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紫花牵牛(Pharbilisnilcv.Violet)子叶完全展开后,短日照诱导前、诱导后和两个短日照间的长日照处理对植株的花芽分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表明,长日照处理的牵牛子叶内存在着短日照处理子叶内没有的两种蛋白质(pI4.1,MW16.5kD;pI4.2,MW16.5kD)。这些蛋白质可能与长日照抑制牵牛植株的花芽分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单个光周期暗期长度短于12h时,牵牛植株营养生长旺盛,开花受到抑制,并且出现了诱导光周期处理子叶中没有的二种蛋白质或多肽。连续光照处理(1CL)子叶内出现了短日照处理子叶内没有的体外翻译蛋白质分子量为17.4kD的Poly(A^+)mRNA。牵牛子叶内的这些变化可能与抑制牵牛花芽分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单个光周期暗期长度短于12h时,牵牛植株营养生长旺盛,开花受到抑制,并且出现了诱导光周期处理(ISD)子叶中没有的二种蛋白质或多肽(pI4.1,MW16.5kD;pI4.2,MW16.5kD)。连续光照处理(ICL)子叶内出现了短日照处理(ISD)子叶内没有的体外翻译蛋白质分子量为17.4kD的Poly(A~ )mRNA。牵牛子叶内的这些变化可能与抑制牵牛花芽分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从短日诱导及非诱导的日本牵牛子叶中提取的蛋白质分别免疫兔子,所得到的抗血清对诱导及非诱导子叶蛋白质进行双相免疫电泳。有22—24种高白质得到鉴定。首次发现有二种蛋白质在16小时暗期诱导后消失。没有新的特异性蛋白质在诱导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5.
短日性植物红麻幼苗出土后、子叶尚未展开前便能感受光周期的影响。在单留子叶控制植株生长的条件下,播种于SD下10天后移入LB下培养或者直接培养于SD下的幼苗,16天左右都能全部现蕾;但播种干LD下3~4天后再给予10个SD周期处理随后在LB下培养的,30天后所有幼苗都保持营养生长,表明诱导前的LD强烈地抑制了其后SD对花形成的诱导作用。以居间于诱导SD和抑制LD之间的光周期(光 13 hr/暗11 hr)处理,推迟对照SD诱导的日期使之与LD处理者相同,结果表明LD处理之所以抑制红麻花形成并非由于诱导时与对照苗龄的差异所致。1~6个LD周期处理然后直接培养于SD下30天的实验结果显示,少数几个LD周期处理对随后长期的SD诱导仍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连续LD的作用显然是累积的。 另外,LD下红麻子叶内似有可能形成抑制物;LD抑制不受温度(从25℃降至15℃)的影响,而且这种抑制看来不是已知植物激素和某些生长调节物质所能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红花为长日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莲座期显著缩短,植株变矮,整个生育期明显变短,但也有些品种如墨西哥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不甚敏感。多数红花品种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莲座期显著缩短,植株变矮,种子产量下降,但我国秋播红花产区北部的一些红花品种如BJ-240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莲座期不是缩短,反而无限延长,植株根本不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实验表明,将这些品种的种子萌发后置于0℃的冰箱中处理15天后再播  相似文献   

7.
