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后平  严静君 《昆虫知识》1991,28(3):162-163
<正> 毒蛾绒茧蜂Apanteles liparidis(Bouche)是松毛虫Dendrolimus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等害虫幼虫期的重要内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很高。1982年Schaefer等在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发现,该蜂对舞毒蛾的寄生率为11.5~39.8%。1979年刘振恒等报道,在河北省丰宁县,该蜂对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6.7%,对落叶松毛虫D.superans(Butler)的寄生率为15.6%。该蜂繁殖量大,寄主范围较广。为探讨室内大量繁殖此蜂的可能性,1990年作者利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舞毒蛾幼虫  相似文献   

2.
长木蜂的筑巢和采粉贮粮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长木蜂Xylocopa tranquebarorum筑巢和贮粮行为, 为进一步查明独栖性蜂类行为特点、开发新的蜂类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测和拍照等方法对长木蜂的整个筑巢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 用游标卡尺对巢口大小进行测量, 采用室内解剖巢室对长木蜂贮蜂粮的大小和数量进行观测。【结果】长木蜂主要在竹子上筑巢, 偶尔也发现在芦苇上筑巢。最喜欢选择竹节直径1.2~2.5 cm的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和刚竹属 Phyllostachys的竹种上筑巢。其筑巢过程为:雌蜂寻找合适的筑巢地点, 咬巢口, 清理巢室, 采集花粉蜜制作蜂粮, 在蜂粮上产卵, 制作巢室隔板。筑巢地点主要位于离旧巢1 m以内的位置。雌蜂啃咬巢口平均用时(292±29)min, 制作一块蜂粮需采集粉蜜22~40次, 采集粉蜜平均用时(17.31±0.52)min/次, 携粉蜜回巢滞留时间平均为(16.45±1.08)min/次;巢中卸落粉蜜平均用时为(15.29±1.03)min/次, 一生贮蜂粮平均6块左右;蜂粮近长方形, 长12~18 mm, 宽6~10 mm, 平均重量(0.7140±0.0269)g。【结论】长木蜂雌蜂不同个体之间筑巢行为相似, 而采集粉蜜的次数和贮蜂粮所用时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贺春玲  嵇保中  刘曙雯 《昆虫知识》2011,48(6):1751-1758
长木蜂Xylocopa tranquebarorum(Swederus)属于多访花性昆虫。本文报道了长木蜂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南京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巢室内越冬。翌年的3月下旬成虫开始外出活动,主要是筑巢、采集粉蜜、酿贮蜂粮和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下旬新一代成虫羽化,新羽化的成虫群集在蜜源植物青桐树上补充营养,并在青桐的附近空中婚飞、交配。室内观察长木蜂的卵期9~11d,平均(9.97±0.76)d;幼虫期19~22d,平均(20.30±1.18)d,预蛹期8~9d,平均(8.53±0.51)d,蛹期19~21d,平均(19.67±0.66)d。雌雄比为2.17∶1。雌蜂酿制蜂粮的盛期在5月上旬,采集蜂粮的最佳时期在5月上中旬。该蜂的卵产在块状的蜂粮上,卵长10.06~13.34mm,腊肠形或香蕉形,略弯曲,两端钝圆,头部略窄与尾部,尾部最宽,重(0.0438±0.0122)g。  相似文献   

4.
吴刚 《昆虫学报》2005,48(4):531-536
采用药膜法研究了福州建新和闽侯上街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季节性变化。田间菜蚜茧蜂种群在网室内脱离选择压力后对杀虫剂敏感性显著升高。与敏感的F21子代的LC50相比,2002年6月8日至2004年11月18日期间,建新菜区菜蚜茧蜂对甲胺磷、氟虫腈、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1.8~31.2,9.3~14.7,9.3~35.7,7.0~16.6,和13.3~30.1倍;2003年6月5日至2004年12月17日期间,上街菜区菜蚜茧蜂对甲胺磷、氟虫腈、阿维菌素、氰戊菊酯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5~34.9,4.0~14.3,9.2~38.6,7.8~18.9和12.1~24.2倍。田间菜蚜茧蜂种群在5月份和6月初抗性水平最高,12月份较低,6月末最低,尤其在6月份期间20天内抗性水平急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菜蚜茧蜂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在脱离选择压力后不稳定,且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表2参25  相似文献   

