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脊椎动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外国从法国居维叶(G.Cuvier,1769—1832年)算起,到现在不过一百三、四十年。我国学者研究古脊椎动物者,从杨钟健开始,还不到五十年。但是我国远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对古脊椎动物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两千多年古代文献中也积累了一些零散的资料。若网罗旧闻,爬梳剔抉,编辑成书——中国古代脊椎动物史。不是短时间和一人力所能及。其原因有七点:(一)时代混沌,真伪难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脊椎动物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脊椎动物学作为一门科学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事,但是我国很早就对古脊椎动物方面的材料进行了观察和利用,因此在古代文献中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我国历代典籍浩繁,要想系统地写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史,还是一件比较艰巨的工作。这篇短文只是初步地提供一些文字记载的资料,附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便引起专家们的共同注意。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贾兰坡教授审阅原稿,谨向他们致以由衷地谢意。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1,(2):16-16
甄朔南先生是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第六支社的优秀代表,是位已有32年社龄的老社员、老科学家。在他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在科研方面,他是继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钟健之后,在中国恐龙足迹学研究方面的一位重要开创者,完成相关科学论文40余篇;在科普工作方面,他撰写了大量恐龙科普文章,  相似文献   

4.
评《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出版的贾兰坡教授和王建同志合著的《西侯度》一书,是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值得向有关研究者和读者介绍。正文包括“前言”、“西侯度附近新生代地质概况”、“古脊椎动物”、“文化遗物”、“结语”等部分,文末附较为详尽的参考文目及英文摘要。《古脊椎动物》部分简要介绍了发现的鱼类、  相似文献   

5.
关于“种子植物系统分类提纲”一文的形态学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最近查阅《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1—13页,看到“种子植物系统分类提纲”一文(以下简称《提纲》),发现文中引用的有关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及古植物学方面的理论与资料存在许多问题。在古植物资料中所引用的潘广同志的资料,有人已做过评论,故本文谨就形态学问题提出不成熟的见解,愿与《提纲》的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6.
注意足迹     
人们常爱说地下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因为在那本厚厚的地层的“大书”里,保存着远古生命的珍贵的密码,记载着生物界和人类的无数动人的故事。而带领我们走进这地下博物馆的,正是无数个辛勤追踪、寻找化石的科学工作者们。贾兰坡、甄朔南同志合著的《千里追踪猎化石》一书,就是根据作者多年来野外科学考察的经验,撷取真实生动的事例,通俗地介绍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的采集、发掘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作者把比较枯燥的地质和化石知识,融合于令人神往的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之中。值得考古、地质古生物和古人类工作者及地质爱好者一读。该书已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本刊特选登其中一节。  相似文献   

7.
<正> 继罗美尔的第三版《古脊椎动物学》(1966)之后,又一本古脊椎动物学教科书问世了.这本长达698页的巨著,内容十分浩瀚.书中收集了近20年来古脊椎动物研究中几乎全部新的重要资料,因而能相当全面地反映出目前这一学科的新进展和新趋势.和罗美尔的《古脊椎动物学》一样,该书具有坚实的动物解剖学基础,并着重讨论了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然而由于古生物新资料的大量涌现以及研究内容的深入和改革,无论在分类方法、进化理论和系统发育的探讨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新的教科书与罗美尔的版本必然具有显著的差别.该书并不局限于骨骼结构,而是加上了各门类  相似文献   

8.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00年度优秀期刊评比中,本刊荣获二等奖。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是亚洲惟一的古脊椎动物学有关问题研究的专门性学术期刊。几十年来在推广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反映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新成就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刊几十年以来,本学报伴随了我国几代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成长。在同行们的共同努力和关注下,我们在学术水平和刊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  相似文献   

9.
国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但一直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才开始有我国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27年,杨钟健教授的专著《华北新生代啮齿类化石》的出版,标志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解放前的二十余年中,我国古脊椎动物(包括古人类)化石的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外国古生物工作  相似文献   

