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泉州的灌丛大多为南亚热带雨林或南亚热带山地照叶林遭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类型,灌草丛多是森林或灌丛反复破坏后所形成,它们的分布都极为广泛。在一些较高海拔山地至近山顶,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灌木种类稀少,多为山地草丛。在低温、潮湿的一些山顶缓坡或台地、低洼地,有山地草丛草甸的生长。对以上植被类型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进行分析表明,它们都具有亚热带灌丛、灌草丛及亚热带草丛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2.
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碳储量及净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树灌草丛作为干热河谷区特殊的植被类型,其碳储量等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为对象,利用典型样地法研究该区稀树灌草丛植被的碳储量与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元江稀树灌草丛植被的碳储量为32.13 t C/hm~2,其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各层次的碳储量为26.70、4.04、1.40 t C/hm~2,分别占到总碳储量的83.02%、12.57%、4.4%。乔木层中地上部分碳储量占到66.70%。另外,元江稀树灌草丛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88 t C hm~(-2)a~(-1),其中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90 t C hm~(-2)a~(-1),凋落物量为1.98 t C hm~(-2)a~(-1);林下植被层对林分净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达到了46.92%。说明元江稀树灌草丛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结果为稀树灌草丛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干热河谷区植被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华 《广西植物》2018,38(8):984-1004
热带森林是云南的重要植被类型,虽对云南热带森林植被的系统分类及研究在《云南植被》中有所体现,并发表了大量论文,但在植被类型的划分、命名及其解释上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对群系的记录很不全面。该文总结已掌握的研究资料,参考世界类似热带森林植被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对云南热带森林植被的类型、分类、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等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云南的热带森林植被包括3个主要的植被型,即热带雨林、季雨林、季节性湿润林。云南的热带雨林是在亚洲热带北缘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在水分、热量和分布海拔上均到了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分为热带季节性雨林和其山地变型—热带山地雨林二个植被亚型,前者包括19个群系,后者包括12个群系。文中的热带季雨林是依据其原始定义指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一种热带落叶至半常绿森林植被,其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非纬向地带性植被;它们分为落叶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2个植被亚型,前者包括7个群系,后者包括3个群系。把分布于云南南部石灰岩山地的在一些植物学文献中称之为"石灰岩季雨林"的热带森林植被,考虑其常绿至半常绿的外貌特征、特殊的植物区系组成以及乔木层没有一个明显的无叶(落叶)期(其落叶现象可能主要由于局部生境的干燥和历史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地区性气候干旱所导致),它们与季雨林的原始定义不符;该文使用名称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定义这类发生在石灰岩山中、上部,在热带季节雨林带之上的热带山地垂直带上的植被类型。季节性湿润林也分为季节性常绿湿润林及季节性半常绿湿润林2个植被亚型,各包括2个群系。  相似文献   

4.
云南热带季雨林及其与热带雨林植被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4):463-470
在中国植物学文献中, 对热带季雨林的解释和运用是不一致的, 特别是易于把季雨林与热带雨林相混淆。季雨林是在具有明显干、湿季变化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一种热带落叶森林植被, 是介于热带雨林与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之间的一个植被类型。云南的热带季雨林在分布生境、生态外貌特征、植物种类组成和地理成分构成上, 均与热带雨林有明显区别,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几大河流开阔河段两岸和河谷盆地, 其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乔木一般仅有1至2层, 上层树种在干季落叶或上层及下层树种在干季都落叶; 在生活型组成上, 季雨林的木质藤本相对较少, 大高位芽植物及地上芽植物很少, 但地面芽植物很丰富, 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也相对丰富; 在叶级和叶型特征上, 季雨林植物的小叶和复叶比例相对较高, 分别占到24%和44%; 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构成上, 季雨林的热带分布属合计也占绝对优势, 但以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相对较高, 约占到总属数的30%,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的比例也较高, 约占总属数的12%。季雨林的地理成分更为多样性, 起源与发展历史也更复杂和古老。  相似文献   

5.
