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据报导,医护人员连续接种三针疫苗后,93%~98%的接种者抗体上升。几年后抗体下降,其比率与每一接种者获得最大抗体应答的具体情况有关,尚无文献记载免疫后抗体的持续时间,五年的随访调查证实,接种疫苗的同性恋者,早期具有抗体应答的,五年后抗体仍是阳性者占58%。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和婴幼儿接种口服肠道疾病疫苗后,免疫应答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接种疫苗前曾接触(感染)过相关微生物、母乳喂养等。本项研究旨在通过不同临床样本,确定最佳时间点,评估口服肠道疫苗的免疫应答状况。应答状况的确定,是通过检测接种后不同天数的抗体分泌细胞(ASC)应答和  相似文献   

3.
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副反应和抗体应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儿童的副反应和抗体应答。按0、1、6月免疫程序,分别应用2批重组汉逊酵母疫苗和2批重组酿酒酵母疫苗,免疫221名6至12岁儿童,其中汉逊酵母疫苗1批(A)接种102人,另一批(B)接种26人,重组酿酒酵母疫苗1批(C)和另1批(D)分别接种74和19人。观察每次接种后的副反应和全程免疫一月后(T7)的抗体应答。儿童接种汉逊酵母疫苗后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个别出现发热反应,但均低于37.8℃,且为一过性。T7时4组儿童抗HBs血清阳转率均在96%以上,GMT范围在229.98~338.83IU/L之间。免疫A批疫苗儿童组抗体滴度(GMT)显著高于免疫C批疫苗组(270.33、229.98IU/L;P<0.05)。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免疫儿童抗体应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BCG是世界范围内最常接种的疫苗之一,它除了对结核病(TB)有预防作用外,研究表明,接种BCG还具有许多额外、有益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包括在高死亡地区降低由非TB引起的婴儿和儿童的整体死亡率。接种BCG引起的抗体应答,为研究BCG影响非相关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提供了机会。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接种对已接种BCG和没有接种BCG的婴儿的抗体应答水平的影响。已接种BCG的婴儿来自于出生后就接种BCG的相关研究组,没接种BCG的婴儿来自于接种门诊。所有婴儿依澳  相似文献   

5.
<正>Perrillo等曾探讨过机体对乙型肝炎疫苗初次接的回忆应答可能性。作者亦发现,在乙型肝炎疫苗(‘Hepavax-B’)接种后,产生不同类型免疫球蛋白。于免疫接种前,放射免疫测定血清HBsAg、抗HBs、抗HBc均阴性的136例受试者中,16例因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X’)40μg后第3~5周检出抗-HBs抗体(即免疫应答迅速),而选作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已知该16  相似文献   

