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的11月13日是王应睐先生110周年诞辰,他的家人一直保存着一张他伏案工作时的照片,王应睐先生在这张照片里架着眼镜,执笔专注地在纸张上记录着什么。我年轻时对王应睐先生的印象也与此照片中的他并无二致。王应睐先生从1958年起任生化所所长,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即使卸任也始终为研究所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直到最后病倒入院前他都坚持到研究所上班,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办公室里认真翻阅文献,或仔细研读文件。王应睐  相似文献   

2.
2003年春夏之际,肆虐的SARS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以抹去的悲伤。王存义先生逝世时,我正在云南禄丰盆地恐龙山上采集恐龙化石。唐治路先生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一噩耗,并说因SARS肆虐,所里未能举行悼念,令人感到十分的遗憾。听到这一噩耗后,站在禄丰恐龙山上,我面对先生早年工作过的这片红色土地,  相似文献   

3.
<正>我1965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194所工作,与邹先生的爱人李林教授同在一个研究所。李林教授是我改变命运的恩人!她帮助我于1979年步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幸在邹承鲁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基础研究生涯。如今我退休了,邹先生和李先生也都已经仙逝。今年是二老百年诞辰,我经常怀念他们,看着这对科研伉俪在布满书籍的宽大书房中对坐钻研的照片,崇敬由然而生,怀念他们!愿二老在天堂恩爱如初!  相似文献   

4.
<正>Webster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看着办公室里摆放着他的照片,不禁让我思绪万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起我们的一些点滴往事,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他的笑貌音容犹在眼前耳边!一、初识Webster教授恰好在20年前,我在英国皇家植物园(Kew)作访问研究,是年4月是英国菌物学会百年大庆。  相似文献   

5.
我于1953年自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工作,导师是戴芳澜先生。1956年真菌植病研究室扩大成为应用真菌学研究所,1958年底与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为微生物研究所至今。戴先生 1973年逝世前一直担任各个时期的研究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 早在学校时我已知道戴芳澜先生和邓叔群先生是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参加工作后又从戴先生处得知邓先生还是我国森林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先驱。直到1955年邓先生从沈阳农学院重归中国科学院,参加真菌植病研究室的工作我才第一次见到了邓先生本人。邓先生回…  相似文献   

6.
<正>我能师从邹承鲁先生学习工作完全是偶然的。我199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国家刚刚开始实行毕业分配双向选择。这虽然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但对我这样出身农村,在学校也不突出的人来说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天晚上,我在图书馆翻阅杂志时偶然看到了刊登在《化学通报》上邹先生的女儿邹宗平的文章《我的父亲邹承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邹先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199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阎隆飞先生的推荐下,我报考了生物物理所邹承鲁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此后在邹先生的实验室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宝贵时光。在这期间发生了较多趣事值得回忆,其中有一件事是在我参加博士生面试的时候,当时我来到邹先生办公室,心情特别紧张且激动,我第一句话刚出口,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又逢春风拂面的季节,也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作为1978级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邹承鲁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一生取得了丰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化学家凯林教授(Keilin)做博士研究生时,  相似文献   

9.
<正>原生化所实验大楼一楼门厅的布告栏前,经常可以遇到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先生正专注地阅读着研究所新闻和各色学术海报,许久之后,才缓缓柱起拐杖,悠然地步上楼梯朝着实验室走去。他,就是生化所的首任所长、我国现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奠基人——王应睐先生,而这一幕便是先生留给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人都知道,王应睐先生是学界最响当当的人物。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生化学博士,王应睐先生谢绝了  相似文献   

10.
诺丁汉惊奇     
<正>诺丁汉我是知道的,我还记得2016年副市长David Trimble先生率团到访古脊椎所时,我跟他们聊起了英超的诺丁汉森林队和传说的绿林英雄罗宾汉。但我没想到诺丁汉离伯明翰这么近,我们乘坐的航班就降落在伯明翰,有车来接往诺丁汉,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看见司机穿着羽绒夹克,不禁让我们吃了一惊,温度有这么低?果然,下雨了,这是最正常的英国六月天气,气温只有12度,可不是要穿厚一点。伯明翰是英国在人口与面积上仅次于伦敦  相似文献   

11.
肖方 《生命世界》2015,(2):80-83
<正>谭邦杰先生是北京动物园里诞生的科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缘与这位科学家相处相识是我人生经历中的幸运之事,铭刻心中那些星星点点琐事的积累,让我与谭邦杰先生的友谊致深致远。在纪念谭邦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以缅怀之情致远方的动物科学家、科普作家、翻译家——谭邦杰先生!最初我与谭邦杰先生的接触,是在1981年,那时我刚到北京动物园兽医院工作,我们同在一座二层小楼内,我在楼的一  相似文献   

