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一般情况不会超过30%。当不完全连锁时,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要发生交换。假设在减数分裂时100%的性母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且交换都发生在连锁基因相连的区段内,由于在一个水平上,只能有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一次交换,故最后产生的重组型配子也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重组值为50%。但一般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通常  相似文献   

2.
在遗传学教学中,学生对重组值(recombi-natlonfraction)和交换值(crossing-overvalue)的概念往往搞不清楚,在现行教科书中一般将重组值或重组率也称作交换值或交换率。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是非等位基因间交换的结果,但是交换事件并不一定伴随着重组事件的发生,因为非等位基因间的偶数次的交换并不能导致重组,其次,如果交换的片段是相同的话也不会导致重组。重组依赖于交换事件及交换片段的差异。重组值是重组型配子占产生的总配子数的百分比。交换值是两连锁基因间的交换率可从复交换…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确定遗传图距时重组值的校正机理.探讨了三点测验中计算基因间的交换值有时用1倍、有时用2倍双交换重组值校正的原因;理论上"四点测验"中交换值的计算规律更好地揭示了校正值"倍数"的本质是形成该重组配子时在所计算的2个基因间相关交换所涉及的交换次数;并探讨了重组值较大时交换值往往低于重组值,需要作图函数校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点测验是普通遗传学的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这部分内容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克服难点的关键。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 区别交换率与重组率概念重组率: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之间重新组合产生重组合类型配子的频率,等于杂合体测交后代中重组合类型个体占测交后代总数的百分率。在连锁遗传中,重组率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产生的重组合类型配子的百分率。交换率: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上两个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频率。在连锁遗传中,同源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对等片段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交换,使其所携带的…  相似文献   

5.
<正> 人类每条第16号染色体上具有两个连锁的α-珠蛋白基因(αα/αα)。配子形成时发生染色体间的错配和不等交换可能导致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α基因(-α/)或者三个α基因连锁。我们曾报道在中国人家庭中发现的一例连锁三α基因与α地贫1基因复合体(ααα/--)。本文报告在本例直系或旁系亲属中发现的三例(ααα/αα)及一例ααα/α-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连锁值——表述基因连锁强度的新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遗传学中,同一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连锁强度是用交换率表示的.一般而言,交换率越高,基因连锁强度越低.但交换率不是基因连锁强度的最方便的量度,因为利用交换率来计算具有连锁交换现象的杂交后代分离比例时,必须区分相引组和相斥组两种不同的亲本交配情形.在相引组,一个亲本具有两个显性性状,另一个亲本具有两个隐性性状;在相斥组,两个亲本各具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这两种情形下的配子比例和F_2分  相似文献   

7.
1928年摩尔根(T.H.Morgan)在《基因论》(The Theory of the Gene)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固定的位置,并呈直线排列。虽然基因之间有时也会发生有秩序的交换,但只限于在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之间进行,所以通过交换一般仍不变更基因的位置(在杂合型中,只是显、隐性基因的互换,该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的位置不变),相反,却可通过交换值的计算推断同一染色体上基因和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摩尔根把他所发现的这一规律,连同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合称基因学说.基因学说的建立大大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因此摩尔根曾在1933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基因学说为无数遗传学实验所证实,在遗传学中已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原理。但是科学总是不断地发展的,今天已充分证明,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直线排列的,但有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却  相似文献   