5.
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006年,我们对田间采集的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温度28&#177;1℃、RH75&#177;5%的环境条件是麦蛾柔茧蜂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魏永平  袁锋  张雅林 《昆虫知识》2000,37(4):242-243
壁蜂属 Osmia绝大多数属独栖蜂 ,并具有很强的访花习性。我国自 1 987年从日本引进角额壁蜂 Osmia cornifrons(Rad.)后 ,开始在苹果、梨、李、桃、杏及樱桃等多种北方落叶果树花期 ,利用壁蜂授粉 ,提高坐果率。我国北方春季果树花期常见的壁蜂种类有角额壁蜂 Osmia图  5种壁蜂雌虫鉴别特征A~ D,唇基两侧的角状突 (侧面观 ) :A.角额壁蜂  B.叉壁蜂  C.叉壁蜂 (顶面观 )  D.壮壁蜂 ;E~ I,唇基端缘特征 (前面观 ) :E.角额壁蜂 F.叉壁蜂  G.壮壁蜂  H.凹唇壁蜂 I.紫壁蜂cornifrons(Rad.)、凹唇壁蜂 O.excavataAlfken、紫壁蜂 …  相似文献   

7.
毛室茧蜂属LeiophronNees是茧蜂科优茧蜂亚科中1个较大的属,含3个亚属啮虫茧蜂亚属EuphoriellaAshmead,拟优茧蜂亚属EuphorianaGahan和毛室茧蜂亚属Leiophrons.s,寄生于半翅目和啮虫目的若虫。本文对毛室茧蜂属的中国种类进行了研究,共报道7种,其中5种为已知种程氏毛室茧蜂L.(Euphoriana)chengiChen&vanAchterberg,1997、狭翅毛室茧蜂L.(L.)bounluoicaBelokobylskij,1993、黄体毛室茧蜂L.(L.)flavicorpusChen&vanAchterberg,1997、红头毛室茧蜂L.(L.)ruficephalusChen&vanAchterberg,1997和细毛室茧蜂L.(L.)subtilisChen&vanAchterberg;2种为新种大头毛室茧蜂L.(E.)amplicaptis,sp.nov.和伊春毛室茧蜂L.(L.)yichunensis,sp.nov.。研究标本(包括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1.大头毛室茧蜂Leiophron(Euphoriana)amplicaptis,新种(图1~5)   本种与程氏毛室茧蜂L.(E.)chengiChen&vanAchterberg,1997相似,但前翅1-SR+M、m-cu、2-Cu1、2-M和2-SR脉缺,基节前沟缺,盾纵沟存在,浅,腹部第1背板具纵刻纹,触角15节,脸宽为高的1.1倍及体较小等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   研究标本正模,♀,吉林通化,1994-Ⅷ-01,娄巨贤,no.976813。 2.伊春毛室茧蜂Leiophron(Leiophron)yichunensis,新种(图6~10)   本种与黄体毛室茧蜂L.(L.)flavicorpusChen&vanAchterberg,1997相似,但本种前翅SR1和2-SR脉出自翅痣同一地点、唇基腹缘明显突出、盾纵沟区域光滑、腹部第1节背板长为端宽的3.1倍等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别。   研究标本正模,♀,黑龙江伊春,1994-Ⅶ-19~26,娄巨贤,no.952676。副模1♂,采集记录同正模,no.952608。  相似文献   

