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在开展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ts)和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lus)有关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化学分析,辅以偏光显徽镜观察,进行了卵壳的初步分析。 扬子鳄卵系1981年10月18日取自安徽宣城县扬子鳄养殖场。卵重31—45克,卵径55.3×33.2—60.1×35.2毫米,空壳平均重3.8克,卵壳白色,长椭圆形,两端大小稍有差异,壳硬厚,表面粗糙,略有光泽。 尖吻蝮卵系1981年8月2日取自安徽祁门县蛇伤研究所。卵重16—16.7克,卵径42.4×25.9—44.5×25.1毫米,卵壳乳白色,壳较薄较软,与蚕茧类似,表面无光泽,但有沟状凹陷,整窝卵粘连在一起,结成一个整块。  相似文献   

2.
1984—1987年对人工饲养蓝马鸡的发情、交配、产卵、繁殖等进行了观察。65枚卵平均长度52.78×38.52毫米,平均卵重53.66克。孵化天数为25.23(25—26.13)天,受精率为60.94%,出雏率为90.94%。孵化1—7天平均每日水份散失0.24克,散失率为0.42%。8—14天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27克,散失率为0.48%。15—21天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24克,散失率为0.44%。22—25天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4克,散失率为0.76%。蓝马鸡卵从入孵到出壳平均水分散失6.9克,散失率为11.89%。平均每日水分散失0.27克,散失率为0.47%。蓝马鸡卵在人工孵化期间,卵重的变化尚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3.
牛背鹭在汉中地区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迁来繁殖地后,即成对活动,开始交配,交配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或下午5—6时,每次交配时间约20—23秒。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成浅盘状。产卵期在5月份,每窝产卵3—5枚,卵呈椭圆形,卵的量度为44.2×34.7毫米,重23.8克。孵化期平均24天,出雏率为80.7%。育雏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所吃食物约30多种,主要为昆虫和鼠类。雏鸟的体重平均日增长为14.09克,体长平均日增长为13.07毫米,嘴峰平均日增长为1.36毫米,翼长平均日增长为9.01毫米,跗蹠日增长为2.92毫米。  相似文献   

4.
笼养褐马鸡的繁殖行为与雏鸟生长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4年、1985年、1990年对褐马鸡在人工饲养下的发情、交配、产卵、繁殖等进行了观察,6只褐马鸡平均产卵为22.5(15—28)枚。14枚褐马鸡卵孵化天数为26.17(26.13—27.00)天,1—7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9克,8—14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7克,15—21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3克,22—26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8克,褐马鸡卵从孵化到出雏平均水分散失为6.9克,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7克,褐马鸡卵在人工孵化期间,卵重的变化以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我们查阅了有关果树病虫害防治的书籍和文献,发现不少版本对桃红颈天牛、桑天牛产卵伤口的记载出入颇大,致使园艺生产工作者及在校学生不能正确地从产卵伤口判断害虫种类,也影响发生量的统计和拟订防治措施。 现将我们在1979—1982四年中连续对1,486株桃树的红颈天牛(虫株率100%)的观察与研究结果列述:桃红颈天牛的卵上端较尖,下端较钝圆,略呈芝麻形,颜色浅绿,成熟时转为淡黄色,光滑,其平均长1.68毫米,宽0.78毫米。产卵部位一般于离地表1—2米之内的主干或主枝上。卵散产,卵粘粘着在多年生枝的粗糙表皮裂缝间,卵孵化后即蛀入表皮,初龄幼虫不暴露空间。与有的书上记载:卵长圆形,长6—7毫米,差距很大,颇不一致。此外,某些书籍还记载:产卵时先将树皮咬一方形裂口,然后再将卵产在裂口中,截  相似文献   

6.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分析了该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月变化.结果表明: 芦苇株高和盖度均在3—8月逐渐增大,9月后逐渐降低;芦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0种(包括2种鉴定到属,2种鉴定到科).其中,腹足纲种类最多,有11种(包括1种鉴定到属);软甲纲有5种;昆虫纲和多毛纲均只有2种.以緋拟沼螺、堇拟沼螺和尖锥似蟹守螺等为主要优势种.从生活型来看,底上附着型种类数最多(11种),其次为穴居型(5种)和底内型(4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或月变化,夏季(8月)出现全年最高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指数(H)月份间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除11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42%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3个群聚.从非度量多维标序(nMDS)排序图可知,5月、10—11月与其他月份差异较大.水温、芦苇地下生物量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于底栖动物密度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芦苇生境价值急需重视.  相似文献   