12.
解码李时珍     
正公元XXXX年。某星人意外获取了一条来自地球的信息。作为星球上的首席地球语言专家,小甲歪着第三个脑袋,不解地看着信息:"SZLL?"咦,这是什么意思?师资力量?送资料了?后来,小甲在牺牲了无数个脑细胞之后,终于破解了前两个字母"SZ"的含义——时珍,即中国明朝名人李时珍。  相似文献   

13.
邓涛 《化石》2020,(2):50-58
正当2004年5月我在德国魏玛参加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国际会议时,非常吃惊地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看见了克莱佐依(Miklós Kretzoi)先生的名字。吃惊之处在于,我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位"古人"了。因为,我经常阅读的他的文献大多数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1927年,恰巧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动物学论文发表于同一年。杨老于1979年去世,我在1980年才开始学习古生物学,与杨老未曾谋面,所以完全没想到竟然有可能见到与杨老同时代的克莱佐依先生。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孢粉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仁教授是我的导师,于1992年不幸病故.先生逝世,我深感悲痛,谨以此文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 先生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十几年来,我受先生的教诲,终生难忘.他不仅教我如何做学问,而且教我如何做人. 1978年,当我报考徐仁教授的研究生时,大有自不量力之嫌,加之我以前与先生从不相识.初试完毕,先生阅卷后很高兴,并约我到他家里谈话.在书房里初次见面,先生十分和蔼  相似文献   

15.
忆罗师     
我的导师罗士韦先生逝世已整整一周年了。我是在去年访美期间从我的学生那里知道罗师于9月24日与世长辞的消息的,没有想到8月14日上午在华东医院一见竟成永别。1965年我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考上罗师的研究生,从此跟随罗师30多年,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印痕,予我启迪、教诲,在人生的道路上激励我不断奋进。罗士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1907年11月13日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年青时曾  相似文献   

16.
茶·思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茶,喜欢闻茶的芳香,喜欢看外公品茶时候陶醉的样子。可惜,外公从来不让我喝一口,说是小孩子不能喝的。于是,我对茶便有了份莫名的好奇。小学三年级以后,学着母亲,渐渐地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但那时候,泡茶并不只是为了"喝",而是喜欢听开水冲入茶杯时的声音;喜欢通过透明的玻璃杯看着茶叶慢慢地展开、沉没;喜欢凑在杯口上,使劲闻茶水的芳香。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  相似文献   

17.
<正>银狐仓鼠豆子是我家第一大美女。看着它淑女的样子,你一定想不到,这家伙居然练就了一门武林绝学——牙牙功,只要我稍不留神,它就会冲我施展武艺。有一次,它的小嘴伸向我的手,我以为它饿了,就抓了一大把仓鼠粮喂它,谁知它嗅嗅鼠粮,忽然"啊呜"一口,用大板牙啃我的手心,哎呦,直疼!  相似文献   

18.
在1956年的4月里,看到了科学出版社印行的达尔文经典著作"物种起源"的一种新译本.这一译本,是由谢蕴贞先生翻译,更由陈世骧、伍献文和胡先骕等先生校订的.当时见这一巨著,又多了一种译本,为学生物学的年青人增加了学习的参考资料,心中很感欣幸.此后不久,一个友人,因为我有原文而托我查对一句他认为在科学意义上有问题的译文.在查对之下,顿时把我对这一译本的原来的观念,完全改变过来,因为在这里面,接一连二地发现出极多的错误来.因为要明了究竟,我不得  相似文献   

19.
<正>"怪客"光临"叮咚叮咚",一大早,我还在床上和被子君死死纠缠时,就有恼人的手指对着我家门铃发动连环攻击。我睡眼惺忪地打开门。一只西装革履的蜥蜴先生露出标准的八颗牙笑容,一脸谄媚地站在门外。"先生您好!看您神情萎靡、双眼迷蒙,眼角还有蜡黄色堆积物,一  相似文献   

20.
张保信先生是公元1932年8月生的,和我同岁。是我二十多年的虫友.记得第一次碰到他是1961年夏天的晚上.我和当时来台采集昆虫的白水隆博士(现为日本九州大学荣誉教授),在台北怀宁街的三时庄旅馆聊天时,他和另-一个人加入,而白水教授介绍得知他是这次和白水教授一起去采集的张保信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