6.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低应答与HLA关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乙肝疫苗是目前唯一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成功的商品化疫苗,大量、长期的人体免疫接种充分证明了其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然而,约5%~10%免疫人群呈现抗体无/低应答。影响无/低应答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LA)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无/低应答与HLA关联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儿童麻疹初免时间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月龄儿童母传抗体衰减规律以及接种成功率的研究,论证麻疹初免时间提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提前多少为合适,为进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从鹰潭市疾病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部随机抽取5~8月龄未注射麻疹疫苗的婴儿各100名,检测其麻疹抗体的滴度,研究婴儿麻疹抗体衰减的规律,然后给受检婴儿接种麻疹疫苗0.5ml。初免一个月以后再检测婴儿体内的抗体滴度,研究婴儿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与月龄大小的关系,以及与初免前抗体的关系。结果认为儿童麻疹的初免时间应提前到6月龄为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重组戊型肝炎抗原(HEVAg)-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抗原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产生免疫应答。制备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后,通过皮下、滴鼻、口服途径接种Balb/c小鼠,每隔4周加强免疫两次,HEVAg与铝盐佐剂(铝佐剂疫苗Al_2O_3-Ag)为对照组,一定时间内检测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应答水平。结果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滴鼻、口服途径黏膜系统中诱导产生较高滴度的IgA抗体,ELISPOT结果显示鼻腔、唾液腺中IgA ASCs数量显著增加;皮下途径诱导产生较高滴度的IgG抗体;常规铝佐剂疫苗相比于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诱导较强的IgG抗体水平,未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应答;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诱导产生较强细胞免疫应答,皮下接种途径IFN-γ、IL-4生成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免疫组。与铝佐剂疫苗相比,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能有效诱导产生系统免疫及黏膜免疫应答,显示HEVAg-PLGA有潜力成为备选HEV黏膜疫苗抗原,同时展示PLGA颗粒作为黏膜系统抗原递送载体及黏膜佐剂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广泛有效的体外感染模型的缺乏限制了抗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抗体及血清定量化中和效价的评估,从而阻碍了对HEV相关抗体应答及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在HEV低效复制细胞系HepG2肝癌细胞株上进行了HEV感染细胞后的连续监测,直到第13d到达病毒载量的检测下限,验证了该细胞系建立感染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采用96孔多通道平行感染、核酸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五株抗HEV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及四位戊肝疫苗接种者的接种前、后血清样本进行了细胞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应用该模型能够实现对不同中和能力的单抗及接种疫苗前后的血清进行中和效价的定量化评估。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HEV体外高通量中和评价模型,同时也显示出该模型在HEV疫苗及抗体应答表位研究中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往研究显示,人群中约有10%无法通过接种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而产生保护性水平的应答。为研究HBV疫苗免疫后不应答发生的机制,本研究对108例经正常免疫程序(大连汉信产HBV疫苗,10μg/支,共接种3针)后不同应答水平人群的血浆蛋白质组差异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无应答(抗体效价检测结果为阴性)组和高应答(抗体效价约1 000mIU/ml)组。用多重亲和去除系统(MARS)亲和柱去除14种高丰度蛋白后,采用双向荧光差异电泳(2D-DIGE)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获得11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中,α1微球蛋白、激肽原1的表达在无应答人群中较高应答人群上调,而α1抗胰凝乳蛋白酶、维生素D结合蛋白、afamin、抗凝血酶Ⅲ和玻连蛋白表达下调。其中,α1抗胰凝乳蛋白酶、激肽原1和α1微球蛋白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得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以上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与HBV疫苗免疫应答状况相关,可能成为检测HBV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研究免疫不应答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MHCⅡ类缺陷(MHC-II KO;Aβ-/-)小鼠用于评价MHC-II类分子在接种疫苗后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接种流感A/PR8病毒样颗粒(VLP)疫苗后,完全不同于CD4 T细胞缺陷小鼠,在MHCⅡ类分子缺陷小鼠体内外均未检测到疫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 G抗体。缺乏MHCⅡ类分子并没有明显影响血清中诱导产生特异性Ig M抗体。用  相似文献   

12.
疟疾肆虐,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疫苗作为一个关键性的预防策略,为消除疟疾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针对疟疾疫苗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其中红细胞前期疟疾疫苗、红细胞内期疟疾疫苗、传播阻断疫苗以及多抗原、多表位重组疟疾疫苗和多阶段融合蛋白疟疾疫苗等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疟疾疫苗获得上市许可,未来作为可以拯救生命的优质、高效的抗疟疫苗或将成为根除疟疾不可替代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实际应用中,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有明显的简化儿童免疫程序、降低费用和减少医生病人间接触等优点,并经证实安全有效。美国实际使用三联疫苗已有十多年,受试者的抗体应答并未提示一种疫苗与另一种疫苗间有相互干扰,接种联合疫苗也未增加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也有研究者报告,将腮腺炎活疫苗与其它活疫苗同时接种与单独接种单价疫苗相比,前者导致较低的腮腺炎血清阳转率。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2011—2012期间开展了一个开放的、非随机的研究,以评价婴幼儿常规初免完成后的抗体应答水平,免疫接种包括两剂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Men C)结合疫苗(MCC),在3月龄和4月龄进行接种。根据当地的疫苗供应情况,两剂接种疫苗的每一剂可任用三个被许可的MCC疫苗中的一种。在赫特福德郡和格洛斯特郡,在全科诊所(GPs)登记的足月健康婴儿,初免四周后要提供一份血液样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美国剑桥科学家的近期研究,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重要的手段,在有效疫苗的研发中,除了鉴定出最相关免疫原和有效的接种方案是主要的挑战外,选择有效的佐剂和投递方法同样是关键性的问题。免疫原与不同的佐剂配方对抗体应答的亲和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对大多数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产生有限的抗体应答,但对疫苗的T淋巴细胞应答知之甚少。在本文研究中,作者比较了新生儿和初次接受试验的成人由乙型肝炎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婴儿产生了比成人明显高的血清抗乙肝表面抗原(HBs)抗体效价,  相似文献   

