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用植物长春花的人工栽培分布区主要在我国海南省,目前已引种扩大到浙江、四川等地。为了研究不同栽培区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区域性差异和组织特异性分布特点,本文以浙江富阳和海南文昌两地所产的同苗龄长春花为原料,对其不同部位的长春碱、文朵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3种生物碱在不同部位中积累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文昌所产长春花植株的叶片中3种生物碱含量均高于浙江富阳。但分枝中长春碱含量特点是浙江富阳要显著高于海南文昌;不同部位生物碱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和主茎中文朵灵和长春质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分枝中长春碱与其前体长春质碱成极显著负相关。本文为长春花人工栽培区分布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萜类吲哚生物碱(terpeniod indole alkaloids, TIAs)是植物中产生的一类具有药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药用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因含有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等重要的抗肿瘤萜类吲哚生物碱而成为研究TIAs次生代谢的主要模式植物.应用正、反向遗传学和各种代谢组学技术对长春花TIAs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相继鉴定了参与TIAs代谢途径调控的CrORCAs、CrMYCs、CrZCTs和CrWRKYs等转录因子,特别是发现茉莉素(jasmonates, JAs)介导TIAs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网络. 本文以长春花TIAs生物合成途径为模式,重点论述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参与调节的转录因子,尤其是茉莉素介导的调控网络及机制,解析植物中这些天然抗癌生物碱合成积累水平低的制约因素和组织细胞特异性,讨论基于这些新知识的长春花抗肿瘤TIAs代谢工程策略和工厂化绿色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长春花吲哚生物碱合成途径的基因工程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人员为探索利用长春花大量生产抗肿瘤药物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等,对长春花吲哚生物碱的合成途径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克隆和鉴定了多个编码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基因,并研究了相关转录因子对该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另外,一些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已被用于长春花吲哚生物碱代谢途径的遗传改造,相关研究显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长春花药用成分含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限速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花生物碱是目前应用最有效的天然植物抗肿瘤药物,目前利用生物工程生产长春花生物碱成果甚微。通过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同时对植株各部位的色氨酸脱羧酶(TDC)、过氧化物酶(POD)进行精确测定。认为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培养基、激素2,4-D 2 mg/L和6-BA 0.5 mg/L最好,生物碱的合成是植物体多器官共同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内生真菌和诱导子对长春花悬浮细胞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生真茵和诱导子对长春花悬浮细胞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方法:接种内生真茵与悬浮细胞的共同培养,添加诱导子到细胞培养液中对长春花悬浮细胞进行诱导处理,检测实验处理后长春花悬浮细胞各项生化指标.结果:培养液pH值上升,悬浮细胞MDA舍量增加,细胞抗氧化酶(POD、CAT)和生物碱合成的关键性酶(PAL、TDC)活性升高.生物碱产量得到提高,诱导组悬浮细胞生物碱产量达到770.36μg/gFW,共培养组生物碱产量为693.76 μg/gFW,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8%和32%.结论:真菌及其诱导子能改变长春花悬浮培养细胞的态势,导致细胞代谢结构的改变,使生物碱的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外源乙烯对长春花生理水平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博文  刘杰  钟鹏  郭晓瑞 《植物研究》2018,38(2):284-291
药用植物长春花中含有100多种萜类吲哚生物碱(TIAs),其中具有抗肿瘤功效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受到关注。为了研究外源乙烯处理对长春花生长情况、生理状态和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的整体影响,本文以长春花幼苗为实验材料,使用外源乙烯处理后对比了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春花的生物量积累、根茎伸长、光合参数以及生物碱含量等指标,分析了生物碱合成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处理使长春花乙稀释放量上升,乙烯信号响应因子erf基因表达量提高。乙烯利抑制长春花幼苗生物量积累、根纵向生长,促进茎秆横向加粗生长,由非气孔因素导致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外源乙烯促进异胡豆苷(STR)、长春质碱(CAT)、文多灵(VIN)和长春碱(VINB)积累,并且促进长春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str和CrPRX上调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长春质碱、文多灵、长春碱与茎秆直径(SD)显著正相关(P < 0.05),与生物量(B)、株高(H)、根长(RL)、净光合速率(Pn)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本文为研究外源乙烯调控长春花生物碱积累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23个长春花品种中的重要萜类吲哚生物碱文多灵、长春质碱和长春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这3种生物碱的含量在不同品种中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文多灵、长春质碱和长春碱这3种生物碱中,文多灵含量和长春碱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利用RT-PCR分析了香叶醇10-脱羧酶基因(g10h)和异胡豆苷合成酶基因(str)在萜类吲哚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的品种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并结合生物碱含量数据结果,发现g10h和str的表达水平和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的总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说明g10h和str基因可以作为长春花中文多灵和长春质碱含量的参考基因标记。