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岩藻多糖降解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发现,岩藻多糖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对岩藻多糖降解酶的关注日益增多。本文概述了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岩藻多糖降解酶的发现、活性检测方法、性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现代组学及结构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对海洋微生物来源的新型岩藻多糖降解酶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过硫酸化岩藻多糖硫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或fucan sulfate,FS)是一种硫酸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硫酸基团对多糖活性起重要作用,并且多糖活性与硫酸基团含量呈正相关。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对SF进行硫酸化修饰以获得高硫酸基团含量和高活性的过硫酸化岩藻多糖硫酸酯。为促进对FS硫酸化修饰的深入了解,本文对FS活性与硫酸基团含量及位置的关系、过硫酸化方法及过硫酸化岩藻多糖硫酸酯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岩藻多糖是大型褐藻门植物中的一种天然杂多糖,为进一步开发其生物活性,笔者以其为原料,采用酶法降解的方式制备了不同聚合度的岩藻寡糖(FOS)混合物,并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对降解得到的寡糖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ABTS法、DPPH法及羟基自由基清除法对寡糖混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  相似文献   

4.
网地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超声辅助并采用醇沉、脱蛋白、脱色、干燥的方法,分别检测低(0.1 mg·mL~(-1))、中(0.25mg·mL~(-1))、高(0.5 mg·mL~(-1))三种浓度下的网地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网地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变化规律。按照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分别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网地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均有影响,网地藻多糖质量浓度提高,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逐渐加强,当网地藻多糖浓度为0.5 mg·mL~(-1)时,反应20 min,网地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为86.06%,其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半数清除率(IC_(50))为0.25 mg·mL~(-1)。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线性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R~2的范围分别为0.848~0.89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902~0.967,因此采用二级动力学拟合方程能较好地描述网地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网地藻多糖在低(0.1 mg·mL~(-1))、中(0.25 mg·mL~(-1))、高(0.5 mg·mL~(-1))三种浓度时对DPPH·的二级反应的清除速率常数(k_2)分别为0.011、0.054、0.421。这说明网地藻多糖随着反应浓度逐渐升高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速度越来越快,清除自由基能力也越来越强,结合IC_(50)值来共同评价抗氧化能力,IC_(50)值越小,反应速率值越大,表明其抗氧化活性越好,这与实验得出的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5.
岩藻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改善胃部炎症,缓解胃癌化疗副作用,在改善胃部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健康功效,在食品、药品的研发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岩藻多糖在改善胃部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岩藻多糖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岩藻多糖(Fucoidan)对链脲佐菌素诱导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在SD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岩藻多糖高、中、低剂量(600mg/kg、400mg/kg、150mg/kg)、二甲双胍(200mg/kg)灌胃给药30天,同时采用正常SD大鼠为正常对照.测定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高、中剂量岩藻多糖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空腹血糖水平,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其作用效果与阳性对照药二甲双胍效果相当.低剂量岩藻多糖作用效果不明显.结论:岩藻多糖有降血糖、调节血脂紊乱的功能,时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低分子量岩藻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分子量岩藻多糖来源于褐藻,是一类含有硫酸基团的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凝血、抗病毒、抗血栓、抗肿瘤等功能,因此可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着重介绍了低分子量岩藻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以从海带中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有降解岩藻多糖能力的黄杆菌菌株RC2-3为研究对象,该菌株产的岩藻多糖酶可以高效降解不同来源的岩藻多糖。为进一步探究菌株RC2-3降解岩藻多糖的机制,推动岩藻寡糖的酶法生产,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菌株RC2-3进行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以及岩藻多糖降解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杆菌菌株RC2-3基因组全长3 414 532 bp,共编码2 967个基因,GC含量为30.92%。经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注释获得213个基因,与岩藻多糖降解有关的包括7个岩藻糖结合结构域的基因;2个β-D-岩藻糖苷酶(EC 3.2.1.38)基因;2个属于GH141家族的α-L-岩藻糖苷酶(EC 3.2.1.51)基因;12个属于GH29家族的α-1, 3/1, 4-L-岩藻糖苷酶(EC 3.2.1.111)基因;9个属于GH95家族的α-1, 2-L-岩藻糖苷酶(EC 3.2.1.63)基因。此外,通过与已报道的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岩藻多糖酶基因RC2.3_GM001247编码的蛋白序列与FunA蛋白序列同源性达到70.98%,岩藻多糖酶...  相似文献   

9.
