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镜彩色电视是利用电视来显示和记录纤维胃镜的图象,将纤维胃镜所观察到的胃内各种光学图象放大显示在电视屏幕上,这样可使观察更清楚,操作更可靠,更重要的是电视在胃镜操作下实时显象,能供多人观察,便于示范和教学,并利用录象机可动态地记录和重现检查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欣兰  李健 《蛇志》2010,22(2):151-152
上消化道异物是常见急症,传统处理方法是紧急外科手术取出异物。但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大。随着电子胃镜技术的发展,无痛胃镜下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技术逐渐成熟,成功解决了很多患者的痛苦。我院在胃镜下成功取出上消化道异物54例,成功率达96.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慢性胃炎患儿内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自2010 年3 月至2013 年3 月收 治的186 例慢性胃炎儿童,均接受胃镜和病理学两种方式诊断,评价并分析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相关性。结果:经胃镜诊断结果为 178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理学诊断结果为170 例CSG,10 例CAG,6 例胃黏膜无损害。胃镜 与病理学诊断CSG 的准确度为90.32%,胃镜与病理学诊断CAG的准确度为93.54%。对CSG的阳性预测值中,红白间隔、红色 居多及充血水肿占92.42%和92.96%。病理组织学性的溃烂、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与胃镜下各种表现的关系均不够密切。胃镜 与病理学诊断CSG和CAG 的灵敏度分别为97.06%和30.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CSG镜下主要形态对病理 诊断CSG 的灵敏性好且有相关性,而胃镜诊断CAG 对病理诊断CAG的灵敏性差。  相似文献   

4.
满桂月  韦巍巍  李小敏 《蛇志》2015,(2):228-229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老年患者行胃镜下异物取出术的护理配合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异物在胃镜下取出的成功率高,达100%。结论胃镜下行上消化道异物取出具有实用、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等优点,术中医护默契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模拟CT胃镜对常见胃部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0例已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行CT模拟胃镜检查,男33例,女17例,年龄24-70岁之间。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将获得的二维图像输送至工作站,使用Insight软件包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60%、100%,检出息肉3例,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各1例,排除了3例胃镜诊断的粘膜下隆起病变,仅检出了7例溃疡中的2例。结论;模拟CT胃镜是探查胃部新生物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和胃镜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初步诊断为胃间质瘤患者350例,其中行超声内镜检查175例,行胃镜检查175例,两组均行镜下病理活检,并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阳性率与病理结果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内镜诊断阳性率为100%(175/175),胃镜诊断阳性率为97.14%(170/175),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97.14%(170/175),高于胃镜诊断符合率的94.29%(165/17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及胃镜诊断胃间质瘤各有特点,超声内镜诊断率高可作为胃间质瘤的术前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与胃镜联合在贲门失驰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65例贲门失驰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其胸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吞咽困难程度评分、吞咽困难频率评分与LESP、食管最大宽度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临床贲门失驰症患者,给予其胸腔镜与胃镜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非典型增生(DYS)→胃癌(GC)五个不同阶段临床和胃镜表现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上述GC发生五个不同阶段的患者各50例,详细询问其临床症状,记录胃镜下表现,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组织学检查及H.pylori培养等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1)CSG和GC的临床表现分别以上腹胀和早饱、体重减轻为主,其他阶段均以上腹痛为主;(2)CSG、CAG和GC的胃镜下表现依次以疣状隆起及糜烂、黏膜变薄及血管显露、巨大溃疡及出血为多见,而IM和DYS均以直径小于2 cm的溃疡为多见(P0.05);(3)H.pylori感染:从CSG→GC不同阶段,H.pylori感染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0%、78%、62%、56%和36%,P0.05);临床表现中上腹痛及纳差H.pylori感染率高,早饱H.pylori感染率低(P0.05);不同胃镜下表现中溃疡H.pylori感染率最高(P0.05)。结论体重减轻可作为胃癌警示信号,胃镜下巨大溃疡及出血以GC多见;H.pylori感染率与GC发生阶段呈负相关,临床表现为上腹痛、纳差,及胃镜下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护理方法及要点。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确认并进行摘除术的胃息肉患者110例,采用无痛胃镜下胃息肉摘除术,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并进行评估。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状态可表述为舒适、安全、无痛苦,满意度达到了100%。结论:分阶段性的全程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有效的提升了无痛胃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国产纤维胃镜自1923年问世以来,不少基层医院已经普及。但纤维胃镜的主要部件繁多,排列紧密,玻璃纤维易损,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因遇到故障而影响正常使用。尤其是边远地区,送厂维修路途往返不便,在临床使用中一些小故障能自己维修的话,就可大大减少送厂维修的次数。现将我们在临床使用中遇到的水气故障,角度钮故障、照相机摄影故障、冷光源故障等较常见故障的排除及预防发生此类故障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供使用国产纤维胃镜的临床医师参考。一、送水送气故障。在我们临床胃镜检查过程中,如发现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光胃镜常规检查时根据不同的胃体黏膜形态判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准确性及其病理表现,了解胃体黏膜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行胃镜检查的5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胃体和胃窦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快速尿素酶检查及白光胃镜检查,根据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胃体黏膜病变组(232例)和无胃体黏膜病变组(288例),分析胃镜下不同黏膜组织病变与H.pylori的感染情况,采用四格表分析白光胃镜检测对H.pylori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胃体黏膜病变组比较,胃体黏膜病变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升高,同时胃体黏膜黏液分泌增多、胃体黏膜广泛充血、胃体皱襞肥大、黏膜水肿、胃体黏膜"龟纹样"改变、胃体(单发或多发)息肉、胃体可见RAC。不同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11,P0.001)。胃体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感染率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无关(均P0.05),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χ~2=7.087、6.230、17.934,P=0.008、0.013、0.001)。白光胃镜诊断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0.27%,准确度为79.62%,阳性预测值为90.52%,阴性预测值为70.83%。结论白光胃镜下胃体黏膜形态与H.pylori感染率及与炎症、肠化生、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糜烂有关,白光胃镜检查可能对H.pylori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白光胃镜下较常见且易识别的胃体黏膜充血、水肿、"龟纹样"改变、胃体可见RAC等可能成为白光胃镜预测H.pylori感染的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颜梅 《蛇志》2003,15(3):57-58