云南澜沧地区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500m2的固定样地上,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00~105种,分属于45~47科、70~74属;胸径≥2cm的树种丰富度为69~74,ShannonWiener指数为3.5954~3.626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426~0.8491。群落植物区系成分可分为10个类型,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占83.17%~84.69%,其中又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成分占优势,分别占33.67%~36.63%和24.75%~26.53%。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中又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占50.00%~52.78%和22.12%~22.22%;在叶片生态学特征上,群落以中叶(66.67%~75%)、单叶(83.65%~85.19%)、纸质(61.11%~65.38%)、全缘(72.12%~72.22%)、非尾尖(86.11%~88.48%)为主。与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相比,澜沧地区热带山地雨林体现出明显地向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如区系组成中的热带成分偏低而温带成分偏高,大高位芽植物以及大叶、复叶、全缘叶比例较低,而小高位芽植物以及小叶、单叶、非全缘叶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制,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又名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演替序列, 设置固定样地, 采集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 测定不同恢复阶段SOC含量(CSOC)和SOC密度(DSOC),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SOCDSOC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1)各土层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 且LAG显著高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LAG 0-40 cm土层CSOC分别比LVR、LCQ、PLL增加12.5、9.3和4.7 g·kg -1, 分别提高了248.5%、113.1%和58.5%; DSOC分别增加67.1、46.1和32.5 t C·hm -2, 分别提高了182.0%、79.7%和45.6%。(2) CSOCDSOC与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凋落物层全氮(N)含量、凋落物层全磷(P)含量、土壤全磷(TP)、土壤有效磷(AP)含量、土壤C/N(除CSOC外)、C/P、N/P、<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凋落物层C/N (除DSOC外)、凋落物层C/P、土壤pH值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的变化受到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 土壤C/P、土壤pH值和凋落物层C/P对CSOCDSOC影响显著; 此外, <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也显著影响着DSOC, 而土壤C/P对CSOCDSOC影响最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 凋落物层C/P和土壤C/P、pH值、质地的变化是影响SOC库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云南泸沽湖周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下采集的32个表土样品和36个泸沽湖湖泊表层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内的表土孢粉散布特征,对比分析了山地表土与湖泊表层孢粉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山地植被类型的孢粉组合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成分与变化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相应的植被类型。湖泊表层孢粉研究表明,湖泊内不同位置的孢粉组合差异较小,说明湖泊表层孢粉反映的是区域植被的平均分布状况。对比分析泸沽湖周边山地表土与湖泊表层样品的孢粉组合,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湖泊表层的孢粉组合中乔木花粉(主要是松属)平均含量比表土高,但波动范围要小;草本花粉平均含量要低,且波动范围也小。这可能是由于乔木植物植株较高,而且有些乔木植物花粉具有气囊,更易借助风力将花粉传播到比较远的湖泊中的原因造成的。冷杉和铁杉花粉在所有样品中含量都相对较低,分别不高于6.5%和3.6%;桦属、桤木属、常绿栎类花粉的最高值出现在有这些母体植物生长的表土样品中,在其他样品中则明显较低。在表土孢粉样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冷杉的气孔器,但在湖泊表层样品中却没有见到,说明气孔器不易到达湖泊中。该研究是对中国西南表层孢粉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为泸沽湖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化石孢粉解释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热带牧草种质圃资源收集、保存及分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农业部儋州热带牧草种质圃概况,介绍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分发利用状况。截止到2013年底,共收集国内外热带牧草种质7760份,先后从中选育出22个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种通过全国牧草品审会审定。圃内无性繁殖材料活体保存草种质1552份,隶属3科68属202种,其中禾本科牧草种质有60属186种,豆科牧草资源有6属42种,莎草科有4属5种,引进种质有378份。每年向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和个人提供实物草种质材料300余份,提供种质数据信息400余条,指出了今后热带牧草种质圃在热带牧草资源收集、保存、分发利用方面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101个物种的幼苗幼树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光合、叶片氮、磷含量及比叶面积;检验其相关关系,并按乔木,乔灌木(小乔木至大灌木)和灌木3个生活型组进行分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Aarea)和单位叶重量的光合速率(Amass)均表现出灌木>乔木>乔灌木,方差分析表明,灌木和乔灌木之间Aarea差异显著;灌木和乔木以及灌木和乔灌木之间Amass差异显著(p<0.05)。Aarea与叶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生态型组和所有物种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1);与叶磷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灌木(p=0.0038),乔灌木(p=0.0002)以及所有物种(p<0.0001)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在乔木中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SLA之间在灌木(p=0.0006)、乔木(p<0.0001)和所有物种(p<0.0001)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是在乔灌木中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Amass与叶片氮含量、SLA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生活型组和所有物种中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1);与叶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灌木(p=0.0004),乔灌木(p=0.0018)及所有物种(p<0.0001)中极显著,在乔木生活型组中也达显著水平(p=0.0377)。逐步回归表明,与Aarea相比,Amass估计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测值。由此可见,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林下幼苗幼树的光合和叶氮、磷含量及SLA之间相关关系与基于成树的研究非常相似,并且A比A更能稳定体现这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郑维艳  曾文豪  唐一思  石慰  曹坤芳 《生态学报》2018,38(24):8676-8687
