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vat.sp.)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功能性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通过对大果沙棘果中的黄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Vc)以及脂肪等功能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为今后大果沙棘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续断属(Dipsacus L.)植物是中国续断科(Dipsacaceae)传统中药材,但属下种间亲缘关系仍存在不准确性鉴定。本研究拟采用10条多态性较高的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从分子水平研究10份续断属植物的分类和种间亲缘关系,为该属植物的科学分类提供资料。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10条,对10份续断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947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28条,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4%,表明续断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57~0.806,平均为0.66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份续断在相似系数水平0.582处可分为2个大类,进一步在0.702又可分为5个小类群。第1大类群包括3个小类群,第1小类群包括4分大理续断[DL(L),DL(W),DL(H),DL(WS)],第2小类群包括日本续断(RB)和恩施续断(ES),第3小类群包括2份川续断[C(J)和C(D)],这表明小类群间品系亲缘关系比较近,基因交流比较频繁;第2大类群包括大头续断(DT)和深紫续断(SZ),两者遗传距离较远,分别构成另外两个小类群。主成份分析与聚类分析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还发现日本续断(RB)和恩施续断(ES)两者亲缘关系较近(0.210 1),且两者的地理分布有较大的重叠,可能两者基因交流比较频繁,由于环境的不同形态上稍有差异。推测恩施续断可能为日本续断的一个变种,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崇仁  张颖君 《广西植物》2021,41(3):334-339
三果浆(三勒浆)为源于印度的传统果药剂,由使君子科植物诃子和毛诃子,以及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等三种植物的果实为原料制作而成,是著名的藏药基础方,也是印度阿育吠陀传统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代表方剂.三种植物同时录入《中国药典》,余甘子列入我国药食两用植物目录.中古时期,三果浆随着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而今只...  相似文献   

4.
从形态和细胞学角度,对舟果荠和光果舟果荠的果实与种子形态、花粉形态以及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光果舟果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重新探讨.结果表明,舟果荠和光果舟果荠的种子大小及形态和微形态基本相似,但前者的果实密被柔毛,花粉粒体积比后者的大,染色体数目为2n=14,而后者的果实光滑无毛,染色体数目为2n=12.二者在果实与花粉粒形态以及染色体基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议将光果舟果荠独立成种,恢复原有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5.
段琼  权锐昌 《动物学研究》2012,33(5):427-432
黑色和红色是最主要的果实颜色.虽然食果鸟的取食选择常被假设为果实颜色特征形成的主要进化动力,但能直接支持该假说的研究案例极少.该研究选择西双版纳常见的5种食果鸟,利用试验当季常见的黑、红、黄、绿4种果实进行室内和野外环境(开阔林地、林冠下层)果实颜色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时5种食果鸟最喜欢的果实颜色是黑色和/或红色,而野外环境下,虽然开阔林地果实被取食总量远大于林冠下层果实被取食量,但黑色和红色仍均为该两类生境中被取食最多的果实颜色.即大部分食果鸟均喜好自然界最常见的果实颜色,其喜好程度能反映研究地果实颜色组成分布格局,提示果实颜色的进化或部分来自于食果鸟取食选择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果袋颜色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效应,以JYK番茄为试材,采用不同颜色果袋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颜色果袋内微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果实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果袋均具有降低光强、提高温度、增加湿度的作用,并均可促进番茄果实膨大,增加单果质量,促进果实提早成熟.其中,以黑色果袋增温促长效果最好,其果实成熟期较对照提早10 d,单果质量增加27.2%;无色、蓝色及红色果袋处理的果实成熟期分别较对照提早8、3和2 d,单果质量分别增加11.8%、6.4%和4.8%.此外,套袋还可促进果实着色,显著提高番茄红素含量,但所有处理的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表明番茄套袋虽增加了产量,但降低了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正常果与脱落果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化橘红生理落果的机理.结果显示,N、P、K、Ca、Mg含量正常果一致地高于脱落果;脱落果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正常果则先升后降;果实中生长促进类内源激素(GA3、IAA、ZT)含量正常果显著高于脱落果,而ABA/(GA3 LAA ZT)值则是脱落果显著地高于正常果;三类水解酶活性均为脱落果显著高于正常果.说明化橘红果实的脱落与果实内部的矿质元素、总糖、内源激素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果袋颜色对番茄果实微环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高方胜  徐坤  徐宁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8):2229-2234
为确定果袋颜色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效应,以JYK番茄为试材,采用不同颜色果袋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颜色果袋内微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果实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果袋均具有降低光强、提高温度、增加湿度的作用,并均可促进番茄果实膨大,增加单果质量,促进果实提早成熟.其中,以黑色果袋增温促长效果最好,其果实成熟期较对照提早10 d,单果质量增加27.2%;无色、蓝色及红色果袋处理的果实成熟期分别较对照提早8、3和2 d,单果质量分别增加11.8%、6.4%和4.8%.此外,套袋还可促进果实着色,显著提高番茄红素含量,但所有处理的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表明番茄套袋虽增加了产量,但降低了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9.
