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菜和它的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菜是重要的食用经济海藻,在我国沿海分布很广,从海南岛一直分布到最北方海滨,常见的有甘紫菜(Porphyra tenera)、条斑紫菜(P.yezoensis)、圆紫菜(P.suborbiculata)、长紫莱(P.dentata)、坛紫菜(P.haitanensis)等近10种。紫菜属(Porphyra)在分类上归属于藻类植物红藻门红毛菜亚纲(Bangioideae)中红毛菜目(Bangiales)的红毛菜科(Bangiaceae)。藻体为由单层或双层细胞组成的膜状体,细胞  相似文献   

2.
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清菁  蒋霞敏  徐镇  唐锋  王弢 《生态学杂志》2012,31(9):2350-2355
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对嵊泗列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大型海藻114种,隶属3门53属,其中红藻门33属75种,占总数的65.8%,褐藻门13属21种,占18.4%,绿藻门7属18种,占15.8%;枸杞最多(87种),金平其次(42种),马关最少(26种);79.8%海藻分布在低潮带,62.3%分布在中潮带,种类组成相似性指数中、低潮带为0.57,高、中潮带为0.15,高、低潮带为0.06;种类组成夏季(57种)>冬季(55种)>春季(52种)>秋季(46种),春季优势种有裙带菜、孔石莼、长石莼和厚膜藻等,夏季优势种为瓦氏马尾藻、粗枝软骨藻、鼠尾藻和麒麟菜等,秋季优势种为江蓠、小杉藻、鼠尾藻和石莼等,冬季优势种为萱藻、圆紫菜、鼠尾藻和日本多管藻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青岛沿岸潮间带采集9种海藻,包括3种褐藻、4种绿藻和2种红藻,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共分离获得92株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真菌转录间隔区(ITS)r DNA序列分析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92株真菌隶属子囊菌门56种,担子菌门1种及接合菌门1种;优势属为枝顶孢属、曲霉属、枝孢属、青霉属和帚霉属;无性型真菌40种,占总菌株数量的75%;绿藻门刺松藻的真菌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褐藻门鼠尾藻,红藻门珊瑚藻的真菌多样性最低。本研究首次对中国沿岸潮间带海藻中的真菌多样性进行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藻生真菌生态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坛紫菜(Neoporphyra haitanensis)丝状体新品种选育的生化评价体系,对比了5个品种/品系丝状体的光合色素和生长指标,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红藻糖苷、类菌胞素氨基酸(MAAs)和植物激素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藻胆蛋白和叶绿素a与净光合放氧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呈正相关,与坛紫菜的高产特性有关。浙东2号(ZD2)、申福2号(SF2)和闽丰1号(MF1)丝状体的藻红蛋白含量较高,其相对生长速率也较快。红藻糖苷与坛紫菜的耐高温能力有关,在MF1和MF2中含量较高;而MAAs与抗紫外辐射有关,在MF2中含量远高于其他4个品种/品系,体现了闽丰坛紫菜的耐高温和抗紫外线的南方品种特性。坛紫菜丝状体中发现了异戊烯腺嘌呤、异戊烯腺苷、反式玉米素核苷和芸苔素内酯4种植物激素,但激素与生产性状的关联性不明确。综上所述,研究为坛紫菜丝状体的新品种优选和人工培育构建了一套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章守宇  梁君  汪振华  王凯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99-2307
2007年3—7月对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组成、分布情况和温度属性,并利用相似性指数(Sc)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的优势种组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采集到的31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绿藻门5属7种,褐藻门5属8种,红藻门14属1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孔石莼、鼠尾藻等在调查岛礁区域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1.1%,为优势门类,绿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81%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47,并且中、低潮带的生境趋同效果大于高、中潮带.马鞍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温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多为暖温性种.该海域底栖海藻属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型海洋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6.
