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稀有Ju鲫出血病鱼的病理切片及对照鱼的超薄切片。在对照鱼的鳃、肠道、肾脏、肌肉和肝脏中没有见到任何病毒颗粒。在病鱼鳃血管内皮细胞质中观察到聚集的直径70nm左右的GCHV颗粒,说明鳃是GCHV侵袭的主要器官之一,并讨论了鳃对GCHV敏感在GCHV传播的意义。还在病鱼肠道,肾脏中观察到成片的病毒颗粒,它们也是GCHV侵袭的主要组织。在病鱼脾脏在电子密度低在细胞质中观察到散在的病毒可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病毒对其它鱼的感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草鱼出血病病鱼分离出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感染其它常见鱼并用ELISA方法检查感染鱼组织提取液,结果表明:青鱼、鲢鱼、布氏鳌条对GCHV抗体呈阳性反应;鲤鱼、鳙鱼、鲫鱼、团头鲂、泥鳅则呈阴性反应。综合感染鱼发病症状及死亡特征,初步认为:青鱼对GCHV是易感的,GCHV能在鲢鱼、布氏蟹条体内增值,但毒力较低,鳙鱼、鲫鱼、团头鲂、鲤鱼、泥鳅能抗GCHV感染。  相似文献   

3.
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稀有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好1-6月龄的稀有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l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行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中存在大小与形态和GCHV相似的病毒颗粒。从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中纯化病毒,免疫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能被GCHV的特异性抗体聚集成团。由上可知,稀有鲫出血病是由GCHV感染所致,稀有鲫对GCHV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草鱼抗出血病育种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Ⅱ.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病鱼肾组织中发现有病毒颗粒,在头肾组织中也看到类似的颗粒。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60—78毫微米,平均为69毫微米;颗粒中央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核心,其直径平均为32毫微米,核心周围包有外膜,宽20毫微米左右。此外,还有一种无外膜的、电子密度均匀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6—60毫微米,平均为52毫微米,这种颗粒出现在细胞核和胞质包涵体内。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均出现在肾的造血组织内,但红血球和颗粒白血球中没有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也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正常鱼的肾组织中没有发现与病鱼标本中类似的病毒颗粒。因此可以认为,我们人工感染致病的草鱼肾组织中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暂名为草鱼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5.
草鱼出血病病毒人工感染稀有鲫出血病病鱼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肌肉系统血外渗,出现微血栓,红血球浸润于肌纤维之间;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和肥大导致相互融合,血外渗和红血球裂解,形成微血栓和血泡;肠上皮细胞脱落,红血球散布于整个肠壁;肝细胞肥大和细胞实质空泡化,细胞间隙增大;脾组织黄褐色的“小结”增多。而对照鱼未出现上述变化,说明这些病理变化确由GCHV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6.
稀有Ju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报道稀有Ju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染1-6月龄的稀有Ju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Ju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1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Ju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有Ju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Ju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  相似文献   

7.
青鱼出血病是危害青色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尤以二龄为甚。通过人工注射免疫后,可使青鱼的成活率由原来20%左右提高至60—90%,个别的可达98.98%。通过病鱼肾脏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首次发现病毒颗粒(直径为50—56毫微米)的存在,经0.15微米孔径的滤膜过滤的病原悬液可反复在鱼体内传3—4代,使健康鱼发病。因此,认为青鱼出血病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草鱼出血病病毒基因组体内转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采用α-[~(32)p]ATP标记物在鱼肾细胞系(CIK)系统中,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基因组进行了体内转录的研究。通过放线菌素D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转录活动,从感染病毒细胞中分离出病毒的mRNA,分别采用液相杂交和Nortbern blot方法检查病毒mRNA的转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CHV含有内源性转录酶,其基因组的转录活动是在病毒感染细胞后4小时开始,由早期基因所转录,8—10小时获得晚期基因的转录产物。这些mRNA的大小、数目大体上与病毒基因组一致。  相似文献   