8.
栗喉蜂虎捕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闯  韩联宪  岩道 《四川动物》2012,31(3):439-442
2010年4~5月和2011年4~6月,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云南省保山市潞江镇怒江河谷栗喉蜂虎捕食差异进行了观察。对栗喉蜂虎雌性成年鸟、雄性成年鸟、青年鸟捕食种类、数量、成功率、食物组成、食物资源量、处理食物成功率及处理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栗喉蜂虎捕食种类包括7类昆虫,以膜翅目Hymenoptera、蜻蜓目Odonate、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为主;成年雄鸟捕食频次高于成年雌鸟和青年鸟;成年鸟与青年鸟处理食物成功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捕食成功率和处理食物时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苹果梨授粉的角额壁蜂与长角壁蜂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连续 2年在延边苹果梨园释放角额壁蜂OsmiacornifronsRodoszkowski和长角壁蜂O .longnicornisMor.,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2种壁蜂都能在释放的苹果梨园中定居、营巢及繁殖后代 ;角额壁蜂日访花数为 4 1 5 8朵 ,长角壁蜂日访花数为 4 35 9朵 ;长角壁蜂个体较大 ,抗低温能力、抗风飞行能力和日访花能力等均较强 ,是较好的苹果梨授粉用昆虫。  相似文献   

10.
菜蛾啮小蜂的生物学及温度对其 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 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一种主要寄生天敌。观察表明,该蜂喜产卵于小菜蛾各龄幼虫,也可产卵于预蛹,进行幼虫至蛹期的跨期聚寄生。每头寄主蛹出蜂多为5~10头,平均7.8头,其中雌蜂占85%~90%。该蜂也可产卵于在小菜蛾幼虫体内寄生的菜蛾绒茧蜂高龄幼虫,故又是小菜蛾的兼性重寄生蜂。在杭州,每年该蜂在田间的活动期为4~10月,10月中下旬陆续以老熟幼虫或预蛹进入休眠越冬,第二年4月陆续羽化并开始产卵寄生。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适温范围为20~30℃,低于20℃或高于30℃对其存活不利,但在适温下发育羽化的雌蜂,短时间内在32~35℃高温下仍可大量产卵寄生。在20℃、25℃和30℃下,平均每雌一生可寄生小菜蛾幼虫数分别为3.1、13.2和6.8头,产子蜂数分别为20.5、92.1和504头,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82、0.240和0.263(雌/雌·天)。  相似文献   

11.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摸清我国饶河黑蜂(亦称东北黑蜂)群体与俄罗斯蜜蜂(亦称USDA-ARS俄罗斯蜜蜂)、C形态学分支的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O形态学分支的高加索蜂Apis mellifera caucasica和安拉托尼亚蜂Apis mellifera anatoliaca之间的亲缘关系,本试验运用16个微卫星DNA标记,以来自饶河县7个区域(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东北黑蜂为研究对象,其它5个蜜蜂群体为对照,分析了东北黑蜂与其他西方蜜蜂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结构和种质特性。结果表明东北黑蜂群体与俄罗斯蜜蜂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dμ)2=0.31~0.55),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而与高加索蜂、安拉托尼亚蜂和卡尼鄂拉蜂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遗传距离(dμ)2=0.52~0.86)。该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东北黑蜂起源于俄罗斯蜜蜂,其对东北黑蜂的选育、推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其种群数量多,繁殖能力较强,雌雄性比率为1.43:1。1984年其自然寄生率为66.4%;人工繁蜂防治玉米螟,寄  相似文献   

