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Arsenophonus、Wolbachia、Spiroplasma和Cardinium是广泛分布于昆虫体内的次生共生菌,能对寄主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理产生影响,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4种共生菌的感染和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利用共生菌防治害虫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利用Arsenophonus特异性23S rRNA基因引物,Wolbachia、Spiroplasma和Cardinium各自的16S rRNA基因引物PCR检测广西10个地市、海南海口及上海、江苏南京、湖南长沙共14个地理种群褐飞虱雌、雄虫体内共生菌感染情况,并对扩增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不同地区2014年和2015年褐飞虱体内Arsenophonus感染率最高的分别为河池种群(30%)和长沙种群(20%)、PWolbachia感染率最高为河池种群(20%)和南京种群(30%),而Spiroplasma和Cardinium在褐飞虱各种群内均未检测到。序列比对和发育分析表明,褐飞虱体内Arsenophonus与同翅目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体内感染的该菌关系最近;而感染Wolbachia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除海南种群有一个个体感染Wolbachia菌A群外,其余种群感染的全部为B群;同时在所有感染两类共生菌的个体中并未发现共感染现象。【结论】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感染Arsenophonus和Wolbachia两类共生菌的感染率并不一致;总体上褐飞虱雌虫Wolbachia感染率要高于雄虫,褐飞虱体内感染的两类共生菌与其它昆虫体内的共生菌序列高度一致或类似,且在所有检测的地理种群中均未发现有Spiroplasma和Cardinium感染。  相似文献   

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分别利用次级内共生菌Cardinium和Arsenophonus的16S rDNA和Wolbachia wsp基因对海南省16地区的螺旋粉虱的3种次级内共生菌Cardinium, Arsenophonus和Wolbachia感染情况及相关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3种次级内共生菌Cardinium, Arsenophonus和Wolbachia检测结果表明, Cardinium和Arsenophonus均可感染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 其中乐东、 陵水和澄迈3个地区所有寄主上的螺旋粉虱的Arsenophonus感染率为100%, 三亚、 琼中和临高部分寄主上的螺旋粉虱的Arsenophonus感染率为66.7%, 而儋州、 五指山和万宁3个地区的螺旋粉虱未发现被Arsenophonus感染; 三亚的番石榴上的螺旋粉虱的Cardinium感染率为100%, 琼海白沙的印度紫檀上螺旋粉虱的Cardinium感染率为100%, 其他寄主上的感染率均小于66.7%; 在所检测的43个螺旋粉虱种群中, 40和31个种群中分别检测出有Arsenophonus 和Cardinium感染, 种群感染率分别为93.0%和72.1%; 在所有检测的个体中, 120个个体中有105个感染Arsenophonus, 93个个体中有70个感染Cardinium, 个体感染率分别为87.5% 和75.3%; 在检测的所有样本中, 只有三亚印度紫檀上的螺旋粉虱检测到Wolbachia, 种群感染率为2.3%, 个体感染率仅为0.8%。这些检测结果表明, 海南地区螺旋粉虱次级内共生菌Arsenophonus的感染率高于Cardinium的感染率, Wolbachia的感染率极低。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Cardinium的16S rDNA序列一致, 而且与烟粉虱的Cardinium 16S rDNA序列一致性很高, 为97.6%; 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Arsenophonus的16S rDNA序列也完全一致, 其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螺旋粉虱的Arsenophonus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较高, 为85.1%。此外, Wolbachia ws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螺旋粉虱的Wolbachia为B组, 这是国内螺旋粉虱感染Wolbachia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不同地理种群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和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体内昆虫内共生菌的种类及其感染率,并以Wolbachia共生菌为代表,对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为今后自共生菌角度研发柑橘木虱和柑橘粉虱的新型防控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16S r DNA、23S r DNA以及wsp为目标基因,利用PCR技术检测采自于广州、湛江、南宁、桂林、厦门的柑橘木虱以及采自广州的柑橘粉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类及其感染率;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和MEGA 5.0软件对不同昆虫样本中的Wolbachia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本研究采集的柑橘木虱和柑橘粉虱均含有原生共生菌Portiera和次生共生菌Wolbachia、Cardinium、Rickettsia,但该3种次生共生菌在不同木虱与粉虱种群的感染率有所不同;Arsenophonus只在广州和湛江种群的柑橘木虱中检出。