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夜蛾趋光行为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立春  叶文飙 《昆虫知识》1998,35(3):178-182
影响昆虫行为的环境因素很多,一般按自然特征分为气候因素与生物因素两大类,前者如温度、光照、降水等,后者如食料、无教等。气候因素对行为的作用为综合性的,但所起的作用和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各有特点,其中光对昆虫活动有特殊意义。从间接关系说,光是昆虫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昆虫对光的需求各异。昆虫的趋光行为是昆虫行为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行为。许多学者对昆虫的行为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宪,特别对夜蛾的趋光行为特点的研究较为深入。了解其趋光行为,对昆虫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策略和方法,可提供重要依据。现将夜蛾趋光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2.
胶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止血性和促细胞生长等生物特性,被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等领域。胶原的聚集行为是影响胶原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胶原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了近年来胶原聚集行为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胶原聚集行为和胶原聚集体、胶原聚集体结构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胶原聚集行为的影响因素、胶原聚集行为检测技术以及胶原聚集体的应用,以期为胶原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粉是植物实现种子繁殖和维持遗传多样性而采取的重要生殖策略。熊蜂作为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因其独特的访花行为和传粉习性,不仅承担着许多野生和濒危植物的传粉任务,而且在设施农作物的传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熊蜂的访花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有关熊蜂访花行为的过程、特点和模式、行为策略、影响因素以及对植物传粉效率的影响等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因此,本文围绕上述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详细综述。熊蜂的访花行为是集合了出巢、吸食花蜜和采集花粉的行为学过程。为了达到净能量摄入最大化,熊蜂往往会根据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采取多种行为策略。熊蜂的访花行为受到光线、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许多植物源因素,如花朵的颜色、形态等物理特征、化学气味、食物营养状况同样能够对熊蜂的访花行为产生影响。熊蜂自身的因素,如社群信息、肠道微生物作用、病虫害和访花竞争者均能在生理调节过程中影响熊蜂的访花行为。此外,种间种内竞争也会影响熊蜂的访花行为。另一方面,熊蜂的访花行为作为传粉的必要部分也会对植物的传粉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传粉后的坐果率、结实率以及果实品质等。在设施农业中人们已经...  相似文献   