8.
利用分子标记和水稻籼粳交双单倍体群体进行遗传作图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圭 630”(籼稻 ,Oryza sativa subsp.indica) /“0 2 4 2 8”(粳型广亲和品种 ,O.sativa subsp.japonica)的 F1代花药培养双单倍体植株 ( DH)群体和 RFLP标记构建了一张水稻分子连锁图谱。图上有 2 33个标记 ,覆盖基因组约 2 0 70 c M( centimorgan) ,定位了 2 5个 RFLP新标记、2个染色体端粒和水稻落粒性基因 sh- 2。亲本间的 RFLP主要来源于碱基取代 ,少数来源于 DNA结构的变化。RFLP标记在图谱上的排序与其它图谱基本相同 ,但标记在染色体间和染色体内分配不均 ,这可能与染色体间的遗传稳定性和染色体内的区段变异性 ,以及各区段交换重组活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赵文耀  刘俊波  赵亮 《遗传》2008,30(9):1217-1222
为了选育新的实验材料, 予以1个F2代玉米果穗上不同籽粒性状的分离比, 验证遗传学三规律, 依据遗传学三规律研究内容, 选择玉米第4对染色体上甜质胚乳基因Sn1sn1、第9对染色体上粒色基因C1c1和糯质胚乳基因Wxwx, 这3对基因所调控的相对性状为原始试材。经连续多代自交与测交、正交与反交, 严格选择, 终于选育出基因型纯合的亲本, 组配成杂交种。文章以“玉米基因交换值”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配子类型、数量, 推导出理论值来衡量新的实验材料F2代同一个果穗上不同籽粒性状的分离比。结果显示: 自交穗呈现出3个 3︰1、2个9︰3︰3︰1、1个连锁交换, c2值均小于准许值。即准确、恰当验证遗传学三规律, 又将遗传学三规律融合在一起, 形成完整统一体, 选育出目前最新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复合体基因座位间的重组、重组热点、连锁不平衡与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已成为免疫遗传学与人类后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焦点.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10例HLA复合体中的基因重组家系. 采集重组家系的2~3代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标本, 首先对其HLA-Ⅰ, Ⅱ类区域的5个经典基因位点进行PCR-SSP低、高分辨率基因分型及SBT分析, 然后再进行遗传家系分析研究, 确定HLA基因重组相关位点, 并对重组家系的单体型进行了群体统计学分析. 结果发现, 在10例HLA重组家系中有8例重组发生在HLA-A/Cw位点之间, 其中4例重组发生在A*02-Cw*03单体型中, 2例重组发生在A*24-Cw*03单体型中; 1例重组发生在HLA-B/DRB1位点之间, 还有1例重组发生在HLA-B/Cw位点之间. 群体统计学分析发现, A*02-Cw*03单体型呈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但不是很强(Δ/δ(Δ) = 3.0, Δ(r) = 0.30); 另有3个单体型虽呈强连锁不平衡却发生了重组事件, 即A*33-Cw*03 (Δ/δ(Δ) = 7.22, Δ(r) = 0.51), A*30-Cw*06(Δ/δ(Δ) = 10.37, Δ(r) = 0.93)和 B*13-Cw*03(Δ/δ(Δ) = 7.69, Δ(r) = 0.38), 这说明重组可能是打破旧的连锁不平衡来产生新的连锁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本文绘制了每个重组家系成员的HLA单体型, 并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的HLA重组遗传图谱, 初步定位重组发生的范围并分析了位点间重组与连锁不平衡的关系, 这为更深入地研究HLA重组事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谈谈基因交换图解教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规律是经典遗传学中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基因交换在高中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常辅以图解。我发现许多教师用如下图解表示果蝇灰身残翅雄蝇与黑身长翅雌蝇杂交,子一代灰身长翅在形成配子时发生的基因交换。  相似文献   

12.
对中、英文教材及有关文献中2对等位基因的不完全连锁遗传教学图解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简单评述,指出不完全连锁遗传的教学图解至少要反映出不完全连锁遗传最突出的3个特征:1交换发生的时期、对象和部位;2重组型配子是如何产生的;3为什么杂种F1产生的配子中,总是亲本型配子多而重组型配子少。  相似文献   

13.
水稻半矮秆基因sd-g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标志基因系和IR36三体为工具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籼稻矮秆材料双矮所携半矮秆基因sd-g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表明:半矮秆基因sd-g与标志基因系M4所携隐性主基因gh-1和M27所携隐性主基因n1表现连锁。sd-g与gh-1之间的交换值为24.33%±3.96%,sd-g与n1之间的交换值为29.44%±4.81%。由于gh-1和n1均位于第5染色体,因而推定sd-g位于第5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图解,阐述了“三点测验”中,为什么F1能产生8种配子;进而阐述了为什么F1产生的配子中“亲组合型”配子多,而“重组合型”配子少、特别是“双交换重组合型”配子比例极小,并指出双交换值的最大值和基因的位置是如何影响交换值大小的。  相似文献   

