.结论:术前心理行为干预可明显减少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导管拔除时出现躁动或不合作的情况,提高其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其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3.3%),与对照组4例(13.3%)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较佳,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13.
Pretracheal abscess due to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literature. We present a case of a female patient who was admitted with acut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 was initially managed with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but eventually was intubated after sustaining a cardiac arrest. She could not be extubated because of poor weaning parameters, so a tracheostomy was planned. During surgery, a pretracheal abscess was found with destruction of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tracheal rings and intact posterior tracheal wall.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mechanism of injury, and preventive strategy of tracheal complication of intub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对于老年患者腹腔镜下全腹膜外(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影响,以促进该方法的临床使用。方法:2014年9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腹股沟疝老年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LB组与对照组各9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全麻,QLB组在对照组麻醉的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QLB,记录两组镇痛与麻醉效果。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12 h对比,两组术后24 h与36 h的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QLB组术后12 h、24 h与36 h的疼痛VAS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QLB组术后7 d的血肿、呼吸抑制、脏器损伤、腹股沟区包块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 %(P<0.05)。QLB组的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有效按压自控静脉镇痛泵次数、自控静脉镇痛泵累计用量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QLB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在老年患者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能提高镇痛与麻醉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后评价及继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K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继发性骨折发生情况及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术后7 d、术后6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2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月,其中22例(25.88%)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性别、骨折部位、局部矢状面后凸角度、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PKP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PKP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椎体高度;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顺式阿曲库铵和阿曲库铵在小儿全麻中对气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名3-9岁患儿,男42例,女3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麻醉诱导都采用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观察组使用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对照组组阿曲库铵0.5 mg/kg,比较两组小儿在插管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患儿P_(ET)CO_2、P-PEAK、听诊呼吸音(粗、细湿啰音)、SPO_2变化四项指标来研究顺式阿曲库铵和阿曲库铵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注药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时间点P_(ET)CO_2,P-PEAK变化趋势不明显,听诊呼吸音、SPO_2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在注药后的4个时间段P_(ET)CO_2、P-PEAK、听诊呼吸音、SPO_2有显著变化,随时间延长,P_(ET)CO_2,P-PEAK有明显增高,SPO_2逐渐下降情况(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5 min、10 min、15 min、20 min各时间点观察组SPO_2高于对照组,PETCO_2、P-PEAK明显低于对照组,啰音发生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各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式阿曲库铵术中对小儿气道功能影响较小,肌松作用理想,可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行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进入ICU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及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分别于气管插管拔管时、转出ICU时以及出院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进行评价,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拔管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功能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出ICU时和出院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进、交流、社会认知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可有效者提高ICU患者自理能力,加速患者意识的恢复,使患者更早的脱机,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胰管预切开与双导丝技术在困难胆管插管中的插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反复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经胰管预切开及双导丝技术辅助插管,对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插管成功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困难胆管插管患者,采用经胰管预切开的方式辅助插管操作简单,插管时间短,成功率高,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