7.
1982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西双版纳进行了为期26天的鸟巢,鸟卵采集,共得14种鸟的巢和卵标本。现将白胸翡翠等六种先报导如下。 1.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ts perpulchra Madarasz 4月27日在勐腊曼粉(海拔800米)村寨附近的山坡壑沟采到一巢。山坡杂草丛生,该巢筑在沟壁上,离沟底40厘米,巢洞口直径9×8厘米,深40厘米。巢内无垫物。 巢内有卵5枚,呈卵圆形,白色。平均重10.7(10.5—11)克,卵径平均27.7(29—30.5)×25.4(24—26)毫米。 2.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 monticola (McClelland)  相似文献   

8.
探用1株皮下致死力鞍高的毒株(京伟研1),实验动物用3週龄小白鼠而髓重需一致(7—9克)作皮下途径的中和试验,结果较脑内途徭的中和试验敏感。此种方法適用於检查抗體合量较少的血清,例如检查疫苗注射後的抗體滴度及用於不顯性感染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永锡 《昆虫学报》1956,(2):235-246
1.日本赤眼蜂与赤眼蜂,都是螟虫卵的重要寄生蜂,一年发生19—20代。以蛹态在寄主卵内越冬,至次年4月底羽化。 2.一世代经过日数,视温度高低而不同,在7、8月间温度高,一世代平均仅有5—8天左右。4、5月与9、10月间温度较低,一世代须9—25天。10月份开始越冬。 3.每一个雌峰能产卵15—61粒,平均为50粒左右。 4.这二种寄生蜂除寄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卵外,尚能寄生稻苞虫、稻螟蛉、眼蝶、人纹灯蛾、尺蠖蛾、白螟及黑米虫卵等。惟未受精卵虽被寄生亦乾死不能羽化。每一个寄主卵内最少有寄生蜂1个,最多5个。 5.寄主卵内发育程度与寄生蜂产卵的影响很大,以第1、2、3天的卵被寄生最多,第4日的被寄生的就降低,第5日的就不寄生。  相似文献   

10.
燕隼(Falco subbuteo)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山西省为夏候鸟。1988—1992年的5—9月,在山西省关帝山森林管理局阳圪台国营林场,收集了燕隼的一些生态学资料,简报如下。1 迁徙每年5月上旬和9月下旬在圪洞至麻地会的河漫滩疏林耕地进行观察,燕隼5月  相似文献   

11.
白颈长尾雉的饲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上海动物园饲养人员,用人工巢诱发野生经驯养四年的白颈长尾雉发精、交配。于3月8日开始产卵,得卵12枚。1984年同期又产卵29枚。卵平均重28克,46×33毫米。卵全部电孵,孵化温度38℃,相对湿度55—60%,孵化期24天。 雏鸟用熟鸡蛋加玉米粉研成粉料及青菜开食。逐步增加昆虫、营养窝头、粟子、稻谷、麦子、高梁、玉米,四月龄后过渡到成鸟饲料。  相似文献   

12.
<正> 芦苇钻心虫Archanara aerata Butt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微山湖沿湖芦苇上新发现的一大害虫。受害区虫株率一般在60—70%。从1977年开始,我们对此虫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后。 一、形态特征 卵 扁圆,中间稍凹,四周有明显的稜边和较浅的齿轮缺刻。卵径1毫米,厚0.2毫米,初产时白色,次日变成灰褐色。 幼虫 体白,初龄体背无纵线,2龄后出现4条淡紫色宽纵线。1—3龄前胸背板有明显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野生种群衰落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应健 《四川动物》1997,16(3):137-137,139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属爬行纲、鳄目、鼍科、鼍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据张孟闻等考证,周秦时期扬子鳄数量相当可观,甚至到了“易而贱之”的地步。宗仁亲时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扬子鳄“今江湖极多”。明嘉庆年间成书的《国宪家酞》记载:明初南京长江江岸生  相似文献   