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著发表大量的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乔木层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樟科、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均与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樟科对群落构建的贡献较大。樟科、壳斗科植物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中心均出现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地区。樟科的厚壳桂属、琼楠属以及壳斗科的锥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在南亚热带及北热带区域,以广西、云南省份的南部为主。樟科的樟属、新木姜子属、润楠属、木姜子属及壳斗科的柯属、青冈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中部偏南的地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与樟科、壳斗科科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极为相似。樟科的山胡椒属、楠属、黄肉楠属,壳斗科的栎属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以西的地区。研究结果佐证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历史综合作用导致目前樟科和壳斗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70-174
通过分析云南南部的水、热条件及植被分布,讨论了季雨林植被类型及其特征,认为云南南部的季雨林是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在干季基本上是落叶的一种森林植被类型,符合Schimper (1903)定义的热带季雨林植被,并考虑它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经向地带性植被,与该地区的纬向地带性植被热带季节雨林一起共同构成云南南部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在云南南部的石灰岩山坡分布的过去被认为是季雨林的森林植被,尽管也受到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具有落叶成分,但它在群落外貌上与典型的季雨林不相同,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也明显不同于该地区非石灰岩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上亦是在石灰岩低山沟谷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水平地带性植被带之上,根据其生态外貌、植物区系组成和生境特点,我们建议用“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称呼这类石灰岩山地森林类型,在性质上属东南亚热带北缘石灰岩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林区热带山地雨林及半落叶季雨林的凋落物产量动态及其组成、季节变化规律和主要化学成份,并分析比较其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对了解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热带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生产能力的研究,对热带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永恒  金振洲   《广西植物》1993,13(2):132-138
应用法瑞地植物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将云南潞江坝1300m以下地区干热河谷植被确定为1群目、3群属、6群丛、4亚群丛。通过对植被外貌、结构、区系组成、分布特点的分析,认为本区现存植被主要由河谷季雨林长期破坏所至,目前较典型的干热河谷灌草丛植被类型属于次生性稀树草原或半自然性稀树草原。  相似文献   

14.
王献溥   《广西植物》1990,10(4):307-319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常绿阔叶林或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遭受破坏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演替阶段。本文对其群落外貌、结构、种类组成和演替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上述的结论。组成这个类型的建群种多是阳性速生树种,木材的用途广泛,应该加以利用,任意砍伐烧垦和改种其它针叶树种都是不妥当的。一般可待其达到成熟龄时予以择伐利用,并促使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鲜为人知的滇南勐宋地区的原始山地雨林植被, 根据分布生境、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特征,可将该山地雨林区分为沟谷和山坡两个类型, 分别定义为八蕊单室茱萸(Mastixia euonymoides)-大萼楠(Phoebe megacalyx)林和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chmeria yunnanensis)-云南裸花(Gymnanthes remota)林。该山地雨林的外貌仍以单叶、革质、全缘、中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植物仍较丰富,草本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但板根和茎花现象少见,属于热带山地垂直带上低山雨林或山地雨林植被类型。与该地区的典型热带季节雨林和赤道热带雨林相比, 勐宋的山地雨林群落中的大、中高位芽植物和藤本高位芽植物比例相对减少, 小、矮高位芽植物和草本高位芽植物比例相对增加,单叶、革质、非全缘叶和小叶比例相对增加,板根现象少见。与中国热带北缘-南亚热带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比较, 勐宋的山地雨林有较多的附生植物和草本高位芽植物,相对较少的小高位芽植物和矮高位芽植物,小叶比例亦较少,非全缘叶和革质叶比例相对较低。故勐宋山地雨林是滇南热带北缘山地的一种较湿润生境的植被类型, 与所谓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在物种多样性上,勐宋热带山地雨林在单位面积植物种数上并不比该地区的热带季节雨林低,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低丘季节雨林相当,比沟谷季节雨林低, 明显高于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滇南热区光萼猪屎豆的栽培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光萼猪屎豆(Crotalaria usaramoensis Baker.f.)在滇南热区的裁培及其利用。