研究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米氏凯伦藻多糖及其抑制肿瘤血管活性。采用闪式萃取结合酶法制备米氏凯伦藻多糖,其适宜提取条件为碱性蛋白酶酶解温度40℃、酶解p H为8.5、酶用量为2.5%、酶解时间为2 h。其提取液经三氯乙酸除蛋白、乙醇沉淀获得米氏凯伦藻多糖。制备的米氏凯伦藻多糖在一定浓度时可抑制肿瘤细胞培养液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确定亚心型扁藻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抗肿瘤活性。方法:从培养至平衡期后的亚心型扁藻细胞内分离出乙醇沉淀的多糖级分,经过Sephadex G-150凝胶层析纯化后,利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进行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分析,并通过此多糖对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确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扁藻多糖含有氨基和硫酸基,并且含有以葡萄糖为主的多种已知和未知的单糖糖基和糖醛酸,其对小鼠体内黑色素瘤的抑制率为34.2%。结论:此实验结果为扁藻多糖在医疗方面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岩藻多糖(fucoidans, FU)主要来源于海洋褐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是一种复杂的硫酸化多糖。FU主要单糖组成为岩藻糖,含有大量硫酸基团,是一种多聚阴离子同型杂多糖。FU具有广泛的潜在健康功效及治疗作用,包括抗肿瘤、调节免疫、抗病毒、降血糖等。FU的化学结构及硫酸基团含量对功能活性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提取方法影响FUs的结构组成,而化学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生物活性。因此,本文旨在概述FU的提取、化学改性方法及降血糖活性和机理,展望了FU提取、化学改性、结构及降血糖活性及其他生物活性构效关系方面未来研究方向,为今后的加工和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考察虎刺80%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溶性部位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以及与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乙酸乙酯部位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模型中抗氧化活性最强,水溶性部位在总抗氧化力模型中抗氧化活性最强,而石油醚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弱。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石油醚部位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虎刺黄酮类成分可能是其抗氧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浓度范围的乙醇从培养至平衡期后的扁藻细胞内沉淀分离出不同组分的扁藻多糖级分,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凝胶层析分离后,乙醇浓度在0%~50%范围时沉淀的扁藻多糖与乙醇浓度为50%~75%范围时沉淀的扁藻多糖相比,前者分子量大、糖含量高、其结合的蛋白质也多,但前者的溶解度和粘度小于后者。两个级分的扁藻多糖的官能团相似,均含有硫酸基和氨基,但其含量不同。所得结果为深入研究扁藻多糖的结构及其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薯蓣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碘量法研究了4株薯蓣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和菌丝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株菌株的菌丝和发酵液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从薯蓣块茎中分离得到菌株EDT5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从薯蓣种子中分离得到菌株EDS4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次之,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发酵液粗提物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增强。EDT5和EDS4发酵液的抗氧化效果高于或近于其宿主薯蓣而高于维生素E的抗氧化效果,表明内生真菌是天然抗氧化产物开发的潜在重要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 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评价了香露兜叶的乙醇提取物以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测定了提取物和组分的总抗氧化活性,二苯代苦味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的提取物和组分均表现出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活性。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如下:正丁醇部分>乙酸乙酯部分>乙醇提取物>水部分>石油醚部分。总酚含量的顺序和其相似,说明提取物和组分中的酚类化合物使其具有抗氧化活性。香露兜叶提取物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天然抗氧化资源,并将在保健品和食品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产地群众反映我国特有植物太行菊茶饮或药用效果远优于其近缘属的传统药食兼用野菊,为深入研究太行菊,本文比较研究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醇提液的抗氧化活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和多酚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行菊和野菊醇提液均有一定抗氧化活性,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活性与提取温度相关;太行菊各器官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峰及总黄酮和多酚含量高于野菊对应器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和多酚对菊试样抗氧化活性有较大贡献,ABTS和DPPH两种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间存在较高相关性。太行菊较于野菊可能具有更好的保健或药用功效,有待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取薏苡根有效成分并比较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薏苡根进行提取,并进行显色反应,通过测定薏苡根的铁还原力,总抗氧化能力和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从中比较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三个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正丁醇部位均含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物质,且总抗氧化力和铁还原力与浓度之间有相关性,有较好的量效关系。根据各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可得出各部位所含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或种类: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结论:薏苡根各提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抗氧化能力不同,其中正丁醇的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比较地黄块根不同组织及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初步分析其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利用DPPH法对85-5和北京1号两个地黄品种块根的菊花心(木质部)、非菊花心(韧皮部)及整体块根不同极性部位(氯仿、正丁醇和乙酸乙酯)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抗氧化活性较强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谱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黄块根菊花心、非菊花心和整体块根的不同极性部位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地黄菊花心的整体抗氧化能力较弱;三个组织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均为乙酸乙酯部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与氯仿、正丁醇部位抗氧化活性的IC_(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样品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4个共有峰,谱效关系分析表明,毛蕊花糖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色谱峰X_1、X_2、X_(10)和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性具有显著相关性。该研究为地黄块根抗氧化活性药效物质成分的筛选及阐明地黄菊花心与地黄质量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连翘叶抗氧化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连翘叶抗氧化谱效相关质量评价指标,探索连翘叶抗氧化主要活性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18个不同产地连翘叶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分别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清除法和Folin-Ciocalteu法测定了连翘叶的抗氧化活性和总酚含量。通过抗氧化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连翘叶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双变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了连翘叶抗氧化的谱效关系,结果显示连翘叶中主要有3个化学成分与其抗氧化活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本研究结果为连翘叶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