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体内能源物质动态与迁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昆虫学者在远离稻田的海面上陆续发现稻纵卷叶螟(Cnapha-cacracis medinalis Guene’e)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1967年朝比奈、鹤岗在日本本州西南的海洋气象站(29°N,135°E)发现大群飞虱渡海,1977年岸本良一发现稻纵卷叶螟渡海。1981年宫原义雄等又报道了稻纵卷叶螟向筑后早稻上迁移。我国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两种虫子远距离迁飞的迹象,自1978年组织了两种害虫迁飞规律和防治对策的科研协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对两种害虫测报的准确性,推动了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特点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调查 ,2 0 0 2~ 2 0 0 3年安徽省广德县的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初见期、迁入主峰日较历年平均值显著提前 ,仍以第 2代为主害代次外 ,大发生年第 1代往往即可达到防治指标 ,第 3代仍居留为害。褐飞虱首次出现第 4代危害单季稻记录。 3种迁飞性害虫在单季稻上居留时间延长 ,危害代次增多。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时空分布差异增大 ,多种影响因子则有利于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我场为苏北沿海盐垦区,有近二十年的种稻历史,七十年代以前,以稻苞虫为害为主,稻纵卷叶螟为偶发性害虫。但七十年代以后,稻纵卷叶螟则发展成为严重害虫。现将发生情况简报如下: 一、旱改水以来的虫情 自1960年旱改水以来的近二十年中,稻田虫种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如1960—69年,在  相似文献   

4.
广西兴安转Bt水稻大田两迁害虫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i H  Li ZY  Xu YB  Han C  Han LZ  Chen F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21-3025
以转Bt水稻华恢1号(Cry1Ac/ CryAb融合基因型,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种植下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其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转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和幼虫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转Bt水稻的卷叶株率和卷叶率都显著低于对照亲本.表明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转Bt水稻及对照亲本上白背飞虱若虫、成虫及整个种群的发生动态差异不显著,且转Bt水稻对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的种群发生影响也不显著.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转Bt水稻上若虫及短翅型成虫发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亲本;相反,转Bt水稻上长翅型成虫发生量明显低于对照亲本,且水稻生育后期长翅型成虫雌性比明显低于对照亲本.转Bt水稻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其非靶标害虫白背飞虱的发生危害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昆虫知识》2004,41(4):294-294
《中国植保资讯网》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6月份的多雨气候条件又有利于迁入虫源繁殖而不利于药剂防治,造成6月下旬稻田稻飞虱及稻纵卷螟残虫量大,渝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白背飞虱百丛虫量:渝东南部的秀山县1 62 3 0头,为2 0 0 3年同期的3 1倍。稻纵卷叶螟亩残虫量:秀山县3 5 93 5头,为特大发生年1 986年的3 49倍。根据6月下旬田间残虫量并结合7月份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主害代在东南部地区特大发生,低龄幼(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其余地区为中等至大发生。重…  相似文献   

6.
肥水管理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杂交中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密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幅度因年度而异,中等发生年大于大发生年。在同一施氮量下,田水深浅对害虫的效应,因害虫种类而不同,白背飞虱和褐稻虱明显,稻纵卷叶螟和稻蓟马没有差异。杂交中稻在不防治害虫的情况下,因受害虫为害而造成的损失,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多施氮肥区比药剂保护区减产5成以上;一般施氮水平减产3成;少施氮肥的减产2成左右。  相似文献   