试验中系统地观测了光萼猪屎豆在滇南热区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学产量以及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光萼猪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快,产草量高,根瘤多以及产粒多,繁殖系数大等特点。它系一种具有多用途的优良绿肥作物,对培肥土壤,控制杂草生长均有明显的效果,是建立良好的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是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刀耕火种游耕制,实现合理轮作的有效措施,所以值得在滇南热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沱江流域亚热带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标准地法、标准木及回归分析法(乔木)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和草本)研究了沱江流域清水河支流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并从生物量协调性角度探讨了主要树种的适宜性。 1.应用11种回归模型研究沱江流域主要次生植被类型优势种生物量与胸径或材积因子的关系,表明以y=aXb模型相关性最好,应用性强,其相关系数范围在0.946~0.999。 2. 不同群落类型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柏木、栓皮栎林>桤木、柏木林>柏木林>铁仔、黄荆灌丛>马桑灌草丛,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95.721、77.546、38.719、11.969和4.073t·hm-2。另外两类墨西哥柏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21.065和16.810t·hm-2。 3.乡土树种和墨西哥柏根桩及粗根的生物量占各自总根量的比例分别为80.42%和62.09%,其地下部分生物量占各自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23.89%和7.44%,占各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17.67%和6.9%,表明引入沱江流域的墨西哥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不协调,存在潜在的易倒趋势。 4.对比分析和评价了主要次生植被类型及树种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提出较高演替阶段的群落为该区域多功能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Forests of th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regions of North America harbor cellular slime molds not found in the soils of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s investigated previously. However, most species found in the temperate forest are common in the tropics. Although the diversity of forms is greater in the soils of tropical forests the numbers of Acrasieae per unit of soil are comparable. Characteristic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 soils are Acrasieae bearing crampon bases, of which four new species of Dictyostelium are presently known. Also present, but less frequently isolated, are two other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Dictyostelium and two still undescribed species of the Guttulinaceae. Occasional isolates of D. purpureum and D. discoideum were found that produce macrocysts, which seem, also, to be confined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Macro-cysts were previously known only in D. mucoroides and D. minutum isolated from temperate forest soils.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crasieae in warm temperate desert and mesquite-scrub, in subtropical hammock, and in tropical thorn, deciduous, seasonal evergreen, rain, and cloud forests were investigated. Acrasieae were well represented in all of these forests except desert.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the total populations were largest in seasonal evergreen forest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ellular slime mold populations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within these populations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soil environment as expressed by the dominant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昆虫区系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大荣 《动物学研究》1992,13(4):333-341
本文对滇西北昆虫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滇西北昆虫区系具有以下特点:古北区与东洋区种类过渡与交混明显;新发现的种类及特有种和狭布种十分丰富;原始古老的种类多;垂直分布明显。如以江河分水岭为界,尚可分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个小区。滇西北典型的东洋区系成份,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下地区,海拔3000m以上则以古北区系成份为主。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及优势成分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曹敏  唐勇 《云南植物研究》1997,19(2):177-183
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生态学系统研究的首次报道,本文采用野外样带取样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当地1类季节雨林(番龙眼、千果榄仁林)和3类次生森林(山黄麻林、中平树林、半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及其优势成分。结果发现,中平树林和山黄麻林的土壤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种子,在厚度为10cm的表层土壤中,它们的种子密度分别高达29945±2267粒/m2和24740±2275粒/m2。而季节雨林和半人工林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密度仅为5905±202粒/m2和3345±438粒/m2。草本植物无论是在种类还是个体数量上都是这几类森林土壤种子库的优势成分,但随着森林演替年龄的增加,其所占比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