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种墨脱毛兰可能是足茎毛兰的“异常整齐花”型。 “异常整齐花”现象在兰科中时 有所见,在不同分类群中情况各异,至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辐射对称花被是兰科的 正常特征之一,主要见于原始的种类和少数进化的种类,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异常整齐花”实 体中。具辐射对称花被的兰科植物大多数不是“异常整齐花”型,判断时要参酌其他特点,持慎 重态度。兰科“异常整齐花”有两种情况,一是异常型,亦即正常植株中仅偶见“异常整齐花”, 或同一个种可同时产生“异常整齐花”植株与正常植株,两者并存。另一种情况是正常型,亦即 只产生“异常整齐花”,而无正常的两侧对称花。后者意味着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飞跃,即形成 了新植物。对此最好作为独立的种处理,特别是在它的来源还不清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目 前所认为的一些所谓“异常整齐花”实体,大都是推测而已,其中有些或许在将来会被证明为正 常的、原始的植物。  相似文献   

2.
瑞香属和荛花属为瑞香科瑞香亚科的落叶或常绿灌木,中国西南部是瑞香属和荛花属的重要分化中心。全世界共有瑞香属95种、荛花属70种,中国分布有瑞香属52种、荛花属49种。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分类学研究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花盘形状和果实类型在传统分类中一直是区分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典型特征,而花盘形态和果实类型在2个属中存在交叉和过渡,部分植物分类学家根据这些特征将两个属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归并。该研究采用数量分类法对瑞香属77种(变种)和荛花属62种(变种)植物,选取32个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两属均未形成单系类群。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分析的贡献值为35.56%,传统分类中用来区分两属的花盘形状、叶序及果实类型等特征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相对较小,因此,传统分类学中对这两个属进行区分的性状并没有典型的分类学意义。同时,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散点图均不能将这两个属区分开来。数量分类研究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存在明显的交叉,支持瑞香属和荛花属不是两个独立自然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王文采   《广西植物》1995,15(2):189-192
(1)在各种花对称的分类中,Ehrendorfer的分类包括了被子植物花对称方面从原始到进化的各种类型,最为全面广德国学者Strasburer在1911年编著的第11版植物学教科书中将具2对称面的荷包牡丹属的花称为bilateral或disymmetrisch.这个类型代表了被子植物花的一种较进化的构造,应该予以肯定。由于被指定为描述具2对称面的花的术语bilateral与被指定为描述具丑对称面的花的术语bilaterallysymmetrical颇为相似,而易引起混淆.为避兔发生混淆.建议不再应用这二术语.在描述具2对称面的花时,选用disymmetrical,中文译为双面对称的,在描述具1对称面的花时,选用zygomorphic(左右对称的)或monosymmetrical,后者的中文可译为单面对称的。(2)赞同将术语tepal译为花被片,而不赞同译为“被片”。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蘭花     
一、引言 蘭花自古以来就被尊称为“天下第一香”,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象古籍中的“毛诗”“左傳”早就有过蘭花的記載。2,400多年前的孔子也曾这样讚美过蘭花:“芝蘭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显然,他把蘭花比喻当时高介拔俗的君子。嗣后爱国詩人屈原在他的偉大著作“离骚”中,一再以蘭花自况,有云:“予既滋蘭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这都足以說  相似文献   

5.
化石“UFO”     
在加利福尼亚古老的板岩沉积物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碟形化石。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林斯利格里芬把它们叫做“UFO”,即不明化石状物体(Unidentified Fossil-like Objects)。“UFO”的印痕大约两英寸宽,不到半英寸厚,呈圆形,有点像具有毂盖的轮子,周围还有许多短的触须。含有“UFO”化石印痕的岩石大约5亿年前由于大陆的漂移被埋入地壳深处。几百万年后地壳运动又把这个板岩层推回到地表。这些化石经历了曲折的地壳变迁,既使  相似文献   

6.
“世代交替”是生物学、动物学、特别是植物学上常見的名詞;这一名詞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却一直缺少統一的定义。反映在教学方面:高等学校的动物学和植物学上的概念就不一致,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上也有分歧。例如:紫菜是否有世代交替?絲藻有沒有?墨角藻、馬尾藻的植物体是不是孢子体?被子植物有没有世代交替?这些问题在各种教材上互有出入,引起了教学上的一些困难与混乱。有关世代交替的全部问题,恐怕还不是在短期內能够完全解决的。本文的目的是对这一問題作一初步介紹,企图对某些方面加以澄清,并从便利教学的角度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議,提供参考和討論。  相似文献   