9.
三株草鱼出血病病毒免疫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湖南邵阳、湖北仙桃、武汉南湖地区分离到的三株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GCHV875、GCHV876),分别对家兔进行免疫,并测定了它们在家兔体内形成抗体的水平以及这些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中和能力。实验结果显示:GCHV873产生抗体滴度比GCHV875高一倍,较GCHV876高8倍;其抗体的中和效价分别是1:1778(10~(-3.25))、1:386(10~-(2.59))和1:181(10~-(2.25))。上述结果表明:GCHV873的免疫原性是三个分离株中最强的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10.
在病鱼肾组织中发现有病毒颗粒,在头肾组织中也看到类似的颗粒。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60—78毫微米,平均为69毫微米;颗粒中央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核心,其直径平均为32毫微米,核心周围包有外膜,宽20毫微米左右。此外,还有一种无外膜的、电子密度均匀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6—60毫微米,平均为52毫微米,这种颗粒出现在细胞核和胞质包涵体内。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均出现在肾的造血组织内,但红血球和颗粒白血球中没有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也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正常鱼的肾组织中没有发现与病鱼标本中类似的病毒颗粒。因此可以认为,我们人工感染致病的草鱼肾组织中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暂名为草鱼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11.
鱼病蛭弧菌的微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次以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为宿主菌。从自然界分离获得6株噬菌蛭弧菌菌株,它们具有噬菌蛭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这6株蛭弧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 ̄28℃,pH7.2,有溶菌性,能裂解多种鱼类病原菌。其中对蛭弧菌Bds-4菌株在实验条件下对病原菌的自然净化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蛭弧菌是精养鱼糖水体中某些致病菌的自然净化的重要生物因素之  相似文献   

12.
兔出血症病毒基因组的克隆及克隆基因的酶切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山  徐为燕 《病毒学报》1992,8(3):245-251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德新  宋干 《病毒学报》1990,6(2):99-105
  相似文献   

14.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于1990—1991年的5—10月间,从湖北、湖南、河南和广东4省的9种淡水养殖鱼类的发病鱼睥、肝、肾中分离的93株细菌为材料,经100多个表型特征和细菌DNA中G+Cmol%遗传型特性测定等研究结果,可归属为产气单胞菌属中的运动性嗜中温产气单胞菌和弧菌属中的河弧菌。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优先律应为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Zimmermann)nom.rev];而河弧菌与以前所描述的生物变种Ⅰ、Ⅱ型不同:在43℃能生长;发酵水杨苷产酸;利用D-葡糖酸钙、腐胺;不能利用戊二酸,D-葡糖醛酸;从D-葡萄糖产气;DNA中的G+Cmol%为47(Tm),鉴定为河弧菌生物变种Ⅲ(新生物变种Vibrio fluvialis Biovar Ⅲ.Biovar nov.)。  相似文献   

15.
用单克隆抗体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核蛋白抗原位点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梁米芳  宋干 《病毒学报》1989,5(1):24-30
  相似文献   

16.
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汉坦属病毒,在抗原性、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上存在着差异。从我国家鼠型出血热流行区褐家鼠分离的R1、R22及R27株病毒,可能代表一种新的血清类型。但迄今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汉坦病毒属株间核苷酸水平比较的报道。近来我们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病毒R22株基因组M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现将其部分核苷酸序列的分析结果及其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小鼠脾脏中的细胞毒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较高感染滴度的Vero-E6细胞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经56℃1小时加温或1:2,000福尔马林灭活后,免疫成年小白鼠、黑线姬鼠和长爪沙鼠。结果Vero-E6细胞培养的病毒均未使动物产生可测出的抗体,而小白鼠乳鼠脑病毒则获得良好的抗体阳转率(92%)。同时证明,热灭活较福尔马林灭活者好,加佐剂较不加佐剂好。  相似文献   

19.
20.
草鱼(Ctenophar yngodon idellus)出血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一龄草鱼种培育池的水质数据采用生物统计法,以其单因子或多因子与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出血病与某些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当水温逐渐升高时,溶氧和透明度的下降或总氮和有机氮等的升高,均易引起出血病的发生和流行。其中溶氧是诸因素中主要的发病因素,水温是发病的首要条件,其它理化因素也可成为发病因素;与水质密切相关的浮游生物量的升高或剧变对出血病有一定影响;底质含氮物高会引起水质恶化,继而导致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