14.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利用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时,在不同虫蜂量条件下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出蜂量、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影响显著.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形管繁蜂时,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于1976年研究成功了赤眼蜂成蜂快速繁蜂法。此法工具简单,易于掌握,对赤眼蜂应用的推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介绍如下: 一、蜂种的处理 我们把经过复壮的蜂种(壮蜂的标准应掌握雄峰率不超过15%,弱蜂不超过5%,遗留蜂率不超过5%)按1:10准备的刚羽化的种蜂卡装在罐头瓶中或种蜂箱中(本所用的种蜂箱的规格为40×30×20厘米),于全黑的环境下,用低于繁蜂温度的1—2℃,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加温使其羽化。同时喂以20%的蜂王浆或糖水。这样就加强了种蜂对寄主卵和光的趋性,为加快捕卵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日本托特螨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托特螨(Tortonia sp.)是盗寄生性携播型螨类的一种。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饲养观察,对来源于日本的日本托特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明确了此螨是营生于授粉昆虫——角额壁蜂(Osmia cornifrons(Radoszkowski))的巢筒育房中,属于盗寄生兼腐生性的螨类。在日本,此螨的年生活相有3相,以Ⅲ相中的幼螨、第1和第3若螨、成螨以及携播型第2若螨的虫态在壁蜂育房内过冬;成螨雌雄性比为1:1,无孤雌生殖,雌螨一生产卵量为(264.0±34.0)粒;各螨态在16~32℃温度条件下总发育历期为(52.1±5.5)~(14.7±2.0)d;此螨以寄主壁蜂贮存的食粮——花粉团和壁蜂的粪便为食料,26℃条件下取食这两种食料的发育历期虽有差异,但都能顺利生长发育并完成世代。本研究为日本托特螨的识别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寄生梨茎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的一种重要天敌新种--梨茎蜂啮小蜂Tetrastichus janusi sp.nov.,该种属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属.新种群集外寄生于梨茎蜂幼虫,一般1头寄主上寄生4~14头个体,雌雄性比为2.6∶1.0.一年发生两代.在越冬代梨茎蜂幼虫中的寄生率达44.7%.新种在梨茎蜂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是啮小蜂亚科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寄生于茎蜂科害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取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 (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 的8族19属23种作为内群,茧蜂其它6个亚科的8属8种作外群,首次结合同源核糖体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和41个形态学特征对该亚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利用"圆口类"的内茧蜂亚科Rogadinae、茧蜂亚科Braconinae、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的3个亚科为根,以PAUP*4.0和MrBayes3.0B4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 (MP) 和贝叶斯法对优茧蜂亚科的分子数据和分子数据与非分子数据的结合体进行了分析;并以PAUP*4.0对优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的片段的碱基组成与碱基替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GC%含量在40.00% ~ 49.25%之间变动,而对于碱基替代情况来讲,优茧蜂亚科各个成员间序列变异位点上颠换 (transversion) 大于转换 (transition);不同的分析和算法所产生的系统发育树都表明目前根据形态定义出的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不是一个单系群,而是一个与蚁茧蜂亚科Neoneurinae和高腹茧蜂亚科Cenocoelinae混杂在一起的并系群;在优茧蜂亚科内部,悬茧蜂族Meterorini和食甲茧蜂族Microctonini (排除猎户茧蜂属Orionis) 为单系群,而宽鞘茧蜂族Centistini、大颚茧蜂族Cosmophorini、优茧蜂族Euphorini、瓢虫茧蜂族Dinocampini为并系群;悬茧蜂族Meterorini在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内位于基部位置的观点得到部分的支持,同时食甲茧蜂族Microctonini被判定为相对进化的类群.此外对于优茧蜂亚科内各属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不同算法所得到的系统发育属的结果不完全一致,这表明优茧蜂亚科内 (属及族) 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红侧沟茧蜂滞育临界光周期和敏感光照虫态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室内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和18℃温度下,当光周期为10L∶14D时,中红侧沟茧蜂的滞育率最高为98%和87.8%;其次是光周期为8L∶16D时,滞育率为78.7%和73%;光周期为12L∶12D时,滞育率为55.8%和50.8%;而在全光照LL, 光周期22L∶2D,20L∶4D,18L∶6D,16L∶8D,14L∶10D ,2L∶22D和全黑暗DD时的滞育率均为0。中红侧沟茧蜂属于典型的长日照发育型,在16℃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是7.03L∶16.97D和12.21L∶11.79D;在18℃时是6.75L∶17.25D和12.03L∶11.97D。16℃时中红侧沟茧蜂对光照反应最敏感时期为2龄幼虫第5~8天,2龄幼虫第1~4,9~12和13~16天及3龄期次之,卵期和1龄幼虫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