7.
首次报道了兰科的手参属Gymnadenia国产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并与邻近的兜被兰属Neottianthe花粉进行了对比研究。前者花上块形状大多不规则,少数为三棱体形;而后者花粉小块大多形状为三棱锥体形,少数形状不规则。手参属花粉外壁表面具很细微的小穿孔、皱波状,小穴和小穿孔与沟渠状纹饰共存,或沟渠状等。而兜被兰属外壁表面纹饰明显,具有5种类型:(1)小穿孔,(2)表面近光滑,(3)沟渠状  相似文献   

8.
我們在准备实驗中,为了使同学能清楚地了解各种导管类型,采用了如下新鮮材料,經过处理,制成临时装片,下仅能清楚看到导管的加厚,而且也可以看到篩管和伴胞。利用这种方法,我們感到既簡单又方便,其效果胜过我們自己做的永久制片。現将我們制作的过程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少甫  赵治芬   《广西植物》1998,18(1):32-34
本文报道网球花(Haemanthusmultiflorus)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8;核型模式为K(2n)=18=2m+8sm+6st+2t。按Stebbins的核型不对称类型属于“3C”型,是较进化的类型,为研究植物系统进化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是具典型开放花与闭锁花混合繁育系统的植物,其两型花的形态差异为花器官发育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模型。该文以不同光周期下生长的或在不同光周期间调换的紫花地丁植株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解剖学方法,研究了过渡闭锁花的形态结构、开放花到完全闭锁花或完全闭锁花到开放花的变化式样,以及完全闭锁花与过渡闭锁花中不发育雄蕊与花瓣的位置效应。结果显示:该物种在短日照与中日照下均有开放花与过渡闭锁花形成,短日照下大多数花芽为开放花,少数为过渡闭锁花,中日照下大多数花芽为过渡闭锁花,少数为开放花;长日照下全为完全闭锁花。在过渡闭锁花芽中,存在着一系列雄蕊与花瓣数目不同的过渡类型,既有偏向开放花的5雄3瓣的过渡类型,也有偏向完全闭锁花的2雄1瓣的过渡类型。其中,前一种类型在短日照下的过渡闭锁花芽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后一种类型在中日照下所占比例较大。另外,过渡闭锁花与完全闭锁花的雄蕊与花瓣发育程度均存在一定的位置效应,其花芽腹侧的下花瓣(对应于开放花的下花瓣)与相邻的2枚雄蕊普遍发育最好,而后花瓣(相对于前花瓣)的发育与完全闭锁花的基本一样,为器官原基状,与后花瓣相邻的2枚雄蕊也普遍最小,而且也最容易发育为无小孢子发生的膜质状结构或原基状结构。同时,将具完全闭锁花的植株置于短日照下或将具开放花的植株置于长日照下一段时间后,重新诱导的花芽经历一系列过渡闭锁花类型后发生花型的相互转变。因此,不同光周期对紫花地丁两型花发育的影响是渐进的,长日照会抑制部分花瓣与雄蕊的发育,短日照能拮抗并破除长日照对雄蕊与花瓣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城市鸟类对斑块状园林栖息地的选择性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58  
园林因在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而具有许多岛屿栖息地的特性,其内部结构和景观水平的结构同时也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对杭州市20个园林中鸟类物种的选择性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重点探讨了鸟类物种与园林面积、内部结构、微栖息地类型的分布、景观水平的结构、人为干扰等栖息地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城市鸟类对园林栖息地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这不仅与园林的面积有关,还与园林的形状、植被盖度、微栖息地类型、连通性、隔离度、周围用地以及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园林栖息地间的异质性以及鸟类物种与栖息地结构的密切关系是园林鸟类选择性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您曾经考虑过什么是生命的問題嗎?看来,我們全都能把生物和非生物区分开来。但是对于有机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由那些化学物質所構成的問題,我們不是随时都想得很清楚的。我們身体的主要化學組成部分乃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水分。虽然所有这些化合物都有很大的意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質。在生活的有机体中,蛋白質以及其他一些化合物都是由食物中的物質形成的,以后又分解成簡單的最后产物,这些产物必須排出体外。食物的消化吸收过  相似文献   