基于wsp基因及MLST基因序列的Wolbachi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华南地区柑橘木虱和柑橘粉虱体内的Wolbachia均属于Wolbachia的B大组Con亚组。【结论】不同地理种群的柑橘木虱与柑橘粉虱体内感染的共生菌种类及其感染率不同;Wolabchia共生菌与柑橘木虱寄主不存在协同进化关系,在同一采集点存在Wolbachia通过柑橘寄主在柑橘木虱之间、柑橘木虱与柑橘粉虱之间水平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Wolbachia和Cardinium都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母系遗传的共生细菌, 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操纵寄主的生殖行为。Wolbachia和Cardinium感染同一寄主在自然界比较常见, 但是在某些可以同时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的寄主中其单感染品系较难发现。本研究检测了云南文山(YN)、 海南三亚(HN)这2个不同地理种群中Wolbachia和Cardinium的感染情况; 以双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海南种群为实验材料, 运用显微注射方法对双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的白背飞虱若虫注射不同浓度青霉素G以获得单感染品系。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中单感染Wolbachia比率极低, 本实验用到的海南种群未检测到单感染Wolbachia成虫; 通过显微注射青霉素G的方法可以从白背飞虱双感染品系中筛选获得单感染品系, 当青霉素G注射浓度为0.2%(w/v), 注射龄期为5龄时得到单感染品系效率最高; F5代的检测结果显示显微注射得到的单感染品系可以稳定遗传。本研究为获得单感染品系白背飞虱提供了快捷方法, 同时为其他双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节肢动物不同感染品系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我国南方四个省份6个烟粉虱Bemisia tabaci种群和2个蚜小蜂种群内共生菌Cardinium的感染率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与DNA测序技术检测来自广州、肇庆、南宁、昆明、厦门烟粉虱种群以及广州2个蚜小蜂种群内Cardinium的感染情况,通过基于mt COⅠDNA序列和16S r RNA序列建立烟粉虱和Cardinium系统进化树,分析烟粉虱、寄生蜂和共生菌Cardinium的协同进化关系。【结果】广州的Asia II1与Asia II7烟粉虱种群、肇庆与南宁的MEAM1烟粉虱种群、昆明与厦门的Mediterranean烟粉虱种群以及广州的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双斑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种群体内都有Cardinium的感染,且以Mediterranean与土著的Asia II1、Asia II7感染率较高(65.2%~92.5%),寄生蜂体内的感染率较低(16.7%~18.6%)。通过进化树对比分析发现,Cardinium与烟粉虱寄主之间无协同进化现象,但是Cardinium在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烟粉虱与寄生蜂之间的同源性超过98%。【结论】Cardinium在两种寄主昆虫之间进行相互感染与传播的概率较大,寄生蜂可能是Cardinium在不同烟粉虱种群之间水平传播的桥梁之一。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而Wolbachia是其重要的次生共生细菌之一。为了解褐飞虱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情况,本研究对采自世界褐飞虱主要分布区的22个地理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qPCR结果表明,除杭州2009年种群没有检测出Wolbachia外,其它21个种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Wolbachia感染。对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的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褐飞虱各地理种群Wolbachia都属于B群,并可进一步分为Ori和Con两个亚群。其中18个褐飞虱种群中的Wolbachia属于Ori亚群,广东清远和浙江桐乡褐飞虱种群中的Wolbachia则属于Con亚群,而菲律宾Iloilo褐飞虱种群分别检测到同时有2个亚群Wolbachia感染。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褐飞虱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和迁飞路线分析及利用Wolbachia防治褐飞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Wolbachia和Cardinium均为母系遗传的胞内共生菌, 它们能够通过诱导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 CI)以调控寄主的生殖。目前, 关于Wolbachia和Cardinium共同对同一寄主进行生殖操控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皮氏叶螨Tetranychus piercei McGregor广州种群为实验材料, 通过杂交实验和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 研究Wolbachia和Cardinium单感染和双感染对寄主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感染Wolbachia诱导较弱的CI, 不亲和组合的未孵化率为17.8%±1.6%。