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罂粟正名考     
十世纪前罂粟传入中国后,随着岁月的迁移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名称。其中不少的名称曾作为正名载于古籍。本文讨论了古代罂粟用名的混乱和正名的选用。  相似文献   

2.
ISAAA信息     
<正>罂粟中吗啡产生相关基因被发现约克大学和澳大利亚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研究者发现了罂粟植株中吗啡产生所必须的基因。吗啡是在罂粟中发现的自然化合物,用于镇痛药。研究者发现基因STORR产生吗啡喃类,与其他两个基因一起导致吗啡产生。他们在检测不能产生吗啡或可待因的罂粟品种时,发现了该基因。这些植物携带STORR突变,阻碍了罂粟中  相似文献   

3.
ISAAA信息     
<正>罂粟中吗啡产生相关基因被发现约克大学和澳大利亚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研究者发现了罂粟植株中吗啡产生所必须的基因。吗啡是在罂粟中发现的自然化合物,用于镇痛药。研究者发现基因STORR产生吗啡喃类,与其他两个基因一起导致吗啡产生。他们在检测不能产生吗啡或可待因的罂粟品种时,发现了该基因。这些植物携带STORR突变,阻碍了罂粟中  相似文献   

4.
罂粟属花卉     
正罂粟属植物是一类以欧洲中南部至亚洲温带地区为分布中心的植物,少量分布于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南部,有100多个物种。我国有4个原产的野生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罂粟属有许多美丽的观赏花卉,如东方罂粟、虞美人、冰岛罂粟、波斯罂粟等,都是近年来常见栽培的地被景观花卉。罂粟属中最著名的  相似文献   

5.
杨振华 《昆虫知识》2005,42(3):319-321,F003
罂粟(PapaversomniferumL .)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其中的鸦片及其衍生物主要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合成麻醉止痛药、安眠药和镇定药物。作者对罂粟上发生的2种主要虫害,即甘蓝夜蛾BarathrabrassicaeL .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viennensisZacher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甘蓝夜蛾幼虫有群集性,主要取食罂粟叶片,食尽叶肉后进入蒴果取食种子,是罂粟的毁灭性虫害,山楂叶螨主要危害多年生罂粟,尤其在高温干燥季节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6.
毛茛科的罂粟莲花(Anemoclema glaucifolium)是中国西南部金沙江河谷地带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SNPs),对罂粟莲花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三个叶绿体片段(rps16内含子,psbA trnH 基因间隔区以及trnC ycf6基因间隔区)联合分析的结果显示低的遗传多样性和高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由于居群间长期的地理隔离,狭小的分布区以及生境片段化造成的有限的基因流所引起的。如今在金沙江上修建水电站的位置与罂粟莲花的分布区有部分重叠,这些水电站会淹没罂粟莲花的部分个体和生境,并且改变生态环境,威胁罂粟莲花的生存。本研究对罂粟莲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7.
傅沛云 《植物研究》1989,9(2):15-20
本文对东北罂粟属植物的分类及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中主要的是扩大了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L.)(sensu ampl.),基本型分类性状的含义,缩小了应看做是其亚种的黑水罂粟(P.nudicaule L.subsp.amurense N.Busch.的分类性状含义,发现并提出了两个新的变种,即光果野罂粟P.undicaule L.var.glabricarpum P.Y.Fu及毛果黑水罂粟P.nudicaule L.subsp.amurenseN.Busch.var.seticarpum P.Y.Fu,同时提出了包括种下分类群的便于鉴别的东北罂粟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葛学军 《植物研究》1991,11(1):55-55
本文发表了黑环罂粟一新变型,即白花黑环罂粟Papaver pavoninum Schrenk.f.album X.J.Ge.  相似文献   

9.
葛学军 《植物研究》1996,16(3):305-309
我国有罂粟属植物12种,新疆有10种,其中6种属于高山罂粟组。对新疆高山罂粟组植物的花葶进行了解剖研究,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花葶中维管束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在各种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作为一个鉴定特征。花粉上的小刺密度在放大12000倍时,在有种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可分类提供微观佐证。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秃疮花属3种,即苣叶秃疮花、秃疮花和宽果秃疮花共11个居群及其姐妹类群海罂粟属1种(海罂粟)一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表明,秃疮花属全部三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海罂粟的染色体数目为2n=10,并且是该属中新发现的最小数目。  相似文献   

11.
报道并描述了罂粟科一新变种--重瓣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var.pleiopetalum J.C.Shao,var.nov.).该变种与野罂粟的主要区别是具有重瓣花.  相似文献   