兰靛果忍冬的果实解剖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88,8(4):203-206
本文对兰靛果忍冬的果实做了解剖学研究, 结果表明, 其果实并非浆果, 乃系由整个二歧聚伞花序(dichasium)发育成的浆果状复果。即参与果实形成的有两个小苞片, 两个萼简及两个子房, 此种果实又为复果提供了一种新的类型。 由于兰靛果忍冬果实的改变, 作者认为有必要将其由忍冬属分出, 另立兰靛果属(Metalonicera M.Wang et A.G.Gu, gen.nov.)。  相似文献   

10.
枳椇(Hovenia acerba),又称拐枣、鸡爪子、万字果、金果等。为鼠李科落叶乔木,高10—25米,胸围1—1.5米。果实近圆球形,直径8—10毫米,着生于果梗顶端。其果梗肿大,肉质,红褐色,可直接鲜食,味道清香,口感柔和,甜如蜂蜜,在湖南等产地称其为“万寿果”。  相似文献   

11.
PG与番茄果实成熟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系统比较了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反义基因和对照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绿熟、转色、粉顶、粉红、全红5个时期的PG活性和与其相关的生理、生化组分的动态变化.实验表明,转基因果与对照果相比,PG活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PG活性强烈被抑制是在全红期;果实的硬度、贮藏寿命指数都高于对照果;番茄红素合成积累进程被延缓;可溶性果胶含量、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均低于对照果.外源乙烯刺激引起对照果PG活性剧增,而转基因果表现钝化.讨论了PG活性与果实成熟、耐贮性及软化的关系,及对外源乙烯刺激的敏感性.首次明确提出PG活性在对照果中极大地表达,在转基因果中强烈被抑制是在全红期,而不是在整个成熟期;PG活性在果实软化中起直接和重要作用;PG活性的高低与番茄红素的合成与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2.
蓝靛果忍冬果实黄酮类成分总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比色法测定蓝靛果忍冬果实中黄酮类成分总含量,对不同时期蓝靛果忍冬果实中黄酮类成分总含量进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Camellia spp.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其大量落果。本文旨在揭示该虫发生危害与寄主果实大小的关系,并探讨其产卵行为策略。【方法】于油茶象产卵高峰期在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林随机采摘960个果实,清查油茶象刺孔数和窝卵数,并对果重、果长和果径进行了测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产卵果、取食果和非受害果大小差异性,用线性回归分析果实特征对油茶象取食及产卵活动的影响。同时对油茶象雌虫进行了果实大小选择性试验,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选择果与非选择果的大小差异性。【结果】在果重、果长、果径和果实体积方面,产卵果取食果非受害果(P0.01),刺孔数、窝卵数和寄生率与果实大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油茶象雌虫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和产卵。当两供试果实差异显著时,油茶象雌虫对大果实表现出明显的偏好选择性,危害12 h后,重受害果长度和直径都显著大于轻受害果(P0.01)。油茶象雌虫每次只产1粒卵,卵单产是油茶象本身的属性,与果实特征无关。【结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支持最优觅食理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产卵。窝卵数越小,油茶象种内竞争越弱,幼体正常发育并成功脱果的概率越高,适合度增加。卵单产是油茶象应对寄主果实食物资源限制作用的一种"风险分散"行为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对3个阳春砂栽培类型长果、圆果、仲华,海南砂和1个疑似阳春砂新栽培类型锦秋进行了植物学性状观察、RAPD分子鉴定,并测定了各砂仁种质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锦秋叶缘具有双边波状和单边波状两种现象,表现出处于长果、圆果与海南砂之间;锦秋叶舌的长度和开花物候期也介于海南砂和长果、圆果之间;果实的性状方面比较复杂,锦秋果实呈胖圆状与圆果、海南砂相似,不同于长果和仲华的长圆形;果实黑褐色,不同于长果、圆果的红色而与仲华和海南砂相近;果刺尖锐状与长果、圆果和仲华的相似,不同于海南砂的平钝形果刺。锦秋与仲华除果实形状外的生物学性状指标都相似。从91个引物中随机筛选出3个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多态性比率为91.2%,显示该物种遗传变异较高;各个样品间的相似系数在0.235 3~0.970 6之间,说明五种砂仁种质是有差别的;聚类分析显示样品可分为3类,海南砂聚为一大类;长果、圆果、仲华和锦秋聚为另一大类,该大类中的长果和圆果聚为一小类,仲华和锦秋聚为另一小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锦秋是不同于已知三种栽培类型的阳春砂新栽培类型。锦秋种子千粒重最大、挥发油含量最高,但其乙酸龙脑酯含量与其它砂仁种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方伟伟  于顺利 《生态学杂志》2013,32(8):2238-2244