单感染Cardinium及双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能诱导高强度的CI, 不亲和组合的未孵化率分别为70.3%±1.3%和72.9%±1.2%。同时双感染Wolbachia和Cardinium雌螨的平均产卵量为35.2±1.2, 显著高于单感染和不感染的雌螨的产卵量。Wolbachia 和Cardinium分别诱导以及共同诱导CI的水平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感染情况有关。Wolbachia和Cardinium的垂直传播模式结果显示, 在卵的不同发育阶段, Wolbachia和Cardinium主要伴随着营养物质从滋养细胞、 中肠、 输卵管进入发育中的卵。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 Wolbachia和Cardinium的母系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生殖组织中的细胞质遗传的一类共生菌,可以引起宿主生殖行为的改变.烟粉虱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已有的研究表明烟粉虱中存在Wolbachia的感染,但所检测到的感染率不高,并且迄今在烟粉虱中所检出的Wolbachia均属于B组群.该研究从我国河北、新疆、北京、山东、浙江、广西、海南、广州和福建采集到18个烟粉虱地理种群,首先基于ITS1 rDNA克隆测序鉴定了烟粉虱的生物型,然后采用自行设计的Wolbachia 16S rDNA及wsp基因的专用引物对所采集到的烟粉虱种群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烟粉虱自然种群中都存在Wolbachia感染,同时还发现B/Q生物型烟粉虱中主要感染A组群Wolbachia,而非B/Q生物型烟粉虱中存在大量的超感染现象.该研究显示烟粉虱自然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率比预想的要高得多,而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能是影响Wolbachia感染率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WO噬菌体是侵染节肢动物体内感染的Wolbachia的细菌病毒, 人们推测WO噬菌体可能参与了寄主遗传变异的过程。我们对采自中国境内4个地理种群(上海闵行、 云南普洱、 山东济宁和宁夏青铜峡)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1~2龄若虫用抗生素HCl-tetracycline处理过的水稻饲养, 每隔20 d取样测定并比较其体内Wolbachia和WO噬菌体的感染率, 以此来初步研究灰飞虱体内WO噬菌体与Wolbachia的侵染关系, 结果表明: WO噬菌体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与其宿主Wolbachia的基本一致, 都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我们进一步对未经HCl-tetracycline处理的灰飞虱, 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WO噬菌体和Wolbachia在不同日龄灰飞虱雌虫体内的菌量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 二者菌量都随着日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在第8天达到最大, 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我们推断WO噬菌体是侵染胞内共生菌Wolbachia的专性病毒, 并且感染Wolbachia的WO噬菌体很可能是溶原性的噬菌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粉虱类害虫生物防治的载体植物系统中,蓖麻粉虱Trialeurodesricini是较好的替代寄主。Wolbachia是节肢动物中分布最广的细胞内共生菌,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蓖麻粉虱中Wolbachia的分布可为蓖麻粉虱Wolbachia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粉虱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通过内共生菌Wolbachia的wsp基因A大组和B大组特异性引物对蓖麻粉虱的室内饲养种群及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同笼饲养20代的种群逐代进行PCR检测,对扩增到的基因进行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蓖麻粉虱种群中只有A大组Wolbachia分布,感染率为4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类群的Wolbachia属于A大组中的Dro亚组,与报道的其他寄生蜂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同属一组。丽蚜小蜂种群中的Wolbachia属B大组,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混合饲养20代,逐代检测发现Wolbachia并未在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种群间发生水平传播。【结论】蓖麻粉虱的室内饲养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率仅为40%,说明Wolbachia能够在蓖麻粉虱种群中稳定遗传,但在蓖麻粉虱个体间水平传播的能力较弱。短时间内Wolbachia无法在蓖麻粉虱与丽蚜小蜂种群间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Wolbachia 是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和丝状线虫体内的一类共生菌, 能够以多种方式对宿主产生影响。精卵细胞质不亲和(CI)是其引起的最普遍的表型, 即感染Wolbachia的雄性宿主与未感染或感染不同品系的雌性宿主交配后, 不能产生后代或后代极少, 而感染同品系Wolbachia的雌雄宿主交配后则能正常产生后代。