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广东内伶仃岛草本群落、草灌(或灌草)丛群落和灌木林受薇甘菊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对草本群落的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中主要受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的影响较大,对草灌丛群落的危害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异不大,但其中受土壤含水量、pH值和群落透光度的影响稍大些,对灌丛群落的危害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异也不大,其中受土壤有机质、群落透光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各环境因子对不同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群落透光度、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2.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 引 言杂草及其他外来有害植物等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危害受到各国科学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极大重视。它们与土壤退化 (矿区废弃地等 )、耕地减少 (城市化等 )、森林毁坏、沙漠化、水污染等造成的重大环境问题 ,以及农林病虫害一样是危害环境和农林产业的大敌[4] 。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统计 ,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已近 60种 ,大多成为农林杂草[1 ] 。近年来侵入我国的危害性较大的杂草有 :飞机草 (Eupatoriumodoratum) ,现已广泛分布我国南方 ,严重危害蔬菜、茶树等 1 0多种经济植物 ;大米草…  相似文献   

3.
通过普查的方式,全面了解了薇甘菊在广西的分布、危害和防治状况.结果表明:薇甘菊在广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和容县,面积约582.61 hm2,并有向中部、南部地区,甚至整个广西地区扩散的趋势;薇甘菊在广西主要危害农田、果园、人工林、次生林等地方;在防治方面,目前广西主要采取人工和化学防治的方法防治薇甘菊,生物防治技术尚未开始实施.针对薇甘菊在广西的实际状况,应采取加强宣传力度,及时调查监测,选择人工、喷施化学药剂等适合的方法进行防除,开展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等措施,有效地控制薇甘菊的扩散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的危害与田野菟丝子的防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11个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危害并有田野菟丝子( Cuscuta campestris )生长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的危害极其严重,对各样地的覆盖度高达75%~95%,样地共有111种植物,其中属于重度危害(III级)和极重度危害(IV级)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萎蔫病毒寄主范围、传播媒介和危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本文从田间薇甘菊萎蔫病株中分离获得薇甘菊萎蔫病毒(Mikania micrantha wilt virus,MMWV).在温室中通过人工摩擦将该病毒接种到9科27种植物上,发现MMWV能侵染其中的6科12种植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约30 nm.MMWV可由桃蚜(Myzus persicae)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薇甘菊植株接种MMWV毒30 d后,其茎的长度、叶、茎和根的鲜重分别比健康对照植株减少了75.3%、91.6%、79.5%和75.6%,被侵染的薇甘菊出现萎蔫、皱缩、叶畸形等症状.实验室和野外条件均观察到MMWV可以严重抑制薇甘菊的生长,利用MMWV控制薇甘菊的生物入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侵入危害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随机抽样及全面调查,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内伶仃岛上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作出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薇甘菊入侵造成内伶仃岛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固定CO2、生产氧气、净化大气,减少污染、减少病虫害,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383.49-862.86万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损失为每年66.80-150.31万元人民币.估计全岛年损失近450.29-1013.17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   总被引:90,自引:3,他引:90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不同生境下生长状况及其对其它植物的危害程度的研究表明,这种热带杂草是喜光、好湿的。薇甘菊伴生物种以藤本植物居多。其中葛藤和五爪金龙出现的频度最大。薇甘菊及其伴生种通过攀爬树冠,形成盖幕作用而对其它植物造成危害。在森林内薇甘菊危害的对象主要是低矮的乔木对高大乔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危害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严重,草灌丛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高达80%,灌木群落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为60%左右,常绿阔叶林中的薇甘菊覆盖率平均约为30%。对香港郊野公园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受薇甘菊危害最大的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受害比例和受害程度相对较小。受薇甘菊危害的乔木有30种,占群落中乔木的62.50%;受薇甘菊危害的灌木有29种,占群落中灌木的70.73%;受薇甘菊危害的草本植物有10种,占群落中草本植物的33.33%。通过无样方法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对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乔木有12种,占主要乔木(28种)的42.86%,这些种大多是阳生性乔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乔木有16种,占主要乔木的57.16%。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灌木有11种,占主要灌木(19种)的57.89%,多是阳生性灌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灌木有8种,占主要灌木的42.11%,这些种大多数也是阳生性灌木,仅九节是耐阴性灌木。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全面调查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广东省内的分布,生境与危害状况。薇甘菊多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生长在路边向阳潮湿的废弃地,垃圾堆放地,受人为干扰较多的农田,菜地,苗圃,果园,园林绿地,人工林,次生林等环境中。分析了薇甘菊的危害特点和生境的气候条件,并对防治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的东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有: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红树林、南亚热带竹林、南亚热带常绿灌丛、南亚热带灌草丛、滨海砂生灌草丛等,包括8个植被亚型、18个群系。人工植被主要有台湾相思林等4个群系,以及果园林4类、作物园4类。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被类型为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两者的建群种均为衰退种群,已形成多个发育阶段。论文对各主要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东内伶仃岛的生物资源及自然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内伶仃岛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33科379属569种,其中广东新记录种10种;苔藓植物19科34属61种,广东新记录种10种,各类动物有兽类数十种,包括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猕猴(Macac mulatta)等,两栖爬行类30多种,鸟类近110处,昆虫超过447种。 此外,内伶钉岛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生态系统,根据该岛各类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宜划分为核心区,旅游-科普区和实验-缓冲区3部分,对各区的特点、性质,以及全岛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内伶仃岛夏季鸟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7-1999年7月10-20日,对内伶仃岛夏季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34种鸟类是该岛的优势种类,又次内伶仃岛划分为5个岛类群落,并对这5个夏季鸟类群落的组成,群落间的相似性和均匀度以及各群落生物多样性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广东南澳岛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调查了广东南澳岛马尾松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组织水平结构。南澳岛马尾松群落的组成种类数量为28-32种,群落高度为7-10m,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水层3个层次,乔木层的平均个体密度为17-32株m-2,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715-3.269,均匀度0.439-0.818,生态优势度为0.223-0.102。马尾松群落是海岛植被破坏后形成的先锋群落,但山于海岛环境的特殊性,不宜大面积发展马尾松林,可通过间种台湾相思等阔叶树种进行林分改造。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7 年秋季和2008 年春季,选取千岛湖地区14 个岛屿和2 个半岛作为样地,采用夹夜法进行小型兽类群落组成调查。两季度共布夹20 400 个,捕获小型兽类1 141 只,隶属2 目3 科9 属13 种,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10 种和仓鼠科(Cricetidae)1 种,食虫目(Insectivora)鼩鼱科(Soricidae)2 种。利用以上结果分析其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14 个岛屿小型兽类群落春、秋两季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呈现极显著差异且优势种发生变化;对可能影响岛屿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的岛屿面积、距最近陆地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和植物丰富度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植物丰富度对小型兽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对16 个样地按照物种组成比进行聚类,许源半岛样地与14 个岛屿聚为一类,姚家半岛样地单独归为一类,相似性指数比较结果亦显示姚家半岛样地与其它样地的相似性指数偏低。结论:景观破碎化导致千岛湖岛屿小型兽类群落的稳定性下降,物种多样性季节变化强烈;随岛屿面积的增加,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并非总是增加的,而是出现反复,呈现明显的小岛效应;14 个岛屿的物种与许源半岛样地物种构成比接近,推断在水库未形成前属同一生境。  相似文献   

