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季秋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季秋有2个节气:寒露、霜降。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处于室女座)时。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8个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阶段。此时的养生至关重要,那么都有哪些养生方法呢?且听  相似文献   

2.
正秋季,指农历8、9、10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其中又可分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部分。孟秋包括立秋、处暑两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为秋季开始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开始早晚凉爽,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相似文献   

3.
正季夏是指农历六月,包括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是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正值"头伏"。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二个节气,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  相似文献   

4.
<正>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一般在8月23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处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而之前的立秋节气尚与暑气为伍,有秋之名,无秋之实。在北方,由立秋到处暑,秋爽确实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5.
<正>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冬季的第1个节气,时间大概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古人对“立”的解释与现代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  相似文献   

6.
<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时间大概在每年公历9月22—24日。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这种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秋分时节恰至仲秋,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7.
<正>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小寒:“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正值三九寒天前后,西南区域在《数九歌》中唱道:“三九四九,  相似文献   

8.
<正>5月21日前后是小满,隶属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夏季节气中升温速度最快的一个。这里我们围绕三个主题来谈小满节气的心理建设:第一个主题是家庭教育,第二个主题是自我成长,第三个主题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民间又称之为中秋。仲秋有两个节气,即白露和秋分。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白露为9月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白露之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  相似文献   

10.
<正>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夏天从此开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指的是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个疯狂生长的季节,我们的心理建设也需要加大力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面对挑战,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11.
夏昕  李媛  杨道德  皮扬焱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12):4307-4314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两栖动物。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是中国特有种,但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处于无危状态。为了评估寒露林蛙种群的生存现状,掌握该物种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适宜生境区的变化,本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和2070年)寒露林蛙的适宜生境区进行识别。基于47个寒露林蛙分布位点和20个典型环境因子,建立了寒露林蛙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宜生境模型,并分析了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较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值达0.993;寒露林蛙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36.36万km2,潜在地理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湖南省和贵州省;影响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和海拔。在未来2种典型浓度路径的气候情景下(SSP1-2.5和SSP5-8.5),寒露林蛙适宜生境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导致总适宜生境面积呈减少趋势;其高适宜生境向高纬度地区转移,其核心分布区仍以湖南省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冬季是四季之一,介于秋春之间的季节。在天文学上冬季是指从公历12月至来年3月,我国是指从立冬到立春的3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孟冬)、十一(仲冬)、十二(季冬)"的3个月。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算作冬季。冬季一共有6个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在公历11月7或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我国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小雪是  相似文献   

13.
正进入农历四月,就是炎热夏季到来的标志,夏季是指农历四月、五月、六月。这三个月份为孟仲季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包括两个节气,其中孟夏包括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立夏谓告别春天,夏天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时叫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小满是指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满,故名也。立夏气温渐热,小满伴随  相似文献   

14.
<正>立春左河水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表示开始,“春”表示节气,  相似文献   

15.
<正>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此外,立秋还意味着草木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故有“秋收冬藏”之说。收获是一种幸福,立秋也是幸福的感召。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产于湖南省双牌县的寒露林蛙的核型及NORs位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寒露林蛙与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其他林蛙相同:2n=26,NF=52,为5+8核型模式.寒露林蛙核型为14M+10SM+2ST,无次溢痕,NORs位于第11对染色体长臂的中部.通过比较分析我国2n=26的6种林蛙的核型等细胞遗传学信息,本文结果支持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结论,认为寒露林蛙是一有效种.  相似文献   

17.
掌握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性,对其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中国特有种。2020年9—10月,在其模式标本产地——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对其繁殖期生境特征和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测量72个样方,记录了坡度、坡向、水温、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13个生境因子,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寒露林蛙的生境选择性。结果表明:寒露林蛙生境特征偏好为地形平缓的半阴半阳坡,地表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植被类型主要为水稻(Oryza sativa),喜好选择距离道路和居民点较远、水深较浅、水温较高、水体含氧量较高、水体pH值偏中性的水田产卵;地理因子、温度因子和水体因子是影响寒露林蛙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建议加强寒露林蛙种群生态学研究、实施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措施、提高物种保护等级。  相似文献   

18.
<正>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时间在2月18—20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气温回升,  相似文献   

19.
<正>闻雷[唐]白居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时间在3月5日或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对其这样解释:“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实际上,惊醒冬眠动物的不是雷声,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春节悄然而至,新的一年与老朋友们谈点什么呢?我想,这一年还是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角度谈谈"二十四节气养生"吧。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有三个月,分别叫孟月、仲月、季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这样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一年打头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第二个节气是雨水,这两个节气构成孟月。孟月里天气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养生方法也有差异。中医强调"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只有掌握其变化特点,才能做到"因时养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