褐藻77 K荧光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裙带菜、叉开网地藻、海带、囊藻、海蒿子、鼠尾藻、萱藻和水云等8种褐藻的77K荧光光谱并同菠菜和红藻条斑紫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红藻和高等植物明显不同,褐藻没有作为PSI特征的730nm荧光峰。按荧光主峰的波长,可以分为二种类型:裙带菜、叉开网地藻、海带和囊藻的荧光主峰位于690nm,海蒿子、萱藻、水云和鼠尾藻的荧光主峰在705~720nm。这种77K荧光特异性预示褐藻同高等植物之间在PSI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裙带菜、叉开网地藻、海带、囊藻、海蒿子、鼠尾藻、萱藻和水云等8种褐藻的77K荧光光谱并同菠菜和红藻条斑紫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红藻和高等植物明显不同,褐藻没有作为PSⅠ特征的730 nm荧光峰。按荧光主峰的波长,可以分为二种类型:裙带菜、叉开网地藻、海带和囊藻的荧光主峰位于690 nm,海蒿子、萱藻、水云和鼠尾藻的荧光主峰在705-720 nm。这种77K荧光特异性预示褐藻同高等植物之间在PSⅠ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三亚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几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的吸收光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用乳白玻璃法测定了我国黄海常见的属于绿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的十种海藻的吸收光谱。讨论了这三门海藻的吸收光谱的特点。通过对吸收光谱及红藻、褐藻相对于绿藻的差异光谱的分析,讨论了各种色素在活体中的吸收峰和吸收带的位置。2.根据褐藻与绿藻的吸收光谱的差异及差异光谱的比较分析,认为绿藻吸收光谱中位于485(或480)毫微米的吸收峰是叶绿素 b 的蓝光吸收峰。叶绿素 b 的红光吸收峰位于655毫微米附近。岩藻黄素的吸收峰位于525毫微米附近。根据红藻吸收光谱及其同绿藻的差异光谱中的红光吸收峰和负峰的特点,初步认为红藻中的叶绿素 d 的红光吸收峰比叶绿素 a 的红光吸收峰位于较长波长处。3.对几种红藻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观察到原始红藻纲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的藻胆素与真红藻纲的藻类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及条斑紫菜的藻胆素的含量和组成上的易变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采集的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海洋微藻, 筛选其中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采用形态学观察、18S rDNA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 对分离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或蛋白质的藻株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多样性分析。分离、培养、鉴定并储藏了189株海洋微藻, 归属于65个种, 分布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定鞭藻门(Haptophyta)和红藻门(Rhodophyta)的9纲、25目、30个科、38个属; 其中多糖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25个种, 20个属; 脂类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32个种, 15个属; 蛋白含量较高的46株海洋微藻, 分布于28个种, 18个属。结果表明硇洲岛和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可培养的海洋微藻及其富含多糖、脂类和蛋白质藻株的物种多样性丰富, 在新型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功能食品和饲料及其添加剂的发掘等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红毛菜、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三种海洋红藻中的别藻蓝蛋白的特征吸收光谱(λ_(max)650 nm),荧光发射光谱(F_(max)662nm)、等电点(pI 4.42)、聚集态(分子量:134 kD)及其亚基分子量(α17kD,β18.5kD)均相同;结合它们各自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圆二色谱和氨基酸残基组成等,与蓝藻--螺旋藻中的别藻蓝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来源不同的别藻蓝蛋白结构具有同一性,都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αβ)_3结构。  相似文献   

12.
紫菜(Porphyra),属于红藻门、红毛菜菜目、红毛菜科,全世界约有25以上,我国常见的约为11种。皆为海产,多生于潮间带的岩石上或其它海藻上。紫菜历来是许多国家人民喜爱的食品,其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100克黑菜干品含蛋白质24.5克,糖31克,脂肪0.9克,无机盐30.3克,还有多种维生素。此外,紫菜还有泻火降压和治疗淋巴结核等药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坛紫菜粗提工艺以减轻纯化的压力,研究了我国主要经济红藻之一坛紫菜藻红蛋白大规模制备方法。实验采用“溶胀+组织捣碎”法破碎坛紫菜叶状体细胞,对比了多次硫酸铵梯度盐析对破碎液中藻红蛋白的影响,并进一步用羟基磷灰石层析制备藻红蛋白,最后对所得蛋白做了光谱和电泳鉴定。结果表明,经过4次盐析,藻红蛋白吸收光谱纯度达到0.9 (A564/A280),每次的最佳盐析浓度分别为15%、50%、10%和40%;7 kg阴干紫菜经过4次盐析和1次羟基磷灰石层析后可获得507.82 mg藻红蛋白 (A564/A280>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2011年3月对烟台养马岛潮间带大型海藻进行了逐月调查.在养马岛潮间带共设置了A、B两个点,对大型海藻物种组成、生物量以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区域共有大型海藻35种,其中红藻24种,占总数的68.6%;绿藻6种,占总数的17.1%;褐藻5种,占总数的14.3%.