4.
产卵是昆虫完成个体发育、繁衍后代必经的生命阶段。昆虫在选择适宜产卵场所、做出产卵行为时会因自然环境、寄主本身分泌物以及寄主天敌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可以成为防治植食性昆虫和更好的发挥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产卵抑制信息素、引诱物、学习经历和产卵基质等方面综述了影响昆虫产卵行为的因素,并对其应用做出展望,以期为害虫防控和寄生性、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畅  徐宁  宋靖达  胡尚春 《生态学报》2017,37(10):3561-3569
选择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景观差异性较大的4个样地。实地测量各样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数据,问卷调查游人热舒适感受,观察记录游人空间选择及行为特征。旨在寻找小气候要素与人体热舒适感受的关系,以及游人空间选择与热舒适感受评价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各小气候要素均对游人热舒适感受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空气温度对游人热舒适感受影响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和风速;不同样地内游人对热舒适感受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水体和植物群落除了通过増湿降温作用调节空间热舒适感受外,其观赏作用也可以降低人们对热舒适感受变化的敏感性;遮荫是夏季游人选择休憩空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陕西省安康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安康市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方法:选择定额抽样法,对安康市的15岁以上的4500名居民的健康行为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370名医院门诊患者、2130名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内容包含吸烟、酗酒、运动锻炼与获取卫生保健知识的主动性,采用Logistic回归、X2检验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经过调查得知,12.9%吸烟者、6.9%的酗酒者、61.8%经常参加运动锻炼者、67.1%主动获取保健知识者。通过Logistic分析得知,年龄是酗酒、获取卫生知识主动性的影响因素;性别是影响吸烟、酗酒、获取卫生保健知识主动性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是吸烟、酗酒、获取卫生保健知识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在业状况是运动锻炼、获取卫生保健知识主动性的影响因素。结论:经过本次调查分析后,陕西省安康市的居民健康相关行为主要与在业状况、性别与文化程度相关,协助城市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阻止危害健康的行为,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 目的 描述制约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的因素,分析提高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的途径。方法 依据调查、访谈等定性方法对影响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的因素进行归纳。结果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就医观念尚未转变、信息系统的缺失、缺乏制约患者行为的手段、临床实践的属性和缺少标准化的评价指标。结论 医患双方逐渐意识到普通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的价值,但其适宜性和开展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分析。基于普通门诊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预约诊疗服务对医疗机构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壤养分分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 植物的根系觅养行为是其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一种适应。不同植物为了适应养分异质性会产生不同的根系觅养行为, 通过调整自身的根系觅养范围、觅养精度和觅养速度来更好地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竞争是决定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 土壤养分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近年来, 外来入侵植物的觅养行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 (1)总体来看, 外来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根系觅养能力, 但根系觅养范围与觅养精度之间的权衡关系还不确定; (2)营养异质性会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的竞争, 反过来, 二者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根系觅养行为对营养异质性的响应; (3)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能够提高入侵植物的根系觅养能力, 外来植物入侵能够改变入侵植物对AMF的偏好性, 形成AMF对入侵的正反馈作用, 而本地植物与AMF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入侵植物的竞争力。未来还应加强营养异质环境下种间竞争和AMF共生对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变化与机制方面的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外来植物的觅养行为在其成功入侵中的作用, 并为利用营养调控来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昆虫级型和行为分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刘倩  黄晓磊 《生物多样性》2021,29(4):507-4231
社会性的出现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革新, 理解社会性的演化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社会性昆虫的个体间有着明显的级型分化和劳动分工, 这有利于它们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理解社会性昆虫如何产生不同的形态、行为和生活史特性, 一直是进化和发育生物学的重要目标。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已经有众多关于社会性昆虫级型和行为分化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整理社会性昆虫研究的已有成果, 从环境因素、生理调控和分子机制等方面对社会性昆虫级型和行为分化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根据现有证据, 社会性昆虫所生活的生物环境(食物营养、信息素、表皮碳氢化合物)和非生物环境(温度、气候等)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性昆虫级型和行为的分化; 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类胰岛素及生物胺等内分泌激素和神经激素对社会性昆虫的级型和行为分化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此外, 遗传因素、新基因等DNA序列或基因组结构上的变化以及表观遗传修饰、基因的差异表达等基因调控机制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性昆虫的行为分化。本文建议加强昆虫纲其他社会性类群如半翅目蚜虫和缨翅目蓟马等的社会性行为及其演化机制的研究, 以加深对社会性昆虫起源及其行为演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韩家亮  胡刚 《兽类学报》2012,32(4):362-367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 site)、睡眠时间(time)、睡眠抱团组成(huddling)等(Takahashhi,1997;Ogawa etal.,2007;黎大勇,2010),灵长类夜宿行为的研究对于分析了解其白昼活动方式与行为适应特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Anderson,1998).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哈密市某地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疆哈密市某地区1 82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疆哈密市某地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90±2.29、5.55±1.31、3.54±1.38分;营养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β=0.313,P<0.01),其次是接受营养健康教育的机会(β=0.193,P<0.01);营养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接受营养健康教育的机会(β=0.292,P<0.01);营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亦为接受营养健康教育的机会(β=0.233,P<0.01)。结论:新疆哈密市某地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总体水平一般,表现为态度现行,知识和行为相对滞后,营养健康教育和文化程度是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今后应该重点加强营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陈发军  李建军 《四川动物》2012,31(5):751-754
捕食作用会对访花昆虫的种群、行为以及植物适合度产生影响,是植物与传粉者相互关系研究中常被忽视的因素.本文报道了黄猄蚁对大蜜蜂的捕食行为,并模拟捕食的关键环节研究了捕食过程对重要访花昆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猄蚁能够利用局部环境主动攻击猎物,利用群体合作捕获采集过程中的体型较大的大蜜蜂,捕食威胁是其影响植物-访花者关系的重要机制.大蜜蜂具有感知花上危险的能力,模拟处理的个体会逃离危险的花或植株并在花上留下标记,将危险信息传递给其它个体.其它拜访者对具有危险信号花的采集频次明显减少,采集时间缩短;模拟处理的影响会随时间推移而较快地消失.此外,该实验没有发现大蜜蜂在花上停留采集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防御行为.  相似文献   