我们前期研究发现, 湖北武汉、 云南六库和天津3个地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被Wolbachia感染。本研究旨在明确这3个地区黑腹果蝇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对宿主生殖的影响。【方法】利用Clustal X软件对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对Wolbachia进行分型。通过区内交配和区之间杂交的方式研究不同地区黑腹果蝇体内Wolbachia 的关系及其对果蝇生殖的影响。【结果】湖北武汉、 云南六库和天津3个地区黑腹果蝇中感染的Wolbachia都是属于A大组的Mel亚群。这3个地区果蝇感染的Wolbachia的序列类型(ST)不同, Wolbachia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湖北武汉和天津果蝇中的Wolbachia能引起强烈的CI表型, 而云南六库果蝇中的Wolbachia引起的CI强度相对较弱。武汉果蝇中Wolbachia不能完全挽救天津果蝇中Wolbachia引起的CI表型, 而天津果蝇中Wolbachia也不能完全挽救武汉果蝇中Wolbachia引起的CI表型。【结论】武汉和天津地区黑腹果蝇中的Wolbachia可能距离较远。Wolbachia的长期共生可能对黑腹果蝇的进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湖北武汉与云南六库的黑腹果蝇中感染的Wolbachia属于不同的序列类型, 这2个地区的黑腹果蝇已发生了一定的分歧, 产生了一定的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12.
于娟娟  丛斌  董辉  钱海涛 《昆虫知识》2009,46(4):547-550
WO噬菌体是侵染节肢动物体内Wolbachia的细菌病毒。人们猜测WO噬菌体可能参与控制寄主遗传改变的活动。对WO噬菌体与Wolbachia的侵染关系以及WO噬菌体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不同地理种群和世代间存在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WO噬菌体是侵染胞内菌Wolbachia的专性病毒,WO噬菌体稳定的存在于米蛾和黑腹果蝇的种群和世代中。据此推测,WO噬菌体与Wolbachia很可能经历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了解其在我国蚜虫中的感染情况, 本研究通过扩增wsp基因片段对采集自我国多个地区的3种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1种大豆蚜虫(大豆蚜Aphis glycines)样品进行了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结果显示: 3种小麦蚜虫中均未检测出Wolabchia。大豆蚜也仅在采集自北京和杭州的种群中发现了Wolbachia的感染, 感染率分别为95.8%和22.9%, 并且所检测的个体均为单株系感染。wsp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 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与多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昆虫物种中所感染的Wolbachia株系间具有高度一致的基因序列。wsp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一致性均表明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CauB组。本研究为今后探讨Wolbachia在我国蚜虫中的寄主范围和株系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 可以对寄主的生殖力及生殖行为产生影响的共生菌。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除去寄主体内的Wolbachia。本实验通过喂食浓度分别为1, 5和10 mg盐酸四环素/mL蔗糖水, 结合PCR检测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 解剖观察丽蚜小蜂F0代及F1, F2和F3代怀卵量和卵巢管数量, 评价Wolbachia对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 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F0代蜂的卵巢管数量与未处理蜂之间无显著差异(P=0.12), 但F1, F2和F3代蜂的卵巢管均为6条, 显著少于F0代蜂的卵巢管数量(P<0.001)。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的F0代蜂怀卵量与未处理蜂相比显著下降, 但显著高于经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的F1, F2和F3代蜂怀卵量(P<0.001), 后代(F1, F2, F3)蜂之间怀卵量无显著差异(P=0.59)。去除Wolbachia后, 丽蚜小蜂可以产生雄性后代, 但未见交配行为, 且雌蜂可不经交配而产生雌性后代。结果说明, Wolbachia不仅直接影响丽蚜小蜂的怀卵量, 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丽蚜小蜂卵巢管的发育影响丽蚜小蜂的怀卵量; 然而, 去除Wolbachia不改变雌蜂的孤雌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揭示山东省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种群共生菌 Wolbachia 的感染率及其分类地位,探讨该共生菌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潜在影响。【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tCOI)基因引物(LCO1490/HCO2198),通过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对采自山东省12个地区的根蛆种群进行了分类鉴定。