17.
DNA疫苗的分子佐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揭示体内注射DNA可转染细胞后 ,进一步研究发现 ,注射编码抗原的质粒DNA能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由此兴起了一种新的疫苗研究领域 ,这就是以接种编码各种抗原的裸露质粒DNA为基础的DNA疫苗[1] 。尽管DNA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已取得很大进展 ,但与小鼠相比 ,应用于大动物和非人灵长类的DNA疫苗的免疫原性依然相对较弱[2 ] 。在大多数情况下 ,免疫原性强弱通过检测抗体水平来衡量 ,因此并不能完全反映保护性免疫的水平。事实上 ,DNA疫苗诱导初次免疫应答特别有效 ,其诱导的免疫记忆通常足以保护动物 ,DNA疫苗的这些特征 …  相似文献   

18.
疟疾疫苗     
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的寄生虫性疾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每年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患病,其中50%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每年死于疟疾的人口约100万-300万,尽管疟原虫的生物学研究仍不甚明晰,疟疾疫苗的研究在最近的30年中仍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针对疟原虫的生活各周期的主要保护性抗原,科研人员已研制了一系列的疟疾侯选疫苗,如CSP疟疾疫苗,MSP1疟疾疫苗,pfs25疟疾疫苗和SPf66多期多抗原合成疟疾疫苗等。目前疟疾疫苗主要历经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三种形式,因为在疟原虫生活周期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候选抗原,依此又可将疟疾候选疫苗按其起作用时期分为红细胞前期疫苗,红细胞内期疫苗,配子期疫苗和多期多抗原疫苗,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开发出十分理想的疟疾疫苗,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多且免疫原性弱,单独应用疟疾疫苗难以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所以必须配合以佐剂来增强其免疫效果,然而不同的佐剂对不同疟疾候选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佐剂的选择是疫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宿主的遗传性限制也影响着疫苗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鉴于婴儿麻疹死亡率高,故人们考虑在12月龄就开始接种是否能提供持久的免疫力。方法:70名儿童在6、9或12月龄初次接种麻疹疫苗,在5~10岁时对麻疹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行了评估。结果:分别在第6、9或12月龄时接种麻疹疫苗第一剂次,在5~10岁麻疹T细胞增殖的刺激指数为11.4(SE1.3)、10.9(SE,1.5)、14.4(SE2.1)。其中在6月龄时接种疫苗的儿童,存在被动抗体(PAS)的那些儿童体内中和抗体浓度[几何平均滴度  相似文献   

20.
兽用病毒疫苗是通过给兽类接种非致病性病原体或者其部分成分来激发生物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成为控制动物感染的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目前,兽用疫苗的销量占全球动物保健品市场的23%份额。由于病毒的种类和高突变率对动物的免疫应答施加的压力日益增加,疫苗的研究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本研究通过简要综述当前进口兽用病毒疫苗的研究、设计方法,从免疫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策略,希望为下一代兽用病毒疫苗的设计思路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