15.
以绵羊β-乳球蛋白基因(B—Lactoglobulin,β-LG)为转基因表达框架,将人G-CSF,(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4G-CSF)基因与报告基因一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t Protein,EGFP)基因作为双表达单元拼接到口β-LG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处,并在G-GSF基因两侧引入同源重组位点loxP、fox2272,将打靶基因表达构件β-LG-hG-GSF-IRES-EGFP(总长9.3kb)分为两段进行构建,片段Ⅰ(长5.9kb)与片段Ⅱ(长5.6kb)两段重叠部分为2.2kb。向小鼠受精卵细胞质共注射构件片段Ⅰ、Ⅱ和NLS(核定位信号)3个基因片段。对仔鼠进行整合与表达的检测。PCR-Southem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片段I的整合率为62.3%(86/138),片段Ⅱ的整合率为54.3%(75/138),片段Ⅰ、Ⅱ共整合(包括两片段分别整合和染色体外同源重组两种情况)的小鼠为62只,整合率为44.9%(62/138),其中在双阳性转基因小鼠中发生染色体外同源重组的几率为80.6%(50/62)。RT-PCR-Southem检测了10只发生染色体外同源重组的转基因雌性小鼠,hG-GSF基因的表达率为90%(9/10),EGFP基因的表达率为100%(10/10),通过对其乳汁紫外吸收光谱的检测,EGFP基因的表达率为50%(5/10)。上述结果表明,染色体外同源重组结合细胞质注射技术研制转基因动物是简便实用的转基因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双二倍体种Cucumis hytivus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及其对雄配子育性的影响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找到了该物种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的细胞学证据:包括前期的"8"字形、"十"字形结构和中期环状、链状多价体。研究还发现各种可能导致遗传物质不均衡分离的异常结构如染色体桥、染色体滞后、染色体组分离、微核等。染色体组间广泛的交换和重组导致约93%的多分体及部分异常四分体的形成,多分体中大量的畸形小孢子和四分体中遗传物质不平衡的小孢子因不能正常发育而最终形成败育的雄配子,直接影响到Cucumis hytivus育性。  相似文献   

17.
交换值和重组值是经典遗传学的两个概念。纵观中外遗传学教科书,大部分是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少数教科书指出了它们的区别,但只是一笔带过〔7〕,刘祖洞先生论述过这个问题〔3,4〕,可总觉得没有把它说清楚。考虑到连锁和交换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笔者...  相似文献   

18.
张烈  钱敏  代方银  赵爱春  鲁成 《昆虫学报》2008,51(3):246-257
为了进行家蚕Bombyx mori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研究,以白色茧系品种C100 (♀)和近交系大造(P50)(♂)杂交得到F1,用F1(♂)与双隐性标记的C100 (♀)回交,得到回交一代(BC1),用改进的AFLP分子标记方法,经96组选择性扩增引物扩增,获得分离比为1∶1(P≤0.05)的1 744个AFLP位点。用Map Manager QTXb19(Version 0.29)连锁图谱构建软件,构建了具有814个标记,36个连锁群的家蚕高密度AFL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该连锁图谱覆盖的家蚕基因组长度为13 005 cM,连锁群长度变化范围为109.0~1 573.7 cM,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361.25 cM,其标记间平均图距15.98 cM,最小图距2.3 cM,最大图距47.7 cM,标记间大于30 cM的gap共有39个。该连锁图平均每个连锁群23个标记,最多一个连锁群有92个标记,最少8个标记。该连锁图谱确定了与经典实验遗传图谱第15连锁群和W染色体连锁群相对应的两个连锁群。  相似文献   

19.
郭雨萱  严顺平  王应祥 《遗传》2022,(5):398-413
减数分裂(meiosis)是有性生殖细胞中发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核分裂两次,最终产生单倍体的配子。雌雄配子融合后基因组又恢复到二倍体水平,不仅保证了有性生殖过程中世代间基因组的稳定性,还导致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减数分裂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是其前期I的核心事件之一,它不仅保证了后续同源染色体的正确分离,而且允许同源染色体之间遗传信息发生交换,增加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RAD51 (RADiation sensitive 51)和DMC1 (disruption Meiotic cDNA 1)是HR过程中必需的重组酶,二者有一定的共性和特性。本文从起源、进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总结并比较了它们间的保守和分化,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减数分裂的重组机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英慧  袁翠平  张辰  李伟  南海洋  常汝镇  邱丽娟 《遗传》2009,31(12):1259-1264
以我国363份栽培和野生大豆资源为材料, 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候选基因(rhg1和Rhg4)的SNP位点(8个)进行遗传变异分析, 以期阐明野生和栽培大豆间遗传多样性及连锁不平衡水平差异。结果表明, 与野生大豆相比, 代表我国栽培大豆总体资源多样性的微核心种质及其补充材料的连锁不平衡水平较高(R2值为0.216)。在栽培大豆群体内, 基因内和基因间分别有100%和16.6%的SNP位点对连锁不平衡显著, 形成两个基因特异的连锁不平衡区间(Block)。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单倍型46个, 野生大豆的单倍型数目(27)少于栽培大豆(31), 但单倍型多样性(0.916)稍高于栽培大豆(0.816)。单倍型大多数(67.4%)为群体所特有(31个), 其中15个为野生大豆特有单倍型。野生大豆的两个主要优势单倍型(Hap_10和Hap_11)在栽培大豆中的发生频率也明显下降, 推测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进化过程中, 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单倍型, 另一方面因为瓶颈效应部分单倍型的频率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