在上述基础上,利用 Wolbachia 的16S rDNA和 wsp 基因特异引物(分别为16S-F/16S-R和81F/691R)对鉴别出的11个韭菜迟眼蕈蚊种群体内Wolbachia 感染情况进行了PCR检测;对感染个体体内 Wolbachia 依据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山东省12个根蛆种群中,11个种群为韭菜迟眼蕈蚊种群。基于 Wolbachia 的16S rDNA基因特异引物检测结果发现,这些韭菜迟眼蕈蚊种群广泛感染 Wolbachia (感染率为6.67%~93.33%),而利用wsp 基因特异引物检测的感染率(0.00%~40.00%)相对较低些。基于 Wolbachia 的16S rD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这些韭菜迟眼蕈蚊种群感染的Wolbachia 全部属于A组。【结论】确定了 Wolbachia 在山东省韭菜迟眼蕈蚊体内的感染率及其分类地位,为研究 Wolbachia 对韭菜迟眼蕈蚊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 Candidatus Cardinium hertigii ( Cardinium )' from the Bacteroidetes group is a symbiont that has recently received attention as a reproductive manipulator of its arthropod hosts. Thoug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ymbionts depends heavily on that of their hosts,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dispersal limitations also have effect on some micro-organisms.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of Cardinium in Chinese populations of the carmine spider mite, twenty seven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were collected and screened, using Cardinium -specific primers for the 16S ribosomal DNA. Six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collected between 30° and 36°N tested positive for the presence of Cardinium , whereas it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populations collected between 19°–29°N and 37°–46°N, suggesting that the symbiont i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comparing with a wider distribution of Wolbachia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same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the infection rates of Cardinium seem to increas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 China. All the six Cardinium -infected populations were found to be doubly infected with Wolbachia .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16S rDNA gene sequence of Cardinium show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nium in Chinese carmine spider mite and symbionts found in other species in the Tetranychidae.  相似文献   

17.
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洪  王召  金道超 《昆虫学报》2012,55(10):1161-1167
为正确评估防治水稻鳞翅目害虫的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影响, 本文采取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毒力,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19.26 mg/L和19.69 mg/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分别处理白背飞虱3龄若虫后, 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及其寿命均降低, 尤其LC25处理与对照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F0和F1代雌虫寿命分别缩短了1.80 d和2.62 d, F0和F1代雌虫产卵量分别减少了52.94粒和78.45粒。药剂处理对F1代各虫态发育历期也有一定影响。根据不同剂量处理后白背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繁殖力, 组建了生殖力生命表, 发现LC10和LC25剂量处理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分别降低了11.25%和34.41%, 净增殖率R0分别降低了36.56%和74.57%, 而世代平均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均延长。结果说明, 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25剂量可抑制白背飞虱种群的增长; 大田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鳞翅目害虫时, 可抑制同时发生的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