7.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在湘北一年发生4~5代,多数年份是一个不完整的5代。从50年代到现在,其年间种群密度消长状况大致经历了:次要害虫一上升为主要害虫猖獗为害一下降使为害减缓三个阶段。 1964年以前,稻田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稳定,稻纵卷叶螟受天敌所控制,其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在不足为害的水平,每亩幼虫密度最高不到0.1万条。大致在1965~1968年,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寄主植物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侯茂林 《应用昆虫学报》2019,56(6):1178-118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明确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寄主植物间的关系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寄主植物种类、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选择性及寄主对稻纵卷叶螟发育适合度的影响,总结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与水稻品种、水稻栽培制度间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适应性和为害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稻纵卷叶螟与寄主互作关系的深入研究及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复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相关因子和相关酶类的影响。【方法】本文设定两种害虫的先后危害顺序,并通过调整两者开始危害的时间,研究了受害后水稻在灌浆期根、茎和叶片中淀粉和蔗糖含量的变化以及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接虫量的增加,水稻不同组织内各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先接白背飞虱为害要重于先接稻纵卷叶螟。比如叶片中蔗糖含量在先接稻纵卷叶螟的处理中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显著增加,相应的SPS活性显著增加,间隔24 d的处理显著高于间隔6 d和12 d;而先接白背飞虱的处理中蔗糖含量与SPS活性均显著降低,间隔24 d的处理显著低于间隔6 d和12 d的处理。茎部淀粉含量在先接稻纵卷叶螟的处理中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加,SS活性显著增加,而先接白背飞虱的处理中淀粉含量和SS活性均显著降低;叶片中淀粉含量均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而相应的SS活性在先接稻纵卷叶螟的处理中显著增加,在先接白背飞虱的处理中相反。另外,接虫量和间隔天数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本研究对指导水稻生产中的"两迁害虫"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荧光物示踪检测主要稻虫对水稻危害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主要稻虫在水稻的秧茵、分蘖、壮苞3个不同生育期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6种质量浓度15,10,5,1,0.5,0.1mg/L中,所测稻虫荧光物含量(μg)/鲜质量(g)在15,0.5,0.1mg/L下有显著较高的数值,与水稻荧光和吸收曲线相符,4种稻虫在水稻3个生育期的荧光示踪摄食量比较发现,稻给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荧光示踪摄食量分蘖期显著高于秧苗期;壮苞期的褐飞虱显著高于分蘖期的白背飞虱。在水稻秧苗期,稻纵卷叶螟幼虫蒌光示踪摄食量显著高于黑尾叶蝉;分蘖期稻纵卷叶螟幼虫与白背飞虱,黑尾叶蝉与白背飞虱荧光示踪摄食量均有显著差异,而稻纵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其大小顺序依次为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1.
2017年和2018年在处于湘桂走廊的广西兴安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单、双季稻混栽稻田中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早稻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基本为迁入型,中稻上为迁入+本地繁殖型或迁出型,晚稻上为迁出型。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在5月底至6月下旬为全年高峰,集中在早稻拔节期至孕穗期;这导致早稻田6月下旬至7月初卷叶发生严重。鉴定到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11种,其中幼虫寄生主要发生在早稻和中稻前期。稻飞虱种群数量在早稻和中稻田较高,早中稻上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为主,晚稻上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主。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水稻生育期的中后期较高,前期较低;晚稻田的蛛虱比高达1.4-6.3。这些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栽时,早稻和中稻上"两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晚稻上较轻;这与水稻生产季节前期迁入的"两迁"害虫数量高有关,也与生产季节中后期天敌的控害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我县广大工农兵和科技工作者,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盆栽试验,用松毛虫卵培养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都在80%以上。 田间防治第二代稻纵卷叶螟每亩放蜂2—3万头,经6—7天后检查,卵寄生率比对照区高出37.0—41.2%,15天后卷叶虫密度比对照区下降75.4—100%,卷叶率下降60.4—78.3%。赤眼蜂可在稻田内继续繁殖,寄生下一代稻纵卷叶螟的卵。 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出蜂正常,蜂体大而活耀。据室内观察,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在90%以上。一粒松毛虫卵平均可出螟黄赤眼蜂17.1头,出松毛虫赤眼蜂13.66头。松毛虫卵冷藏15—36天后,仍保持新鲜,不影响寄生率。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u.)是水稻和陆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幼虫老熟后移至稻丛基部、叶鞘中或枯叶鞘内结薄茧化蛹,所以在稻田中很难找到稻纵卷叶螟的蛹。 1963年我在温州梧埏郊区丰产田中发现此虫能在水稻叶片中化蛹。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个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稻螟蛉是常见的水稻害虫,国内稻区都有分布。解放以来,由于稻田用药防治害虫,稻螟蛉得到了兼治,一般未见成灾。近几年来,农药用量虽未减少,而稻螟蛉暴发情况却时有所闻,如1970年浙江省宁波地区发生量空前增加,据宁波地区农科所诱虫灯内蛾量统计,从4月16日至10月25日稻螟蛉蛾数竟达134,408只,分别为1961—1969年(点灯时期大致相同)各年诱蛾总数的3.95—38.24倍。究其原因,与天敌的明显减少有很大关系,有些最常见的天敌现在也少见了。 稻螟蛉天敌很多,以寄生蜂最普遍且作用最大。稻螟蛉的寄生蜂,不少种类也是稻田中稻螟、粘虫、禾灰翅夜蛾、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重要害虫的寄生蜂。由此看来,在一般年份,田间有一点稻螟蛉,吃一点稻叶,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自六十年代中期上升为全国主要稻区的常发性害虫后,我地为全国稻纵卷叶螟常年成灾县之一。为了更好地指导大面积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在距主害代一月前作出虫情预报是必要的。根据作者在黔江县积累的稻纵卷叶螟多年测报资料,采用“平稳时间序列法”或“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建立稻纵卷叶螟在本地的中期预报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但对它行为习性研究不多,特别是各虫态的生理日节律(Circadianrhythms)报道更少,为了更好掌握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为测报、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79—1981年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生理日节律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18.
<正> 研究害虫的空间分布型,不仅可以揭示出种群的空间型的特征,而且它对确定资料代换和相应抽样技术以及对提高测报质量和防治技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为我县稻区主要害虫,近几年来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现行防治指标和确定发生程度均以幼虫数量为依据,但低龄幼虫不易发现,影响其调查准确性。为了确切地掌握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更好地指导防治,为此,我们在探索以田间落卵量作为确定发生程度和防治指标阈限的  相似文献   

19.
我县地处海南岛东部,气候温和,终年无霜雪,历年最冷的1月平均为17.7℃。年降水2,100毫米左右,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是双季稻、三季稻、三熟制(稻、稻、晚秋薯和冬薯、稻、稻)混栽区。稻纵卷叶螟是我县重要水稻害虫之一,严重时在水稻孕穗、抽穗期,被害损失率可高达40%左右。我站作了些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1976—1977年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和室外饲养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在全国连年大发生,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永福县位于湘桂走廊要冲,属于南岭双季稻区,该稻区是江南和江淮稻区的主要虫源地之一,分析其早稻田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的原因,对江南和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1975~2008年永福县的种植制度的变化和5月、6月降雨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及1989~2008年稻纵卷叶螟早期迁入量,结果表明:5月、6月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种植制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9,P=0.0035),因此,早期迁入量大是该地区稻纵卷叶螟2003以来连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