该研究对为选育高萜类吲哚生物碱含量长春花品种及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代谢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药用植物长春花含有130余种萜类吲哚生物碱,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长春花生物碱合成的上游和下游阶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长春花上游合成途径中在相应的酶促作用下由吲哚途径产生的色胺和由类萜途径产生的裂环马钱子苷在异胡豆苷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了所有长春花TIAs的共同前体物质3α-异胡豆苷,3α-异胡豆苷再由下游途径的各种酶促作用下生成种类各异的长春花TIAs。通过对长春花TIAs合成途径的阐述,为萜类吲哚生物碱合成及其代谢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长春花为实验材料,采用珍珠岩为培养基质,设置不同氮素浓度,对其各器官的初生和次生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植株中3种主要生物碱含量均是随着外源氮水平的降低而降低,外源硝态氮水平对长春花文朵灵和长春质碱在不同叶位叶片中的积累特点影响较明显,而对长春碱的积累影响较小。在高氮条件下,植物体内合成和积累较高水平的游离氨基酸,可能为部分生物碱的合成提供了骨架,并能促进生物碱含量的提高。蔗糖含量在不同叶位叶片中也是随着叶龄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同时,高氮水平下,叶片中蔗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供氮水平下的含量。本研究为提高长春花中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生物碱的含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春花细胞培养与吲哚生物碱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长春花细胞培养与吲哚生物碱生产的研究概况,包括培养方法、培养系统、分析方法、培养条件的影响、高产细胞系的筛选和保存、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方面。以求对我国的细胞培养工业化生产药用成分的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刈割对栽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生活史型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栽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的生物碱产量,应用植物生活史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刈割对栽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及其生物碱代谢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刈割后的长春花后生活史型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划分,发现在对照栽培环境下生长的长春花处于DE生境,定性划分结果为SV生活史型,定量划分结果为V0.3638,S0.6174C0.0187,属于SV型。刈割使长春花的生活史型转变为V0.2847S0.6544C0.0469,属于SC型。同时,对两种生活史型的长春花中长春碱及其前体文朵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刈割后的SC型长春花不同叶位叶片中的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提高(P〈O.05),可以为提高栽培长春花生物碱含量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验证了生活史型理论。  相似文献   

12.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中吲哚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长春花中吲哚类生物碱文多灵、长春质碱和阿玛碱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HiQ 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1%二乙胺水溶液(磷酸调pH=7.2)—甲醇—乙腈/2:1:1(V/V);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40℃。并采用此方法对长春花根、茎、叶、花和种子以及不同产地的长春花中的这3种生物碱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文多灵和长春质碱主要存在于在根、茎、叶、花中,阿玛碱主要存在于种子中;并且随着地理位置的北移,长春花中的文多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逐渐降低,温室中人为控制长春花中的栽培条件能提高二者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产生130多种萜类吲哚生物碱,包括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天然植物抗癌药物长春碱(vinblast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长春花萜类吲哚生物碱(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s,TIAs)合成途径包括在内韧皮部相关薄壁细胞、上皮细胞、异细胞和乳管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内进行的20多步酶促反应。本研究选取TIAs途径上的CPR、LAMT、SLS、STR、SGD、TDC、16-OMT、T16H、D4H等9个酶基因,基于长春花转录组数据库,分析其在各组织器官和MeJA处理下的无菌苗、毛状根和悬浮细胞中的数字表达谱,找出其中可能对MeJA信号响应的基因。本研究发现,MeJA处理后,长春花无菌苗中以上9个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上调;毛状根中除了TDC,另外8个基因表达丰度均为上调;悬浮细胞中除了D4H,另外8个基因表达丰度均上调。对整个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经过MeJA处理后,仅有673条Unigene能在无菌苗、毛状根和悬浮细胞中均表现出差异表达,说明无菌苗、毛状根和悬浮细胞的MeJA应答机制存在较大不同。