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理独蒜兰     
邹贤桂  俸宇星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3,(2):99-100
<正> 大理独蒜兰(Pleione forrestii Schlechter)是Schlechter于1912年发表的新种,属兰科独蒜兰属(又名一叶兰属)植物,产于我国云南西部,岩生或地生,海拔700—3000米。模式标木为Forrest 4849,采自大理。属名Pleione系人名,为纪念Pleiades的母亲Pleione而取。笔者1992年2月20日将其种于广西桂林雁山,并于3月开花。据栽培观察,该植物先花后叶,花葶高约8cm,花黄色,花萼花瓣同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中国兰科独蒜兰属2个未详知种:藏南独蒜兰(Pleione arunachalensis Hareesh, P.Kumar M.Sabu)和矮小独蒜兰[P.humilis (Sm.) D.Don],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植物标本馆(YAF)。  相似文献   

3.
独蒜兰     
刘虹  吴瑞云  陈雁 《生物学通报》2010,45(12):50-50
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为兰科独蒜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陆生兰,一般株高15~25 cm,多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海拔630~3 000 m的密林下或沟谷旁有泥土的石壁上常见大片野生分布。独蒜兰属植物全球约16种,中国分布有15种。根据1999年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第4号令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名录(第1批)》,  相似文献   

4.
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为兰科(Orchidaceae)极具观赏价值的一个属,有24个原生种,9个自然杂交种,并已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登录杂交群431个,该属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我国为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物种多样性中心,但我国在该属植物的资源开发和育种方面远落后于欧洲。为加强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从独蒜兰属植物种质资源、杂交育种两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近50年来育种家在独蒜兰属植物杂交育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育种目标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资源、育种和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为开展独蒜兰属育种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其绮丽的森林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在那崇山峻岭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着兰科奇葩——独蒜兰(见封三照片)。 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ldes),又名一叶兰,兰科独蒜兰属植物。该属10种,我国约有6种,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独蒜兰为附生兰,株高10—25厘米,假鳞茎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1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以西瓜尖孢镰刀菌作为供试菌,进一步研究该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的菌丝干重、细胞膜、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影响。【结果】独蒜兰假鳞茎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西瓜尖孢镰刀菌、番茄灰霉病菌和非洲隐地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其EC50值分别为0.849、0.782、0.813和1.161 mg·mL-1;经独蒜兰提取物处理后的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细胞膜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菌丝体细胞内CAT、POD和SOD 3种保护酶活性增加。【结论】独蒜兰假鳞茎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可能与其干扰菌丝生长、使菌丝细胞膜正常功能受损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休眠期的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假鳞茎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假鳞茎的5个部位(假鳞茎基部、假鳞茎中部、假鳞茎外侧、假鳞茎与叶芽相接处、假鳞茎与花芽相接处)进行了系统观察分析。结果发现:(1)台湾独蒜兰假鳞茎5个部位均观察到液泡及不同程度液泡化的细胞,表皮细胞覆着有厚厚的蜡质层。(2)台湾独蒜兰假鳞茎基部、中部、外侧细胞中均存在一定的叶绿体,少量线粒体分布在其周围。(3)假鳞茎薄壁细胞中存在淀粉粒及造粉体,且造粉体伴随有形成淀粉粒的现象。(4)假鳞茎基部、中部、外侧及其与花芽相接处的薄壁细胞壁之间有大量胞间连丝,筛管-伴胞复合体与薄壁细胞间也存在胞间连丝,同时细胞间存在不同形状的细胞间隙。研究结果表明,台湾独蒜兰假鳞茎发挥了其作为储水器官、光合作用场所及储存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同时休眠期间主要以共质体途径进行物质的交换与运输。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采自广州从化的野牡丹科肉穗草属(Sarcopyramis)和兰科独蒜兰属(Pleione)各一种新分布植物,分别为楮头红(S. nepalensis Wall.)和独蒜兰[P.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凭证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CANT)。两种植物在从化的分布地海拔260~300 m,是二者在中国大陆的最南部、海拔最低的分布记录,对研究两属植物的扩散机制、垂直分布及气候变化对物种迁移的影响等理论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植物分类学问题并探索叶片超微结构在分类学中的意义,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独蒜兰属15种植物成熟叶片的细胞界限、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等15个叶表皮超微特征进行观测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细胞界限、表皮细胞蜡质量、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气孔器周围蜡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角化现象、气孔器相对高度、表皮细胞长度、表皮细胞面积、保卫细胞长度和保卫细胞面积这9个指标对于该属分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利用上述特征可以对春花独蒜兰组(S. Humiles)、独蒜兰组(S. Pleione)和独蒜兰复合体(P. bulbocodioides complex)的组内区分进一步细化。(3)聚类分析将15种独蒜兰属植物聚类为4个分支,与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大理独蒜兰(P. × taliensis P. J. Cribb & Butterfield)与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is (Rolfe) Rolfe]、黄花独蒜兰(P. forrestii Schltr.)在多个叶片微观特征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理独蒜兰的亲本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0.
1植物名称 疣鞘独蒜兰(Pletone praecox)、岩生独蒜兰(P.saxicola)。 2材料类别 未开裂果实得到的无菌种子。  相似文献   

