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批鳄类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于1963—1964年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工作时采集的。化石保存的不好,但它代表迄今在新疆地区所发现的唯一的一批鳄类化石。现整理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这一化石产地最早于20年代由美国中亚  相似文献   

3.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的晰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枝明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0,28(1):43-58,001,T002
本文是对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工作时采得晰脚类化石进行简报,化石得自中一偿罗世五彩湾组、石树沟组,计有苏氏巧龙(Bellusurus sui gen.etsp.nov.)和天山龙(未定种)(Tienshanosaurus sp.)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噶尔盆地新生界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层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64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的同志在独山子问到笔者关于1956年采自南安集海下绿色组中的Bothriodon sp.一枚牙齿化石的产出情况。此外,笔者还谈到了采自准噶尔的三门马及钝脚类的产地或层位文献记载有误。刘后一(1973)发表研究周口店马化石的文章,指出三门马往西分布到新疆的“黄集海”;并特注明系据1964年考察队同志在新疆询问原采集同志的结果。北疆并无“黄集海”这一地名,显系误传。加之,钝脚类的产出层位有问题,以致有关地层的时代产生了混乱。因此,有公开订正之必要。再则,还有一些重要的哺乳类化石,层位不明,需要归位,故撰此文。  相似文献   

6.
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蓝田地区”(包括蓝田、临潼、渭南、长安、华县以及西安市等邻接的地带)的第四系,不仅发育好,时代全,而且成因类型也多样复杂。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考察队(以下简称蓝田考察队)最近的分层,共包括七个地层单元的堆积物,其中有六个地层单元中含脊椎动物化石。蓝田考察队经过三年来的调查与发掘,发现了35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采集了相当数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964年协作单位采  相似文献   

7.
<正> 1985年10—11月,由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川东地区古生物考察队在著名的盐井沟动物群化石产地——盐井乡平坝村的平坝新洞采集到一批化石包括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目、长鼻目、肉食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60余种.其中4种小型的肉食类、几种偶蹄类、15种食虫类和大约20种啮齿类是以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盆地的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年,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吐鲁番盆地进行了两个野外年度的考察和发掘工作,采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批是恐龙类。这批恐龙化石采自两个地层层位:66012发现于鄯善统的下部,因此将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系的鄯善统底部划出,建立一新组——苏巴什组,时代为晚白垩世;在侏罗系红山统中采得龟、鳄和恐龙类化石,经鉴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9.
<正> 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麦里地区的恐龙沟和五彩湾两地的石树沟组的中、下部层位中,发现了一些迷齿类化石,包括一些零散的脊椎骨和头骨碎片化石。石树沟组的时代当前一般认为是晚侏罗世的,也有人认为是中侏罗世晚期的。这是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发现迷齿类化  相似文献   

10.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于今夏在天山北麓烏魯木齐地区及阜康至吉木薩尔一带二、三迭紀地层內进行了脊椎动物化石的調查与系統发掘。經过五个月的野外工作,共采集到七十箱魚类和爬行类化石,其中以仓房沟統的韮菜园子組中的水龙兽类化石最为丰富,据初步統計,在将近一百号的标本中較完整的个体有二十余个。同时在韮菜园子組以下的泉子街組和梧桐沟組中都分  相似文献   

12.
修理技工的任务是从岩石中取出并保存骨化石,不使化石本身受到损坏,而且要使化石的细小结构和关节面露出来。这对研究人员描述化石很为重要。在所有的古生物考察队中都要有实验员或修理技工参加。他们应当知道必须携带哪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那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哈默率领的考察队最近在离南极650公里的南极大陆的一座山上,2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恐龙的遗骸。他们收集到的化石属于同一恐龙的个体,一带下颌的头骨,一块肩胛骨,部分脊椎骨,一些肋骨和四、五块趾骨。从头盖骨的形态和大腿骨的结构看,它是一中等大小食草类恐龙,大约7.5米长,据推测,这种恐龙行动灵活。在发现的化石中间,考察队还找到一枚长50毫米的牙齿。牙齿有尖锐的牙尖和锯齿形的牙嵴,这是食肉类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认为这枚牙齿可能是肉食龙在吃草食龙时失掉的。  相似文献   

14.
叙利亚北部发现早期智人化石日本──叙利亚联合考察队于1993年8月在叙利亚北部的德德利洞穴1.5米深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20万──4万年)基本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化石。据日本研究人员初步鉴定,此化石与以前发现的化石相比,形体基本完整。这对于尼人的形...  相似文献   

15.
《化石》1978,(2)
1975年,在南极谢伊木尔岛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组织的地质考察队发现绝灭了的企鹅化石。该化石高达1.8米,而现生的各种企鹅高仅0.3—1.0米。此外,地质学家们还发现了温带特有的枝叶繁茂的  相似文献   

16.
华北几个地点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1959年和1960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内蒙和甘肃采集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并对各地点化石组合性质和各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进行了分析。化石包括窑沟原貂Proputorius yaogouensis)、化德无角犀(Aceratherium huadeensis)和化德上新鹿(Cervocerushuadeensis)三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
1973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考察队在桐柏县吴城盆地考察时,于龙王庙村附近李士沟组采集到一些哺乳类化石。同年九月,根据河南省地质12队提供的线索,我所的阎德发、范贵忠和该队韩世敬及河南省博物馆郭天锁等同志,又在同一盆地的月河公社五里墩组中采到一些标本。其中属于柯氏犀类的有两个属的三个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增进了对柯氏犀类的了解,填补了由柯氏犀类向巨犀类进化的中间环节。同时,对李士沟组及其上覆五里墩组时代的确定也提供了依据。除柯氏犀类外,在吴城盆地还发现有两栖犀、(犭莫)等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地质组在1961年,曾沿青藏公路进行地质考察,采得不少瓣鳃类化石(插图1)。这些化石由赵东旭、尹集祥同志交给笔者进行研究,现已确定属于中侏罗统者有5属6种。化石是从下列二个地点采集的:(1)唐古拉山南坡土青公路第二道班北(插图2):Ostrea(Liostrea)tangulaensis Fan(sp.nov.);(2)安多县北青藏公路115道班附近:Astarte subcardiformis Fan(sp.nov.),A.ovata Fan(sp.nov),Protocardialamellosa Fan(sp.nov.),Grammatodon minutus Fan(sp.nov.),Trigonia sp.  相似文献   

19.
冰中巨禽     
南极的茫茫冰川极少向科学考察队公开自己的秘密。正因为如此,南极冰川的每一发现都成了科学界的一件大事。本世纪初,瑞典考古学家获得了南极曾经有茂盛植物的直接证据。考察队在南极冰原中发现有古老榕树、月桂和针叶树干的化石。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巨禽的骨骼化石。此消息轰动一时,但无法设想巨禽的大小。在南极联合考察期间,美国、新西兰的科学家们又发现了鸟嘴的化石。一些科学家认为,现代最大的鸟类与其远古祖先相比似乎成了麻雀。美国的某家杂志对模拟的巨禽形状做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所及毕节地、市文管部门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对毕节何官屯扒耳岩及周边地区进行考查.根据当地化石爱好者孙贵川等人提供的材料和线索,在扒耳岩采石场发现巨猿及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