夏季优势种以褐藻和绿藻为主,秋、冬、春季优势种以红藻和褐藻为主,鼠尾藻在各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大型海藻生物量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6月,A、B采样点大型海藻生物量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11月,具有温带海域藻类变化特点.温度、营养盐和pH对大型海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藻胆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隐藻及甲藻不同,蓝藻和红藻中的藻胆蛋白并非独立地行使能量吸收与传递的功能,而是通过连接多肽将不同类型的藻胆蛋白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高度有序的超分子复合体——藻胆体,存在于光合膜的表面,作为光合作用能量吸收与传递的功能单位。藻胆体分子量的范围介于7×106至15×106道尔顿之间,形状及大小与藻的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邵飞  费岚  吴海龙  张建恒  胡明  韦章良  何培民 《生态学报》2014,34(21):6164-6171
以条斑紫菜为材料,系统探究实验室条件下光照强度、温度、光周期、盐度和干出等生态因子和藻体密度对条斑紫菜生长和氮磷去除的影响,为今后条斑紫菜大规模栽培的生态修复潜力研究及海洋富营养化治理奠定理论基础。实验室条件下不同藻体密度、光照强度、光周期、温度、盐度和干出时间对条斑紫菜生长及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在藻体密度0.1 g/L、光照强度为120μmol m-2s-1时特定生长率最大,为38.1%。随着藻体密度增加,光照强度减小,其特定生长率逐渐减小,当藻体密度为1.6 g/L、光照强度为30μmol m-2s-1时,特定生长率最小为12.6%;藻体密度0.1—0.8 g/L时随着藻体密度的增加条斑紫菜对NO-3-N和PO3-4-P的去除效率显著增加,藻体密度为0.8—1.6 g/L时藻体对NO-3-N和PO3-4-P去除效率差异不大,其中藻体密度1.6 g/L、光照强度90μmol m-2s-1时条斑紫菜对NO-3-N和PO3-4-P去除效率均达到93%以上。为进一步探究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在温度和光周期实验中选择氮磷去除率适中的藻体密度0.4 g/L和最适光照强度90μmol m-2s-1。温度为15℃、光周期为16L∶8D条件下条斑紫菜特定生长率最大,为36.9%,且氮和磷去除效率也最大,分别为91.9%和81.6%。条斑紫菜生长适宜盐度为10—35,最佳盐度为25,干出时间越长生长越慢,氮磷去效率也越低,且有较大交互作用,但干出后的紫菜光合作用更强。以上研究将为应用大型海藻条斑紫菜大规模栽培进行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皮秒时域内研究红藻条斑紫菜R-藻红蛋白单晶在不同晶轴取向下的偏振荧光动力学过程。荧光衰减减表现为二指数过程,即与色素之间的能量传递和激平衡有关的快过程和色素荧光跃迁过程;由于色素间的能量传递,荧光明显退偏振;由于晶体中色素的光学跃迁距取向倾向于沿主晶轴方向分布,在不同的晶轴的取向下各向异性荧光衰减过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藻红蛋白光敏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光动力学治疗法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从红藻中提取的藻红蛋白可以作为光动力学治疗法的一种新的光敏剂。本概述了我国红藻藻红蛋白资源概况、光疗法和光敏剂作用机理及其研究发展历史与现状,重点阐述了藻红蛋白光敏剂的应用现状、前景和发展趋势,并认为藻红蛋白是光动力学治疗法中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光敏剂。藻红蛋白在490nm有吸收光谱,而发射光谱位于560nm;藻红蛋白能特异性地聚集在肿瘤细胞周围,吸收周围环境光能并传递给氧分子,使氧分子转化为具有强氧化性的多线态氧,从而可以大量杀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0.
坛紫菜养殖周期中的藻际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坛紫菜是我国江浙海区栽培地主要经济藻类。观察紫菜养殖过程中藻际微生物的群落特点及变化,研究藻际环境中的微生物因素在紫菜栽培中的作用,为保证紫菜健康生长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传统纯培方法和PCR-DGGE 技术分离归类坛紫菜养殖周期中的藻际微生物,并利用16SrDNA (细菌)和18S rDNA(真菌)序列测定及在线BLAST比对鉴定到属,比较分析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海区及养殖过程的坛紫菜藻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特点。【结果】在坛紫菜养殖过程中总共分离到467株细 菌,共41个属。分类结果显示藻际细菌归属于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群为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分离到55株真菌,共15个属。分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真菌归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仅1株归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细菌多样性大于真菌。坛紫菜藻际细菌有19个特异菌属,对照海水细菌有13个特异菌属;从丝状体中分离到大部分真菌和放线菌,坛紫菜养殖丝状体和不同叶状体养殖阶段的藻际微生物类别差异明显。在分离的坛紫菜藻际微生物中发现了与引起细菌性红烂病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rina)、引起白斑病的紫菜茎点菌(Phoma porphyrae)高度相似的菌株,以及与典型的腐霉如镰孢霉菌(Fusarium sp.)和曲霉(Aspergillus sp.)高度相似的菌株。【结论】坛紫菜养殖过程中藻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紫菜生长形态、养殖时间及养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藻际微生物中发现与紫菜致病菌高度相似的微生物,作为潜在致病微生物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