11.
“山慈菇”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慈菇"之名使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多种不同植物,造成日前在命名和药材使用上的混乱.本文根据古代和现代文献中的图文,以时间为脉络,对山慈菇药用植物的形态性状、古文献的附图、地理分布等进行考证,并澄清了几种古文献里"山慈菇"的原植物,指出<本草拾遗>(唐)记载的"山慈菇"应该是来源于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此后的古文献里记载的"山慈菇"则包括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和杜鹃兰C.appendiculata两种植物.而现代文献又收录了两种独蒜兰属Pleione植物及其他多种植物,都不是山慈菇的原植物.  相似文献   

12.
1 植物名称二叶独蒜兰(Pleione scopulorum W.W.Smith). 2 材料类别种子. 3 培养条件(1)无菌种子萌发培养基:MS+NAA0.2 mg·L-1(单位下同);(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花宝(Hyponex 2号,N:P:K=20:20:20,美国Hyponex化学公司产品)3 g·L-1+6-BA 0.5+NAA 0.1;(3)生根培养基:1/2MS+NAA 0.2.  相似文献   

13.
独蒜兰的离体快速繁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植物名称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Ranch.)Ro1fe]. 2材料类别假鳞茎. 3培养条件芽诱导培养基:(1)VW 6-BA 0.2 mg·L-1(单位下同) NAA 0.1;增殖培养基:(2)MS 6-BA 3 NAA 0.2 活性碳(AC)1 g·L-1;生根培养基:(3)1/2 MS IBA 1.0 AC 1 g·L-1.以上培养基蔗糖浓度(1)、(2)为3.0%,(3)为2.0%;琼脂6.5 g·L-1;pH 5.2~5.4.培养温度为(25±2)℃,连续光照12 h·d-1,光照度为2000 1x.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5~7月开花,花单朵,直径5~6cm,淡紫色或粉红色,艳丽;唇瓣大,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特产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甘肃,生于海拔630~3500m 的林内地上、岩石上或树上的苔鲜丛中。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人工温室于3种培养温度(20℃/15℃、15℃/10℃、10℃/5℃)条件下,分析独蒜兰生长开花进程以及假鳞茎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于20℃/15℃(模拟原生地开花期自然温度)处理下,独蒜兰进入初花期的时间比15℃/10℃、10℃/5℃处理下分别提前24d和53d,花期分别延长了4d和6d。(2)独蒜兰的花色以10℃/5℃处理较深,但该处理中有哑蕾出现。(3)老假鳞茎生长开花过程中,20℃/15℃处理的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15℃/10℃和10℃/5℃处理先升高后降低;3种温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均在花期含量最高,且10℃/5℃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研究认为,20℃/15℃和15℃/10℃培养温度均有利于独蒜兰的生长和开花;独蒜兰休眠的假鳞茎不需要经过低温诱导解除休眠,随着温度上升,相应的生长发育进程就会启动。  相似文献   

16.
白花独蒜兰 新种 图1 Pleione alba H.Li et G.H.Feng,sp.nov. Differt a P.yunnanensi(Rolfe)Rolfe planta epiphytica,nana,flore albo,scapo atque ovario brevioribus,bractea ovarium longe superante ad 2.8cmlonga,folii peticlo pseodobulbilo parvo ovoideo inclaso. Herba cpiphytica,florfera 4—5cm alta;pseudobulbus ovoideus viridulusvernicosus,2.5cm longus,1.8cm in diam.,vaginis in fibros solutis obtectus,  相似文献   

17.
白花独蒜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植物名称白花独蒜兰(Pleione allbiflora). 2材料类别种子、原球茎. 3培养条件种子播种培养基:(1)KC[1] CM 100mg·L-1(单位下同) AC 2 g.L-1.拟原球茎诱导培养基:(2)MS NAA 1.0;(3)MS 6-BA 1.0;(4)MS NAA 1.0 6-BA 0.2;(5)MS NAA 0.2 6-BA 1.0.生根壮苗培养基:(6)Hypenox2号(N:P:K=20:20:20,美国Hyponex化学公司产品)2 g.L-1 NAA0.5 香蕉匀浆100 ml.L-1 AC 2 g.L-1.以上培养基分别附加1.5%蔗糖、0.8%琼脂,pH5.4.培养温度(25±1)℃,光照度1 000~1 500lx,光照时间14 h·d-1;种子播种后暗培养2周,再转入光下培养.  相似文献   

18.
林云  毕海燕 《植物研究》2023,(5):641-646
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2018)规则9.2的精神,对9个中国单子叶植物名称原白中指定的主模式标本错误信息做了更正,这些名称是德格碱茅、多花碱茅、南川鹭鸶草、豹斑石豆兰、球茎卷瓣兰、四川杓兰、无齿鸢尾兰、大花鹤顶兰和短帽大喙兰,这些名称的主模式标本均收藏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19.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 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ITS和叶绿体基因片段matK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属与Stichorkis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Stichorkis属;沼兰属(Crepidium)和无耳沼兰属(Dienia)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Z.J.Liu)。  相似文献   

20.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 ITS 和叶绿体基因片段 mat K 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瓣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 属与 Stichorkis 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入 Stichorkis 属;沼兰属(Cre-pidium )和无耳沼兰属(Dienia )的唇瓣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 & 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 &Z.J.Li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