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激对大鼠胃粘膜白细胞介素8阳性细胞的影响任晓东1朱运龙梅琦陈健康张庆红张万会王复周(第四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西安710032;1现址:西安铁路成人卫校)白细胞介素8(IL8)是近年来从培养的人单核细胞上清液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诱导中性粒...  相似文献   

2.
刘楠  章金钢 《生命科学》1994,6(2):25-26
白细胞介素12与免疫刘楠,章金钢(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130012)1概述白细胞介素(IL)是指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淋巴因子。自1972年Gery等发现当时称为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的IL-1以来,这一领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目...  相似文献   

3.
脱污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脱污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分别测定了脾细胞增殖功能,IL—1(白细胞介素1)和IL—2(白细胞介素2)的活性,结果表明上述免疫指标脱污染小鼠比普通小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肠道内正常微生物群的稳定,在维持宿主的正常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8受体家族黄仕和(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昌430060)关键词IL-8R近几年来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发展迅速,现在命名的有15种白细胞介素(IL-1~IL-15),其受体克隆的有前10种白细胞介素(IL-lR~IL-10R)。本...  相似文献   

5.
张治平  李元 《遗传学报》1999,26(1):8-14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结合而起作用,以杆状病毒为载体在昆虫细胞中克隆表达了小鼠I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基因,以NIH/3T3细胞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小鼠sIL-1RI的cDNA,克隆至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GP67B,将转移重组质粒与野生病毒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  相似文献   

6.
胶质细胞,细胞因子与神经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胶质细胞、细胞因子与神经毒作用胡树仙赵忠君(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神经免疫药理实验室)目录一、小胶质细胞与神经毒作用(一)奎宁酸(二)反应性含氧介导物(三)反应性含氮介导物(四)谷氨酸盐二、与神经毒性有关的细胞因子(一)白细胞介素1β(二)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0及其受体黄仕和,秦椿华(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430060)(同济医科大学工业毒理研究室,武汉430030)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受体1989年,Fiorentino等人发现活化的小鼠T细胞(TH2)能分泌一种抑制TH1T细胞克...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海马脑区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因子是一组多肽蛋白,一般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未成熟白细胞增殖、分化和生长等。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调节因子及其受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并发现它们对CNS中某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有调控作用。本综述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对CNS海马脑区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左永昌  李怡凡 《生理学报》1995,47(5):515-519
我们以前的工作发现束缚应激小鼠血清里存在一种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的蛋白。本工作研究了脑内白细胞介素1(IL-1)对这种血清蛋白产生的作用。脑室注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能抑制这种血清蛋白的产生,并呈量效关系。注射5.0μgIL-1Ra时,几乎完全对抗此蛋白的产生。脑室注射1pgIL-1β则对比原白的产生有增强作用;腹腔注射IL-1β或IL-1Ra均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脑内IL-1在束  相似文献   

10.
蛇毒与白细胞介素已治疗肺癌910例上海警备区机关门诊部梁光裕作者应用久龄蛇毒丸,联合应用白细胞介素2(IL2),对肺癌的治疗进行了探索。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10名肺癌患者中男722例,女188例。50岁以上531例。50岁以下377例。有吸...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 1受体(IL-1R)结合而起作用。以杆状病毒为载体在昆虫细胞中克隆表达了小鼠I型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sIL-1 RI)基因。以NIH/3T3细胞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小鼠sIL-IRI的cDNA,克隆至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GP67B,将转移重组质粒与野生病毒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经同源重组得到重组杆状病毒rACNPV。应用经纯化的rAcNPV感染昆虫细胞Sf9,表达获得重组的sIL-1RI。经对亲和层析样品的SDS-PAGE分析和对IL-1β生物活性阻断作用实验证实,表达产物能够与其配基结合,并且能够分泌至细胞培养上清中。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1家族新成员──IL-1Ra黄仕和秦椿华(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430060)(同济医科大学工业毒理研究室,武汉430030)关键词IL-1Ra以前认为,IL-1分为IL-1α和IL-1β两型,但Arend等(1985)又发现了IL...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2的修饰王京杭(山东大学应用生化研究所,250100China)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淋巴因子,由133个aa,产生于抗原或植物凝集素激活的T细胞,能激活淋巴细胞杀灭肿瘤等异己细胞,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了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 (rhIL1β)、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 (rhIL2)和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 (rhIL6) 诱导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Fos表达。结果显示, 培养12 d 的海马神经元分别与rhIL1β、rhIL2 和rhIL6 培养2h 后, Fos免疫反应(FosIR) 阳性细胞百分率增多。随着所给剂量增加,FosIR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多。图像分析的结果显示,FosIR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亦随所给剂量的增大而增加。以上结果表明, rhIL1β、rhIL2 和rhIL6 均能诱导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Fos表达。提示rhIL1β、rhIL2 和rhIL6 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生物学作用。推测Fos表达可能是rhIL1β、rhIL2 和rhIL6 等细胞因子发挥生物效应的重要中间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枢神经系统内白细胞1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细胞介素1(IL-1)作为细胞因子,一般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未成熟的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生长等。近年实验证明,IL-1及其受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并且对CNS中某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及整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调控艇。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XM  Li B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1):59-62
白细胞介素1是多种炎症增殖性疾病中炎症介导作用极强的细胞因子这一,对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令人瞩目。白细胞介素1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某些调节蛋白作用,激活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多种磷脂酶,产生多种信使类物质。此外,近年来还发现白细胞介素1可激活多种蛋白激酶和转录调节因子。不同传导途径的细胞信号与白细胞介素1导致的炎症效应密度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T细胞依赖性的种属特异性免疫学介导的疾病,它的病因至今还不明确,本文从细胞因子的角度就有关白细胞介素-1(IL-1)与类风湿笥关节炎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大量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结果提示IL-1可能是一种介导组织破坏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分离培养的新生大鼠胰岛,观察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N ̄G-甲基-L-精氨酸(NMMA,NO合成酶的竞争性阻断剂)对胰岛素分泌及对胰岛中cGMP水平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结果如下:(1)IL-1β(5、10、20U/ml)能抑制基础的和由葡萄糖(20mmol/L)刺激的胰岛素分泌。IL-1β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抑制率分别为53.%,60.5%和70.7%。(2)NMMA(0.5mmol/L)能阻断IL-1β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3)IL-1β能增加胰岛内cGMP水平和亚硝酸盐浓度,而NMMA能阻断这一效应。以上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新生大鼠胰岛β细胞的功能,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NO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2微柱剂型张世联(河北省医学科学院生化研究室,石家庄市050021)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微柱剂型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免疫反应调节因子,它的生物活性与它在体内存留时间及其浓度有关。增加IL-2在体内存留时间或延缓清除时间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胚胎植入中白细胞介素-1的信号转导及其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白细胞介素-1(IL-1)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胚胎植入中的调节作用。指出:植入过程中,IL-1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唯一的重要因子,成功的胚胎植入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