10.
诗三首     
杨钟健同志是我国古生物学界的老前辈,他从事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已整整五十年了。最近,他喜读敬爱的叶副主席的《攻关》诗,并欣闻全国科学大会将于明年春天召开,作诗三首,特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11.
《化石》1979,(2)
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古生物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杨钟健同志,因病于1979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一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及考古学等广泛的领域,先后完成学术论文五百多篇,为我国及亚洲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整个古脊椎动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杨老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年近八旬心尚丹,欲和同辈共登攀”的豪迈诗句。直到生命的垂危时刻,他仍关切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的发展,计划如何把北京自然博物馆办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二代测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古DNA研究的发展,古DNA研究在人类起源、动物演化等领域已经做出突出贡献。如何针对特定地点的古DNA样品特征,有效提取挖掘其中蕴含的古生物遗传信息,是发挥古代生物样品在诸多研究领域重要作用的前提。本研究将DNA损伤的两个主要指标(末端碱基替换率、平均片段长度)与样品的埋藏时间、所属地质时期、样品材料类型和建库方法相联系,分析不同因素对古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中的古DNA分子的末端碱基替换率与埋藏点的含水量、样品埋藏时间呈正相关;不同地质时期的样品之间古DNA末端碱基替换率有显著差异;不同样品材料类型对于古DNA的末端碱基替换率未见明显影响;样品古DNA的平均片段长度与以上所研究的因素均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为探明中国东北古脊椎动物样品的古DNA特征提供了分子依据,为有效选取不同地区的古脊椎动物样品及样品发掘后的合理保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古脊椎动物学会".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二级学会,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第二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科学水平,为推动我国古脊椎动物学事业的发展,为在本门学科领域出成果、出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 杨钟健同志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不幸于1979年1月15日逝世!杨钟健同志毕生致力于地质古生物研究,半个世纪以来,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图书资料。这些图书资料对当前研究工作是非常珍贵的参考文献。杨钟健同志生前,即有意于他身后将这批图书资料交给国家。1979年9月28日杨老的夫人王国桢同志和其子杨新孝同志,秉承杨老的遗愿,将杨老生前珍藏的这批图书资料赠献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室,在当天上午九时,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会议室举行了赠献图书资料的接交仪式,院秘书长郁文同志和五局的负责同志在百忙中抽时间出席了会议,所领导同志和部分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六月一日,是已故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忠诚的爱国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创始人杨钟健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全体同志、国内地质古生物界的同行于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仰。纪念会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铸鼎所长首先介绍了杨钟健教授的生平,他高度评价了杨钟健教授对发展古脊椎动物学所做的贡献和创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功绩。他说:“在杨钟健教授1928年留学回国后的半个世纪中,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古脊椎…  相似文献   

16.
此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市开克市召开的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3届年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李传夔研究员当选为该会的荣誉会员。李传夔是继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已故)和周明镇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这项荣誉是终身的。古脊椎动物学会共有三十名荣誉会员,除我国的周明镇和李传资研究员之外,其余二十八名均为欧美各国的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及对该学科有卓越贡献的人。古脊椎动物学会在颁发这一荣誉给李传勇时,高度评价了他在哺乳动物险齿类进化的理论研究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3,(1):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于2006~2011年期间的4次野外发掘中,在泥河湾盆地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大量犬科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化石新材料,包括残破颅骨、前颌骨、上颌骨、若干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的主要部件,其中的头后骨骼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犬属化石中最为完整的.2012年1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0卷4期)刊发了该项发现,为解决我国早期犬类与拟豺的分类及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18.
书刊信息     
《化石》1986,(1)
《古脊椎动物学报》是登载有关古脊椎动物、地层、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的专门性论文、报道、学术动态、书刊评介、综述以及国内外工作经验和方法等的学术期刊。它是从事古生物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工作者、教师和大专学生的重要参考文献。《人类学学报》发表古人类学、今人类学(体质)、应用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和古环境等的学术论文和资料,是从事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民族学、医学、生物学以及博物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9.
已故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1973年曾在《化石》第一期上撰文,题为《文字初期鲸的征服》,介绍了我国鲸鱼遗存和化石的发现。除了一些沿海地区外,在距海较远的内地古代遗址中,也有鲸类残骸出土。据此,杨先生推断认为:“显然是由人类搬运而来,加以应用的。”对于古人最初是用何手段获取鲸鱼的,杨先生比较谨慎,没有明确论定。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来,我国不少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对江苏北部泗洪县双沟镇下草湾村及其附近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古生物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同志对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77年秋,笔者随同江苏区测队袁佩鑫及我所侯祐堂、李浩敏等到泗洪城郊、下草湾村、张庄及小汪庄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