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频发的重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虽然多种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致使患者依从性差,进而导致化疗以失败告终。基于此,亟待挖掘高效低毒的抗结直肠癌药物以应对现实的临床治疗窘境。中药单体成分作为中药发挥药效的主要效应物质,在临床抗结直肠癌方面优势凸显。与合成类化学制剂相比,其来源丰富,安全性高,在结直肠癌防治方面呈现出较大潜力。因此,本文从化学活性物质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中药单体活性成分的抗结直肠癌作用和主要分子机制,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中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中药单体成分抗结直肠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转移性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各种新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 CRC)的个体化治疗逐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最主要的因子。贝伐单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本文对近年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尤其是贝伐单抗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预后差且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迫切需要探索挖掘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染料木素已被大量研究证明可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它是一种多酚异黄酮化合物,大量存在于大豆或大豆制品中,在亚洲人群中被广泛食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糖尿病、抗炎症、抗肥胖和抗血管生成、心脏保护功能及抗癌,其中抗癌作用研究最为广泛。染料木素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方面: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抗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等。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将近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开发具有良好抗癌潜力的新型治疗药物,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术后复发率高,寻找既高效又安全的预防药物成为研究热点。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该通路的多种成分和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出针对该通路特定靶位的有效拮抗剂,为早期防治结直肠癌提出全新的思路。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和结直肠癌的关系及以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抗结直肠癌药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可形成特殊的免疫微环境,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用于结直肠癌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进展,回顾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肿瘤免疫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了基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联合疗法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机制和策略,期望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肝转移灶的发生和发展会直接导致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且现有的治疗策略总体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可干预的靶点成为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外泌体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介导化疗耐药的产生,同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预后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外泌体研究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提供了分子基础。本文就外泌体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促进治疗耐药以及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治疗往往仅限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方法。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结直肠癌的文献进行综述,系统阐述这一治疗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原理及机制、光敏剂与光源的选择、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制约发展因素及可能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本文,为临床医师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对结直肠癌基因突变状态的识别以及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精确分类,可实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而精准治疗的实现有赖于基因测序技术。目前,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基因捕获技术,集中对研究者感兴趣的候选基因或外显子进行平行测序,极大拓展了对肿瘤特征基因的认识,为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整合癌症基因组数据库IntOgen已明确72个结直肠癌驱动突变基因,包括“TP53”、“KRAS”、“PIK3CA”等;癌基因数据库Cancer Gene Census目前收录的结直肠癌突变基因有59个,包括原癌基因“BRAF”、抑癌基因“SMAD4”等;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已收录55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体细胞突变基因,包括“SRC”、“APC”等。本文通过26篇国内外文献,对结直肠癌基因突变检测的共识基因进行综述,并总结了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诊断、分型、预后、治疗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的突变基因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口腔菌群作为人体的第二大微生物群,对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核梭杆菌是口腔中的常驻菌之一,与其他菌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现已被证实是结直肠癌最相关的菌属之一,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很多学者根据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中的致病机制,寻找以具核梭杆菌为靶点的对结直肠癌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中的致病机制,着重探讨其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胃肠道肿瘤前列。病人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不适,缺乏有利的患病指征。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射治疗、化疗治疗为辅,据临床实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药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纵观患者的总体治愈率和生存率,临床治疗并未能大大改善当前的窘境。为此,对结直肠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已深入分子水平,发现某些基因与结直肠癌的演变、预后、治疗等存在联系。数据显示mi R-200家族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异常,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存活时间,介导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且mi R-200家族能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关涉因子,如ZEB1、ZEB2,被认为是EMT相关家族,其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就mi R-200家族与结直肠癌的联系予以综述,为结直肠癌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探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细胞周期蛋白是调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时相的一类蛋白质,在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活动中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结直肠癌中,细胞周期蛋白的异常表达和调节失控十分常见。