16.
广东内伶仃岛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内伶仃岛的维管植物区系进行全面考察、采集、鉴定和研究,结果表明,(1)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27科367属551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25属38种,种子植物107科342属513种,12种为广东新记录;(2)种子植物区系的表征科主要有:樟科、茜草科、夹竹桃科,番茄枝科,大戟科、桑科、冬青科,芸香科、葡萄科、五加科、紫金牛科、荨麻科、防己科、天南星科、棕榈科等;(3)属的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其次为旧世界热带及东亚分砷;(3)通过与邻近地区植物区 的比较,发现内伶仃岛与香港植物区系相似性最高,与古田、古兜山的相似性次之,而与南昆山的相似性较低,它们均属于华夏植物区系界的华南省。  相似文献   

17.
广东内伶仃岛的自然植被可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8个群系,人工植被有台湾相思林5个群系,另有果园林4类,作物园4类。论文在全面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各主要群落型进行样地标志,为将来的动态演替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等资料并结合实地野外踏查记录数据,获取了广东省1152个乡土阔叶树种的分布信息,在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响应置换过程、指示种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研究广东省乡土阔叶树种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乡土阔叶树种在广东省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且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Ⅰ区主要出现在广东省北部山区的中亚热带,树种丰富度的均值最大(376.5),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等为主要指示种;Ⅱ区主要出现在广东省中部的南亚热带,树种丰富度的均值为339.8,肉桂(Cinnamomum cassia)、狭叶山黄麻(Trema angustifolia)、黄叶树(Xanthophyllum hainanense)等为主要指示种;Ⅲ区主要出现在广东省南部沿海的热带北缘,树种丰富度的均值最小(206.5),秋茄树(Kandelia candel)和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等为主要指示种。  相似文献   

19.
入侵害草薇甘菊的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薇甘菊的防除,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除、生态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生物防治中艳婀珍蝶Actinotethaliapyrrha和安婀珍蝶A.anteas是较有前途的两种昆虫;柄锈菌PucciniaspegazzinideToni能使薇甘菊生长受阻、矮化、枯萎和死亡,在中国有利用的可能;凤凰木Delonixregia、血桐Macarangatanarius、榥伞枫Heteropanaxfragrans可以利用植物相克作用控制薇甘菊;菟丝子属Cuscuta的3种菟丝子能侵染薇甘菊,其中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对薇甘菊控制作用较强,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