13.
竹类果实的形态解剖特征与系统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1属39种竹子的果实形态解剖特征,发现其果实皮性质,喙的形状和质地,腹沟和胚盖的有无,糊粉层的厚度及胚的形状,可作为竹类的分属依据。依果皮性质,竹类果实可分为4大类:基本型颖果,浆果状颖果,坚果状颖果和半坚果状颖果。浆果状颖果可能是原始的类型,坚果状颖果可由其演化而来;半坚果状颖果可由坚果状颖果进化而来;基本型颖果既可能来自半坚果状颖果,也可能由浆果状颖果演化而来。原始竹果具有以下特点: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节的结构,本人试做了一个关节模型,经多次改进使用,效果良好。现将制作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l制作关节面取长约ZOom直径约scm的圆木棍两段,一端分别削成关节头和关节窝的形状,另一端削成骨干形状,并将其表面刨磨平整。然后在“关节头”和“关节窝”上分别贴上3层白色胶布,周围修剪整齐。在胶布外再粘上一层透明玻璃纸或胶带,使其既透出白色,又显得光滑,以此表示关节面上光滑的关节软骨。而后,在透明玻璃纸外再抹上一层植物油,如菜油等。2制作关节羹及韧带取一质地较软且较厚的透明塑料薄膜(有透明的…  相似文献   

15.
四福花花部解剖及维管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四福花(Tetradoxa omeiensis)花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其花部整齐,较少特化,维管系统愈合程度较五福花低。其萼与花冠同数,比率始终为1。我们认为四福花应居于科内原始位置。此外,四福花作为一个原始类型,有助于说明五福花”萼与花冠”的本质及演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两个蓝莓品种花器官的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蓝莓(Vaccinium spp.)花器官的形态特征,利用蔡司SV11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360LV对‘园蓝’和‘夏普蓝’两个品种的花器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花丝呈片状,被毛,‘园蓝’的花丝腺毛较短,花丝基部表皮细胞近长方形;‘夏普蓝’的花丝腺毛细长,较浓密,花丝基部表皮细胞近棱形。‘园蓝’和‘夏普蓝’的花药呈棒状,由4个花粉囊组成,呈左右对称,同侧的两个花粉囊之间的药隔沟明显;花药表皮细胞具乳突;成熟的花药顶端形成2个管状结构,管口孔裂。花粉为四合体,外形为准四面体,中等大小,表面具不规则皱波状纹饰,并有多处凹陷;萌发孔沟的长度、宽度、孔盖长宽与形状、突起程度在品种间有差异。蓝莓的柱头呈截平形,属于湿型柱头,‘园蓝’的柱头表面具指状乳突细胞;花柱表皮细胞呈圆柱型,形成束状,分隔明显;‘夏普蓝’柱头表面具纹状乳突细胞,花柱表皮细胞呈圆柱型,长轴与花柱平行,不形成束状。这些为蓝莓品种的分类鉴定、系统演化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一講內我們討論了兩种条件性抑制亦即內抑制:消退抑制与延緩抑制,在本講內我們將要討論另外兩种內抑制,即条件抑制与分化抑制.条件抑制这一名詞不是十分恰当的,因为消退抑制与延緩抑制同样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起來的。由於在研究抑制过程的初期,曾經將条件抑制的現象与外抑制混淆起來了,而只有在以後才認識到条件抑制的性質是一种內抑制过程,为了与外抑制區別開來於是採用了条  相似文献   

18.
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特征。辣椒单个花药中花粉发育具有强烈的不同步性。随着培养时期的变化.不同时期花粉的百分率也发生变化。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培养以后按两种发育途径之一进行发育。在多数情况下,孢子体不对称分裂,产生典型双核花粉。胚性花粉粒是由营养核的重复分裂形成的。当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特殊类型的外壁已经形成。在随后的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体积增大,外壁继续加厚。培养24h后,小孢子体积增大。胚性发生的小孢子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变化。当胚状体发育到心形胚时.胚状体的表皮细胞排列规则。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小孢子胚状体形态形成过程.及胚状体诱导后细胞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结构变化的时序性特征,这些变化主要影响质体、液泡室、细胞壁和细胞核,进一步分化的程序模拟合子胚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山茶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对山茶属(Camellia L.)18个组27个代表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大部分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并对花粉大小、形状、外壁纹饰和超微结构等作了综合的比较。结果表明,其形状和大小差异不很明显。花粉壁的层次、厚度和不同层次的比例,如复盖层与柱状层以及外壁外层与外壁内层的比例等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花粉壁的纹饰特征在扫描电镜下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具有较重要的分类学价值。根据其纹饰特征,可以把山茶属花粉大致区分为六个类型:皱疣状纹饰;粗瘤状纹饰;颗粒状至皱-颗粒状纹饰;穴-网状纹饰;皱沟状纹饰及皱波-念珠状纹饰。孢粉学上区分的类型不完全与各个学者从植物形态上划分的组相一致。其中管蕊茶 Camellia lanceolata的纹饰非常特殊(粗瘤状),其外壁表面很象牛心果(Annona reticulata)的外形特征,为其重新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