总结了果实生态学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对国内外的果实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这些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科学问题.迄今为止,果实生态学在果实与种子的关系、果实颜色与环境、果实化学成分与环境、群落果实构成式样的地理分布特征、果实及食果动物的协同进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进展.果实重量谱等物理性状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机理、果实化学成分的时空变异格局、果实类型的组成式样及大尺度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机制的探讨、果实传播与食果动物的协同进化等是未来亟待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濒危植物金花茶果实、种子形态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濒危植物金花茶5个天然居群和1个人工居群的果实、种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金花茶居群按果实、种子大小进行排序为:广西植物所(GXIB)>那子山中海拔2(NZSH2)>大王江(DWJ)>庚毛山(GMSH)>那子山高海拔3(NZSH3)>那子山低海拔1(NZSHI);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不同形态性状在居群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429(种子质量/果,SWPF)到0.069(果实整体形态,FT/FD),果实整体形态最为稳定,各居群形态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287(NZSH3)到0.155(GXIB)不等;在调查的15个性状中,果实直径、果实质量等3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种长、种宽等7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多数居群已产生较明显的形态分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形态分化并不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联.影响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和乔木层透光率.  相似文献   

17.
应用解剖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中国产蓼属萹蓄组Polygonum sect.Polygonum 16种1变种及1变型植物的果实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组5种一年生植物的果实具有两型性,即有长、短两种果实类型。短果类型为卵形,具三棱,包于宿存花被内或与花被近等长,呈黑褐色。在解剖镜下观察到其表面具小点、无光泽,而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其表面具有散乱分布或排列成行的瘤状颗粒;长果类型为狭卵形,具三棱,长于宿存花被,黄褐色或淡黄绿色,在解剖镜下观察到其表面平滑、有光泽,而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其表面上部具有散乱分布的瘤状颗粒,中、下部则具不规则洼点、星花状褶皱或浅波纹状。果实具两型性的植物有萹蓄P.aviculare、乌鲁木齐萹蓄P.urumqiense、展枝萹蓄P.patulum、直立萹蓄P.avicularef.erectum和尖果萹蓄P.rigidum。果实微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1.果实表面无瘤状颗粒或疣状突起、有光泽,此类型又可以分为2种亚类型:(1)果实表面平滑、浅波纹状,如岩萹蓄P.cognatum、松叶萹蓄P.acerosum和帚萹蓄P.argyrocoleum;(2)果实表面具浅洼点或洼点,如铁马鞭P.plebeium和针叶萹蓄P.polycnemoides。2.果实表面有瘤状颗粒或疣状突起,无或具微光泽,此类型又可分为4种亚类型:(1)果实表面具疣状突起,如圆叶萹蓄P.intramongolicum.;(2)果实表面具散乱分布的瘤状颗粒,如普通萹蓄P.humifusum和展枝萹蓄的短果;(3)果实表面具有纵行排列的瘤状颗粒,如萹蓄和乌鲁木齐萹蓄的短果;(4)果实表面上部具散乱分布的瘤状颗粒,中、下部具不规则洼点、星花状褶皱或浅波纹状,如萹蓄、展枝萹蓄、直立萹蓄和尖果萹蓄的长果。因此果实两型性和果实微形态特征对蓼属萹蓄组种、变种的鉴定具有较大的分类学价值。基于果实微形态特征以及其他形态特征,确定了新种晖春萹蓄Polygonum huichunense F.Z.Li,Y.T.Hou&C.Y.Qu,同时恢复褐鞘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L.var.fusco-ochreatum(Kom.)A.J.Li为原种,即Polygonum fusco-ochreatum Kom.。  相似文献   

18.