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幼苗经短日诱导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子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化,其中磷酸盐缓冲液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增加2条,碱性蛋白质谱带也增加2条,此外,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茎端分生组织的液泡内出现大量的电子致密体-蛋白体,我们认为,新蛋白质和电子致密体的出现可能与光周期诱导过程中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德国鸢尾‘Royal touch’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光周期对其花芽分化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日照加速了植株花芽分化的进程,而长日照促进了单花序上花芽数目的增加;(2)长日照下植株单位叶面积的光合能力较强(;3)植株的花芽分化与其叶面积、叶干重、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干重比值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光周期对德国鸢尾‘Royal touch’花芽分化时间和数量的影响与光周期对其植株生物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
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幼苗经短日诱导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子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化,其中磷酸盐缓冲液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增加2条,碱性蛋白质谱带也增加2条,此外,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茎端分生组织的液泡内出现大量的电子致密体-蛋白体,我们认为,新蛋白质和电子致密体的出现可能与光周期诱导过程中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每日8~13小时日照可以诱导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开花和块茎的形成,每日14小时以上的日照则抑制其开花和块茎的形成。生长在短日照(每日8小时日照)和自然日照下的菊芋,在花芽刚一出现时匍匐茎即开始膨大,CTK含量也随之增加,块茎膨大最快时,CTK含量最高。生长在长日照(每日18小时日照)下的菊芋,匍匐茎始终不膨大,其中CTK含量一直保持较低水乎。诱导前菊芋匍匐茎中含有一定数量的GA,短日照诱导25天后的第5天,GA含量减少,低水平的GA一直维持到最后。在长日照下生长30天后的匍匐茎GA含量增长1倍多,GA含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自然日照下匍匐茎膨大前GA含量变化不大,膨大开始后则显著减少。在短日照诱导中喷施GA_3溶液,匍匐茎膨大也被抑制。在短日照稻自然日照下菊芋块茎形成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强度和酶带数随匍匐茎的膨大而增大,生长在长日照下的菊芋,匍匐茎不膨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对春石斛开花及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石斛为试材,研究光周期对其开花及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的影响,以期了解春石斛开花的光周期特性以及期间能源物质多胺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春石斛短日照处理植株开花较长日照处理的提前约18d,为称量性短日照植物;同时,短日照处理植株的花芽多,开花量犬,花径较长日照大。不同光周期诱导开花过程中,春石斛叶片内腐胺含量最高,波动较大,短日照处理下基本维持比长日照高的水平。亚精胺含量其次,且随生长发育逐渐升高,短日照处理下一直保持比长日照高的水平。精胺含量最低,变化不大,短日照下保持与长日照相同或略高的水平。由此推测,春石斛为称量性短日照植物,高水平的腐胺和亚精胺可能与春石斛花芽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当用0.04mol/L DL—P—氟代苯丙氨酸在诱导暗期的不同时刻处理日本牵牛子叶时,可以观察到开花诱导的抑制。暗期第8小时处理,抑制作用最强;而在第16小时处理,只有很轻微的抑制。这一结果表明,在开花刺激物的形成过程中,包含有蛋白质的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几种子叶蛋白的合成为暗期诱导所促进;DL—p—氟代苯丙氨酸也掺入这些蛋白质,可能使这些蛋白在与开花刺激物的合成有关的生化反应中成为无功能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1.从三种洋麻品种对不同光照长度反应的结果,说明洋麻在短日照条件下发育显著加速;“塔什干”在短日照及上海自然日照下植株转向发育均较早,“普通洋麻”“嫁接洋麻”在短日照下发育最快,三个品种在长光照下植株发育均显著延缓。 2.洋麻植株在经过一定短日照的天数处理后,即可显著提早现蕾,亦即完成光照阶段。但是现蕾後如无适当的光照条件仍不能继续开花。植株在开花後如移入不适合的光照条件下,则植株不能继续现蕾开花而上部植株乃继续营养生长,这可能与这种植株自下而上向顶的不断开花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桃芽休眠的自然诱导因子及钙在休眠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低需冷量设施栽培适宜品种“春捷毛桃”为试材,研究桃植株进入休眠和发展抗冻性的自然诱导因子及Ca2+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短日照和自然低温单个因子或其共同作用均能诱导桃植株停止生长,然后进入休眠状态和发展抗冻性,但短日照和自然低温的作用机制不同.短日照首先诱导桃植株进入休眠状态,然后诱导抗冻性发展;而自然低温则是首先诱导桃植株抗冻性发展,而后诱导其进入休眠状态;当短日照和自然低温共同作用即自然条件下时,短日照起主导作用,自然低温起辅助促进作用.短日照处理研究表明,短日照诱导桃植株停止生长、休眠诱导和抗冻性发展离不开Ca2+的作用,在此过程中Ca2+起着传递短日照信号的作用;在人工补光长日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Ca2+逐渐由细胞间隙、细胞壁和液泡流入细胞质和核内,同时植株生长速度变缓并最终完全停止,随后进入休眠状态并发展抗冻性.表明Ca2+作为传递自然低温信号的信使在自然低温诱导桃植株停止生长、抗冻性发展和休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短日照对浮萍植物中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日照处理引起Lemna minor的两个日长反应不同的品系,以及Lemna paucicostata6746中硝酸还原酶的体外活性下降.在L. minorGl和L. paucicostala6746两个短日品系中,短日照导致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水平增高.其抗坏血酸含量水平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水平具有平行增长关系.对日长不敏感的品系L. minorG2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短日下呈现强烈起伏和随后的衰减.其抗坏血酸含量水平在同期表现连续下降.对两个L. minor品系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表明,在不敏感品系中缺乏迁移最快的阴离子酶带,而同一酶带存在于短日照品系中,并呈现明显的被诱导变化.    相似文献   

16.