13.
李红敏  李欣茹  谢美钰  徐建英 《生态学报》2023,43(24):10376-10386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是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常用措施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补偿社区居民的经济损失并最终改善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目前以及假设补偿后社区居民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态度进行多维特征划分的基础上,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可显著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肇事动物的态度,且均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但对不同维度态度的改变作用不同。其中,喜厌态度的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捕杀态度和保护态度,最后是期望态度。肇事补偿对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及其改变作用受到其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其中是否受到过野生动物破坏、耕作总收入或总收入中耕作收入比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社区居民的态度,农地总面积、牲畜数量、玉米地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情感态度的改变,玉米地损失面积会显著影响社区居民行为态度的改变。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普及肇事补偿制度、完善肇事补偿机制、调整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通过多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成绩归因问卷对高中生学习生物行为归因进行调查,以探索高中学生对学习生物行为归因的倾向,寻找其规律性,为今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归因训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努力程度、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学习方法、试题难度、休息等的影响则较小;2)成绩与内归因的影响成线性关系;3)考试失败的学生其成绩与内归因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群体内部或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抬头环视周围环境,具有反捕食和社会性监视功能,有利于个体适合度的增加。诸多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到动物警戒行为的强度和模式。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所处空间位置和群体大小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动物警戒同步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步警戒和协调警戒对立于独立警戒而存在,强调个体能够受到周围个体警戒状态的影响,继而表现出相同或相反的行为,并且其强度与群体大小等因素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警戒行为影响因素和同步性方面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探索。此外,警戒行为的个体差异和时空变化等也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银狐气味对根田鼠繁殖和觅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 主要测定银狐的气味对根田鼠社会行为、觅食、繁殖特征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银狐气味使根田鼠产生繁殖迟滞的机制。结果表明, 银狐气味对82 %的配对根田鼠产生显著的繁殖迟滞, 对根田鼠一般动作、探究、自我修饰及婚配行为的频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 0105) 。对各种行为累积时间的作用则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 银狐气味可提高雄体及雌体一般动作及雌体亲密行为的累积时间; 对雄体自我修饰行为, 以及雌体攻击、探究及自我修饰行为的累积时间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P < 0105) 。雄体附睾精子计数、雌体卵巢指数及胚胎重量极显著地减低( P < 0101) , 相应地, 雌体血清孕酮显著地提高( P< 0101) 。  相似文献   

17.
睡眠行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活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关于非人灵长类睡眠地点选择与利用的研究是灵长类行为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 总结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睡眠地点选择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即捕食压力引起的安全因素, 睡眠地点的舒适因素和卫生因素; 分别对非人灵长类睡眠地点选择的三种主要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成因讨论,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索性地展望。  相似文献   

18.
惊飞距离(FID)是指捕食者(包括人类)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惊飞距离能很好地衡量动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反应和风险权衡,是研究动物逃避行为的常用指标,并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鸟类是研究逃避行为的理想对象,本文综述了影响鸟类惊飞距离的各种因素,可分为3类:栖息地因素(距隐蔽处的距离和生境开阔度等)、鸟类自身因素(生活史、体型和群体大小等)以及与捕食者相关的因素(捕食者的接近方向和速度等)。城市化也会影响鸟类的惊飞距离,导致城市中的鸟类通常比乡村生境的同种鸟类拥有更短的惊飞距离。习惯化、适应和生境选择是解释惊飞距离城乡差异的3种假说。研究鸟类的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鸟类的逃避行为及其风险权衡机制,为物种保护中设立合理的缓冲区域及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有关鸟类惊飞距离的研究多为行为观察和单一因素的影响,有待从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角度探讨鸟类的逃避行为并用于物种保护。  相似文献   

19.
龟纹瓢虫对棉蚜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戈峰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95,38(4):436-441
为探讨天敌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机制,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本文从捕食能学角度,系统地观测了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捕食行为及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对棉蚜的捕食行为依棉蚜的密度变化而逐渐转变;它在棉蚜密度高时,搜索活动下降;而在棉蚜密度低时,则搜索活动增加。产生这种行为是由于肠胃量与棉蚜遭遇率变化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将瓢蚜比调控在一定水平上,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以瓢治蚜的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圈养马来熊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的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阴、交配和排泄,将相关行为合并后归纳成6类,即休息、运动、乞食、刻板、社群和其他行为。马来熊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和乞食行为。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差异,运动行为(F=62.748,P<0.001)和社群行为(F=26.041,P<0.001)季节性差异极显著,刻板行为(F=4.667,P<0.05)差异显著,休息行为(F=1.857,P>0.05)和乞食行为(F=1.180,P>0.05)差异不显著。圈养马来熊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00:00-5:00和20:00-24:00是马来熊的休息高峰,6:00开始活动量增大,8:00-9:00是马来熊的正常进食高峰,同时,运动、乞食、社群等行为逐渐增多,乞食行为集中在运动场10:00-15:00游客多的时段。18:00之后运动逐渐减少,进入休息状态。春夏昼间行为比较,运动和刻板行为(P<0.05)差异显著。年龄因素,春季对休息、运动和刻板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社群和乞食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夏季对乞食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运动、刻板和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性别因素,春季对社群行为影响极显著(P<0.001),休息、乞食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P<0.05),夏季只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秋冬间各行为差异不显著,室内和运动场的行为对比表明,刻板和休息多在室内,运动行为多在运动场,室内和运动场秋季的运动行为和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冬季的刻板行为差异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