14.
黑翅长脚鹬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据黑翅长脚鹬繁殖生态的调查发现它的巢主要选择芦苇丛生的小土岛上,于5月末开始产卵,每窝卵4—5枚,卵重19.6;雌雄亲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7—19天。食物以鞘翅目昆虫,双翅目幼虫,半翅目的蚜虫等为食。此外还吃少量植物藻类。黑翅长脚鹬的天敌主要是猛禽和家犬,在繁殖期对卵和雏鸟危害较大,因此,在黑翅长脚鹬的繁殖期严禁放牧和捕鱼的生产活动,为黑翅长脚鹬的栖息与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91年第2期刊登了曹道平同志的“壁虎孵卵”一文。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事实还是观察错误,值得讨论。现就有关问题谈一点看法。 1.关于壁虎的种名根据地理分布,文中所指的壁虎应是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无疑。 2.关于卵的大小文中指出壁虎的卵似黄豆大小,不符合事实。根据资料和我们的测量,无蹼壁虎的卵均比黄豆大,如1989年10月5日我们测量过9枚卵,其长径平均为13.49(11.86—14.12)毫米;短径平均为9.65(9.2—10.14)毫米。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鸳鸯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在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对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鸳鸯在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属夏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约5个月.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筑巢一般由雌鸟承担,大约在7~8 d内完成.巢筑成后的5~6 d开始产卵.每窝5~10枚,平均窝卵数7.5枚,卵重平均34.2 g,最后一枚卵产出后开始孵卵,孵化期约为28~30 d,孵化率为90%.  相似文献   

17.
细胞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肉眼可见,例如植物的果肉细胞常在1毫米以上;鸟卵为一个细胞(不包括蛋清和蛋壳部分),鸵鸟卵最大,直径约达75—100毫米。有的细胞则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如原核生物中能独立生活的枝原体,它的直径只有0.2—0.25微米,能通过磁滤器,比最大的滤过性病毒还小些。而一般的细胞直径大都在10—100微米之间。植物细胞的直径一般为10—100微米,人体细胞多数在6—30微米,动物的细胞更小些,一般只有10微米。在生物体中也有特殊大的细胞。例如芋麻的纤维细胞长达55  相似文献   

18.
<正> 白缘苇野螟Sclerocona acutella(Eversmann)属鳞翅目螟蛾科野螟亚科,是微山湖芦苇上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国内未见报道。1980年始进行了观察,整理如下。 一、形态特征(图1) 卵 初产时白色有光泽,逐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变为棕黄色。椭圆形,扁平,长1.2—1.3毫米,宽0.7—0.8毫米,边缘扁平,中央隆起。 幼虫 初孵体长2毫米,头大体细,头棕色,体黄白色。成长的幼虫头黑褐色,体绿色,  相似文献   

19.
嘉陵颌须鮈Gnarhopogon herzensteini是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其繁殖习性资料尚未报道,本文报道鄂西北山区河流中该鱼生殖力资料。材料和方法1982年4—6月在神农架林区关门河采集到卵巢Ⅳ期的鱼52尾。常规测量并鉴定年龄,样本体长62—122.8毫米,体重4.0—30.0克,年龄2—6龄。野外观察到该鱼在四月底五月初和六月中旬有二次相对集中的产卵活动,卵巢中卵径频数分布在0.9毫米和1.5毫米处出现二个高峰,推测应为分批产卵鱼类。两批卵分别计数,F1表示首批可能产出的充满卵黄的大卵,F2表示以后可能产出的刚沉积卵黄和卵黄半充满的小卵。F为Fl和F2之…  相似文献   

20.
白颊噪鹛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桂垣 《动物学研究》1982,3(3):245-251
1956年3—6月,在成都北外昭觉寺对白颊噪鹛(Carrulax sannio oblectan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繁殖期 3月中、下旬,白颊噪鹛双双成对地结成4—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于竹林、树林或灌丛间,鸣声比平常多而急促,相邻鸟群间也常相互呼应,作“吉呀!吉呀!”的叫声,此起彼伏,极其噪杂。在地面觅食或停息树上时,常作低微的“嘘!嘘!”声。 3月底至4月初,曾见在林间啣取草等筑巢材料,6月上旬见有巢雏。在东郊,迟至6月初仍有啣草筑巢的,可见白颊噪鹛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为3—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