青萍的氮素营养及成花过程中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萍的生长在NO_3~--N中最佳,NH_4~+-N中次之,尿素中最差,氨基氮中生长缓慢,除γ-氨基丁酸外,其余均明显逊于NO_3~--N。培养前期蔗糖促进青萍生长与开花,后期加速青萍的衰老。短日处理的NR活性低于长日照和暗间断处理;诱导刚结束时PAL活性也是短日照大于暗间断,但开花时相反;短日诱导结束时蛋白质含量是短日照处理低于长日照,开花前期和开花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
以馥郁滇丁香品种‘香妃’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设置不同的光周期及采用迁光法对其进行处理,探讨不同光周期下馥郁滇丁香‘香妃’的成花反应,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花芽分化进程,以期为馥郁滇丁香‘香妃’的花期调控及商品化盆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馥郁滇丁香‘香妃’属于质性或专性短日照植物,临界日长约为14 h,适宜成花的日照长度为10~12 h,限界性诱导光周期为30 d短日照。(2)在诱导光周期下,花芽形态分化包括未分化期、总苞原基分化期、花序或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被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蕊原基分化期。在诱导光周期下处理16 d后,植株全部完成了成花转变;处理30 d后,所有植株的花芽分化处于花被原基发育形成期,并且成花决定达到稳定状态,移入非诱导光周期下不会发生成花逆转。(3)在4 h暗中断的非诱导光周期下,所有植株的芽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的未分化期。  相似文献   

18.
离体培养下黄瓜顶芽性别分化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在无菌条件下,利用黄瓜顶芽的离体培养来研究性别的分化,作为一个方法已获得成功。这一方法具有预期的优越性。 2.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观察到温度和日照长度对花芽分化的明显影响:相对低的温度和短日照明显地促进雌花分化,反之,促进雄花分化。在相同的温度和日照下,不论是否加β-1AA或赤霉素,也不论去子叶或不去子叶,黄瓜花性的分化都表现出相同的结果,这说明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占了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以两个在自然条件下难开花的甘蔗品种‘ROCl6’和‘ROC22’为材料,研究经光周期诱导甘蔗花芽分化和成花逆转过程中叶片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未分化前,两品种经光周期诱导后叶片可溶性总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从花芽分化诱变期开始,两品种叶片可溶性总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迅速增加,明显高于对照(未分化)。随着花芽进一步分化,其叶片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并低于对照,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蛋白质含量始终高于对照。成花逆转植株在花芽分化前期叶片可溶性总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对照,但低于正常抽穗开花植株;之后随着花芽分化的停止,其叶片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仅蛋白质略有降低。说明甘蔗花芽分化期间大量的基因表达并且合成各种蛋白质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低温处理青花菜萌动种子对花芽分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低温(0~2℃)处理萌动种子可使青花菜的花芽分化提前.种子萌动时期经低温处理10 d(T10)和20d(T20)的青花菜植株花芽分化开始时的节位分别比对照(CK)低0.86个节位和1.03个节位.花芽分化临界期、第1级侧花茎原基分化期和第2~3级侧花茎原基分化期经低温处理10d和20 d均分别比对照提前5 d和6d.当进入花芽分化临界期时,叶片中GA3、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POD和转化酶活性均开始剧增,在第1级侧花茎原基分化期和第2~3级侧花茎原基分化期,叶片中POD、转化酶活性和GA3均有一高峰值.萌动种子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后,首先诱导了GA3的合成,从而提高POD和转化酶等酶的活性,而这两种酶活性的升高对花芽分化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