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工作进一步探索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在吗啡镇痛与纳洛酮拮抗吗啡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在清醒受限制的大鼠上进行,以电刺激鼠尾出现的甩尾和嘶叫为痛反应指标。结果表明:(1)侧脑室注射微量纳洛酮后,可使电刺激 PAG 或注射微量吗啡于 PAG 所引起的镇痛效应受到明显拮抗;(2)损毀 PAG 或注射微量纳洛酮于 PAG 后,可使由侧脑室注入微量吗啡所引起的镇痛效应显著减弱。由此可见 PAG 既是侧脑室注射吗啡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部位,又是侧脑室注射纳洛酮拮抗吗啡镇痛的重要中枢部位。  相似文献   

2.
(一) 采用光热聚焦刺激家兔后肢引起痛反应的方法,发现第三脑室周围两侧灰质内微量注射丙烯吗啡20微克,可以对抗随后静脉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通过预先埋藏好的导向管,在家兔能自由活动的条件下,将丙烯嗝啡注入第三脑室两侧灰质,5分钟后静脉注射吗啡,吗啡的镇痛效应也可被对抗。用相同或更大剂量的丙烯吗啡注射到中脑网质,丘脑侧部以及中隔等部位,都没有明显对抗作用。 (二) 在本文的实验中,丙烯吗啡在脑内分布的范围比较局限,但仍能对抗吗啡的鎮痛作用,因此有力地支持过去提出的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是吗啡鎮痛的主要作用部位的假说。这种給药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药物中枢作用部位的研究,因此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对脑内胆囊收缩素(CCK)生理功能的研究发现,CCK与另一脑肠肽雨蛙素(caerulein)具有与鸦片样物质相似的镇痛作用。德国学者Jurna等观察了在脑内不同部位注射CCK-8和caerulein后引起的镇痛反应。他们将CCK-8、caerulein及吗啡等分别注入大鼠脑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尾核、丘脑腹内侧核、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等部位,观察注射后大鼠对温度刺激甩尾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物质在脑内不同区域注射后两小时内均可发挥效应,使大鼠甩尾反应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在脑内不同部位,各物质发挥作用的有效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钙离子对小鼠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影响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小鼠为对象研究了脑 Ca~(2 )水平与吗啡及电针镇痛的相互关系。脑室内注射杆菌肽和亮-脑啡肽能增强电针镇痛,后者可被腹腔注射 Ca~(2 )对抗。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阿朴吗啡和拮抗剂氟派啶预处理并不改变 Ca~(2 )对电针镇痛的对抗作用,这表示脑内多巴胺类似不直接参与 Ca~(2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时程十分相似。所有的结果表明,吗啡镇痛与电针镇痛的机理很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在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被伏核内注射β-内啡肽抗体所对抗,在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区(ARH)后该对抗效应消失。但损毁ARH并不影响PAG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也不影响伏核注射纳洛酮对于PAG内注射吗啡引起镇痛的对抗作用,以上结果提示,(1)从PAG到伏核的上行镇痛通路中有ARH及β-内啡肽能纤维参与;(2)除β-内啡肽以外,伏核内尚有其它阿片肽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针、吗啡镇痛和耐受时某些脑区线粒体结合钙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Tb~(3+)荧光探针和离子选择电极研究了电针和吗啡镇痛及镇痛耐受时,动物不同脑区游离 Ca~(2+)和线粒体膜结合 Ca~(2+)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和吗啡都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与此同时,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下丘脑的线粒体膜结合 Ca~(2+)升高。脑室内预注钌红,则能降低这两个脑区的线粒体膜结合 Ca~(2+)和痛阈。另一方面,在电针或吗啡耐受时,两脑区的游离 Ca~(2+)浓度增加,线粒体膜结合 Ca~(2+)降低。结果提示,神经细胞质膜内外 Ca~(2+)的移动可能在电针和吗啡镇痛中起某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缰核痛相关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和吗啡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缰核痛相关神经元对经典镇痛药吗啡的反应,了解缰核的痛觉属性.方法:实验在浅麻醉下的成年大鼠进行.通过脑室插管微量注射,或经五管微电极电泳吗啡、纳络酮、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等,并记录缰核内痛相关神经元的单位放电.结果:在内侧缰核、外侧缰核记录的痛相关神经元放电,又可分为痛兴奋性神经元和痛抑制性神经元.在缰核微电泳吗啡后,痛兴奋性神经元以抑制反应为主,痛抑制性神经元以兴奋反应为主.微电泳纳洛酮可以翻转吗啡对缰核的作用.在吗啡耐受大鼠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LHb痛相关神经元表现为镇痛效应的数量远大于MHb痛相关神经元的,表明外侧缰核受吗啡的作用程度高于内侧缰核.对吗啡耐受大鼠脑室注入CCK拮抗剂后,再由腹腔注射吗啡,可减弱对吗啡的耐受程度.反之,在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10 min后,侧脑室注射CCK-8(15 ng/10μl),CCK-8可拮抗吗啡对LHb的镇痛作用,但对MHb的拮抗作用不明显.结论:缰核的痛兴奋性神经元和痛抑制性神经元对伤害性(痛)刺激敏感而不易发生适应.其中外侧缰核神经元对吗啡的敏感性高于内侧缰核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HRP引入侧脑室后第Ⅲ脑室壁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引入侧脑室5分钟时,第Ⅲ脑室连续冠状切片DAB呈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第Ⅲ脑室两侧壁及除正中隆起以外的第Ⅲ脑室底部,沿室管膜上皮细胞间隙有HRP阳性反应产物,并沿细胞间隙扩散入室管膜深层的组织。而在正中隆起处室管膜上皮细胞间隙以及深层的组织无HRP阳性反应产物,且与侧壁分界清楚。这提示脑脊液与脑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脑内孤啡肽生成与释放增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uan L  Han Z  Zhang ZK  Han JS 《生理学报》1999,51(4):454-458