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内科常见急症 ,急诊胃镜大大提高了出血的病因诊断 ,判断有无进行性出血 ,并可进行胃镜止血。自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1 2月我院急诊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96例其中 78例为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 ,并对存在活动性出血的 64例患者进行了胃镜止血 ,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其护理措施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4例非曲张静脉上消道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中 ,男 37例 ,女 2 7例 ,年龄 1 8~ 66岁 ,平均 49.5岁。均存在呕血及黑便 ,大便潜血阳性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 1 8例 ,胃溃疡出血 2 1例 ,急性出血性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镜在对于咽喉部恶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因声音嘶哑或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为主诉就诊的患者,给予电子喉镜或间接喉镜检查,以在喉镜下发现咽喉部肿物或喉镜下发现黏膜异常增生不能明确判定病灶性质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继而给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及放大胃镜检查,对病灶进行性质及病变范围的判定。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喉镜及胃镜两种方式对咽喉恶性病灶的正确诊断率。结果:12例患者中共发现15处病灶,其中炎性反应5处,单纯性鳞状上皮增生3处,鳞状细胞癌6处,神经纤维瘤1处。喉镜对病灶的正确诊断率是40.0%(6/15),NBI放大胃镜对病灶的正确诊断率是93.3%(1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0,P=0.005)。结论:NBI放大胃镜对咽喉部肿瘤诊断正确率高于普通喉镜,充分证明了胃镜在咽喉部恶性疾病的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在行胃镜检查时,同时对咽喉部进行仔细观察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超声胃镜小探头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62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对病变的浸润范围与性质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比.结果:良性间质瘤43例,占69.35%,恶性间质瘤6例,占9.68%,异位胰腺5例,占8.06%,囊肿6例,占9.68%,脂肪瘤与静脉曲张各1例,占1.61%.所有结果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符合率100%,结果具有代表性(P<0.05).结论:使用超声胃镜小探头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各层管壁结构,确定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提高诊断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治疗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体会。方法:在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入我科治疗的312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中,49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患者经胃镜引导下置营养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1天、术后第5天、第7天、出院时分别测定患者体重,术后第1天起逐日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中首次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6%,置管时间10~20min,平均12min,置管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鼻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术后第7天体重下降≤2kg;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d。结论:置入营养管的长度要较胃镜观察长约20cm并妥善固定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胃镜引导下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对此类患者的营养治疗起重要支持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及胃镜、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以提高该疾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总结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胃镜活检、超声内镜及CT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21例术前CT检查,误诊为浸润型胃癌11例,间质瘤2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CT术前诊断率为23.8%(5/21)。全部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4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66.7%(14/21)。其中10名患者实施超声胃镜检查,判断胃淋巴瘤6例、胃癌3例、间质瘤1例;术前诊断率为60.0%(6/10)。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方式;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方法复方氯胺酮麻醉动物,将内镜经口腔、咽依次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观察粘膜状况后在胃、十二指肠分别取材,术后清洗消毒内镜,动物即时苏醒。结果内镜顺利进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镜深度分别约10cm、30cm、50cm,各段粘膜光滑平整,未见明显异常。术后动物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非人灵长类动物胃镜检测技术的建立,为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上消化道疾病搭建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MM患者1,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腹泻伴腹部隐痛,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 host disease,GVHD)治疗无效,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卡泊芬净治愈出院.MM患者2,男性,化疗过程中疾病进展,并出现腹胀、腹痛,对症处理改善,再次化疗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发肺部念珠菌病,发生急性心、肾功能不全,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伊曲康唑、米卡芬净治疗,最终因肺部真菌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选电子胃镜明确诊断、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溃疡散合并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溃疡散合并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和三联疗法(埃索关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疗程结束后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表现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三方面评价其疗效.结果:试验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镜表现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溃疡散合并雷尼替丁、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效果良好,溃疡散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无显著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2306例次胃镜检查、尿素酶试验衣胃粘膜活检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测HP及GH,以了解这二种病原菌在各种上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慢性办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