12.
为妥善保存罂粟种质资源及防止种子老化,研究了温度对罂粟种子萌发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罂粟为高温敏感低温萌发型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0~20℃,最适温度为18℃左右,低于5℃和高于20℃的温度,种子萌发受到抑制;在对其进行丸化包衣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60℃以内,时间应控制在60min以内;在常温库存条件下,罂粟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贮藏时间超过五年后,发芽率低于50%,不宜作种用,在作为种质资源保存时,须每隔五年繁殖一次。  相似文献   

13.
寒区不同海拔橘黄罂粟叶片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橘黄罂粟(Papaver croceum Ldb.)采自乌鲁木齐河源区海拔3600m、2500m两种海拔高度,采用PEG和Epon-812两次包埋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叶片剖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橘黄罂粟叶片既具有中生植物又兼有旱生和湿生植物的部分结构特征,其叶片厚度、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层表面、外角质层蜡质分泌物的有无、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密度、气孔大小、维管束形态组成、CTR值、叶肉细胞叶绿体含量等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的橘黄罂粟间呈现出明显差异;而表皮毛状附属器等性状则差异较小。数值分析叶结构各类性状以及不同性状状态的组合.显示出橘黄罂粟个体形态的多样性与生境的海拔高度相关,并以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来适应寒区高山环境。  相似文献   

14.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在明场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对其幼苗期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属植物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存在的单中柱类型各异:罂粟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白屈菜属为外始式二原型近圆形单中柱,紫堇属为外始式二原型“S”形单中柱。3属植物的子叶脉序也存在区别:虞美人和东方罂粟具单一叶脉,无叶隙;白屈菜为环结曲行羽状脉;地丁草为基出完全顶聚脉。根据上述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认为3属中罂粟属较为原始,白屈菜属较为进化,紫堇属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明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与罂粟渗透调节物质的关系.在罂粟苗期对植株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并测定其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相对含量的变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呈增长趋势.≥8 000 mg/L浓度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地高于CK;≥4 000 mg/L浓度处理的脯氨酸含量极显著地高于CK;浓度为16 000 mg/L的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极显著地高于其余各处理,≤2 000 mg/L浓度处理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因此研究显示,低浓度乙烯利处理能使罂粟相对适应胁迫,但高浓度乙烯利处理会影响罂粟的生长发育.一定程度上为利用乙烯利防除毒品原植物罂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梁彦  汪矛  孙小五  王丽  郭洁 《植物研究》2008,28(2):168-174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在明场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对其幼苗期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属植物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存在的单中柱类型各异:罂粟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白屈菜属为外始式二原型近圆形单中柱,紫堇属为外始式二原型“S”形单中柱。3属植物的子叶脉序也存在区别:虞美人和东方罂粟具单一叶脉,无叶隙;白屈菜为环结曲行羽状脉;地丁草为基出完全顶聚脉。根据上述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认为3属中罂粟属较为原始,白屈菜属较为进化,紫堇属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PCR方法从质粒pGEM-bc中克隆野生罂粟BBE-COR融合基因片段约760 bp,以pHANNIBAL和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为基础,将克隆到的BBE-COR融合基因正向和反向片段分别插入pdk内含子的两边,经酶切、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特异性RNAi表达载体p3300-pHR构建成功.采用直接转化法,将重组子导入根癌农杆茵AGL1中.以野生罂粟茎尖生长点为转化受体,用农杆茵介导法将目的基因转入野生罂粟中.经卡那霉素和除草剂筛选后,共获得53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后,其中14株表现阳性,可初步确定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野生罂粟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8.
张红艳  罗杰 《植物学报》2018,53(3):289-292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是罂粟属的一种传统中药, 因其富含具有抗菌功能的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 可以作为牲畜抗菌生长促进剂的安全来源植物。中国科学家以博落回为材料, 利用从头测序手段测定了首个罂粟属植物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特异性代谢谱及表达谱分析鉴定了博落回中16个参与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合成的候选基因, 并结合同源克隆及饲喂实验对其中的14个基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博落回中血根碱等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BIAs)合成、调控及后续合成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罂粟属其它植物的代谢途径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1 植物名称 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 L.)。  相似文献   

20.
正长白山罂粟(Papaver radicatum var. pseudo-radicatum(Kitag.)Kitag.)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Papaver L.)的植物,为长白山特产植物[1]。分布于长白山海拔1 600~2 500 m的高山苔原带,生境多为砾石地、砂地或岩石坡,是吉林省重点保护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