本文彩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慢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鼠脑室灌流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及杏仁核中孤啡肽(OFQ)免疫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观察到:(1)大鼠连续5d皮下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中民慢性吗啡耐受,其脑室灌流中OFQ-ir随吗啡注射剂量和注射次数的增加逐渐上升,第5d注射后较对照组升高了52%;(2)皮下注射吗啡1d、3d、5d的大鼠PAG中OFQ-ir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7%、48%和8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体外预先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到大鼠脑内观察细胞的存活和转归,从在体(invivo)角度阐明MSC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首先用DiI在体外标记MSCs。将标记后的MSCs分别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和侧脑室,在移植后2w和4w灌杀动物,进行脑组织及脊髓的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存活与转归。结果:移植到纹状体的MSCs可沿针道向周围实质迁移,迁移的最远距离可达0.2mm。并且,在大脑皮层及其他脑实质的血管壁、血管中以及血管周围还可见到标记细胞;而移植到侧脑室的MSCs则主要沿脑室系统迁移,细胞主要分布在移植侧侧脑室,对侧脑室与第四脑室也有分布,也有少量细胞沿侧脑室向周围实质迁移,迁移的最远距离为0.23mm。还可见到沿胼胝体向对侧脑室迁移的细胞流,甚至有个别细胞迁移至脊髓腰段。所有动物在细胞移植后4周均未发现肿瘤形成。结论:MSCs脑内移植后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迁移,无致瘤性。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细胞是很多疾病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将脑啡肽酶 A 抑制剂 Thiorphan(Thior)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est)经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侧脑室内以抑制内源性释放的脑啡肽降解,用辐射热-甩头法进行测痛,观察上述药物对痛阈、电针和吗啡镇痛的影响。脑室注射Thior 100μg(0.4μmol)或Best 200μg(0.6μmol)使家兔痛阈升高一倍以上。两者均显示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上述镇痛作用可被静脉注射小剂量纳洛酮(0.125mg/kg)所取消。脑室注射 Thior 100μg或Best 200μg以延缓脑啡肽降解,可使电针的平均针效分别增加126%(P<0.001)和52%(P<0.01)。脑室注射 Thior 50μg或Best 100μg也可使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2mg/kg)的镇痛作用显著加强。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的脑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孤啡肽在大鼠脑内对抗吗啡镇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今华  许伟 《生理学报》1997,49(3):333-338
脑内全新的阿片受体样受体(1994)及其内源性配体孤啡肽(1995)的发现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阿片/抗阿片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推动力。基于它们与阿片家族的高同源性及在脑内痛觉整合相关区域的丰富表达,本实验观察了OFQ在大鼠脑内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OFQ可以对抗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引起的镇痛,后者可能是一种由内源性阿片系统介导的应激镇痛。(2)脑室注射OFQ在很大的剂量范围(40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观察了脑室注射乙酰胆碱(ACh)对丘脑束旁核(Pf)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吗啡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脑内ACh增加可使PEN放电潜伏期延长,频率降低,持续时程缩短;可使PIN的完全抑制时程缩短。腹腔注射吗啡与ACh的作用相似。M胆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能阻断ACh对PEN和PIN的作用,但不影响吗啡对PEN和PIN的作用。说明吗啡镇痛不是通过胆碱能转递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朝佑  刘文彦 《生理学报》1993,45(3):231-236
本工作观察了大鼠侧脑室注射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脑室注射抗Beta-内啡肽血清(AEPS)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但在注射催产素前预先注射AEPS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注射抗强啡肽Al-13血清使电针镇痛明显降低,但却使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增强。无论抗甲-脑啡肽血清还是抗亮-脑啡肽血清对电针镇痛都无明显影响,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也不产生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虽被脑内强啡肽Al-13部分对抗,但不受Beta-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影响,表明催产素增强针刺镇痛的作用不依赖于脑内内源性阿片肽系统。  相似文献   

15.