在结直肠癌相关周期蛋白的研究中,关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研究最深入,可作为结直肠癌的一项诊断指标并作为其增殖程度的监测。近年来,随着周期蛋白Cyclin E、B1和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1、Cdk4以及p21等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陆续得到一系列相关实验的初步证实,结直肠癌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细胞周期蛋白必将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从细胞周期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治疗效果这2个方面,介绍近年来结直肠癌相关周期蛋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苏渊金 《蛇志》2013,25(2):192-193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大约有19%的大肠癌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另有20%~30%手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2,3].因此,化疗已成为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长期以来,5-氟尿嘧啶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基本化疗药物,但5-氟尿嘧啶半衰期短,与癌细胞作用时间短,故直接影响其抗癌效应[4].替吉奥是新一代氟尿嘧啶类药物,是以替加氟为药物主体,加入生化调节剂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组成的口服复方制剂.近年来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多,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面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就其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和高危腺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能够大大降低其死亡率。因而,在临床普及结直肠癌筛查有助于遏制该疾病的危害。目前,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该方法需要肠道准备,且具有侵入性,易造成肠道穿孔等缺点,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不利于其作为大规模筛查技术推广实施。近年来非侵入性的结直肠癌诊断方法发展迅速,这类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粪便或血液样本中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结直肠癌的无创筛查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粪便、血液样本的成分复杂,对其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技术仍然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中。本文分别从基于粪便样本和血液样本的检测技术两方面入手,探讨了近年来结直肠癌无创筛查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二位。青蒿素是我国自行研制出的抗疟药物,目前关于青蒿素抗癌特性的研究数据迅速增加。本文综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ARTs)作为抗癌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临床试验以及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为未来针对ARTs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 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 PKM2)和Notc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其表达水平亦与肿瘤的化、放疗效果有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和研究的关键靶点。PKM2主要通过调节癌细胞代谢及基因转录,促进癌细胞外泌体分泌,并在某些lncRNAs的调节下发挥促癌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指标。Notch1可在mi RNAs以及自噬的调节下发挥促癌作用,且可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促进结直肠癌转移。此外,PKM2和Notch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与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有联系,但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本文主要就PKM2和Notch1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良性病变组,比较结直肠癌组、良性病变组血清CA72-4、CA199的水平,比较不同TNM分期、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72-4、CA199的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血清CA72-4、CA199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组的血清CA72-4、CA199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TNM分期为III-IV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CA72-4、CA199水平高于I-II期的患者(P<0.05),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CA72-4、CA199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的患者(P<0.05)。CA72-4联合CA199检测对结直肠癌的灵敏度高于CA72-4、CA199单独检测。结论:CA72-4与CA199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两指标的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预测与筛选结直肠癌组织特异性基因,作为靶向治疗的候选靶点.方法 利用自主开发的Python语言程序分析人类正常组织与结直肠癌组织mRNA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结合人类胚胎干细胞富集基因集以及文献挖掘结果,筛选可能的与结直肠癌发生或发展相关的基因作为候选靶点,并对其进行通路分析及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获得了结直肠癌组织特异的且与肿瘤生物学通路密切相关的4个基因,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候选靶点.结论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芯片数据进行挖掘,可以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候选靶点,并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鲁有望  王昆华 《遗传》2017,39(6):482-49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我国常见的致死性肿瘤类型之一。根据体细胞突变谱预测抗EGFR单抗治疗疗效已成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治疗的标准步骤。由于临床上转移样本难以获得,只能采用原发肿瘤替代进行检测。原发和配对转移肿瘤间的遗传异质性会导致原发灶取样无法代表转移灶突变谱。目前CRC原发和配对转移肿瘤间遗传异质性程度仍存在争议。本文就CRC原发和配对转移基因组谱的对比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原发与配对转移肿瘤遗传异质性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爽  魏云巍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9):3065-3070
结直肠癌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多数患者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microRNA调节宿主基因的表达,而宿主的microRNA同样调节菌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因此,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与宿主microRNA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这种交互作用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阶段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说  东丽 《生命的化学》2023,(3):389-394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尽管在放化疗和手术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其复发率仍然很高。与其他类型的癌症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虽然增加了,但仅持续了相对较短的时间(20个月)。Runt相关转录因子蛋白属于转录因子家族,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本综述将分析Runt相关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表明其作为癌症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此外,将强调继续进行Runt相关转录因子蛋白的双重功能研究的重要性,以期将其应用于结直肠癌的特定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