对这些能在3种体系中均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主要包括初生代谢相关蛋白、次生代谢相关蛋白、植物激素相关蛋白、矿质离子结合蛋白、转运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细胞壁合成与降解相关蛋白、转录因子、植物逆境响应蛋白9个方面。本研究可为通过外源因子调控长春花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工种植长春花生物学性状和生物碱含量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种植的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 Don)为材料,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长春花的生物学性状和生物碱含量的季节动态。研究发现,长春花的株高、生物量和叶片数呈现相似的生长趋势,即前期(5~7月)缓慢增长、中期(7~9月)快速增长和后期(9~10月)增长缓慢3个明显的季节生长特征,而花总数在前期和中期也呈现相似的规律,但在后期(9~10月)快速下降。长春花叶片中3 种生物碱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变化趋势相一致。3 种生物碱的含量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均是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且3 种生物碱含量均在7月下旬和10月下旬出现2个明显的高峰值。长春花叶片中长春碱含量与长春质碱和文多灵含量之间均有较强的正相关,且与文多灵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长春花叶片中长春质碱含量与文多灵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因此,生产实践中人工种植长春花的最佳采收期是10月末,并可通过改变环境因子进一步诱导长春花叶片中长春碱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以药用植物长春花为实验材料,采用珍珠岩为培养基质的营养方式培养,初步研究了长春花幼苗对铜胁迫的生长响应、吸收积累、基因表达及生物碱合成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铜胁迫下,药用植物长春花幼苗根和叶干重表现为低浓度的上升和高浓度的降低,并在300μmol·L~(-1)Cu时达到峰值,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幼苗的根系耐性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在200μmol·L~(-1)Cu时达到峰值。Cu金属进入长春花幼苗体内绝大部分积累在根部。长春花叶片中含有的长春碱在外源铜胁迫条件下其含量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并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使之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在300μmol·L~(-1)Cu时达到峰值,甚至到达CK的2.7倍。结果可为进一步验证长春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Cu超富集植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春花生物碱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述了长春花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长春花生物碱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生物碱作为一种具有极高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在抗癌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紫杉醇、长春新碱等生物碱的应用与投产,更多的新型生物碱被发现、研究。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发现的新型天然生物碱,并从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增加活性氧、抑制DNA拓朴异构酶等方面阐述了生物碱的抗癌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三井石油化学公司1986年10月与加拿大 Allelix 公司签订了关于引进植物组织培养法制造抗癌剂长春碱的技术的选择权合同。Allelix 公司结合长春花(Vinca rosea)的细胞培养和酶法,成功地实际生产了以前利用组织培养无法合成的长春碱。在它寻找合作研究的日本企业(参阅本刊1986年6月2日号)时,选中了成功地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法生产并实际应用紫草宁的三井石油化学公司。长春碱是从长春花中抽提的长春生物碱的一种,是每克价达3000美元的抗癌剂。因为三井石油化学公司与 Altelix 公司签订了选择权合同,所以得到了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长春碱样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栽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的生物碱产量,应用植物生活史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刈割对栽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及其生物碱代谢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刈割后的长春花后生活史型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划分,发现在对照栽培环境下生长的长春花处于DE生境,定性划分结果为SV生活史型,定量划分结果为V0.3638S0.6174C0.0187,属于SV型。刈割使长春花的生活史型转变为V0.2847S0.6684C0.0469,属于SC型。同时,对两种生活史型的长春花中长春碱及其前体文朵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刈割后的SC型长春花不同叶位叶片中的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可以为提高栽培长春花生物碱含量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验证了生活史型理论。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不同体积摇瓶和16L(工作体积10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L.)G.Don)培养细胞生长和生物碱生成情况,发现在摇瓶中小规模放大培养,细胞生长和生物碱生成无显著差异,摇瓶体积不变而培养物体积增加时,细胞干重和生物碱生成均下降。反应器中培养细胞干重与摇瓶中相当,但生物碱含量大大下降。从而提示,培养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通气状况和剪切力是培养细胞从摇瓶到反应器放大过程中影响生物碱生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