大鼠侧脑室注射精氨酸加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由侧脑室注射精氮酸加压素(AVP)后,大鼠痛阈升高33.6%~68.5%,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痛阈提高202.4%~302.7%。脑室注射抗精氨酸加压素血清,动物痛阈虽无明显变化,但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痛阈仅增加41.6%~71.0%。注射抗β-内啡肽血清和抗强啡肽A血清并不阻断AVP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本工作的结果提示,脑内AVP参与针刺镇痛,这种作用与脑内内源性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关系不甚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研究胚胎14天(E14)大鼠端脑放射状胶质细胞与胆碱能前体细胞的关系时发现,第三脑室室管膜细胞和侧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均表达胆碱能神经元标志性蛋白,即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方法E14大鼠端脑冠状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放射状胶质细胞标志性蛋白,即波形蛋白(Vi men-tin)和乙酰胆碱转移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14大鼠端脑室管膜细胞呈单层衬于第三脑室,在背中侧的室管膜细胞由单层增殖为复层。上皮基底部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这些细胞的游离面胞质呈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在邻近的第三脑室周围局部形成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群。在相邻切片的同一区域内复层室管膜细胞波形蛋白免疫反应阴性。结论第三脑室背中侧室管膜细胞作为神经干细胞分裂、增殖,产生胆碱能前体细胞,并向第三脑室周围组织迁移,形成基底前脑神经核团的Ch5,Ch6胆碱能神经细胞群。  相似文献   

17.
对小白鼠皮下注射吗啡所表现的镇痛作用与其释放肾上腺素引起的升血糖作用剂量之间没有相应关系,因而支持吗啡镇痛作用不可能是通过外周肾上腺素释放的论点。肾上腺素脑内注射的镇痛作用ED_(20)为其皮下注射时的1/75,由此表明肾上腺素的镇痛作用具有中枢性;脑内注射最小有效量肾上腺素能协同皮下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对吗啡具有耐药性的小白鼠脑内注射肾上腺素亦表现了耐药性,这种交叉耐药性的存在提示两者在中枢作用点上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杆菌肽50微克/0.05毫升脑室内注射明显延长家兔手针双侧足三里引起的镇痛效应,在停针后30—40分钟痛阈仍维持很高的水平。测定这时脑内各区的脑啡肽含量,发现杆菌肽手针组纹状体及下丘脑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手针组及杆菌肽对照组。纹状体尤其明显,比杆菌肽组高1—2倍。停针后30分钟生理盐水手针组在纹状体尚有脑啡肽增高的痕迹,但近不及杆菌肽手针组。在杆菌肽延长针刺镇痛期间,纳洛酮可以明显翻转这种镇痛效应,说明杆菌肽的增强作用可能通过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N )的镇痛与脑刺激镇痛间的关系及作用途径。方法 :用 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 ,在PVN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 ,在中缝大核 (NRM )埋藏损毁电极 ,并暴露脊髓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 ,信号由计算机采集处理。结果 :电解中缝大核 (NRM )后 ,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 ,其作用时间持续 15~18min ,其中 3~ 6min抑制作用最强 ;向PVN微量注射吗啡 10 μg ,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单位放电明显减少 ,纳洛酮可反转吗啡的抑制作用。结论 :PVN除通过已知的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NRM中继外 ,也可能通过PVN 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等途径参与脑刺激镇痛 ,此作用过程中在PVN可能有吗啡参与。本工作对痛觉生理及镇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纯化猪脑苯甲二氮结合性抑制物 (DBI)并研究它在镇痛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猪脑提取液经SephadexG 5 0分子筛层析、SP SepharoseFastFlow阳离子交换柱层析、SourceTM30SFPLC和RP HPLC分离得到DBI ,纯度达 93 5 % .经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980 8.3,pI为 7 2 .氨基酸组成及其序列检测结果表明 ,该蛋白由 86个氨基酸组成 ,与猪肠DBI的序列相同 ,而且N端都是乙酰化封闭的 .镇痛活性实验在SD雄性大鼠上进行 ,测量其对伤害性热和机械刺激反应的潜伏期作为指标 .将DBI注射到大鼠的侧脑室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 ,都产生明确的镇痛作用 ,在吗啡耐受的大鼠侧脑室注射DBI仍有镇痛作用 .无论在脊髓或脑水平 ,DBI对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均无明显影响 .结果提示 ,中枢神经系统内 ,DBI在一定剂量内有明确的镇痛作用 ,对吗啡耐受的大鼠DBI仍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