异子蓬二型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特性及其生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艳芳  魏岩  严成 《生态学报》2009,29(12):6609-6614
异子蓬为中亚荒漠的特有种,其果实为胞果,花被片在结果时宿存包被果实形成浆果状的散布单位.对异子蓬的散布单位、果实形态进行比较观察,并在5/15℃、5/25℃、15/25 ℃(暗/光=12h/12h)3个温变周期下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异子蓬的散布单位绿色、浆果状,有大小两种形态;大小两种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在形状、大小、颜色上存在着明显差异.(2)大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圆形,扁平,褐色,无光泽,直径(2.64±0.03) mm,重量(3.68±0.04) mg;小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双凸镜形,黑色,有光泽,直径(2.40±0.04) mm,重量(2.86±0.06) mg.(3)褐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都在81%以上,萌发速度快,而黑色种子萌发率低,萌发慢,具有休眠现象.(4)划破种皮及低温层积处理可显著提高黑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延长储存时间也可有效地促进黑色种子的萌发,表明黑色种子处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状态.异子蓬产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萌发差异对荒漠异质环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滇芎属果实解剖特征及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应用比较解剖学方法对国产滇芎属(Physospermopsis Wolff)以及瘤果芹属(Trachydium Lindl.)和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 Hoffm.)共10种植物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比较分析了分生果的压扁程度、果棱大小、果壁各层果皮的特点、油管数目、胚乳形状等,归纳出上述各属果实的解剖特征,同时结合外部形态及花粉特征,将滇芎属果实分为3个类型.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滇芎属果实的进化趋势以及属下分类和种间关系,并分析了与瘤果芹属和棱子芹属的演化关系,认为滇芎属果实较后二者果实演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20.
明党参花后果实发育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伞形科植物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花后果实发育过程可分为幼果、中果和熟果3个发育阶段,后两个阶段可分别划分为3个时期.正常成熟的明党参果实为2个分生果完全分离并悬垂的双悬果,属于伞形科中果体轻度背腹压扁、无果棱的类型,并雏形于幼果阶段、成形于中果阶段、完成于熟果阶段;果实中的2个分生果有时有不均等发育现象.花柱及花柱基伴随果体发育并宿存于果体,形成果体与花柱基-花柱的复合体.随果体的增大,果体形状由最初的近陀螺形发育为双肾状长圆形;果棱在幼果和中果阶段时可见,至成熟阶段消失;熟果初期棱槽油管可呈现明显的横隔样结构;果体颜色由幼果期的深绿色变为中果后期的浅绿色,完全成熟时呈褐色或黑棕色.花柱分叉角度从幼果期的60°~90°增大至中果阶段的90°~220°,成熟阶段大于220°;花柱基由圆锥形变为圆台状;幼果、中果和熟果阶段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分别为1.0~0.8、0.8~0.1和小于0.1.花柱分叉角度和花柱基高度与果体长度的比值可作为判断明党参果实发育程度和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